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PKU)位于北京,是北京大学下设的二级学院,隶属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保护材料与修复材料专业专委会挂靠学院,学院是全国第一批文物保护修复资质单位。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下成立的考古学研究室。1952年,在历史系成立考古专业。1983年,以历史系考古专业为基础独立建立考古系。1998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扩办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2年5月,更名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截至2022年4月,学院设有考古学系、文化遗产学系2个教学系,设有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以考古学类大类进行招生,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有教师44人,每年招收50名本科生、24名硕士生和18名博士生。
历史沿革
北京大学考古学研究室
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考古为标志的现代考古学传入中国,北京大学1922年在国学门(后改名文科研究所)成立以
马衡为主任的考古学研究室,外聘
罗振玉、
保罗·伯希和等为考古学通信导师。
1923年,在考古学研究室成立古迹古物调查会。次年,古迹古物调查会更名考古学会,随后参与一系列考古工作:1925年
哈佛大学华尔纳敦煌考古队;赴
朝鲜参观乐浪墓发掘;1926年与日本东亚考古学会联合组成东方考古学协会,发掘子窝(1927年)、
牧羊城遗址(1928年);1927年与
瑞典斯文·赫定联合组成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
尉犁县、
吐鲁番市和
塔里木盆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1929年调查河北燕下都遗址;1930年与北平研究院等合组燕下都考古团,发掘燕下都老姆台遗址;调查洛阳汉魏故城;1934—1937年,整理所藏金石拓本、文物和西北科学考察团存
北京大学的
居延汉简。
1939年,北京大学在昆明恢复文科研究所。1946年,北京大学南迁后返京,成立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并招收考古研究生。1947年,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次年,正式开始筹备博物馆。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52年12月,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正式设立,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古器物整理室、北京大学博物馆以及
燕京大学史前博物馆合并为考古教研室文物陈列室。同年,北京大学与文化部、
中国科学院联合举办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之后三年间共举办了四期,其间独立组织
邯郸市、
华州区、
洛阳市王湾、北京昌平雪山、
大同市云冈等田野考古发掘实习和古代建筑与佛教
四大石窟调查实习,在这一时期
考古学专业制定了“调查—发掘—整理—编写报告”的“
北京大学模式”。1958年,开始中国考古学教材编工作。1975年,《
中国考古学》各段讲义及其辅助教材编纂完成。1977年,随着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恢复,考古专业开始实行学分制和学位制度。1981年,考古专业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点。
北京大学考古学系
198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正式成立;7月,以历史系考古专业为基础独立建立考古系。1988年,考古系更名
考古学系,考古学被国家教委确定为全国高校重点学科;同年设立
博物馆学专业。
1992年,考古学系与
历史学系共同建立
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1993年,中国国内高校第一所考古专业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建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
1998年4月,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与国家文物局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将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扩办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院(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200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成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02年5月,考古文博院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3年12月,学院与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系联合成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
2020年11月,国家文物局、
北京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建设中国文物博物馆学院,搭建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平台。2022年3月,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
考古年代学联合实验室在学院成立。
办学规模
院系设置
截至2022年4月,学院设有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学系2个教学系,设有5个本科专业及方向。
师资力量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有教师44人,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17人,助理教授9人,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1人入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工程评审专家库。
教学建设
质量工程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各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学院共获得20项国家级、省部级的教学成果奖项,其中教材《商周考古》获首次颁发的国家级优秀教材奖,《
中国古文字学通论》获国家级优秀教材
特等奖。
教学基地
截至2022年4月,学院设有科技考古实验室、文物保护实验室、
文化遗产记录与监测实验室3个教学实验室,有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个,建有
营口市金牛山、内蒙
呼和浩特市大窑、湖北天门
石家河镇、
曲沃县曲村、
房山区琉璃河、四川忠县干井沟和
南阳市八里岗、
扶风县周原遗址、
淮阳区平粮台、福建安溪下草埔、江西景德镇、
淄博市、
盐池县等考古教学实习基地或考古工作站。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1个。在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
考古学评估结果为A+,全国排名第一。在2022年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
北京大学考古学科名列12位,居于
亚洲第一。
合作交流
截至2022年4月,学院接纳了
苏联、
越南、
日本、
韩国、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意大利等25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进修生、本科生、研究生190名,先后邀请美、英、日、韩等国家和中国港台地区的学者前来讲学,并同美国、日本、
土耳其、
匈牙利、蒙古、波兰等国学者合作进行田野考古发掘和研究,与波兰、意大利、比利时等多个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进行了人才培养、学术交流以及田野研究等相关合作。与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学术研究
学术资源
图书馆藏
北京大学图书馆考古文博学院分馆的前身是1952年随考古专业成立而设置的参考资料室。1984年,在原考古专业的基础上建立了考古系,原考古教研室资料室也改为系资料室,编辑了《中国考古学文献目录(1900—1949)》。图书收藏类别以
历史学为主,兼及人类学、
社会学、艺术学、地质学、
建筑学等相关方面,
苏秉琦文库、
张政烺文库、
张光直文库为特色馆藏,截至2023年6月,有3.5万册中文、5000册外文、8700种古籍藏书,255种中文、53种外文
学术期刊。
博物馆藏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瓷器标本室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瓷器标本室隶属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信息资料中心,截至2023年6月,有陈列室2间,面积160平方米,标本展示柜69个,工作台5个,所藏标本为越窑、洪州窑、青羊宫窑、江油窑、龙泉窑、景德镇窑等大量瓷器标本。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旧石器时代考古标本室
截至2023年6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旧石器时代考古标本室面积近40平方米,收集有石制品、
仙人洞、吊桶环遗址标本、人体骨骼标本等千余件(具)。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坐落于北京大学西校区内,于1993年5月27日正式开馆,由北京大学和美国友人
亚瑟·赛克勒博士和吉莉安·赛克勒女爵士合作建成。截至2023年6月,博物馆收藏有数万余件藏品,多为中国考古学各时期的典型标本。博物馆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展厅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
学术期刊
《古代文明研究通讯》创刊于1999年,季刊,除报道中心的学术活动,同时刊载中国国内外与古代文明相关的考古发掘简讯、国内外古代文明研究动态讯息、与古代文明研究相关的论文以及与古代文明相关的书刊评介。
《陶瓷考古通讯》创刊于2013年,半年刊,每年6、12月印制发行。2013-2018年间共刊布8期,自2023年起,正式出版,一年一期,每年12月出版。
《玉器考古通讯》创刊于2013年,半年刊,每年6、12月印制发行。
科研平台
截至2022年4月,学院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设有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宗教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玉器暨玉文化研究中心、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际中心等科研平台。
学术成果
截至2022年4月,学院自1990年开始评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以来,参加或主持的获评项目34项。2021年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学院参加或主持的项目有15项。学院教师参加广西
大新县牛睡山黑洞巨猿牙齿化石的发掘和
周口店镇、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和五峰、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大窑、
资阳市鲤鱼桥、
营口市金牛山、山东沂源、
南召县小空山等旧石器遗址的调查和发掘,担任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课题,参与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发表学术著作400余部,学术论文和报告4700余篇,出版稽古系列丛书5部、《考古学研究》13卷、《古代文明》16卷、《古代文明研究通讯》92期(截至2022年3月)、震旦系列丛书41部,博雅书系5部、论文集2部和图录1部、《陶瓷考古通讯》8期、《玉器考古通讯》14期。“七五”以来,学院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0余项。正在进行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37项,学院历年获得各项奖励60项,其中国际和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55项。
校园文化
院徽
院徽中心的ICON取自商代青铜器铭文。上部为“册”字,代表史册典章;下部为“耒”字,代表田野工作。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知名校友
校园环境
鸣鹤园位于淑春园北侧,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爱新觉罗·旻宁八年(1828年)镜春园西部园区被划拨赐给惠郡王
爱新觉罗·绵愉,后改名鸣鹤园。1992年,在吉尔·赛克勒基金会的资助下,
北京大学修复了鸣鹤园。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位于鸣鹤园东侧,立有一栋古建筑,门前建有盘与晷针。
参考资料
历史沿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5-31
学院简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5-31
永远怀念.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6-01
193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5-31
徐怡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5-31
资料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5-31
瓷器标本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5-31
机构设置.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4-11-24
裴文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6-06
阎文儒.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6-06
吴汝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