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尾猴(学名:Cebus capucinus),隶属于
卷尾猴科卷尾猴属,别名泣猴、白面卷尾猴。卷尾猴体长43.5厘米,,
雄性体重在3~4
千克之间,
雌性体重在2~3千克之间,卷尾猴头顶有黑色毛发区域,似戴着一顶黑色帽子;面相扁平,面容总显出无限忧愁的样子;两个鼻孔间距离很宽;脸部周围为白色或黄白色,脸部和肩膀部位为粉红色,喉部为白色;体毛多为黑色;手指足趾长有
扁甲;尾巴长度可达55厘米,卷曲可缠绕物体。野生卷尾猴寿命为15~25岁。
卷尾猴分布于
哥伦比亚、
厄瓜多尔、
巴拿马共和国地区,喜欢栖居于湿润的
热带森林中,分布区的最高海拔为2700米,主要生活在树冠层和中层,树高在15~24米。
2020年,卷尾猴被列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2023年,卷尾猴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卷尾猴通常作为宠物饲养,在动物园也有饲养该物种,具有经济价值,卷尾猴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可作为人类生殖实验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它们还在种子传播、影响森林再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卷尾猴在野外可能是各种疾病的携带者,容易传播各种疾病。
分类历史
卷尾猴该物种下包含有两个
亚种,分别为
哥伦比亚卷尾猴(Cebus Capucinus Capucinus )和戈尔戈纳岛卷尾猴(Cebus Capucinus curtus),这两个亚种已被科学家普遍认同。
2004年美国动物学家德弗勒(Defler)认为出哥伦比亚有三个亚种:哥伦比亚卷尾猴Cebus Capucinus Capucinus (Linnaeus,1758);黑背卷尾猴Cebus Capucinus nigripectus(Elliot,1909年);和戈尔戈纳岛卷尾猴Cebus Capucinus curtus(Bangs,1905年)。
巴拿马共和国卷尾猴(Cebus imitator)直到21世纪都被认为与
哥伦比亚的卷尾猴同种,将其划为卷尾猴的
亚种。2012年,美国动物学家布布利Boubli等人的一项研究表明,巴拿马卷尾猴和白脸卷尾猴分裂的时间长达200万年。这项遗传分析表明,来自
南美洲和巴拿马东部的卷尾猴与
中美洲卷尾猴的
种群之间存在
系统发育分裂,故将巴拿马卷尾猴确认为独立物种。
形态特征
卷尾猴体长43.5厘米,,
雄性要比
雌性大许多,雄性体重在3~4
千克之间,雌性体重在2~3千克之间,雌性头顶黑色毛发呈鸟嘴状延伸至前额,雄性头顶有黑色毛发区域,似戴着一顶黑色帽子;面相扁平,长有厚毛,面容总显出无限忧愁的样子;两个鼻孔间距离很宽;脸部周围为白色或黄白色,脸部和肩膀部位为粉红色,喉部为白色;体毛多为黑色,上胸部、前臂和面部周围的毛发为白色,背部和后腿毛色为纯黑色;手指足趾长有
扁甲;尾巴长度可达55厘米,卷曲可缠绕物体,用于抓握和携带食物,并增加姿势支撑。
分布区域
世界分布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卷尾猴适应性强,栖息范围广,栖息于各种潮湿、干燥、原始和次生林中,但更喜欢
热带常绿植物和干燥的落叶林,常见于湿度高和排水良好的低地地区。卷尾猴偏好高达2100米的密林,但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左右的中层。分布区的最高海拔为2700米。卷尾猴为树栖性动物,很少到地面活动,主要生活在树冠层和中层,树高在15~24米。
在巴拿马,卷尾猴的
栖息地为
太平洋沿岸干燥的落叶林(降雨量低于1.75毫米)、
红树林和次生林中海拔高达2000米的马达兰尼卡(Scheelea magdalenica)。在
厄瓜多尔,它们的栖息地为从
地平线到海拔1800米的潮湿
热带和
亚热带森林中。
觅食行为
卷尾猴主要食物为各种水果和
坚果,植物的花、幼叶、昆虫、其他无
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当卷尾猴发现成熟的果实时,会通过咬、挤压、闻和敲打树枝来检查它们的成熟度,并用石头击打软化果实去除种子,它们很少吞下整个肉质果肉,而是通过咀嚼它以获得汁液,它们还会将尾尖当作“海绵”从较深的
树洞中取水。
卷尾猴
捕食的小型脊椎动物有松鼠、树鼠、
四脚蛇和鸟类,
雌性捕食更多小型无脊椎动物,而
雄性则捕食更多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脊椎动物。它们的食谱通常由约50%~80%的水果、20%~30%的动物性食物和10%的其他植物性食物组成。
卷尾猴觅食群体的规模一般都很小,觅食时群体之间相对比较分散,但当遇到大型树木季节性结出果实后,会出现几个群体同时觅食的现象。
节律行为
卷尾猴昼夜活动,通常在白天成群活动。
攻击/防御行为
卷尾猴会使用树叶包裹和擦掉灯蛾属(autuomeris)幼虫虫身上的痒毛。
当捕食者靠近时,卷尾猴会使用颤音来协调群体的运动,发出不同的叫声信息用于提醒其他个体附近有捕食者或入侵者,它们会寻找适合扔棍子的位置,甚至用它们的排泄物攻击入侵者。
占域行为
卷尾猴具有领地意识,它们会对抗其他卷尾猴来保卫自己的领地,它们活动范围平均约为0.5~0.8平方千米。在
巴拿马共和国奇里基,卷尾猴以2~5只个体的小群占据0.002~0.4平方千米的小片森林,而较大森林中的群达到20只或更多个体。
社群行为
社群结构
卷尾猴群体高度社会化,它们采用线性等级制度,排名靠前的
雄性对排名靠前的
雌性占主导地位,多雄性群体的规模一般为5~30人。卷尾猴猴群内的雄性个体多于雌性,雄性为群体的首领。天冷的时候,他们会挤在一起睡觉,互相取暖。
雄性和雌性卷尾猴有不同的社交方式。年长、社交能力更强的猴子更有可能发明新的
社会互动形式,而年轻的猴子更有可能在其他行为领域(觅食、调查和自主行为)进行创新。
社会学习
幼年期卷尾猴非常依赖社会学习,它们通过观察成年卷尾猴来学习基本的行为和技能。
梳理毛发
在卷尾猴整个生命周期,
雄性和
雌性有不同的梳理毛发模式:雄性一生中梳理毛发的频率很低,而成年雌性梳理毛发的频率要高得多,在11岁左右达到顶峰,然后下降。卷尾猴会在身体局部涂抹植物物质(例如柠檬)、昆虫和其他物质,所有这些物质在涂抹到皮肤上时都会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或刺激皮肤。
交流行为
卷尾猴脑重量约为79克,是一种非常聪明的动物。叫声尖细,好象哭泣,故又名“
僧帽猴”。
社交游戏在所有群体成员中很常见,对于还未性成熟的卷尾猴来说社交游戏尤其重要,在幼年期,
雄性卷尾猴比
雌性更懂得社交游戏,它们花费大量时间玩耍和摔跤。
在高度社会化的卷尾猴群体中互相交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个体会花费大量时间建立社会联系和建立信任。例如手嗅:一只卷尾猴会将它的手指伸入另一只猴子的鼻子,然后另一只猴子重复该活动,这可以持续几分钟,并以一种呆滞的表情完成,它们也会探索伙伴的鼻孔或伙伴的嘴巴,进行牙科检查、戳眼睛、闻手、吸吮身体部位、玩具游戏和毛发游戏。
生长繁殖
卷尾猴是一夫多妻制,
雄性和
雌性有多个伴侣。雄性之间存在着一种优势等级,优势雄性有更多的交配机会,下级雄性也可以交配。优势雄性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阻止捕食者和外来雄性,为它的群体提供保护,这使得优势雄性在交配机会上优先于其他雄性。
卷尾猴全年都能繁殖,繁殖是季节性的,1~4月是雌性生育高峰,但多数幼仔在旱季至雨季初期出生,两胎之间相隔至少19个月,妊娠期约为180天,每胎1仔。
猴群内的所有成员都参与照料幼仔的安全,在幼崽出生的前六周里,
雌性携带、保护和喂养幼崽。与地位较低的雌性相比,地位较高的女性雌性哺育其他雌猴幼崽的比率较低,
雄性不帮助照顾幼崽,幼崽断奶期约为12个月,1岁后,就能够像成年卷尾猴一样寻找食物,成年雌性在4岁左右性成熟,但通常要到7岁才能生育。雄性在7~10岁时性成熟。野生卷尾猴寿命为15~25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卷尾猴种群主要的致危因素是森林砍伐造成
栖息地的丧失,次要因素为被人类猎杀或作为宠物售卖。在
巴拿马共和国,当地人猎杀它们以防止其掠夺农作物,消灭了保护区附近的几个群体,人们还会抓捕它们当作宠物售卖。
戈尔戈纳岛卷尾猴生活在戈尔戈纳岛(面积15平方千米)的Parque Nacional Gorgona保护区,非常容易受到许多自然或人为威胁的影响。
保护等级
2020年,卷尾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易危(VU)。
2023年,卷尾猴被列入《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
保护措施
卷尾猴分布的区域建立了许多的保护区,例如
巴拿马共和国的PanamaPortobelo国家公园、
厄瓜多尔的Cotacachi-Cayapas生态保护区等。
哥伦比亚在唯一发现戈尔戈纳岛卷尾猴的戈尔戈纳岛,建立了哥伦比亚戈尔戈纳岛国家自然公园(Parque Nacional Gorgona)。
种间关系
天敌
白脸卷尾猴最常见的捕食者是蛇,尤其是树蚺(
美洲树蚺属)和矛头蛇(
矛头蝮属),
凯门鳄(Caiman)、
美洲豹(Panthera onca)和
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等
猫科以及
美洲角雕等大型猛禽也是卷尾猴的天敌。
寄生
卷面猴通常被血源性线虫(Blood-born
植物病原线虫)寄生虫寄生,例如
巴拿马共和国微丝虫(Microfilaria panamensis)、巴拿马四瓣线虫(Tetrapetalonema panamensis)和钝双瓣线虫(Dipetalonema obtusa)。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卷尾猴比较迟钝乖僻,性情非常温顺,可作为宠物饲养,是很多动物园受欢迎的展览动物之一,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注:卷尾猴受到法律保护,不可私自买卖饲养。
生态价值
卷尾猴在种子传播、影响森林再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价值
由于卷尾猴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生殖生物学特征,可作为人类生殖实验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与常用的旧大陆猴一一
猕猴食蟹猕猴相比,具有体形较小,实验操作容易,无生殖季节,全年均可进行相关的生殖生理方面的研究等优点,越来越成为人们对笼养条件下非人
灵长目进行研究的对象,广泛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
卷尾猴搜索算法(capuchin search algorithm,CapSA)是于2021年提出的一种新型智能优化算法,该算法模拟猴子的动态行为。通过对卷尾猴在森林中游荡觅食时的行为进行建模,设计了算法的基本优化特性。具有寻优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等特点。
负面价值
卷尾猴在野外可能是各种疾病的携带者,从而传染给人类。卷尾猴是已知的
疟疾和
微丝蚴携带者,这些疾病似乎在幼年和亚成年中更为普遍,卷尾猴还吃水果作物,造成农作物的损失。
参考资料
IUCN.iucnredlist.2023-06-06
CITES.forestry.2023-06-06
IUCN.iucnredlist.2023-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