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英文:Aviation University Of Air Force),位于
吉林省长春市的公办军事院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主管,是中国唯一一所以培养飞行人才为主体,中央军委批准的“十一五”期间军队“
2110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前身是于1946年3月,在吉林省
通化市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1946年4月学校为了避免被国民党飞机轰炸和残余土匪的破坏,共历经四次搬迁。1946年4月、11月,学校从通化市分别搬迁至牡丹江、
密山市,1948年3月以及1949年3月,学校从密山依次搬迁至牡丹江、
长春市。1949年5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1949年10月,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从学校派出部分领导和技术骨干,分别前往哈尔滨、
锦州市、沈阳、济南、南苑等地创建6所新航校,经过整编留在牡丹江的人员在原校址组建牡丹江航校。1949年12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各航校统一命名,牡丹江航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1952年1月、198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分别改称为空军第七航空学校、空军第七飞行学院。2004年6月,空军原长春飞行学院、第七飞行学院、第二航空学院发生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转隶空军航空大学。
截至2023年7月,学校占地约1900万平方米,近100名教师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军队高层次人才、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银奖等荣誉,拥有军事
仿真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设有11个本科专业和6个硕士专业。其中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6个,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军队重点学科建设专业4个。
历史沿革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后,党中央决定利用日本侵略者在东北遗留的一些机场、工厂和飞机,在东北创办航校。
1945年9月初,按照中央要求,八路军总参谋部航空组负责人王弼、常乾坤等人率30余名航空技术干部,分批从
延安市前往东北延揽人员、搜集航空器材,为创办航空学校做准备,并在9月底取得重大进展。在大队长林弥一郎(中文名林保毅)率领下投诚,收编了多位飞行员、机械师、机械员、其他地面保障人员等人才,获得各类飞机46架,发动机130台。东北人民自治军将其改编为航空队,后扩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总队,并从
辽阳市搬迁至通化,并在1946年3月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俗称“东北老航校”。
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1946年4月,国民党军队逼近四平,为了保证学校的安全,上级决定让学校搬迁到牡丹江海浪机场。1946年秋,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东北解放区,学校被迫由牡丹江迁往东安市(今密山市)。同时,增设了桦南的千振机场和汤原机场这两处训练场。1947年初,党中央从延安派方子翼等29名学习过飞行的人员,以及刘善本等国民党空军起义人员来到东安,后来又有多批国民党空军飞行及地勤人员起义,并陆续前往航校工作,航校力量不断增强。1948年1月,随着东北战局的变化,学校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1948年3月下旬,东北地区战争形势发生好转,航校回迁到
牡丹江市,全校总人数达到1979人。1949年3月,党中央为壮大航校力量、建立人民空军,让学校从牡丹江迁往长春,成立战斗技术训练大队下辖一个轰炸运输队和一个驱逐机中队,并从学校抽调人员前往北京,组成中央军委航空局。1949年5月,学校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
1949年10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创办六所新航校方案,并从学校派出部分领导和技术骨干,分别在哈尔滨(第一轰炸机航校)、长春、
锦州市(第一驱逐机航校)、沈阳(第二驱逐机航校)济南(第三驱逐机航校)、南苑(第四驱逐机航校)、
牡丹江市(牡丹江航校)组建新航校。其中牡丹江航校由东北老航校整编后留在牡丹江的剩余人员组建而成,校址设在牡丹江老航校校址内。1949年12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各航校统一命名,牡丹江航校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1952年1月、1986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航空学校分别改称为空军第七航空学校、空军第七飞行学院。2004年6月,空军原长春飞行学院、第七飞行学院、第二航空学院发生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转隶空军航空大学。
学校规模
专业设置
截至2021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设有11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专业。
师资情况
截至20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拥有教授、副教授近300人,特级飞行员100余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00余人。其中近100人获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政府特殊津贴、军队高层次人才、全军优秀教师、军队院校育才金银奖等荣誉。
学科建设
截至2023年6月,学校设有军事学、工学两大学科门类,拥有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2个,吉林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2个。
学校交流
学校是全军对外开放单位之一,承办空军飞行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飞行安全发展建设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以及空军国际学员周和中外空军院校长论坛,会定期举办飞行学员开学典礼暨航空开放日活动。
在中国学校与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
联合培养飞行人才,一起给16所青少年航空学校开展航空特色教育;国际方面,学校会每年选派学员参加外军院校举办的国际学员周活动,以及派遣各类技术人员出国考察、进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美国、
法国、
英国、巴西、
印度、
朝鲜等国家也先后派代表团到学校参观访问。
学术研究
科研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图书馆占地近3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2000余个,馆藏纸质图书100余万册,
数字资源总量近100TB。
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6月,学校建有军事
仿真技术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军队作战指挥、飞行仿真、空对地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综合实验室等军队“
2110工程”和空军重点建设实验室。
科研成果
2000年以来,学校曾获国家发明三等奖2项、四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9项。2000-2011年,该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15项,发明专利5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空军军事理论研究成果一、二等奖10多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等重大国防科研和科技开发项目124项。此外学校首批通过了空军科研资质认证和IS09001质量体系认证。
校园文化
校徽
校训
砺志尚武 博学精训
校歌
现任领导
校区情况
学校共有12个校区,分布在6个省7个城市,占地面积1900万平方米,主校区位于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大路2222号,拥有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各类实验室、专业教室、航空馆、图书馆、小南湖、放飞广场等基础设施,设有航空飞行与指挥、空中战勤、装备
仿真技术、情报分析整编等专业。
校友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