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光塔位于无锡的
锡惠公园内,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年(1574),是无锡古代科举兴旺的象征,宝塔为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每层自下至上渐收,墙体为砖砌,塔高31.29米,1949年前为无锡最高建筑。
靖元年(1522),顾章父子复建石塔;至万历二年(1574)七月,改建成八角七层
砖塔,由常州
知府施观民题名“龙光塔”,王仲山书额,属振兴文风的风水塔。
据说
明朝正德初年,
昆山市有个名叫
顾鼎臣的
礼部大臣,一次由无锡地方官陪同,游览锡惠胜景,他是很讲 究“风水”的,在看了两山的形势之后,说什么“
惠山是龙身,
锡山区是龙头,无锡之所以自
南宋以来长期不出状元,是龙头上没有角的缘故。”这位大臣的话,当时都信以为真,于是就在锡山上造了一座实心的石塔。
还有一个说法,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在
殿试后,无锡的
吴情初步确定为状元,谁知
铜殿唱名时,
朱厚熜一听“吴情”与北方的“无情”音相仿,他认为“天下哪有‘无情状元’?”就把吴情降为第三名,成了探花。于是家乡又有为归罪于塔是实心的缘故,说什么:“龙角用以听,必须空其中”,因此地方上又集资在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建成了这座七层八角楼阁式砖塔,并由当时常州
知府施观民取名为“龙光塔”。由明代著名书画家
王问(仲山)题写塔名,
书丹嵌于塔的第三层东外墙,至今尚在。1983年这座古塔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光塔从建造以来,历经沧桑,特别是
清代同治四年秋,有为打着灯笼,登塔捕雀,引起了火灾,据说一连烧了三天,古塔遭到严重毁坏,虽经几次修理,未能恢复旧貌。直到1924年那次重修,把塔的主要结构改成钢筋混凝土,并在塔顶上专门铸了重1.5吨、高2.85米的铜刹,塔的高度增加到32.3米,使古塔更加稳固、壮观。1952年以来,古塔又进行了几次修理。特别是1992年在大修中,加固了飞檐和栏干,对塔的倾斜度也作了纠正,并对塔刹的避雷装置进行了整理测定,加强了塔的避雷功能,对塔身的墙面色彩也作了调整,由原来的杏黄色改成
栗色,使塔的形象更为挺拔端庄,英姿焕发。
游人登临古塔,沿廊环视,无锡全市面貌一望无遗,新运河像条银色巨龙,在塔下由北赂南蜿蜒而过。运河中川流不息的船只和大桥上来往奔驰的车辆,相互交织,使为眼花缭乱。遥望各方面天,古老的
无锡市像条玉链,曲曲弯弯伸向茫茫
太湖,方方整整的鱼塘,如一块块明镜,沿着梁溪两岸,相连几十里。西边
九龙山岗,高低起伏,如绿色的波涛,浪尖冒出一座直指天空的电视铁塔,和古塔遥相呼应,所以龙光塔不愧为观赏无锡风貌的最佳点。每逢炎夏和节日之夜,塔上彩灯齐明,远远望去,酷似一座珍珠塔,悬于高空,使为增添无限遐想。
民国时,龙光寺僧于1921一1924年向祝兰舫夫妇募银重修,塔刹以铁制套座承载重1、5吨的铸铜葫芦,今存;1930年
荣德生等再度捐资重修,部分构件改用混凝上。
建国初,该塔曾遭雷击,先后于1952年、1954年、1975年、1995年由政府拨款重修。现建筑高32、3米,墙厚1.8米,仍为楼阁式,八角七层,
砖混结构。1983年11月21日由
无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省白水带的龙光塔是广东省目前最高的八角
琉璃瓦仿古塔。龙光塔内层建有弧形阶梯,每上一层都可以出到外厅参观外景。登上龙光塔顶层,极目远眺,整个
江门市市区的建筑物、河流、山川、田野尽收眼底,呈现出一幅美丽的侨乡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