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浪
希腊古典时期的哲学家
皮浪(英译名:Pyrrho,约公元前365年或360年——约公元前275年或270年),埃利斯(Elis)人,古希腊哲学家。被后人认为是皮浪主义(Pyrrhonism)以及怀疑主义(Skepticism)学派的创始人。
皮浪于约公元前365年(又说公元前360年)生于埃利斯。据阿波罗多鲁斯的《编年史》记载,皮浪起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匠,后于公元前334年左右作为宫廷利奥六世马其顿王国国王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东征印度,期间,他与印度裸体智者(Gumnosophistai)和波斯袄教僧侣(Magos)有所交往,在游学中逐渐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公元前324年左右,东征结束,皮浪回到故乡之后,他开始宣讲自己的思想,吸引了众多的拥护者,作为哲学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尊重。在不断传播自己的哲学主张的生活后期,皮浪活到90岁,于约公元前275年(又说公元前270年)去世。
皮浪的学说,实质上是对以往各种怀疑主义思想的集成与体系化,因其思想的特点及对后世的思想影响,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仍将由他开始形成的怀疑主义思潮称为怀疑主义学派。此外,皮浪的追随者们出于对其哲学思想及生活方式的推崇,到公元前一世纪,以其命名的皮浪主义成为一种持续的哲学传统的名称。并且,皮浪主义作为希腊化时代哲学中重要一支,在早期现代哲学中亦具备相当的重要性,其怀疑论与“悬搁(epoché)”的相关哲学思想还被认为间接了伊壁鸠鲁学派的相关教义。二十世纪著名利奥六世胡塞尔(E. Edmund Husserl)将“epoché”作为其哲学核心概念,掀起了现象学运动。
人物生平
早期游历拜学
皮浪出生于公元前365年(又说公元前360年),据第奥科勒斯记载,皮浪是普雷斯塔库(Pleistarchus)的儿子。他的故乡是希腊城邦埃利斯,据阿波罗多鲁斯的《编年史》记载,皮浪起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匠,其技艺中庸,尚不足以称为艺术家。他雕刻的一些中等水平的火炬手塑像,至今残存于埃利斯的运动场。
后来,皮浪接触到了利奥六世阿那克萨库(Anaxarchus),并与之交游。约公元前334年左右,皮浪追随阿那克萨库,作为宫廷哲学家一起跟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远征,到过波斯印度,并与印度裸体智者和波斯琐罗亚斯德教僧侣有过接触。 阿那克萨库是著名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再传弟子梅特罗多洛的学生。德谟克利特的部分哲学思想暗含了怀疑主义倾向,因为他强调唯有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存在,不相信感觉和现象,不承认对它们可以有什么可靠的知识。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通过梅特罗多洛和阿那克萨库斯对皮浪产生了一定影响,与印度修行人以及东方思想的接触的经历也对皮浪后来哲学思想以及生活态度都影响深远。正如如阿布德拉的阿斯卡尼奥斯(Ascanius of Abdera)所评价的那样,皮浪似乎以一种极为高傲的姿态从事哲学活动,并且引入了有关”不可理解”和“存疑”的具备怀疑主义思想的论证形式。
后期宣讲思想
在结束了远征游历(公元前324年),回到故国之后,皮浪开始了宣讲自己思想的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吸引了众多追随者或学生,甚至连同期的利奥六世伊壁鸠鲁(Epicurus)也对皮浪的生活方式十分敬重。
据说,皮浪曾成立了一所学园,但仅仅是昙花一现(在他死后便不复存在)。并且,皮浪本人没有任何作品传世,他的学说大多通过其学生弗利奥斯的提蒙(Timon of Phlius)的作品流传,而提蒙的作品大部分也已佚失,只有少数残篇保留下来。可以设想,要是没有后来的怀疑论哲学家们把皮浪追溯成他们自己的先驱的话,皮浪甚至可能会在哲学史上消失地几乎不留痕迹。
在家乡埃利斯,皮浪凭借其哲学思想以及一以贯之的生活态度受人们尊敬。古希腊利奥六世第欧根尼(Diogenes)曾记录说,皮浪被埃利斯人投票推举为大祭司,并且为了纪念他,人们赞同对所有哲学家免除城市税收。 在不断传播自己的哲学主张的生活后期,皮浪活到90岁,于约公元前275年(又说公元前270年)去世。
思想传承
师承
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前460年—前370年)。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创始人。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上具有一种怀疑主义倾向,他强调唯有原子和虚空是真实的存在,不相信感觉和现象,不承认对它们可以有什么可靠的知识。皮浪曾跟随阿那克萨库斯游学四方,而阿那克萨库斯是德谟克利特的再传弟子梅特罗多洛的学生,因此,可以猜测德谟克利特的思想通过梅特罗多洛和阿那克萨库斯对皮浪产生了影响。
阿那克萨图斯(Anaxarchus,约前380年—前332年):古希腊哲学家,学园派怀疑主义代表人之一。皮浪曾跟随阿那克萨库斯游学四方,作为宫廷利奥六世一起跟着亚历山大大帝的军队远征。
传承
提蒙(Timon of Phlius,约前320年—前230年)古希腊哲学家,出生在南意大利岛的弗利岛,后来定居雅典,成为皮浪的学生。他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到过皮浪的思想并且做过论证。提蒙的著作大部分已佚失,只有少数残篇保留下来。
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约公元2世纪,生平不详):罗马帝国时期的希腊专家,怀疑主义怀疑论者。留下三卷本的《皮浪主义纲要》(Outlines of Pyrrhonism)和十一卷本的《反数理学家》(Against the Professors)。出现在这些著作里的几乎所有来自幻象的怀疑论论证,也出现在后来的文献里,其中许多已经无人问津了。
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约前100年—前40年):古希腊哲学家,皮浪主义怀疑论者。著有《皮浪学说概要》,是皮浪学说的中兴者,其书成为公元2—3世纪的塞克斯都和公元3世纪的第欧根尼研读、写作怀疑论的蓝本。有一说是埃奈西德穆是怀疑主义、至少是怀疑主义的创始人。直到公元8世纪,教父甫修斯还读过这部8卷本的著作。该书后已失传,但据塞克斯都和第欧根尼记载的十个论式,以及甫修斯茗作中的为数不多的几段文字可以基本反映该书的主要面貌。
阿尔凯西劳斯(Archelaus,约前315年—前241年)学园派怀疑主义者,是中期柏拉图学园的奠基者。从他开始,怀疑主义因素于柏拉图学园滋长起来。
卡尔尼亚德(Carnide,约前214年—前129年)学园派怀疑主义者,作为新柏拉图学园奠基者,引导学园派走向怀疑主义,强调对判断的悬疑,强调或然性,并以此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当代研究者
理查德·拜特(Richard Bett):著有《皮浪,他的前辈与他的赠礼(Pyrrho, His Antecedents, and His Legacy)》以及《何以做一名皮浪主义者(How to be a Pyrrhonist)》,其书对古典怀疑主义进行了总体的回顾,其主旨在于点明皮浪主义绝非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而是一种指导人们如何过上幸福生活的处世良方。
研究者隆(Long)和塞德力(Sedley)主编的《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家》(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辑录了早期皮浪主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晚期皮浪主义的几乎所有古典文献史料,并且富有详实的评注,被认为是研究怀疑主义及相关希腊化时代哲学的基础性著作。
哲学思想
以“宁静”为最终目的
根据皮浪的门人提蒙记述,皮浪认为人的一生要过得幸福,必须弄清楚这相互关联的三个问题:第一,事物的本质是什么?第二,基于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事物?第三,基于我们采取的态度,最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然后,提蒙按顺序记录了皮浪对如上三个问题的观点:
“事物的本质什么?”皮浪认为,万物都是“平等无别的”,“白无常的”,“不确定的”。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偏见来说明事物的真假,我们所能认识到的,仅仅是事物所呈现出来的现象,而它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它的真相和本质何在,这些完全是不可知的。皮浪的这种认识延续了智者学派的理论,是始于理性的视角,我们的确无法了解事物的本质,要想通过它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声音、影像、味道等要素去窥探它的本质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些“表象”所带给我们的看似真实的感受,都和我们个人的生活经验和身体机能密不可分,而我们的生活经验和身体机能都是有限的,因此,任何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判断都只是是片面的武断。
“基于事物的本质,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事物?”基于事物不可知的本质天性,无论是个体的感官认知还是个体的思维观点都无法给出真理、亦或谎言;所以,个体不应该依赖这些感觉和理智。相反,个体应该采取“无观点的”,“无偏倚的”,“无动摇的”态度。即,如果事物的真实本性是完全不确定的,那么人们就不应把任何明确的特性假定为事物的本性所固有的;既然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是不真实的,那么应该采取的就是一种不受是与非所束缚的态度。皮浪认为,人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判断。他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即“悬搁判断”。
”我们采取的悬搁判断的态度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结果? “皮浪认为,悬搁判断首先得到的一个结果便是“无言”,随即则是从纷扰中摆脱出来的自由,即内心的空寂。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综上,皮浪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无常不定且无法被客观地认知,个体能够采取的唯一确定性措施只有“悬搁判断”,而这样的结果则使个体进入一种“无言”评说世事的状态,不再为外物所动,从而最终获得内心的“宁静”。
采取“悬搁(epoché)”态度
皮浪认为个体由于主观感受的不可靠性,无法对事物给予绝对客观的评判,所以个体应该对诸事皆采取不断言的态度。对于主观感受的怀疑,不似早期怀疑主义认为个体没有能力进行客观的认知,他认为应对一切问题不予以确定的答案,对一切事物均保持一种“待定探究”的态度,并开创性地提出:此种态度是保持心境空寂幸福的基础方法。
皮浪虽然没有提出epoché这一术语,但是他的生活行为已经隐含了这一术语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即悬搁判断,将万事万物看做无差别的(indifferent)、不能裁决的(inarbitrable),对各种独断论的信念不做判断,而仅仅根据现象生活,将悬搁判断作为了生活原则。由于皮浪没有任何著作,他只是身体力行地向人们示范,只有摆脱各种形而上学的干扰,内心才能达到宁静的状态,现实生活也才能真正达到幸福的状态。
怀疑主义通过悬搁判断,规避自身陷入最终的价值判断,不做选择,反而成为了他们最佳的选择。但这一方法,几乎只用于处理形而上的问题。在实际的生活中,他们则通过“看起来/似乎是好的”这一模糊的表态来“遵循着生活中的普通法则”。而epoché因皮浪主义运动以否定的态度朝向实践的或者政治伦理的目标而指向“止于怀疑”,其对哲学解决知识可能性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它对信念与知识,或者说信仰与理性的矛盾的凸显。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是从反面或否定、消极的意义上起作用的。其观点的基础是“几乎否认“人类对知识掌握的能力,认为个体对真理的一切追求都是徒劳枉然的,进而强调世界本身缺少可以归纳的特性(因为人类知识的局限,无法归纳它)。客观而言,要么根本没有实际存在,即便有,也没有那种能够让个体感知到的实际存在。
因此,皮浪主义的认识论是对真理,包括真理的对立面——谬误的反对。其核心即尊崇悬搁判断,不置观点。因为个体的一切感知都是主观且不可靠的,所以不能依靠感官感知与世界沟通,而应该用一种空寂无言的心境去对待。
通向“悬搁”的方法
皮浪主义怀疑论,其目的是达到一种“精神安宁”或“未受干扰的平静”状态。其理论观点内涵没有狭隘的智识利益,而是指向一种道德目的。因此,为了实现“悬搁判断”。怀疑主义总的原则是,把事物放在他人所声称事物的对立面。
通常,品质高尚的人遇到不合规的事情感到不安,不知道该相信什么。因此,他们去调查事物的真相和谬误,去进行真假善恶的判断,这样他们才能实现“宁静”。但皮浪主义怀疑论则认为,实际上只有当我们停止这种教条化时,内心的“宁静”才会发生。这里所说的教条指的不是源于日常印象的普通感觉,“教条”适用于“构成科学研究对象的无证据事物”。“教条主义者”则接受独立于自己的事物的真实存在。例如,声称这些对象是感官或思想的对象,或者它们本身是真实的。怀疑论者既不肯定也不否认这一点。他并不否认知识的可能性,只是从来不做认识论或形而上学的声称。怀疑论者只是在记录他对这些事情的个人感受,仅此而已。因此,皮浪主义怀疑论没有一个信仰的哲学体系,尽管确实存在着一个准则,即根据表象遵循某种推理链条,这种推理链条表明,正确生活是有可能的。
皮浪本人并未详细阐述具体的“悬搁”的方式方法。早期、晚期怀疑论者们则进一步将这些导致“悬搁”的“对立”(或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式”、“论证”、“立场”)做了更精细、系统的分类,具体表现在塞克斯都所著概要中的“十式”与“五式”之中:
塞克斯都对早期怀疑论者提出的“十式”作了进一步的分类:根据进行判断的主体的式:包括“动物的种类”“人的不同”“感官结构的不同”以及“环境条件的不同”;根据被判断的对象的式:包括“对象数量与构造的不同”和“教育、习俗、法律、传说和教义信仰的不同”;根据双方的式:包括“位置、间隔和所处的不同”“媒介物的不同”“相对性”和“发生的多寡”。
不难发现,这些早期怀疑论者对十式的分类有亚里士多德十范畴的影子,甚至在塞克斯都的原文中也有这样的论述,“进一步来说,这三种式又都可以归入‘相对性’(关系)的范畴之下;所以,相对性是最高的种,‘三式’是属,十式是亚属。”但无论怎样,他们“借用”这些范畴的目的毕竟与亚里士多德不同,他们不是为了指出哪些特性属于他们真实的性质,而是通过这些范畴,如实说出每一式中存在的众多差别,从而得出结论,通过所有十式,我们最终导向了悬而不决。
“五式”则是由“较晚近的怀疑论者”传下的,但后来被第欧根尼·拉尔修指出其为古罗马将领阿格里帕(Agrippa)所提出,也就是著名的“阿格里帕三难”。阿格里帕认为,所有的论证最终只会有三种结果:证明会无限后退,即证明所研究事物的证据自身也需要证明,因此证明会无穷无尽的进行下去;为了终结这种无限论证,必定会接受一个前提,如某种公理、教义、法律等等,因此这样就会导致武断地确立假设;如果想避免武断地假设,还想继续证明的话,会发现证明到最后实际上是自身在证明自身,也就是循环论证。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对于真理的获得来说都不是完备、有效的。因此,自然地,皮浪派对于这一局面采取了悬搁的态度。
与学园派怀疑主义的分歧
怀疑主义本身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一支为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主义,另一支则是区别于皮浪派的“学园派”——“柏拉图学园”中的怀疑主义,由“柏拉图之后学园的两位最伟大的领袖”——阿尔凯西劳斯与卡尔尼亚德所领导。皮浪派与学园派虽然都是怀疑主义,但二者不能等同,他们在动机与方法上都有很大的区别。
塞克斯都在《皮浪学说概要》的开篇就提及皮浪派并不赞同学园派的方式,并且从认识论层面对当时对其讨论的学说进行了分类:塞克斯都将以阿尔凯西劳斯与卡尔尼亚德领导的学园派,尤其是卡尔尼亚德,归类为一种独断论,因为他们宣称发现了关于这个世界的真理。而对于以皮浪派为代表的怀疑论者则另归为一类,他们没有否定真理能够被理解的可能性,而是对教条性的真理采取“悬搁立场”。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针对“悬搁”立场,塞克斯都认为学园派的怀疑论者阿尔凯西劳斯与皮浪派并无太大差异,“阿尔凯西劳斯……他和皮浪学派的人有一些共同之处。事实上,他的观点和我们的观点是一样的。因为没有发现他对任何事物的实在或非实在作出断言,也没有发现他在令人信服或缺乏令人信服方面更喜欢一件事物而不喜欢另一件事物,而是他暂停对一切事物作出判断。他说目的是暂停审判,我们说过,这是伴随着平静的。他还说暂缓审判是好的,同意审判是坏的。”怀疑主义者经常使用的“epoché(悬搁)”一词最早也是由阿尔凯西劳斯使用的,塞克斯都在他的文中所使用的“epoché”一词也是使用的这个词在希腊语上的原意——“悬而不决”。而正式将epoché看做怀疑主义的核心原则的第一人是埃奈西德穆。他是塞克斯都之前的一个怀疑主义者。他曾公开以怀疑主义者自居。研究者阿伦·贝利(Alan Bailey)在其著作《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和皮浪的怀疑主义(Sextus Empiricus and Pyrrhonean Scepticism)》中指出:“埃奈西德穆已经将悬搁判断看做通过反思皮浪的生活方式而得到的一种潜在的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因为,“对皮浪生活方式的反思触发了埃奈西德穆的这种想法——悬搁判断会有助于带来许多人所相当期望的精神状态,这样的假设无疑是合理的。”当然,埃奈西德穆接受皮浪的思想实际上是以学园派怀疑主义代表阿尔凯西劳斯(Arcesilaus)为中介的。“埃奈西德穆自己的立场可以被看做是将阿尔克西劳推导出悬搁判断的技巧结合体现在皮浪身上的观念——悬搁判断心灵的持久宁静与安宁的源泉。”由此可见,皮浪通过其生活方式加以体现的epoché思想对中期学园派以及怀疑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使epoché成了皮浪主义的核心概念。
但是塞克斯都依然认为阿尔凯西劳斯是一个独断论者,因为其将悬搁在具体事物上视为好的,接受具体事物视为不好的。这种即使针对“悬搁”而产生的判断本身,在皮浪派看来也是不可接受的。皮浪派在采取“悬搁”立场的动机上的一个特点,就是决绝与彻底。另外,阿尔凯西劳斯并没有把“悬搁”作为人达到心灵宁静的途径,即没有将之看作是是某种伦理原则,而是更注重推理出“悬搁”结果的程序,亚伦·贝利指出:“阿尔凯西劳斯对悬搁判断的解释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即一个采取普遍悬搁判断立场的特定人也会拥有许多关于主观现象的信念。”这也说明“悬搁”在阿尔凯西劳斯那里只适用于对客观事实的判断,而放弃强调了对于现实生活的主观信念也要采取某种“悬搁”立场。
但是,真正与皮浪派形成冲突的是“新学园派”的卡尔尼亚德以及他的学生克莱托马库斯,其学说的发展导向了一种不可知论:就“一切都是无法理解的”这一命题本身来说,学院派是正面地肯定这一命题,但是怀疑论认为有的事物可能是可理解的。新学园派这种不可知论的发展是由于继承了阿尔凯西劳斯对“悬搁”立场的看法,进而扩大到对一切知识甚至是形成知识的能力上,都认为应当采取“悬搁”的态度,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是无知的,所以不知道可不可以做判断;皮浪派在这一点上与学园派有很大的分歧,如果说学园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形式上的“悬搁”,那么依据这一逻辑导出结论的“一切都不可知”也在情理之中。但皮浪派的目的与学园派终究是不同的,他们更多的是为一种宁静的伦理生活服务的,用塞克斯都的话来说,“他们(学园派)当真宣称按照自己的理论生活,以或然性为生活的指导,我们却非独断地生活,服从法律、习俗和自然感受。”再对皮浪派“悬搁”的终极目的进一步明确,“我们肯定怀疑论的终极目的是对意见之争保持灵魂的平静状态,面对不可避免的事情情绪平和。”
涉及作品
皮浪本人没有任何作品传世,除了据说是在亚历山大大帝远征时写的诗(并且这些诗在那次远征中没有保存下来),皮浪什么也没写。因此,我们不得不从别人著作中重构他的哲学。对皮浪的哲学思想的记录最为可靠的信息来源就是其追随者提蒙的诗歌和散文作品的记录,不过提蒙也仅余数残篇存世。并且,其中大部分片段来自一首名为《讽刺》(Silloi)的诗,其主要内容是对其他哲学家的讽刺性议论,而并非指向对皮浪观点直接阐述。
墨西拿的阿里斯托勒斯(Aristocles of Messene,约公元前1世纪晚期)的《论哲学》(Peri philosophias)第八卷的几个章节被引用于四世纪的凯撒利亚主教尤西比乌斯(Eusebius)的《预备福音》(Praeparatio evangelica)一书中。这几个章节的内容主旨即,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出发,攻击了一些质疑我们认知能力可靠性的哲学观点,其中包括皮浪主义。而相关于皮浪主义的章节,正是根据提蒙的报告对早期皮浪主义观点进行简要总结开始。
这种复杂的多重转述方式可能会让人怀疑从文章中提取的真实信息到底有多少。但是,一方面,我们没有理由怀疑尤西比乌斯明确声称自己逐字引用了柏拉图的话。另一方面,我们也没有理由怀疑阿里斯托勒斯没有逐字引用提蒙的话。首先,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词汇与阿里斯托勒斯在其他章节中使用的词汇相同,然而,其中的部分术语与阿里斯托勒斯自己的正常用法和我们所熟悉的皮浪主义的任何术语都是截然不同的,而这些术语在提蒙时代之前就已经被使用了。似乎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这些都是提蒙自己语言的真实再现。此外,阿里斯托勒斯经常提到提蒙的名字或者使用“phêsi”(即“他说”)的表达方式,也暗示了阿里斯托勒斯在努力尽可能忠实地再现提蒙所叙述的要点。最后,根据柏拉图在其他章节中所作的总结与其他被总结观点的证据相对照的结果,也表明了他在系统性地书面阐述他人地观点时是一个可靠的报告者。
阿里斯托勒斯认为,在提蒙余存的书面记录中,有一个片段似乎尤为重要。它是提蒙对皮浪最为普遍的哲学态度的描述。且后人普遍认为,这段话是皮浪哲学解释的核心。然而,这一观点的有效性仍然取决于这一篇幅按在多大程度上是在谈论皮浪的态度和观点,而不是提蒙自己的理论发展,这将是解释这一片段的许多困难之一。
在提蒙之外,如今能够把握到的关于皮浪的信息另一来源是公元前3世纪中期的传记作家卡里斯特斯的安提戈努斯(Antigonus of Carystus)。第欧根尼·拉尔修(Diogenes Laertius)在其《明哲修行录》中记录了许多皮浪生平轶事,有证据认为第欧根尼是引用安提戈努斯而述;亚里士多德也提到过安提戈努斯,并且认为其很可能是大部分现存的皮浪传记材料的信息来源。但是,安提戈努斯并非利奥六世,并且据学界评价而言,他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流言传播者,而不是一个可靠的历史学家。因此,很难说他所记录的有多大程度上是皮浪行为和活动的真实信息。此外,许多古代后期的作者对皮浪作了单独的评论。但由于这些评论晚于后期皮浪运动的兴起,人们往往会怀疑它们是否反映了皮浪本人的真实信息,而不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后期哲学。
后来的许多怀疑主义者们有著作阐述其理论相关(而并非本人)的思想:例如,公元前1世纪时期,埃奈西德穆(Aenesidemus)是皮浪学说的中兴者,然而可惜的是,他的著作亦未存于世,如今我们只能从9世纪伊斯坦布尔的牧首福提乌斯(Photius)所著的《群书摘要》(MyriobibLion)中窥见其主旨:“我读了埃奈西德穆八卷本的《皮浪主义》,此书的概要旨在确立:认知中没有可以确定的,感官认知中没有,理念认知中也没有。”
而在现今传世的古典作品中,仅有公元2世纪的作家塞克斯都· 恩披里柯(Sextus Empiricus)所著的《皮浪学说概要》(Outlines of Pyrrhonism)详细阐述了皮浪学说的思想内容。这本于16世纪被重新发现和翻译的哲学作品,同时也是近现代“怀疑主义”哲学的思想源头。
当代研究怀疑主义学说的英文学者首推理查德· 拜特教授(Richard Bett),他的专著《皮浪,他的前辈与他的赠礼(Pyrrho, His Antecedents, and His Legacy)》凭借其风趣的叙事,令这位逍遥自在的哲人跃然纸上,使读者能够简而不遗地理解皮浪的行为与思想。他主待编辑的《剑桥文集:古代怀疑主义(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Ancient Skeptism)》收录了“古代怀疑主义的发源”、“思想主题与发问“、“对后世的影响”三个方面的文章。拜特于2019年新出版的《何以做一名皮浪主义者(How to be a Pyrrhonist)》就古典怀疑主义进行了总体的回顾, 其主旨在于点明皮浪主义绝非虚无缥缈的形而上学,而是一种指导人们如何过上幸福生活的处世良方。
此外,研究者隆(Long)和塞德力(Sedley)主编的《希腊化时期的利奥六世》(The Hellenistic Philosophers)辑录了早期皮浪主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葛学派和晚期皮浪主义的几乎所有古典文献史料,并且富有详实的评注,是研究怀疑主义及相关希腊化时代哲学的基础性著作。
影响
皮浪被后人认为是怀疑主义以及怀疑主义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时代之后的几个世纪里,皮浪主义开始蓬勃发展,后来的怀疑主义被认为是希腊罗马世界两大怀疑论思想传统之一(另一支在柏拉图学园)。
皮浪主义作为希腊化时代哲学中重要一支,在早期现代哲学中具备相当的重要性,其学说及相关哲学思想的间接影响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可观的。一方面是由于皮浪对阿尔凯西劳斯,以及其他柏拉图学园的其他成员的怀疑主义的学说有着相当的影响。但是,学界根据其核心教义的不同,普遍将皮浪派怀疑主义与学园派怀疑主义进行区分讨论。因此,皮浪的思想在多大程度影响到了后来的怀疑主义,这一问题很难评估。另一方面,学界分析有可能伊壁鸠鲁学派(Epicureans)也借鉴了皮浪的一些思想,他们的目标也是“悬搁/不动心”(Ataraxia);有迹象表明皮浪和伊壁鸠鲁的老师诺斯芬尼(Nausiphanes)之间有联系。但即便如此,伊壁鸠鲁派对皮浪思想的借鉴也十分有限。因为,对他们来说,通过理解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的(而非完全悬置判断),就可以达到悬搁。并且,伊壁鸠鲁派对感官的态度绝不是像皮浪那样的绝对不信任。
另外,值得一提地是,二十世纪著名利奥六世胡塞尔将“epoché”作为其哲学核心概念,但他不仅没有因此走向怀疑主义,还借此掀起了对抗怀疑论的现象学运动。胡塞尔借用了皮浪主义者关于“epoché”的字面意义:“悬搁判断”或“中止判断",即放弃、抑止住对任何存在的态度或者对所有可能的存在态度保持中立。但就“epoché”的内涵与功能而言,胡塞尔则对其做了与皮浪主义者大相径庭的阐发,胡塞尔所述的“中止判断”是要求达到对所断定内容的真理的持久信念,以肯定的态度致力于先验现象学的建构,最终指向“超越怀疑”。其对哲学解决知识可能性的挑战则主要来自于它对绝对有效的知识基础的执着寻求,因此这种悬置是从正面或肯定、积极的意义上发挥作用的。“epoché”概念内涵的发展变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深入理解皮浪主义运动和现象学运动的重要线索,而且充分体现了其在哲学史上的理论意义及其生命力。
轶事传闻
安提戈努斯在其《论皮浪》一书中记录到:皮浪离群索居,几乎很少在熟人面前露面。他这样做,是因为曾听到一个印度人斥责阿那克萨库,说他只要侍奉宫廷就不会教导别人善为何物。另外,皮浪经常事先未向任何人打招呼就离家出走,随便碰到什么人都会与之四处云游。一次,阿那克萨库掉进泥坑,皮浪从一旁经过而没有援助,众人纷纷指责他视而不见的做法,但阿那克萨尔科斯本人却赞扬他这种无所谓的(adiaphoron)和冷漠无情(astorgon)的态度。
古希腊作家俄拉托斯忒涅斯在《论富有与贫困》中记录,皮浪同他的姐姐菲丽斯塔(Philista),一位助产婆,虔敬地生活在一起。他经常带着家禽、猪,或其他什么东西去市场上叫卖,也并不在打扫家务这样的事情。据说,正是因为他抱有这种无所谓的态,才会亲手去给小猪洗澡。有一次,皮浪为了他姐姐的某件事而对人发火,有人为此责难他,皮浪则对说,不应在女人的事情上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还有一次,一只向他攻击的狗把他吓跑,有人为此批评他,皮浪则回答说,彻底摆脱人性是难以做到的,但是人们应当竭尽全力与现实抗争,如果可能的话,用行为(tois ergois)抗争;不可能的话,则用言辞(toi logo)。
名言
“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集团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只是相对于判断而言的。没有任何事物真正是这样的(像判断的那样),只是人们按照风俗习惯来进行一切活动。每一件行为都既不能说是这样的,也不能说是那样的。”
“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对任何一件事物都说,它既不不存在,也不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而也存在,或者说,它既不存在,也不不存在。”
“没有一件事情可以固定下来当作教训,因为我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就像影子随着形体一样。”
争议
关于皮浪的相关学派及思想划分的中心问题是:皮浪本人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是一个怀疑论者,以及怀疑主义与怀疑主义是否一致。
一方面,“怀疑主义者”们声称从皮浪那里得到了灵感,并且确实在皮浪那里有着对应的思想作为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皮浪的哲学思想与后来的皮浪运动中所进行阐释在思想内核上相同。甚至,许多怀疑主义者们也不认为其他们的学说与皮浪本人的思想完全一致的。另外,后来的怀疑主义传统者们所讨论的议题更为广泛和普遍,并且他们也没有明确指出自己的思想是对特定地、对皮浪思想的重构。研究者忒奥多西俄斯(Dionysos)在其《怀疑论者概要》一书中说,“不应当把怀疑论者称作怀疑主义者,因为如果他者心灵的运动是不可把握的,我们也将无法认识皮浪的心灵状况; 因为无法认识, 所以我们就不能被称作皮浪主义者。此外他还说,皮浪不是首先发现怀疑论的人, 他不持有信念或原则(dogma)。而某个在生活态度上相似于皮浪的人才被称为怀疑主义者。”
另一方面,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著作《明哲言行录》中说,在古希腊,很多人都视荷马(Homer)为怀疑主义的开创者。并且,某种程度而言,古希腊人认为荷马是任何理论的开创者。认为荷马是怀疑派的创始人,是因为对同一问题,他总是在不同场合作出不同回答,从来没有给出过确定的或独断的答案,在这一点上荷马超过了其他任何人。甚至还有人认为,希腊七贤的格言都是怀疑主义的;比如,“守中道”和"誓言是近在咫尺的诅咒"等等。
综上,皮浪派可以大体上确定,怀疑派则无法确定。 因此我们可以在学派的意义上用皮浪学派这个名称,而在主义的意义上统称怀疑主义皮浪的行为方式反映出他的哲学立场,他是一位实践的哲学家、那些生活方式与皮浪相似的人都可称为皮浪主义者、但是理论上的怀疑主义者各有特点,无法统一称作怀疑主义和皮浪派。
评价
古希腊哲学家第欧根尼·拉尔修在其著作《明哲言行录》中写道:“他(皮浪)的生活方式与他的学说相一致, 他从不逃避任何事物,不做任何预见,而是直面一切危险,无论是撞车、摔跤、被狗咬还是其他、总之,他从不让感官武断地断定什么。”;“他接受了一种最高贵的哲学这种哲学所采取的形式是不可知论和悬搁判断。他否认事物有高贵和不高贵、公正和不公正之分, 因此在更普遍的意义上,他认为没有什么东西真实存在,指导人们行为的只是风俗和习惯;因为没有任何事物依其本性是这样而不是那样。”
古希腊利奥六世提蒙曾写过多首对皮浪的颂诗,例如《彼提亚》和《讽刺诗》:“皮浪,他行事总是平静且简易,从不肆意添加己意,对那些智慧的妙语充耳不闻,如神一样引领着人们”;“如此伟大的人,谦和、坚定,那征服了名贵与草莽的世俗压迫却无法动摇他一分。飘摇不定的众人啊,一会倾斜这边,一会用激情,理论或者徒劳的立法强调另一边”。
英国哲学家阿兰·贝利在《塞克斯都·恩披里可和皮浪的怀疑主义》中写到:“整体怀疑主义关于合理的判断的论述在思想上是连贯的……古代怀疑论的一些基本观念是颇具现代意味的。”
中国哲学家邓晓芒在其著作《中西哲学三棱镜》中评价:“皮浪的这种怀疑论虽然看起来是如此无动于衷,甚至把自己的安危生死都置之度外,但实际上隐含着一种剧烈的灵与肉的冲突。因为作为认识论的怀疑本身绝不是一种平静的心态,而是一种不安和骚动、一种动摇和探问,所以‘不动心’境界只不过是怀疑论者想要达到的一种理想。”
参考资料
Pyrrho.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2023-07-1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期游历拜学
后期宣讲思想
思想传承
师承
传承
当代研究者
哲学思想
以“宁静”为最终目的
采取“悬搁(epoché)”态度
通向“悬搁”的方法
与学园派怀疑主义的分歧
涉及作品
影响
轶事传闻
名言
争议
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