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英文名:Financing)又称资金融通、资金筹措,指的是融资主体根据客观需要,运用一些融资手段以及工具,实现资金的筹集、运用、转化、增值等融资活动的总称。
融资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传统农业经济时期,在
中世纪时期也已经有了对融资相关理论的研究。其构成要素为融资主体、融资客体、
证券、信用形式、
金融市场,参与者为资金供给者、资金需求者及金融中介机构。融资的分类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按有无中介可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按资金来源可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按经济关系可分为股本融资和债务融资等分类方式。
融资的渠道有国家财政资金、国内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其他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国际市场、公司自行积累等以及其他来源渠道。不同渠道为作为融资主体的企业创建提供基本前提,并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适应环境变化提供保障。
发展演变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传统农业经济时期
在传统的自给自足式农业经济时期,不存在现代意义上的企业,生产组织形式是以家庭和
手工业作坊为主。手工业作坊的资本有机构成较低,其生产的扩大主要靠增加劳动力对资本的需求不大,因此融资的问题不突出,融资方式也非常简单。借物还物和小范围的赊购赊销是其融资的基本形式。
工业经济初期
在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业经济时期,公司的融资方式演变更为明显。
工业革命初期,企业主要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和不发行股票的简单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这种形式的企业盈利能力不高,较难承担过高的负债,因此大多依靠内部积累扩大生产规模,避免过高的负债水平。同时,金融结构也比较简单,银行在经济发展中的中介作用并不明显。因此,在产业革命初期,企业的融资方式主要为内源融资。
工业经济发展时期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企业的资本有机结构不断提高,企业对资本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单纯依靠企业内部的资金积累已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需要,企业转而寻求外部的资金来源。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也随之得到了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外源融资特别是外源间接融资就成为企业融资的主要方式。但是,以发放短期借款为主的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无法满足企业对长期资金的需求,以商业银行借贷为主的间接融资在企业融资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与工业生产发展相适应的股份制企业的出现,使企业融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股份制企业带来的证券(包括股票和债券)融资方式,特别是股票融资成为企业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企业融资中的比例不断加大。
成熟市场经济时期
在成熟市场经济时期,
金融市场更加发达,企业可选择的融资方式也很多,在这一条件下,融资的发展变化有如下特点:①间接融资内源化。当企业扩大到一定规模时,通过设立内部银行、财务公司等方式开展融资活动,以这种资金管理方式节约金融交易的费用。②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企业可以通过股票交易实现资产重组,从而节约时间、减少成本费用。③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逐渐混合化。随着金融走向混业经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④融资趋向资源配置综合化,随着风险资本融资的推广,融资逐渐成为资本、技术和人才的结合。
历史研究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是西方融资管理的产生阶段。在这一时期,
资本主义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空前迅速,企业的生产规模也不断扩大,这就迫使企业必须尽快的筹措资金以满足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然而,在当时的资本主义世界,尽管
资本市场已初具规模,但却由于企业无法取信于投资大众,再加上企业内线人员和股市操纵者参与市场股票交易,经常导致股价的大起大落,使社会的资金很难实现从个别储蓄者手中转移到资金需要者手中。因而此间的融资理论的重点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研究分析公司的成立,证券的发行以及公司合并等有关法律性事务,为企业筹资服务,这一时期是筹资理论的形成时期。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负债与
所有者权益的分析再度受到人们的重视。融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此间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两方面:一方面,研究公司最佳
资本结构的形成,探讨公司在筹措资金时,应如何搭配负债与普通股票、短期资金与长期资金,才能形成可使企业资金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另一方面,研究
投资组合理论及其对公司财务决策的影响,探讨的是投资者应该如何制定投资政策,才能形成一个在风险既定的情况下,可使
投资报酬率达到最大的投资组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国际间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国际资本流动加剧。国际游资十分充裕,国际企业不仅可以从本国筹集资金在企业内部积累资金,而且还可大量地从外国和国际金融筹集资金。国际融资逐渐成为热门课题。
基本概念
定义
基本含义
融资是指融资主体通过一定的融资形式手段以及工具,实现资金的筹措、转化、运用、增值和回偿等目的,满足资金余缺融通的客观需要的活动的总称。
融资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融资是指资金在资金持有者之间以余补缺、相互互动的一种经济行为,融资包括资金的融入、融出,即包括资金的筹集以及运用。狭义的融资则主要指的是资金的融入即资金的筹集,具体而言,指的是经济体从自身实际出发,经过预测调研以及决策之后,采用一定的融资方式,通过一定的融资渠道,从资金富余方筹集资金,从而保证本经济体运作发展的一种经济行为。
各国文献的定义
《
新帕尔格雷大经济学大辞典》对融资的定义为,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融资的定义是,融资是为任何一种开支筹措资金或资本的过程,企业融资是应用经济学的一种形式,它利用会计、统计工具和经济理论所提供的数据资料,力图使公司或其他工商业实体的目标得以最大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融资的概念进一步拓展,指的是存在于任何社会经济主体之间(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家庭、个人之间)的物资和资金的流动。
中国文献的定义
在金融辞书《
中华金融词库》中,融资的定义是货币的借贷与资金的有偿筹集活动。具体表现为
银行贷款、金融信托、
融资租赁、有价证券的发行和转让等。此外,有学者定义,融资就是资本的调剂与融通行为,是资金的需求者即融资主体通过某种方式,运用某种
证券,从某些储蓄者手中获取资金的过程。
机制
融资机制是指参与融资活动的各经济主体通过
金融市场活金融机构,利用金融工具实行双向流动并使融资客体升值的过程,即各经济主体通过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实现全社会的优化配置,以提高资金流通效率,从而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构成要素
融资过程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融资主体、融资客体、金融工具、金融市场等。这些要素之间的作用关系与调控方式构成一定制度背景下的企业融资机制,企业融资不仅为企业发展筹集资金,而且促进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融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金融机构、政府、个人,融资客体则主要包括实物资产、
无形资产和
金融资产。企业是
金融市场运行的基础,也是整个经济活动的中心,其他各个主体都与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金融机构的主要作用为供应资金、筹集资金、提供信用工具、充当金融市场的
交易媒介。个人主要是金融市场上的资金供应者。政府部门是金融市场上的主要需求者。政府为了弥补
财政赤字或扩大政府开支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都要靠融资弥补财政收入的不足。
金融市场也叫融资市场,一般是指各种金融商品(一般指各种票据、有价证券)进行自由买卖和借贷的场所。融资市场既可以是某一建筑物内的营业大厅这种具体场所,也可以是跨越地区、跨越国界的抽象空间。主要作用有推动
商品经济的发展、加速资本周转、促进资金融通、调解经济等作用。对于企业融资活动而言,
金融市场主要有促进企业资本的形成、提供转售市场、帮助制定
金融资产价格。
金融工具也叫融资工具、信用工具。资金在金融市场上的运行,不仅需要主体的推动,而且还需要一种工具作为资金运行的载体,借以实现资金的运行。这种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借以保证债权人权力和债务人义务的信用凭证,就是金融工具。其特征主要有:偿还期、流动性、风险性、收益性。
参与者
融资的参与者有资金需求者、资金供给者以及金融中介机构。资金供给者主要为政府部门、企业以及居民,资金需求者大多为企业。金融中介机构主要包括证券交易所、
证券公司、银行、保险、信托、投资基金等,负责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之间的资金流动。
原则
筹措及时
在融资前,需要研究资金的时间价值,及时地取得所需资金,财务人员也要掌握资金需求的具体情况并且熟知资金时间价值的原理,以便合理安排资金的筹集时间,按时获取所需要的资金。同等数量的资金,在不同时间点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及时筹措资金,既能避免融资形成资金投放前的闲置,又能防止取得资金来源的滞后。
规模适当
融资需要分析主体的生产、经营等状况,来确定合理的融资规模,保持与资金需求量相一致。既要避免规模过小,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又要避免资金过多,导致资金闲置。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往往在不断波动,需要财务人员认真分析状况,来避免融资规模不当的发生。
来源合理
在融资来源的选择上,要认真了解融资渠道和资金市场。资金的来源渠道和资金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资金的源泉和融资场所,反映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和分布情况,影响融资的难度。不同来源的资金,会影响到企业的收益和成本。例如,在通过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时,如果选择与企业业务往来较多的金融机构,可以省时间、省手续并且享有一定的优先权。因此,在融资时,要研究并正确选择好合理的资金来源。
方式经济
要确定最佳的资金结构,需要研究各种融资方式。在不同融资方式下,融资主体会承受不同程度的风险、资金成本。因此,需要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出经济可行的融资方式。在确定好融资数量、融资时间、资金来源的基础上,对融资方式进行合理地选择,才能保证企业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以便
降低成本与风险。
动机
企业融资的根本目的是保证自身经营与发展,具体的融资活动通常是受到特定动机的驱使。当企业进行重置设备、引进新技术、进行技术和产品开发,对外投资、兼并其他企业等行为时,会为了资金周转和临时需要而融资,也会在偿付债务和调整
资本结构等其他原因下而融资。归纳起来的动机主要有扩张融资动机、偿债融资动机和混合融资动机三类。
扩张融资动机
扩张融资动机是企业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者追加对外投资的需要而产生的融资动机。产生这种融资动机的企业多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处于成长时期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是不断扩大的,因此其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根据企业扩张的具体情况,研究投资方向和规模,一边合理融资。
偿债融资动机
偿债融资动机是企业为了偿还某项债务而形成的借款动机。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的负债,如果债务到期时资金不足会对正常运营产生影响。这时就需要预先安排融资,以满足偿债对资金的要求。偿债性融资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调整性偿债筹资,即企业虽有能力支付到期旧债,但为了调整资本结构,仍然选择融资,以便使资本结构更加合理,这是主动的筹资策略;二是恶化性偿债筹资,即企业现有支付能力已不足以偿还到期旧债,被迫筹资还债,这种情况说明财务状况已有恶化。
混合融资动机
混合融资动机是企业因同时需要长期资金和现金而产生的融资动机。通过混合融资,企业既可以扩大经营的规模,又可以偿还经营中产生的债务,这种动机融合了扩张融资和偿债融资两种动机。
步骤
融资活动所产生的经济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货币信用关系。在融资过程中有五个重要环节,即资金的筹集、转化、运用、增值和回偿,构成融资活动的系统性主体环节。以企业融资为例,融资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可行性研究
这个阶段从企业融资构想开始到大致的决策目标确定时为止,其主要目的是为确定决策目标提供依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企业内部
因素分析、企业目标分析以及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企业目标分析的内容主要是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情况、企业的类型、企业的生产规模与特点、企业的组织形式与再生产形式等,主要解决企业融资的合理性与必要性问题。企业内外部因素的分析实际上就是分析企业的融资环境,主要解决企业融资的可能性问题并为以后的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的内部因素分析,则是分析自身条件,包括企业制度环境、财政收支环境等自身环境条件;外部因素分析,则是分析国内外的经济环境、政治法律的环境、
金融市场的环境等。
决策阶段
这一阶段从初始目标确立到具体融资方案选定时止,主要包括3方面内容。
确定融资需求,即确定投资方向、投资结构及融资规模。需要在对企业融资可行性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财务预测和财务规划,预测企业需要的资金数量、需要时间、企业可以提供的内部资金及外部融资需求量。融资需求是财务预测的重要内容,财务预测是在对企业过去的
财务报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
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战略和市场战略等诸多因素,来预测企业未来的
营业收入的增长及资金需求的情况。针对具体的融资需求,有定性预测法、比率预测法、资金习性预测法等。
①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法主要是利用直观的材料,依靠个人经验的主观判断和分析能力,对未来资金的需要量做出预测。这种方法一般是在企业缺乏完备、准确的历史资料的情况下采用的。其预测过程是:首先由熟悉财务情况和生产经营情况的专家,根据过去所积累的经验,进行分析判断,提出预测的初步意见,然后再召开座谈会或发出各种表格,对上述预测的初步意见进行修补。这样,经过一次或几次以后,得出预测的最终结果。具体在实施中有两种具体预测手段:德尔菲法和专家小组法。
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名专家意见法或专家函询
调查法,是采用背对背的通信方式征询专家小组成员的预测意见,经过几轮征询,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后做出符合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结论。专家小组法则是一种类似于德尔菲法的定性调查方法,不同的是要经过小组专家的多次反复协商和论证。
②比率预测法
比率预测法主要是利用各种比率进行预测,能用于预测的比率很多,如存货周转率、
应收账款周转率、资金毛利率等,其中最常用的是资金与销售之间的比率,也就是销售百分率预测法。该方法是根据企业历史上(如上期)销售收入与
资产负债表各个项目的比例关系测算企业本期的资金需要量和融资量。使用这一方法的前提必须假设财务报表中有关的资金占用或资金来源项目与销售额之间存在固定的比例关系,上年的比例关系在下年仍然有效。
③因素测算法
因素测算法又称分析调整法,是以有关项目基期年度的平均资金需要量为基础。根据预测年度的生产经营任务和资金周转加速的要求,进行分析调整,来预测资金需要量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一是以企业上年度的资金实际占用量为计算基础,但需要剔除不合理的占用部分,如呆滞积压、待处理损失、闲置资产等所占用的资金,二是考虑企业资金需要量与资金周转速度的反比例关系;三是假定企业资金需要量与生产经营任务成
正比例的关系。
④资金习性预测法
资金习性预测法也称为线形
回归分析测算法,这种测算方法是假定企业的融资需要量与企业的产品产销量之间存在线形关系,并建立
数学模型,然后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用回归直线
方程确定参数,进而测算企业资金需要量和融资数量的方法。该测算方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企业的资金分为可变资金和不变资金。
不变资金是指在一定的产销量范围内,不受产销量变动的影响保持固定不变的部分资金。这部分资金包括:为维持营业而占用的最低数额的现金,原材料的保险贮备,必要的成品贮备,厂房、机器设备等占用的资金。变动资金是指随产销量的变动而呈同比例变动的那部分资金。一般包括直接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外购件等占用的资金。另外,最低储备以外的现金、存货、
应收账款等也具有变动资金的性质。
通过融资总需求量和外部融资量的测算,分析确定融资规模及组合决策。这一步主要是通过上述的测算与分析,收集必要的外部融资环境资料,具体拟订融资方案,确定融资的组合和规模。
决策过程的最后一步是将融资方案落实到各种具体方法上去。
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从确定融资规模、组合及具体方法到检查评估效果时止,一共包括3方面内容:融资计划的编制;融资计划的执行;实施效果的检查与评估。这个阶段是整个融资方案的落实与实施阶段,是把目标变成现实的过程。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融资方案的设计过程,那么这个阶段就是融资方案的执行过程。
融资方式
按有无中介机构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入和融出资金双方在融资过程中互相接触和联系方式的不同,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直接融资
直接融资是指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
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资金提供给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它是不断发展的融资形式。在直接融资过程中,资金供求双方借助于融资手段直接实现资金的转移,而无须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媒介。常见的直接融资形式有:债券融资、股票融资和海外投资基金。
直接融资的优点是:(1)可以把资金向效益更高的方向引导。一般来说,效益高的企业信誉较好,它发行的债券或股票收益率较高,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大。(2)促使企业提高资本使用效率。面向社会直接融资有一定的成本,而且必须直接向投资者负责,这就促使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讲求资金使用效益。(3)可以把社会上一部分消费资金变为长期性生产建设资金。(4)拓宽投资者投资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
间接融资
间接融资是指拥有闲置资金的单位、个人通过存款形式或购买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闲置资金先提供给金融机构,然后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
贴现等形式,或者金融机构通过购买需要资金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的融通过程。在间接融资形式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中介作用,它预先聚集资金,然后提供给融资企业。间接融资的基本方式是银行借款,此外还有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
融资租赁等某些具体形式。
在这种融资关系中,最初的资金所有者(即存款人)与最终的资金使用者(即借款人)不发生直接联系,而要通过
商业银行等信用中介机构换言之,最初的存款人将货币存入银行,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发生第一重债权债务关系;然后银行再把货币资金贷结最终的借款人,于是银行与借款人之间发生第二重债权债务关系。这样,在这种借贷关系中,最终的存款人与最终的借款人之间,存在着一种理论上的债权债务关系,这是一种间接的债权债务关系。
按期限分
融资方式按照资金可使用期限或资金可融入、融出期限的长短,可以分为短期融资、中期融资和长期碰资。
短期融资
短期融资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资金融通活动。如银行短期贷款、短期债券、短期
贸易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
中期融资
中期融资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5年以内的资金融通活动,包括中期贷款、中期债券和相应的实物性融资(如租赁融资)。
长期融资
长期融资是指期限在5年以上的资金融通话动。长期债券和股票融资、BOT融资等。
按主体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是否涉及国外经济主体,分为国内融资和国际融资。
国内融资
国内融资是指在国内
金融市场由国内各经济主体(政府、企业、个人)之间所进行的资金融通。国内融资的主体双方均为同一国家的法人或
自然人;客体为本位币和与本位币同处一国领土之内的资产;国内融资不涉及国际清算或跨国清算,其资金从贷出到偿还的两个过程全部发生在境内。
国际融资
国际融资是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不同国籍的经济主体之间所进行的资金
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国际融资的对象为外汇,主要是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如美元、
日元、
英镑等。国际融资的渠道包括: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融资、海外上市融资、政府贷款融资
国际债券融资、国际投资金融资、BOT融资等。从国际司法的角度看,只要融资关系中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中至少有一个具有涉外因素,受外国法律管辖或依照国际惯例和习惯办理,属于国际金融市场业务,就是国际融资。
按保证方式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的保证方式,分为资信融资、抵押融资、担保融资和投资融资。
资信融资
资信融资是指凭资金需求者的资信向其提供所需资金的一种资金融通话动。这种融资方式不需要资金需求者提供任何具体的资产作为融资或获取资金的保证,作为融资保证的是资金需求者的信誉。因此,该融资方式较适合于融资双方都熟悉和了解,并彼此信任的融资活动,如股本融资、短期债务融资。
抵押融资
抵押融资是指在债务融资中,要求借款人有相应的财产或有价证券作为抵押,以抵押品作为负债保证。债务人融入资金后如果不能按期还本付息。债权人有权外理作为抵押品的财产或有价证券,以收回贷款本息的一种融资方式。此种融资方式能够降低债权人所面临的
信用风险。但手续较复杂、需要耗费时间对抵押品进行评估等。此外,抵押品也并不能消除风险,因为对抵押品质量评估的正确性和拍卖的可能性,都会影响债权的安全。
担保融资
担保融资是指在债务融资中,债务人应提供给资金供给方认可的、具有偿还能力的经济实体作为担保,以担保人的资信或资产作为融资保证,如果债务人到期不能还本付息,由相保人负责清偿的一种融资方式。其优点是可以降低违约风险,但由于涉及关系较复杂,容易出现欺诈。
投资融资
投资融资是指资金融出者通过金融投资活动,从而将资金提供给资金需求方的活动。这里的金融投资活动,主要是指购买资金需求方发行的有价证券。资金融出方所购买的有价证券,是其所有权的象征,其有权到期收回资金本息,或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变现。这种融资的保证就是资金融出者买进的有价证券。
按偿还方式分
融资方式按照偿还方式,分为有偿融资、无偿融资和部分有偿融资。
有偿融资
有偿融资是指融资协议中规定了到期必须归还本金并支付一定回报的融资活动。包括各种贷款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商业信用。在该种融资方式下,资金供应者与资金需求方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债务人必须承担约定的利息。在法律上,债权人对资金使用效果的好坏不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其有权按约定的时间、利率向债务人收取利息,但不能因债务人取得了较好的经营效益或收益而要求多付利息或分享收益。从资金需求方的角度看,由于有偿融资必须依约定期归还并支付利息,不能永久占有,且还将受到资金供应者的审查和监督,运用资金的自主权较小,因而并不是资金需求方最理想的融资方式。但从
国民经济总体看,有偿融资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无偿融资
无偿融资是指融资协议中并末规定还本,也末规定支付固定回报的资金融通方式,如股本融资。无偿融资的特点是:不存在按期归还本金的问题;无支付固定回报的问题,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无偿性融资的信用工具的流动性强,可以自由转让买卖。无偿融资属于直接融资,其问题是资金供给分散,资金的运用容易脱离监督和管理。
部分有偿融资
部分有偿融资是指融资协议或章程中明确规定只对符合条件的资金供给方给予回报、不归还本金的融通资金方式,如彩票融资等。
按融资机制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机制,分为纵向融资和横向融资。
纵向融资
纵向融资是指国家借助政权的力量通过其隶属的行政系统和企业对国家的依赖关系,集中积累资金和分配提供资金的体制。它通常具有指令性、强制性的特征。在纵向融资中政府是融资主体,企业是附属。资金实行无偿分配和使用,故其也称为政府导向型融资或封闭型融资。这种纵向融资方式主要产生于
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中,如中国1978年以前的计划调拨资金就是这样的纵向融资。
横向融资
横向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或
金融市场把资金供给方与资金需求方联系起来,实行资金余缺调剂和优势互补的资金融通的体制。也称为市场导向型融资或开放型融资。在这种融资体制中,资金供给方和资金需求方,以及政府都是融资主体,融资地位平等,实行“等价交换”。
按资金来源分
融资方式按照资金是否来自资金需求内部,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
内源融资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依靠其内部积累进行的融资,具体包括3种形式:资本金、折旧基金转化为重置投资和
留存收益转化为新增投资。内源融资对企业资本的形成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性和抗风险性的特点,其数量主要取决于企业创造利润的数额和企业的利润分配政策。
内源融资作为一种股权融资方式,主要优点有:①内源融资来自企业内部,不必额外支出利息;②将利润再投资可以使股东免除
个人所得税;③操作简便,企业要通过留存收益进行融资,只需要在
股东大会上做出一个分红决议即可,几乎不发生融资费用;④对于控股股东来说,留存收益可以在不改变股权结构和比例的情况下达到融资目的,因而是一个对自己的控股权完全没有威胁的股权融资方式。
外源融资
外源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从外部融入资金用于投资。外源融资是企业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一般来说,企业外源融资是通过金融媒介机制的作用,以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形式实现的。外源融资的种类和规模主要取决于
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和资金供给的数量。相较于内源融资来说,外源融资的优点在于其高效且规模受限小,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筹集较大的资金量。不过,为了获得外源融资,企业往往要支付较高的成本和承担一定的风险。
按资金形态分
融资方式按照资金的形态,分为货币性融资、实物性融资和证券性融资。
货币性融资
货币性融资是以货币借贷为主要内容的融资行为,是现代融资的主要形式。
实物性融资
实物性融资是以实物(商品、机器、设备等)作为融通物的融资方式。商品赊销和
融资租赁均为实物性融资。实物性融资具有如下特点:融资中,资金供给方提供的是实物,而资金需要者则需要归还货币;融资的对象受商品性质和用途的限制;融资的数量受资金供给方资金能力的限制;由于牵涉到实物的品种、质量、运输、安装等问题,融资手续比较复杂,且易发生纠纷。实物性融资是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在一定意义上是货币性融资难以代替的。只要
商品经济存在,实物性融资也将长期存在。
证券性融资
证券性融资是以发行或买家证券为手段所进行的融资活动,如股票融资、债券融资和票据融资等。证券性融资的特点是:融资权益证券化;权益的可转让性;证券发行交易价格的不确定性。
按计量币种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的计量币种,分为本币融资和外币融资。
本币融资
本币融资是以本国货币计量的资金融通。本币融资与外汇融资比较,不存在
汇率风险问题;同时限制较少,手续简便,但融人的资金不能用于进口商品。
外币融资
外币融资也称外汇融资,是以某种外币计量的资金融通。外币融资存在着必须归还外汇的问题。因此,外币融资一般只适用于具有创汇能力的企业或项目。外币融资有较多的限制,需要经过一定的审批手续;其融资价格(利率)一般参照国际金融利率,与国内利率的高低基本无关。
按经济关系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分为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
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也叫股本融资,是一种所有权融资,是指经济主体以其所有权换取他人资源的融资活动,或者说是以资源的所有权换取企业所有权的活动。是可供企业长期拥有、自主调配使用、不需归还的一种融资方式。一般采用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
留存收益等方式融资。会计上表现为
所有者权益,代表着投资者对企业的所有权。特点:提供资本者以企业所有者身份参与管理,分利担责;股权资本是企业的永久性资本,一旦提供资本除依法转让外,不得以任何方式从企业中抽回;企业无需还本付息,财务风险较小,但投资者要求的资本收益率较高,因此
资本成本高。
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又叫债务融资,是指企业作为债务人有偿地使用债权人的资金。债权融资要以特定的偿付责任为保证,这种责任的履行不仅要依据负债约定来偿付,而且有的还需要担保与抵押。此外,债权融资还具有时间性、定额性和潜在效益性。企业利用债权融资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即利息、商业折扣和现金折扣等。由于债权融资是有成本的和需要偿付的,所以企业必须保持适度的借债规模,即企业负债比率要同企业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相适应。
按资本影响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对资金霄求方的
资本结构的影响。分为扩张性融资、紧缩性融资和调整型融资。
扩张性融资
扩张性融资是指经济主体因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扩大对外投资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融资活动。其主要方式有:企业并购等。
紧缩性融资
紧缩性融资是指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对股本的减少。企业为了缩小生产经营规模、缩减业务范围和提高自身股票价格而减少其股本,其缩减的方式主要有;公司分立、分拆上市和
股票回购。
调整型融资
调整型融资是指经济主体(主要是企业)因调整现有
资本结构的需要而进行的融资活动,其主要方式有:股转债和
债转股等。
按治理结构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资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分为保持距离型融资和控制取向型融资。
保持距离型融资
保持距离型融资是指出资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对企业的资产和现金流量行使所有权的融资方式。如债权人只有在债务人不能履行清偿债务的情况下,才能行使所有权,通过出售抵押品或申请破产,收回贷款本息。又如股东只有在无法获得预期的
股息收人时,才通过出让股份收回投资。
控制取向型融资
控制取向型融资是指出资者享有一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如持有股份是为了获得对企业的控制权,又如贷款银行依据贷款协议享有一定的企业控制权。在日本的主银行制度中,主银行享有对企业的控制权。
按匹配情况分
融资方式按照融人资金在企业流动资金中所占比例或融人资金与企业资产的匹配情况,可以分为配合性融资、保守性融资和激进性融资。
配合性融资
配合性融资又称匹配性融资或正常性融资,其特点是:运用临时性负债满足企业临时性
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运用
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和
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即短期资产由短期资金来形成,长期资产由长期资金来形成融人资金与企业资产相匹配。
保守性融资
保守性融资又称稳健性融资,其特点是:临时性负债只满足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的资金需求,另一部分临时性流动资产或永久性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资金需求由长期负债和权益资本来解决。这种融资方式是特一部分长期资金来源用于短期资产的形成,融资成本高;但它能使企业的短期债务减少,降低借款的风险,所以其被称为保守性融资。
激进性融资
激进性融资又称冒险性融资,其特点是临时性负债被用于永久性
流动资产、甚至是
固定资产的形成。该融资方式虽然可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但可能会增大企业按期偿还债务的风险。
融资渠道
中国国内渠道
国家财政资金
财政资金作为公司融资的来源渠道,其供给方式主要包括:预算内拨款、财政贷款、政策性
银行贷款、财政专项建设基金和财政补贴等。它过去是国有企业自有资本的主要来源。企业改革以后,原有企业的固定基金、流动基金和专用基金中的更新改造基金转作国家资本金,因此,国家财政资金在一定时期内仍是国有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国内商业性金融机构
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公司融资的来源渠道,可以提供信贷资金,其主要供给方式包括:
信用贷款、
抵押贷款、担保贷款、贴现贷款、项目贷款、信托贷款、
融资租赁和证券投资等。
其他企业单位和个人的资金
公司获得其他企业单位或个人资金的方式,主要包括:赊购商品、预收货款、企业之间资金借贷、发行股票融资、发行债券融资、发行票据融资、合资合作融资等。
国际市场
公司通过国际市场获得所需资金的主要方式包括:外国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外
商业银行贷款、出口信贷、
国际债券、国际股典、外国直接投资、国际租赁融资、
国际贸易融资(如
福费廷融资和保付代理融资)、国际投资基金和项目融资等。
外国政府贷款
外国政府贷款指一国政府利用财政资金向另一国政府提供的优惠性贷款。是友好国家经济交往的重要形式,具有优惠性质。但同时也应当看到,投资国的政府贷款也常常是其实现对外政治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政府贷款除要求贷以现汇(即可自由兑换外汇)外,有时还附带有物质采购、规定合格资源国等限制条件。贷款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一般投入借款国非盈利的开发项目,如
公用事业交通、能源等项目。虽然程序复杂,但利率优惠。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国际金融机构是指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由数国联合经办的在各国间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包括
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及其他地区性的金融机构。如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国际银行)及属于世界银行集团的
国际开发协会和
国际金融公司,以及
亚洲开发银行等。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一般只提供几种类型的中、短期贷款,且利率随时间递增。世界银行的贷款必须用于一定的建设项目,如
交通运输及公共建设等具体项目。贷款期限较长,平均为十几年,长的可达30~50年,宽限期4年左右。国际开发协会主要是向低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无息贷款(仅收取0.75%的手续费),贷款期限可长达50年,主要用于电力、交通运输以及农业等建设项目。亚洲开发银行的贷款分为普通贷款和特别贷款。普通贷款主要用于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贷款期限为12-15年(宽限为2~7年),利率不固定;特别贷款是向年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400美元以下的国家提供的无息贷款,贷款期限为25~30年(宽限为10年)。通过以上贷款业务,可以促进各国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国际融资。
国际商业贷款
国际商业贷款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借款方式筹集的资金。主要指国外
商业银行和除国外金融组织以外的其他国外金融机构贷款。虽然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条件优惠,但其数量有限,不易争取。因此国际商业贷款成为各国利用国外间接投资的重要形式。国际商业贷款利率较高,一般按国际金融市场最近需求情况浮动,货币不同,利率也不同。
国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包括两种形式:单个
银行贷款和国际
银团贷款。国际银团贷款(亦称为辛迪加贷款)是由一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组成银团,联合向某借款人提供金额较大的长期贷款。贷款多用于购买需要巨额资金的成套设备、飞机和船舶等。银团贷款的借款人通常是各国中央或地方政府、
政策性银行、进出口银行或
国有金融机构及大型
跨国公司。例如,2008年,
大洋洲最大的电讯运营商
澳电讯公司Inc.(Telstra)6亿美元银团贷款项目,
中国银行作为独家委任安排行为该客户成功筹组一笔6亿美元的银团贷款,并获得超额认购。
出口信贷
出口信贷是指出口国政府对银行贴补利息并提供担保,由银行向
外贸企业发放利率较低的贷款,支持和扩大本国的商品出口,增强本国产品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特别是对工业成套设备,许多国家都提供出口信贷。出口信贷分为卖方信贷和买方信贷两种。卖方信贷是指在出口国出口商品时,为便于出口商以延期付款的方式出口商品。买方信贷是利用外资的一种形式。由于出口信贷通常利率低于国际金融市场同期利率,而且由于各出口国之间的竞争,往往可降低企业所需主要设备的进口价格和融资成本。
国际债券
国际债券指一国在其他国家发行的债券。当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的债券有美国美元债券,德国马克债券、日本日元债券、欧洲美元债券、欧洲日元债券、亚洲美元债券等。发行国际债券是获取外汇资金的有效方式。通过发行中长期国际债券可以大大缓解外汇资金短缺的局面。而且国际债券融资灵活多样、市场容量大、使用方便。通常国际债券期限较长,一般以固定利率计息,是一种可以长期使用的债务资本。国际股票、外国直接投资、国际租赁融资、国际贸易融资、国际投资基金、项目融资等。
企业自留资金
公司从实现的盈利中提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公司未来的发展,这是公司最基本的融资来源渠道。企业自留资金又称企业内部积累、企业内部留存,主要是指企业利用留用利润转化为经营资本,主要包括提取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另外,企业计提
折旧费形成的折旧基金、经常性延期支付款项,也是企业的一项资本来源。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资本运动的规律性和市场情况的变化,往往会有部分暂时闲置甚至长期闲置的资本。
融资环境
按照环境因素的不同属性,企业融资环境可以划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硬环境是指企业融资的物质环境,是由多种物质条件构成的系统。金融机构设施、位置等属于硬环境。软环境是指企业融资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是由多种政策、法规等因素构成的非物质形态系统。金融机构的政策、工作效率等属于软环境。
中国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总体上继续保持平稳、高速的发展势头,
通货膨胀得不到有效的控制,经济结构失调,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对其他行业的发展特别是新兴产业的发展形成
挤出效应。总的来说,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与发展机会,这样就会给融资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国际经济环境
在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发展良好、开放程度高、金融稳定、可采用的融资方式多,融资需求者就能以较低的成本吸收所需要的资金,资金供给方才能实现资金的安全性与赢利性。如果国际经济发生衰退、发生
债务危机、
金融危机,各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则国际融资也就无法正常开展。
融资的国际经济环境,主要包括:①国际融资目标市场的发达程度,即目标市场是否处于
完全竞争。如果市场处于
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有关国家或社会势力是以何种方式在干预和限制资本,希望达到什么政策目标,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双方都应了解和分析清楚。②国际资金供求的状况和利率水平。一般而言,国际资本的供求,无论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总是存在矛盾,这些都会直接影响融资活动的进行。资金供求的矛盾又会表现为利率的被动,利率既影响资金供给方的收益,又影响资金需求方的融资成本。进而影响资金供给和融资活动的开展。③国际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状况。了解和分析金融市场主要货币汇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对选择融资货币,防范汇率风险,均有直接影响。
政治法律的环境
融资的政策环境是指融资所涉及的有关法令、法规、制度,包括信贷管理的规定、
外汇管制的规定、外债管理的规定、股票发行和债券发行的规定、租赁融资的规定。BOT融资的规定、合资合作的规定、企业并购分拆的规定、项目融资的规定、投资基金融资的规定,以及国家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
货币政策等等。
金融市场环境
金融市场是融通资金的场所,其发育状况对融资活动的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从实践上看,没有金融市场,其融资方式和工具必定单一;金融市场机构简单,其融资方式和工具必定有限;金融市场机构完善,才能适应不同资金需求方和资金供给方的需要,融资方式和工具才能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发展必定形成竞争格局,特别是金融机构为保持其在金融市场中的地位,会加强业务的开拓,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从而使融资方式和工具不断创新。
企业制度环境
企业是
金融市场的主体,是资金
中国融通资产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的主要角色。它是融资的资金供给方,更是融资中的资金需求大户,其在市场中的表现直接影响融资的规模和效果。企业在市场中的活力和能力,取决于企业经营机制的健全与否。一般来讲,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享有生产经营权、投资权和筹资权等,自负盈亏,以盈利为最大目标,生存发展不依赖政府的扶持,不等待他人援助,政府不干预企业的合法的经营活动,企业才能在融资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财政收支环境
财政收支具有集中和分配资金的作用,财政具有筹集资金和供给资金的职能。财政收支从资金流动看就是融贷,需要指出的是财政这种融资,有的是通过行政手段实现的、有的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前者如税收与拨款,后者如
公债收入和财政贷款。财政收支以多大的比例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以多大比例通过市场来实现,这不仅关系到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对融资也产生很重要的影响。
影响作用
发展经济就要创建企业,办企业就要有资金,通过融资的资金投资购建
固定资产、
流动资产、支付生产工人必要的工资,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生产大量的产品,满足社会需要,并不断取得利润,推动社会前进。通常情况下,根据资金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及收回时间的长短,来选择不同的筹资方式。一般地,固定资产所需资金要通过长期筹资方式,流动资产所需资金则通过短期筹资方式来满足。
为使企业进一步发展,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改造,降低产品成本,要扩建或新建分厂,调整企业的生产结构,并按市场需求开发研制新产品,所有这些都是以资金的不断投放作为保证,这也正是通过融资实现的。从宏观方面来说,将资金用在企业发展上比用在企业创建上,大多能够创造出比较高的效益。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外部环境为条件的。企业的外部环境就是社会,就是市场,就是消费者。外部环境的每一变化,都会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了解企业的外部环境,对于更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原材料的价格上升,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企业储备资金的需要量增加,这时企业就需要通过融资来解决问题。
相关理论
融资理论的发展主要沿着两条主线展开:一是在政府融资理论方面,主导理论涵盖了从政府征收
铸币税(发行货币以取得收益)的货币融资理论到各经济主流学派各持观点的
公债融资理论,再到“公债和一次性总税负是等价”的
大卫·李嘉图的等价
定理;二是在企业融资方面,主导理论主要涵盖了遵循企业
资本结构展开的旧资本结构理论和新资本结构理论。
政府融资理论
政府的货币融资理论
最早的政府货币融资理论研究是由布瑞西尼·特若尼和卡甘提出的。他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印发货币的手段获取收益,从而进行融资,即政府印发货币存在“
铸币税”。政府因为战争、
逃税以及政治事件等意外情况经常会有着高额预算赤字,即使政府会发行债券,投资者们也会对其缺少信任而不去购买政府债券。因而政府唯一可以选择的融资方式是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获取铸币税。但政府发行货币获得收益的同时,会导致
通货膨胀甚至引发恶性的通货膨胀,因此,政府在增发货币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布瑞西尼·特若尼和卡甘认为,当经济快速增长时,货币供给的增长完全被经济所吸收,不会造成通胀。此时
铸币税就是增发货币所取得的收入,并且其数量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而增加。当经济处于稳定状态时,真实铸币税等于
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即
通货膨胀率)与真实货币余额的乘积,而真实利率与产出不受货币供给增长率的影响,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完全反映在物价水平上,这样就引起了通货膨胀,导致
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政府铸币税收入的实际购买力也随之下降。此时的实际铸币税通常被称为
通货膨胀税,我们可以把通货膨胀税看作是对货币持有者强制征收的一种税,其税率是货币贬值率,即通货膨胀率,税基是货币持有者实际持有的货币数量。在税基不变的情况下,通货膨胀率越高,政府的
铸币税收入就越高,即政府通过增发货币获得的收入就越高。但是随着货币贬值加快,人们持有货币的
机会成本就越高。人们将越来越不愿意持有货币,这样因
通货膨胀率提高而增加的铸市税收入就逐渐被因实际余额的减少从而税基的减少所抵消,铸币税在达到一个最大值后迅速下降。这样一个变化路径就是所谓的“
通货膨胀——税收
拉弗曲线”。
政府的公债融资理论
早期的公债观
早期的公债观主要是指在
亚当·斯密以前的经济学家关于公债的观点。这一阶段的公债观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只是在论及其他经济理论时提及一点公债的内容。
在欧洲
中世纪,随着公债的出现,公债思想出现在了一些经济学家的理论之中。
托马斯·阿奎纳在其著作中详尽地研究了财政问题,其中也包括了他对公债的想法。他反对国家发行公债,认为发行公债会降低国家威望。随后,
法国财政学家吉思·博丹也提出反对国家发行
国债券,他认为
公债会阻碍国民经济发展、甚至会造成国家财政崩溃,并主张国家应该在平时准备好资金来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
18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
大卫·休谟也是反对国家借债的。他的观点主要有:(1)国家发行的公债是一种有价证券,会带来纸币流通的弊病,必然会引起粮食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2)支付公债利息要征收捐税,会增加劳动者的负担;(3)公债大部分掌握在以食利为生的有钱阶层手里,鼓励了无所作为的
寄生生活;(4)公债若为外国所持有,会使国家变成外国的附庸。因此,休谟提出了“国家如果不能消灭
公债,公债必然消灭国家”的观点。他还主张,对于已发行的公债,国家应尽早全部偿还,否则会民穷财尽、国家衰落。
大卫·休谟反对公债的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公债理论中的主流观点。
在反对公债为主流观点的当时,一些经济学家也提出了公债无害的观点。詹姆斯·斯图亚特作为公债无害论的代表人物,在其1767年出版的著作《政治经济学原理研究》中第一次提出了系统的公债理论。他对公私债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述了发行公债并不会危害
国民经济的观点。同时,他还表明,由于政府可以不断地向
公债利息的领受者征税,因此提供给了政府几乎无限的借款能力。然而,尽管斯图亚特系统阐述了公债理论,但他的观点并未在当时得到重视。
古典学派的公债观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支持公债有害论。他认为公债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有害而无利的,国家举债是当权者不节俭的结果。而公债并无生产作用,当国家经费需要由债务支付的时候,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把原本应当进行生产活动的资本用到了这类非生产性的财政支出中,这样会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亚当·斯密还对税收和
公债发挥的经济作用进行了比较,他认为税收可能会阻碍新资本的形成,但不会破坏现存资本;而公债会直接减少现存资本,阻碍再生产活动。亚当·斯密的观点指出了公债的非生产性,但没有认识到借贷资本在公债发行中所起的作用,因而认为公债只会减少生产性资本的思想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
英国古典学派的另一个主要代表人物
大卫·李嘉图也对公债持否定态度。他指出公债的重要负担不在于利息的转移,而在于原有资本被当作公债本金抽走后所产生的损害,李嘉图认为如果国家负债过多,而不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公债负担,国家必定会陷入财政困境,因此他主张已经发行公债的国家应大力削减财政支出,同时征收两年至三年的财产税,以保证政府的财政收人大于财政支出,用财政节余迅速偿还全部债务。
从
亚当·斯密到大卫·李嘉图,他们在公债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对公债的反对态度,是同其所处的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环境及其
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相一致的。因此,他们认识到了公债对生产资本的损害和不利于自由
资本主义发展的一面,却没有认识到公债所起的国民收入
再分配的作用。
凯恩斯学派的公债观
随着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尤其是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客观上要求
资本主义国家放弃传统的
财政政策,采取积极措施对经济运行予以干预。凯恩斯主义在这种背景下诞生,并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提供了一系列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主张。
约翰·凯恩斯学派中,主张直接利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生活,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
总需求的均衡,以此缓解
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凯恩斯学派主张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反对传统的消极平衡财政收支的观点,认为扩大支出能够缓解危机,解决失业问题。主张实行赤字财政政策,认为通过赤字预算扩大财政支出,能够促使经济繁荣,从而逐步实现预算平衡。而对于在扩大支出中形成的赤字,凯恩斯学派则主张通过发行
公债来加以弥补,这就使公债成为重要的政策手段,同时成为凯恩斯学派赤字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的来说,凯恩斯学派的公债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
他们认为发行公债不是一种负担,而是有益于社会的经济措施,如汉森就认为公债有益于
社会福利的提高,因为通过发行公债来扩大政府支出,可以创造追加的国民收入,增加就业人数。
保罗·萨缪尔森则指出,只有在公债没有形成相应的政府资本,或者公债导致私人资本的减少,又或公债由外国借人但没有形成足够还本付息的生产能力的情况下,公债才代表一种负担,否则,公债并不会成为国家经济的负担。
这是针对国内公债而言的。
约翰·凯恩斯学派认为国外公债的借入与偿还表示资源在不同国家间的流动,而内债则只表示资源在国内的流动。内债是政府欠自己人民的钱,这些债务只存在于国内,收利息的权利和付利息的义务正好抵消,因而就整个国家来说是不存在债务负担的。
凯恩斯学派认为应区分公债和私人债务,而不能将其混同。私人债务是一定要偿还的,而公债则不必,事实上也很少有国家是还清自己债务的。国家可以通过债务管理,不断地发行新债去替换旧债,旧债偿还的同时又创造出更多的新
公债。这已经成为当代
资本主义制度中公认的一部分。
凯恩斯学派认为,尽管
资本主义国家公债的
绝对值有了惊人的增长,但同时表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
国内生产总值(GDP)也在不断上升。随着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公债及其利息占GDP的比重会变得越来越小。例如萨缪尔森就说过,在1945年和1946年,
美国和
英国的
国债券占本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130%和270%,国家尚未破产,而今天两国国债绝对值虽有增长,但其所占GDP的比重已大为下降,因此
公债不足为虑。
有些学者认为,公债固然解决了当前的财政困难,但公债的偿还及利息的支付却给人民甚至下一代带来了负担。但现代凯恩斯学派不同意上述观点。他们认为,就内债来说,从物质内容上看是把资源从一种用途转到另一种用途,本期资源用途的改变是不会影响下一代的。老一代人不仅留下了债务,也留下了债券;下一代不仅继承了债务负担,也继承了债务的利益。尤其是政府发行的公债由
国家银行购买时,这种方式不会降低资本总量,政府也不会增加税收以支付利息,因为中央银行是属于政府的一个机构,利息收入最终会流回政府手中的;即使债券兑换成为现金,它也为中央银行所有,不会产生收入在各代人之间重新分配的问题。总之,内债是不会给下代人带来负担的。
约翰·凯恩斯学派认为,人们在计算
公债数额时只看到国家的负债而没有看到由于负债带来的资产是错误的。国家债务与一般工商企业不同,它不计入政府的资产,也不区分资本预算和本期预算。实际上,虽然政府欠下了巨额债务,但政府又用债务收入和其他收入添置了大量资产。这些资产包括
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对政府的资产和负债综合计算,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现代学派的公债观
20纪80年代以后,凯恩斯学派的赤字财政政策开始遭到抨击,主要观点包括,其一虽然公债形成的政府投资能够消除短期萧条,但政府投资是缺乏效率的,这会影响经济持续增长的潜力;其二,
公债会导致公共投资的增加,进而容易形成垄断,不利于经济通过自由竞争达到有效增长。但在把公债作为重要的
宏观调控手段这一问题上,经济学家们却达成了共识。一些学者在批判凯恩斯学派公债理论的过程中建立了现代公债理论,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
詹姆斯·布坎南、爱德华·米德等。
布坎南在他的《公债的公共原则》一书中提出了“公债负担论”。布坎南的公债负担论在公债有益还是有害这一问题上虽然没有做出明确肯定的回答,但是他反对“公债有益论”,认为对公债的经济效应做具体的分析;他也反对
公债有益论的“非负担”理论,认为公债的负担并不是由当代人承受的,而是转移给了后代。
米德则从公债对劳动和储蓄的刺激性方面论述公债对经济的影响,即
尼古拉斯·卡尔多效应。而
庇古效应是指公债发行在经济不景气时具有扩大消费支出,而在经济景气时具有抑制消费支出的作用。米德认为,公债的发行会由于庇古效应而使消费降低,引起储蓄增加,同时,公债的发行会造成流动性减弱,抑制企业家的投资意愿;另一方面,因卡尔多效应而引起的民间部门扩充资产的愿望,刺激了企业家进一步扩充企业,结果将生产多的商品和劳务。卡尔多效应此时是作为扩张效应起作用的,使投资需求增加。因此,政府在利用
货币政策稳定
价格水平的情况下偿还
公债,经济的负担就会减轻。
总之,现代学派的公债理论认为,公债有利也有弊,公债发行所获得的资金应该用于生产性支出。公债对当代人不是负担,其实际负担转移给了后代。公债与私债,以及内债与
外债对经济都是有影响的。
李嘉图-巴罗等价定理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在《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表述了这样的论点:政府无论是选用一次性总赋税,还是发行公债来筹措资金,在逻辑上是相同的。因为用债务融资不过意味着赋税的延期征收,
公债的还本付息最终还是要落到纳税人头上。
李嘉图认为:“如果为了一年的战争费用支出而以发行公债的方式征集2000万镑,这就是从国家的生产成本中取出了2000万镑,每年为偿付这种公债利息而课征的100万镑,只不过是由付这100万镑的人手中转移到收这100万镑的人手中,也就是由纳税人手中转移到公债债权人手中。实际的开支是那2000万镑,而不是为那2000万镑必须支付的利息。付不付利息都不会使国家变富或变穷。政府可以通过赋税的方式一次征收2000万镑;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必每年征课100万镑。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这一问题的性质。”
大卫·李嘉图的上述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被
美国经济学家
罗伯特·巴罗重新发现,并被命名为“李嘉图等价定理”。
企业融资理论
企业融资理论主要是围绕着企业如何建立最优的
资本结构,各种资金来源占多大比重才能使总
资本成本最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能否通过改变融资组合来影响企业的总估价和资本成本这些关键问题展开。而该理论研究的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进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旧资本结构理论时期,可分为重要性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与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后一阶段是新资本结构理论时期。现代资本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延续到70年代后期。到了70年代后期,学者们又突破了MM理论的研究框架,把信息不对称作为研究的重要条件,发展了新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资本结构理论
早期的
资本结构理论是由
美国经济学家大卫·戴兰德于1952年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的资本结构是按照以下三种方法建立的,即净收入法、净营运收入法和传统法。
净收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负债可以降低企业的
资本成本,负债程度越高,企业的价值越大,当负债比例为100%时,企业的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企业的价值达到最大值。该理论有一个重要假设,即当财务杠杆提高后,融资风险没有增加,但现实生活中如果企业资本金是债务资本,企业的风险会很高,这种假设很难成立,理论与现实有较大差距。
净营运收入理论认为,不论财务杠杆如何变化,企业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是固定的,因而企业的总价值也是固定不变的。也就是说,企业的总价值与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没有关系,即和
资本结构没有关系,也不存在资本决策的最优决策问题。但该理论否认了资本结构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系。
传统理论认为债务的增加对提高企业的价值是有利的,但必须适度,这个适度的负债比率就是企业的最佳资本结构。该理论是介于净收人理论与净营运收人理论之间的理论。它承认企业确实存在一个可以使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的最佳资本结构,且要通过财务杠杆的作用获得。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
现代企业资本结构理论源于20世纪50年代。1958年
美国经济学家莫迪利亚尼和金融学家米勒认为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不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并共同提出MM定理,标志着现代公司资本结构理论的形成。MM
定理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企业无论以债务融资还是以权益融资都不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MM定理是基于严格的完全市场假设所提出的,认为企业的融资结构及其
股息政策对企业的价值毫无影响,或者说企业选择什么样的融资方式均不会影响企业的市场价值,其结果会与常规的思想相矛盾。
MM定理在指出了公司融资结构的无关性之外,引导人们开始去认识所有建立在完全金融市场假设基础上的模型的不足。它不仅使人们不去解释融资人员的有关建议,而且还指出了这些建议所依赖的理论基础的不足之处。自MM
定理提出以后,即从20世纪60年代后,现代公司
资本结构理论的研究逐渐放宽条件,而后续的研究基本上是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着重研究税收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二是研究破产成本对资本结构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上述两个方面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一致,并形成了平衡理论,认为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在于权衡债务抵税收益和破产成本。
新资本结构理论
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在研究中越发重视信息不对称因素,而该因素对于企业资本结构的选择也有重要的影响。Jensen和Meckling认为无论债权投资者还是股权投资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都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而股权融资与债务融资的不同特质会对企业经营者产生不同的激励。相对地,债权投资者的代理成本体现在由于企业经营者有获得大量超额收益的潜在可能性,因此会有动力投资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从而使得债权人面临不必要的风险。这使得债权投资者会在事前要求更高的收益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融资成本。由此产生了关于企业
资本结构的委托代理理论,其本质是企业会选择代理成本最小的融资结构。
Ross认为企业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经营者可以获得企业的
完全信息,而投资者只能根据企业的财务数据特别是
资产负债率等有限信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当企业的杠杆率较高时,投资者反而会认为企业有偿还全部负债的能力因而判断企业的质量较高,从而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
Myers、Myers和Majluf基于
逆向选择的视角提出了啄食顺序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企业经营者拥有信息优势,因此如果其选择权益融资的方式向市场融通资金,则向市场发出了股价高估或者所准备投资项目质量有限的信号,从而会拉低股价,伤害企业原有股东的利益。而债务融资可以避免企业新投资者与原有投资者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因此企业融资的基本顺序是首先选择内部资金,其次选择债务融资,最后才会选择权益融资。另外,也可以从不完全契约的视角下看企业的融资问题,因为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方式的一个关键的不同就是对于企业剩余控制权的影响。在不完全契约的视角下,企业应该基于最优的剩余控制权分配结构选择权益融资与债务融资的组合。
Stulz、Harris和Raviv、Israel考虑了企业兼并的因素,基于企业经营者利益最大化或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设计了最优的剩余控制权结构以及相应的最优
资本结构。由于企业杠杆率的调整对于保护被并购时股东的收益与降低企业被并购的风险是有冲突的,因此企业需要权衡这两方面因素选择最优杠杆率。
中国企业融资的发展趋势
融资渠道多元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企业的融资渠道越来越多,趋向多元化。随着
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融资的渠道也渐渐扩展。在中国国内,除了银行之外,新增了
金融租赁公司、信托公司、各类基金公司等各种金融机构的融资渠道。企业的融资渠道多元化同样体现为它的国际化,可以通过各种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国际股典、国际租赁融资、
国际贸易融资(如
福费廷融资和保付代理融资)、国际投资基金和项目融资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随着企业融资新需求的出现,企业也会不断拓展新的融资渠道。
融资方式多样化
自推行
市场经济以来,中国企业融资方式的总体趋势是从单一走向多样。到目前为止,中国企业主要有八大类融资方式。一是债权融资,主要包括国内
银行贷款、民间借贷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金融租赁融资、国外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融资。二是股权融资,主要包括股权出让融资、增资扩股融资、产权交易融资、
杠杆收购融资、引进
风险投资、
投资银行投资。三是内部融资,主要包括留存盈余融资、资产管理融资、
票据贴现融资、资产
典当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四是
贸易融资,主要包括
进口贸易融资、补偿贸易融资。五是项目融资,主要包括项目包装融资、BOT项目融资等。六是政策融资,主要包括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七是专业化协作融资。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项目协作融资、零部件供应与组装企业协作融资。八是上市融资。主要包括国内上市融资、境外上市融资、买壳上市融资。企业对这些融资方式的利用率还很低,但这并不妨碍企业融资方式的多样化,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和
金融业的发展,新的融资方式将不断出现,企业融资方式将更加多样化。
融资产品结构化
所谓的融资产品结构化,也可称为结构融资,是一个广泛应用但却无准确定义的概念。其基本的内涵是指企业通过利用特定目的实体,将拥有未来
现金流量的特定资产剥离开来,并以该特定资产为标的进行融资。通常如人们说的“结构融资”,主要从报表的结构考虑,为达到调整
资本结构、优化负债期限、降低融资成本的目的,通过综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股权融资工具、债务融资工具、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它标准化的
证券和产品,包括上市融资、股权私募、信托融资、
资产证券化、贷款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设计出完整综合的独立金融产品。未来的企业融资,融资产品结构化是一个大趋势,不仅能够解决企业融资的一些瓶颈,而且也能够降低企业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