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鸟是
雀形目花蜜鸟科(Nectariniidae)鸟类,包括16个属,144个种。体长8-23厘米,体重4-45克。体色具有明显的性二型性,
雄性羽色华丽,有的富金属光泽,
雌鸟羽色较淡,多为橄榄绿色或者灰褐色。喙细长而下曲,嘴缘先端皆具细小的锯齿。两翅中等长,尾羽多为平尾、圆尾或凸形尾,跗纤小而细长,或短而强壮,具盾状鳞。
太阳鸟主要分布在非洲、
亚洲与
澳大利亚。大多数生活在原始雨林中,其他
栖息地包括次生林、开阔的林地、开阔的
灌木丛和稀树草原等。它们主要以花蜜为食,也吃
节肢动物门、种子和果实等。它们在白天活跃,通常成对出现或偶尔以小型群体形式出现。
多数太阳鸟在其分布区内较为常见,受胁比例低于世界鸟类整体受胁比例,但一些岛屿分布的物种还是面临一定的灭绝风险。截至2023年,太阳鸟科中有14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3种太阳鸟列为濒危(EN)、4种被列为易危(VU)、7种被列为近危(NT)。同年,太阳鸟科有13个物种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起源演化
太阳鸟科被认为起源于非洲,法国索邦大学学者本·沃伦(Ben Warren)等构建了太阳鸟科的
系统发育假说,他们认为
印度洋种群与390万年前的非洲种群一致,将科摩罗群岛视为印度洋种群的最初繁殖点,随后种群在印度洋内迅速扩张,科摩罗群岛在非洲种群、
马达加斯加种群与其它印度洋岛屿种群的扩散中起到关键作用。
命名与分类
太阳鸟是
鸟纲雀形目花蜜鸟科鸟类,太阳鸟科又叫花蜜鸟科。1825年,
爱尔兰动物学尼古拉斯·艾尔沃德·维戈尔斯(Nicholas Aylward Vigors)描述了太阳鸟科。1872年,
瑞典动物学家卡尔·雅各布·桑德瓦尔(Carl Jakob Sundevall)将太阳鸟科与一些
裸鼻雀科(Thraupidae)、管舌雀科(Drepanididae)、Promeropidae科与
吸蜜鸟科(Meliphagidae)鸟类归为一组。六十年后,
法国鸟类学家德拉库尔(J.Delacour)认为花蜜鸟科与
啄花鸟科(Dicaeidae)接近,这一观点得到了其它学者的支持。二十世纪下半叶,美国鸟类学家查尔斯·加尔德·西布利(C.G.Sibley)和乔恩·爱德华·阿尔奎斯特(J.E.Ahlquist)基于DNA-DNA杂交结果将太阳鸟科分为两个亚科,食蜜鸟亚科(Promeropinae)与太阳鸟亚科(Nectariniinae)。截至2023年,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中太阳鸟科包括16个属,144个种,其中花蜜鸟属(Cinnyris)为最大属,包括54个物种,
太阳鸟属(Aethopyga)为第二大属,包括23个物种。
不过,在世界鸟类名录(IOC World
鸟纲 List)中,截至2023年,花蜜鸟科被划分为16个属,包括146个种,其中在2012年到2023年间,该鸟录名录相较于ITIS
分类系统的太阳鸟科共更新了8个物种,分别是Cinnyris hellmayri、Anthreptes tephrolaemus、西非花蜜鸟(Cinnyris gertrudis)、怀特双领花蜜鸟(Cinnyris whytei)、华丽太阳鸟(Aethopyga magnifica)、栗颈太阳鸟(Aethopyga guimarasensis)、保和太阳鸟(Aethopyga decorosa)、吕宋太阳鸟(Aethopyga jefferyi)。本词条依ITIS分类观点展开。
形态特征
由于太阳鸟喜欢访花吸食花蜜,其在形态上出现了一些适应食性的特化。太阳鸟体长8-23厘米,多为8-15厘米,个别物种例如巨花蜜鸟(Dreptes thomensis)可达23厘米。体重4-45克,例如黑腹花蜜鸟(Cinnyris nectarinioides)体重为4克,而大
金耳捕蛛鸟(Arachnothera flavigaster)为45克。喙细长而下曲,喙形态和花结构之间的共同适应已经进化,短嘴物种无法探测长嘴物种用作主要花蜜来源的花朵,不同喙尺寸的太阳鸟群体的觅食效率会有所不同。除了
紫颊太阳鸟(Chalcoparia singalensis),嘴缘先端皆具细小的锯齿,嘴须短小或缺刻。舌成管状,富伸缩性,尖端分叉或有毛刷。体形纤细,两翅中等长,初级飞羽10枚,第1枚极小。尾羽12枚,多为平尾、圆尾或凸形尾,凸形尾的中央尾羽常远较次对为长,有些种类有特化,如火尾太阳鸟(Aethopyga ignicauda)的
雄性繁殖期尾羽可达20cm,而
叉尾太阳鸟(Aethopyga christinae)的一对中央尾羽末端尖细延长,形成小叉状。跗蹠纤小而细长,或短而强壮,具盾状鳞。
大多数太阳鸟的体色具有明显的性二型性,雄性羽色华丽,有的富金属光泽,
雌鸟羽色较淡,多为橄榄绿色或者灰褐色,幼鸟与雌鸟同色。个别物种性二型性不明显,例如小绿食蜜鸟(Anthreptes seimundi)与哈氏太阳鸟(Aethopyga primigenia)具有与雌鸟相似的羽毛。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太阳鸟主要分布在非洲、
亚洲与
澳大利亚,其中,非洲发现的花蜜鸟科物种最多。在非洲,它们主要分布在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和马达加斯加,也分布在
埃及。在亚洲,该群体出现在
红海沿岸,北至
以色列、
贝鲁特,一直远至中国南部和
印度尼西亚。在澳大利亚,它们主要分布在
新几内亚岛、澳大利亚东北部和所罗门群岛,除
塞舌尔群岛外,大洋岛屿上通常找不到它们。
栖息环境
太阳鸟大多数生活在原始雨林中,其他
栖息地包括次生林、开阔的林地、开阔的灌木丛和稀树草原、沿海灌木丛和高山森林、植园、花园和农田等。它们的分布海拔很广,
地平线至4900米,分布海拔最高的物种是
火尾太阳鸟。太阳鸟栖息地海拔随季节变化,例如
蓝喉太阳鸟(Aethopyga gouldiae)栖息地海拔通常为1200-4300米,在冬季下降至海拔330-2700米的地区;火尾太阳鸟的繁殖地海拔在3000-4900米,冬季下迁至610-2900米的区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多数太阳鸟主要以花蜜为食,此外,
节肢动物门也是许多太阳鸟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捕螂蛛鸟类喜食蜘蛛,有时也吃种子和果实等,例如双领花蜜鸟(Cinnyris manoensis)、紫斑花蜜鸟(Cinnyris bifasciatus)食用
决明(Senna tora)果实的分泌物,这些果实先被
非洲羽须鹎(Pycnonotus barbatus)或黑领拟(Lybius torquatus)打开,而后被太阳鸟食用。
太阳鸟觅食时常加入由
绣眼鸟、啄花鸟和
柳莺属类共同组成的混合鸟群,光顾树冠层和灌丛顶层的花朵。它们刺破花朵蜜腺附近的基部,进而吸取花蜜。进食后,经常用树枝擦拭喙,可能是为了清除植物上的粘性花蜜或其他碎片。此外,太阳鸟常通过出击来捕捉昆虫。
节律行为
太阳鸟在白天活跃。多数太阳鸟为
留鸟,或进行有限的游牧活动,以应对食物丰富度的变化或高度的变化。例如。塔卡花蜜鸟(Nectarinia tacazze)在其主要食物半边莲(Lobelia)不开花时会在
埃尔贡山(Mount Elgon)发生海拔变化,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的
蓝喉太阳鸟、
绿喉太阳鸟(Aethopyga nipalensis)与
火尾太阳鸟(Aethopyga ignicauda)会根据天气条件的季节变化而发生海拔变化。
少数太阳鸟为候鸟,其中部分太阳鸟的迁徙行为与降雨有关,这在非洲很常见。例如小直嘴太阳鸟(Hedydipna platura),它们于旱季从西非萨赫勒地区向南迁徙至
加纳、多哥和
尼日利亚的热带稀树草原,10月至3月期间到
乌干达西北部进行繁殖。
鸣唱行为
太阳鸟的鸣叫声从短的颤音和口哨声以及经常重复的简单音符到持续几分钟的复杂悠扬的叫声,有些物种还发出亚鸣声,最常出现在领土防御者中。雄鸟通常在栖息处鸣唱,
雌鸟有时也会鸣唱,有时雄鸟与雌鸟会有二重唱,例如艾米花蜜鸟(Chalcomitra amethystina)。有些物种会聚集在一起鸣唱,例如蓝喉花蜜鸟(Aethopyga gouldiae)。太阳鸟在从一个食物植物飞到另一个食物植物时会发出叫声,以联系同伴发出警报。鸣叫声种内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差异,例如华丽花蜜鸟(Cinnyris coccinigaster)有不同的“方言”。
防御行为
大多数太阳鸟都会保卫繁殖领地,
雄性太阳鸟会在显眼的栖息处唱歌,追逐种内与种间入侵者。除了繁殖领地,许多太阳鸟也会保卫觅食领地,免受同种或其它太阳鸟的侵害。例如
山茶属(Theaceae)的Balthasaria schliebenii,在非洲受到蓝头
花蜜鸟(Cyanomitra alinae)的保护。
社群行为
太阳鸟通常成对出现或偶尔以小群形式出现,少数物种偶尔会聚集在更大的群体中。例如,紫胸花蜜鸟(Nectarinia purpureiventris)最多以十二只个体为小群一起进食,小直嘴太阳鸟在迁徙时会聚集为20-30只松散的群体。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大多数太阳鸟在雨季繁殖,例如铜色花蜜鸟(Cinnyris cupreus);有些在旱季繁殖,例如小直嘴太阳鸟;而另一些则全年繁殖,例如紫胸花蜜鸟。大多数太阳鸟的婚配制度为单配制;少数表现为合作繁殖,例如紫腰花蜜鸟(Leptocoma zeylonica)。交配时,雄鸟通常会进行精心的展示,那些拥有胸毛簇的雄鸟例如
辉绿花蜜鸟(Nectarinia famosa),会抬起尾巴与扑动翅膀暴露这些羽簇。纯背食蜜鸟(Anthreptes reichenowi)求爱时,雄鸟会追逐
雌鸟,直至雌鸟栖息,然后雄鸟落在她的上方,挥动翅膀,露出胸毛并唱歌,雌鸟则颤抖翅膀。
筑巢
太阳鸟的筑巢工作主要由雌鸟完成。筑巢时有特定的方向,倾向于在远离
盛行风的地方筑巢,其原因可能是在没有
雌性的情况下或在暴风雨期间提供更好的庇护所,为雌鸟孵化雏鸟最大限度地减少热量损失。多数太阳鸟的巢为囊状,侧面开口,位于矮树枝或灌丛间;
捕蛛鸟的巢为杯形或管形,依附于蜘蛛网、棕榈树或香蕉树叶下。巢材包括草茎、
地衣、树皮和树叶等。有些巢穴有装饰物,例如
西紫背食蜜鸟(Anthreptes longuemarei)使用枯叶装饰巢穴。
产卵与孵化
窝卵数通常2-3枚,太阳鸟经常产卵,最多可连续产5窝。卵形状通常像小型
鸡蛋,较大的卵例如巨花蜜鸟的卵,尺寸为21.5×15毫米。最小的卵是
黄腰太阳鸟(Aethopyga siparaja)的卵,尺寸为12.2-17.3×10.2-12.7毫米,以及
丽色太阳鸟(Aethopyga bella)的卵,尺寸为12.7-13.5×9.7-9.9毫米。卵颜色各异,从白色至黑色,有各种斑纹。
太阳鸟孵化期为13-15天。大多数太阳鸟由
雌鸟承担孵化工作,捕蛛鸟属(Arachnothera)与部分
啄花鸟属(Dicaeum)鸟类则是双亲孵卵。
育雏与生长发育
育雏工作由雌鸟和雄鸟承担,持续2-3周,雌鸟以呕吐物喂食早期雏鸟。雏鸟全身被毛,通常为黑色,或覆盖有短灰色绒毛,口腔内部呈黄色、橙色或红色,无黑斑。通常幼鸟在第一次飞行后会回到巢中栖息长达两周。以黄腹花蜜鸟(Cinnyris jugularis)雏鸟为例,刚孵出的雏鸟在被触摸时会动,并能自己恢复平衡,眼睛紧闭。1日龄,所有脊髓束可看到色素斑点。第2天,腹侧长出黄色羽毛。3日龄,雏鸟开始睁开眼睛。5日龄,雏鸟开始用脚抓握,可抓住巢内衬。6日龄,身体大部分部位开始长出羽毛。11日龄,翅膀羽毛展开,雏鸟变得非常活跃和警觉。13日龄,雏鸟第一次飞行。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8年,多数太阳鸟在其分布区内较为常见,受胁比例低于世界鸟类整体受胁比例,但一些岛屿分布的物种还是面临一定的灭绝风险。截至2023年,花蜜鸟科中有14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41个物种
种群数量趋于下降,例如普氏花蜜鸟(Cinnyris prigoginei)、赤红太阳鸟(Aethopyga mystacalis);106个物种种群数量趋于稳定,例如马约岛花蜜鸟(Cinnyris coquerellii)、塔卡花蜜鸟(Nectarinia tacazze)。
致危因素
太阳鸟面临的致危因素主要为
栖息地破坏、退化或污染。此外,使用杀虫剂来控制舌蝇属(Glossina)昆虫,可能对
马拉维(Malawi)太阳鸟的生存产生负面影响。
保护级别
2023年,花蜜鸟科有
紫颊太阳鸟(Chalcoparia singalensis)、
褐喉食蜜鸟(Anthreptes malacensis)、蓝枕花蜜鸟(Hypogramma hypogrammicum)、
紫花蜜鸟(Cinnyris asiaticus)、
黄腹花蜜鸟(Cinnyris jugularis)等13个物种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截至2023年,太阳鸟科中有147个物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3种太阳鸟列为濒危(EN)、4种被列为易危(VU)、7种被列为近危(NT)。
濒危物种名录:
易危物种名录:
保护措施
阿拉布科-索科凯(Arabuko-Sokoke)通过可持续管理和社区参与长期保护森林保护太阳鸟。部分地区设立保护区,例如乌宗瓦山国家公园、
坦桑尼亚的尼罗山森林保护区等。2015年,穆罕默德·本·扎耶德物种保护基金(MBZ)资助乌鲁古鲁自然保护区(UNR)的太阳鸟
栖息地,当地村民通过定期巡逻、提高当地节能产品使用等方式保护太阳鸟栖息地。
生态关系
有昆虫
寄生于太阳鸟巢穴中,包括
弹尾目(Collembola)、
鳞翅目(Lepidoptera)等。太阳鸟的血液
寄生昆虫包括变形
血原虫属(Haemoproteus)、住白细胞虫属(Leucocytozoon)、疟原虫属(Plasmodium)等。体外寄生虫包括乌长角
鸟虱(Philopterus turdi)、多棘虱蝇(Ornithoica exilis)等。
多数杜鹃产卵于太阳鸟鸟巢。如翠金鹃(Chrysococcyx maculatus)曾被报道产卵产于蓝喉太阳鸟、
绿喉太阳鸟和
黄腰太阳鸟的巢穴。
传粉作用
由于花蜜是太阳鸟的主要食物来源,它们是非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传粉媒介。在以花为食的过程中,花粉被撒在嘴舌和羽毛上,任何未被吞咽的花粉将被带到其他花上,其中一些可能是同一物种的受精成员,从而实现授粉,除了可从喙或冠直接授粉外,也可通过脚进行授粉,例如绿花蜜鸟(Cyanomitra olivacea)。太阳鸟不能悬停,因此它们授粉的花朵通常比蜂鸟授粉的花朵更坚固,并且有适当的着陆点供它们进食。太阳鸟是许多非洲标志性植物的重要
传粉者,包括
海神花属(Protea)、芦荟属(Aloe)、石南科(Erica)、
刺桐属(Erythrina)和天堂鸟花属(Strelitzia)植物等。太阳鸟与其他传粉者被认为有助于植物
物种形成,包括非洲南部异常高的花卉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