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祠堂,又名陈氏书院、陈家祠,是广东省各地广东七十二县的陈氏宗族共同捐资兴建的“合族祠”,坐落于
广东省省
广州市中山七路。该祠堂始建于1888年(清代光绪十四年),至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建成。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
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开始长期作为教育用地。
陈家祠堂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是现存至今规模最大的广府传统建筑之一,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装饰精美的祠堂建筑,有着“岭南建筑艺术的明珠”之称。建筑
坐北朝南,布局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以聚贤堂为建筑的中心,设有前、后、东、西四院。结构布局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并以六院八廊穿插其中。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二塑一铸一画”即石雕、木雕、
砖雕、陶塑、
泥塑、灰塑以及铁铸工艺的高超技艺。
1959年,以陈家祠堂为馆址,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成立。该馆属于
国家一级博物馆,馆内收藏珍品及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余件,是省内博物馆中收藏明清以来的广东民间工艺精品最为丰富的艺术类博物馆,涵盖了
广东省省所有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工艺门类。
陈家祠堂是广州市著名的文化旅游景点,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2008年被评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清代建立
明清时期,由于商业的发展和官署的林立,以及众多考生备考
科举制度和居民诉讼等需要,产生了在广州城以及在
广州市城内寻觅落脚点和居所的需求,因此各地宗亲组织在广州城内建
宗祠之风兴盛。在清代时,陈姓是广东最大的姓氏,建立祠堂正是体现广东第一大姓和望族的地位的方法之一。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官府担心宗祠势力过大,便屡次禁止民间建立合族祠,于是众多
聂氏宗祠纷纷更名为书院、书馆等。光绪年间,清朝对合族祠的管制稍微宽松,以陈氏书院命名的“陈家祠”就是在此历史背景下建立起来的。
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陈姓的乡绅名流——陈昌朝、陈宗询、曾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的著名外交官陈兰彬等48人在广州组成了建祠公所,联名邀请各地陈姓族人派人到
广州市商讨修建陈氏书院,筹集资金。在《陈氏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通过“房”的单位,发动各房陈氏宗亲通过捐牌位的方式集资修建陈氏书院。他们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规定各房陈氏宗族只要交纳一定数量的金钱,均可以加入陈氏书院,将其祖先牌位放入陈氏书院的神中供奉。
祠堂修建工程于1887年(光绪十三年)开始清理场地和定格局,以陈颖川、陈世堂的名义用
银元2万余两整购买了位于西门口外恩龙里、荔枝湾福水堂等总面积约36600平方米的地产,作为陈家祠的建筑用地和出租田地。并且聘请了当时建筑大师黎巨川来负责设计,并把整体工程承包给他的瑞昌店。从1890年(光绪十六年)正式破土动工。1893年(清光绪十九年)陈氏书院建成,建成后的陈家祠堂成为参与集资的各地陈姓宗族子弟到
广州市应考或办理各种事务时暂时居住的地方。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科举制度被废除,在新的社会政治环境下,陈氏书院与当时广州大多数合族祠一样,及时调整其存在形式而成为社团,作为教育用地。1905年,陈氏书院改为陈氏实业学堂。
民国时期
民国期间,陈氏书院内除了举办春、秋祭祀外,或出租、或自办过几所学校。1915年,广东公学租用陈氏书院为校舍。在
陈济棠统治广州期间(1928-1932年),于1928年在陈氏书院内成立广东体育学校。待到1935年广东体育学校迁出后,又改为陈氏文范中学。日军侵华
广州战役时期,各地陈氏宗亲因躲避战乱,没有聚会及举行春、秋祭祀。抗日战争胜利后,一些陈氏族人登报通告在陈氏书院聚贤堂召开恳亲大会,商议修
聂氏宗祠、组建陈氏联谊会、筹办中学等事宜。1947年7月,陈氏书院成立了“广东陈氏联谊会”,理事长为陈济棠。同年8月,由陈姓族人创办的“聚贤纪念中学”开始招收初中和
高中新生。此外,陈氏书院仍然定期举办春、秋祭祀活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广州市政府在陈氏书院设立了“广州市行政干部学校”。1958年1月1日,广州市文化局接管了陈氏书院。次年,以陈氏书院为馆址成立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氏书院先后被广州电影机械厂、广州新华印刷厂、广州市第32中学占用。直到1980年12月31日,广州市新华印刷厂迁出,把陈氏书院主体建筑及西院、正门马路和后院的一部分交还给了广东民间工艺馆,1983年2月13日广东民间工艺馆复馆,重新对外开放。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广东民间工艺馆”更名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此后,在各界的呼吁和政府大力支持下, 1995年收回了被广州市32中占用的陈氏书院前院。1997年,广州复印机厂全部搬迁出陈氏书院,交回占用的东院、后院,陈氏书院的遗留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陈家祠堂,在2002年和2011年两次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和“羊城新八景”,2006年被评选为“广州城市文化名片”。2008年被评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同年成为广州市奥运圣火传递的交接点。2017年,
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被评为“
国家一级博物馆”。
景区布局
陈家祠堂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达8000平方米,整体可分为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建筑
坐北朝南,布局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以聚贤堂为建筑的中心,设有前、后、东、西四院。结构布局采用“三进三路九堂两厢抄”并以六院八廊穿插其中,建筑由深三进,广五间,大小十九座建筑物组成,整组建筑以中路为主线。两边厅堂、厢房围合,六院六廊穿插,相互形成空间的渗透和借景,在广府祠堂建筑中属规格高的。主体建筑群平面呈正方形,面阔和纵深均为80米。规整的建筑平面与不规整的外围庭院形成对比,既营造出书院
宗祠严肃的气氛,又避免过于死板。中心建筑中进聚贤堂面宽27米。进深16.70米,高达二十余米,开阔宽敞。庭院幽雅。前庭院进深较后庭院大,这种前疏后密、前低后高的布局非常有利于通风,适应岭南炎热的气候特征。
除了布局规格高之外,陈陈家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几乎全部堂、院、廊、厅、门、窗、栏、壁、屋脊、
框架梁都展示了岭南建筑的“三雕三塑”即石雕、木雕、砖雕、陶塑、泥塑、灰塑,以及铁铸工艺的高超技艺。其梁架、斗拱、驼峰、墙壁、头、踏道等均以梅兰菊竹、花鸟虫鱼、岭南佳果、历史典故、戏曲人物等题材为装饰内容。祠堂中的各种装饰,丰富多彩,题材广泛。
主要建筑与景点
大门
陈家祠首进入口空间高大、宽敞。两扇大木门,高 5.61米、宽4.1米、厚 0.13米,威严庄重,是
广东省地区现存最大的
清朝木门。
门神
陈家祠堂大门上的彩绘门神,高4米,是现存广东清代时期最大的门神。红脸的是
秦琼,黑脸的是
尉迟敬德,一对立式执锤、斧门神的彩绘门神。整个构图给人顶天立地之感,给整座建筑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石鼓
陈家祠门口两侧矗立着一对石鼓,直径 1.4米,高达2.55米,是目前广东已发现的最大的石鼓。古代,族中必须有人取得功名或官位才可配置石鼓。在陈家祠
建筑工程进行两年后,族人
陈伯陶科举考中探花,因此清政府特赐殊荣,允许陈氏家族在
宗祠前立巨型石鼓。
聚贤堂
聚贤堂位于陈家祠主体建筑的中心,作为建筑的中进主殿,聚贤堂是建筑群中最大、最深的建筑。堂宇轩昂,庭院宽敞。内部装饰也是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梁架雕镂精细,堂中横列的巨大屏风。屋顶上的陶塑瓦脊长27米,全高4.2米,是清代广东石湾陶塑商号
文如璧的作品,也是目前已知岭南祠堂建筑中最大、最为繁复的脊饰。堂前有白石露台,石雕栏杆嵌以铁铸的花卉等图幅。
石狮子
陈家祠堂大门前屹立着一对
石狮子,活泼可爱、神态祥和。东边的雄狮脚踩石球,傲视远方,象征着权力;西边的雌狮抱扶小狮,象征着子孙兴旺、家族繁荣。石狮子口含光滑的石圆球,是石雕艺人运用镂雕技法雕琢而成。圆球比狮子牙缝大,能在狮子的口腔里自如地滚动却不会掉出。 石狮基座,高 88 厘米,宽 120 厘米,厚 40 厘米,四面均为象征吉祥如意的高
浮雕纹饰,有“虎虎生威”“狮子戏球”“鱼跃龙门”“五骏图”“丹凤朝阳”“石上大吉”“创大业、儿孙永发”。基座条边上还刻着竹节,寓意“节节高升”。
刘庆伏“狼驹”
刘庆伏“狼驹”取材于戏曲故事,描述了
北宋年间,宋元帅
狄青麾下勇将刘庆制服
西夏国所赠烈马“狼驹”,西夏国不敢轻举妄动的故事。全图雕有四十多个人物,中央站立的是兴高采烈的刘庆,旁边为西夏官员沮丧地看着被降服的“ 狼驹”。砖雕艺人以立体和细腻的艺术手法,生动地刻画出刘庆降伏“狼驹”的热闹场面。
装饰艺术
陈家祠堂以三雕(石雕、砖雕、木雕)、二塑(陶塑、灰塑)和铜铁铸、绘画装饰艺术著称,俗称陈家祠“七绝”,是公认的广府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杰作。灰塑工艺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
南海灰塑艺人所作;陶塑集中在19座厅堂屋顶上的瓦脊;泥塑集中在石雕装集中在聚贤堂前的月台,采用镂空技法雕成;砖雕以东、西倒座外墙的最具规模;木雕除梁架与大门及聚贤堂的屏风外,后座的11座双层
透雕神龛,体型高大,有“光绪十六年”、“回澜桥刘德昌造”“源昌街时泰造”等题;祠堂连廊的廊柱和月台围栏的栏板均使用铁铸装饰,“麒麟玉书凤凰图”“金玉满堂”“
三阳开泰图”均是少有的佳作;彩绘集中在大门上的彩绘
门神,以及东西厢房上的多幅壁画。同时,陈家祠堂也是中西方建筑装饰的元素融合的见证。祠堂的雕刻装饰工艺西方文化的影响方式,例如砖雕与木雕中皆出现了
基督教文化中代表
雅威使者的天使形象,但同时又完成了本土化。
石雕
广东省石雕产于
潮汕地区、
肇庆市、
西樵镇、
番禺区等地,尤以
潮州市石雕最为著名。艺人以圆雕、通雕、浮雕、线刻等技法,雕刻出岭南花果、珍禽瑞兽、人物
造像,形象生动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陈氏书院内,石建筑构件为数不少,多加有雕饰。如抱鼓石、
石狮子、月台、台基、
墙裙、柱础、劵门、垂带、台阶、栏杆、栏板及檐廊的檐柱、月梁、梁塾、雀替等,这些易受阳光和风雨侵蚀的建筑构件都选用了
花岗石石材打造,防潮防霉又坚固耐用。花岗岩石浅灰的色调与砖木结构建筑的深沉主调形成对比,相互反衬,层次分明。
陈家祠堂聚贤堂前的月台是岭南石雕装饰工艺的代表。月台栏杆以各种花鸟、果品为题材,采用镂空技法雕成。栏杆柱头更是别出心裁,雕有一盘盘菠萝、
阳桃、
蛋黄果、佛手等岭南佳果,既富有
岭南风情,又寄寓了陈姓子孙终年以果品祭祀天地神灵和祖先的虔诚敬意,体现了民间艺人独到的匠心和精湛技艺。此外,陈家祠堂的石柱础所表现出的完美的艺术水平也是不容忽视的。陈家祠堂内,既有的理性大方的方形高身束腰的多层柱础,也有饱满朴实的上圆下方且雕饰有
阳桃、柑桔、竹节等风物的敦厚柱础。普通的柱础经艺人之手也能变幻出多彩的艺术形象。
灰塑
灰塑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传统建筑中广泛运用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目前存留的古建筑中,以广州陈家祠堂、
佛山祖庙、三水胥江祖庙、
龙母祖庙等处的灰塑最为出色。陈姓书院灰塑累计总长2562米,总面积约2448平方米,规模之大为岭南之冠。并且构思精巧细腻,别致大方。以陈家祠堂的门厅及倒座房垂脊上的一对灰塑工艺独角狮为例,头部的“浓墨重彩”,狮身的简单处理,头身与鬓毛相互连接, 主次分明。建筑上两只狮子虽形态、 体貌并不完全一致,但总体呈现对称式分布。既保证了对称构图的工整性与和谐性,又赋予了灰塑狮子更生动灵巧的意境美感。
从陈家祠堂灰塑装饰,在题材选择上丰富多样,且贴近生活,满足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具体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例如陈氏祠连廊上的“桃园三结义”的灰塑图案。以及
麒麟、龙、 狮子、猴子、马及羊等祥禽瑞兽,寓意“连生贵子”莲子、别名
龙眼象征着“富贵与团圆”的龙眼等花卉果木等,多是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围绕这些主题,民间艺人往往会比较随意地安排题材的组合,主要运用谐音或是象征这两种寓意的方法,例如,其中桃寓意“寿”,蝙蝠寓意“福”, 二者结合则寓意福寿两全。这些题材与人们情感之间有着非常直接明朗的沟通形式,这也正是传统民间美术一个突出的特征。
木雕
木雕在陈家祠堂是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一种建筑装饰。木雕业在明代逐步趋于繁盛,随着硬木(俗称红木)家具的发展而成长,为
岭南传统手工艺的一种。陈氏书院室内的屏门挡中、龛罩、花罩、梁架、坨墩、斗拱、檐板、
雀替等,广泛采用了木雕装饰。这些木构件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体,用料庞大优质,雕工精细考究,内容包罗万象,图案繁富丽,充分显示了当时的木雕工艺水平。
陈氏书院的木雕以
浮雕和镂雕两种工艺手法为主,建筑上下几乎所有的木构件都雕刻着难以尽数的历史故事和吉祥图案。如首进大厅的四扇木雕屏门,构图严谨对称又富于变化,雕工精巧,从上到下都雕刻着吉祥如意的内容,寓意美妙,颇有装饰意趣。中进二十扇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的双面镂雕屏风,被誉为“民间艺人运用木头和钢刀雕就的历史故事长廊”。后进大厅的11座8米高的木雕神龛罩,规模宏大,镂刻了数不尽的龙凤、花卉、人物故事等,是
广东省现存最大型的
清代木雕杰作。
陶塑
陈家祠堂共有十一条陶塑脊饰,分别由文如壁、宝玉荣、美玉成、吴奇玉等店造,其数量和规模反映了当时广东陈氏宗族的经济实力。陈氏书院的陶塑脊饰,内容丰富,人物众多,如永不落幕的高空戏台等着人们观赏。石湾陶塑脊饰的内容,主要是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以亭台、楼阁、石山作背景;用龙凤、博古花件和镶字花板等穿插相隔;加各种动物、花鸟、瓜果等图案点缀。脊饰中的故事题材采用民间十分熟悉和喜爱的粤剧折子戏场面来表现,极为通俗化,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俗尚。
砖雕
在陈氏书院建筑中,砖雕是建筑主要装饰工艺之一。外墙、墀头、檐下等均采用砖雕作装饰。陈氏书院正面外墙上的6幅大型砖雕,均由质地细腻的东莞青砖精雕细刻拼接而成,是同期建筑中少有的大型砖雕。其中“梁山聚义”“刘庆伏狼驹”两幅砖雕均高高1.75米,宽3.6米,其余四幅砖雕分别是“百鸟图”、“五伦全图”、“梧桐杏柳凤凰图”、“松雀图”,图的两旁还雕有不同书体的诗文。而外墙檐下及廊门上边饰线条排列整齐,密集苍劲、纤细均匀,垂直如线,雕工精湛,有“挂线砖雕”之称。陈氏书院其它建筑部位上的砖雕同样出色,在主体建筑三进三路的九间厅堂外的墀头上,均饰有砖雕。这些砖雕顶部为缕雕斗拱出头,中为主题纹饰图案,上下傍边是边饰图案,下部为副题图案和落款。其题材内容有吉祥图案、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
陈氏书院的砖雕,主要以
浮雕为主,局部采用
透雕、圆雕、镂空雕等技法。陈氏书院砖雕出自
南海、
番禺区的黄南山、杨鉴庭、黎壁竹、陈兆南、梁澄、梁进等著名民间艺人之手。艺人按需布设图案纹饰,丰富了单调的墙面,突现了广东砖雕的风格,为陈氏书院这座建筑添色不少,并成
清代岭南建筑砖雕艺术的代表。
铜铁铸和彩绘
铜铁铸和彩绘,在陈家祠堂建筑装饰工艺中使用并不多,但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民间艺人巧妙地将铁铸通花栏板镶嵌在围栏的石雕框架内,利用铁和石之间的色彩对比,以及铁铸的通透立体造型,使得月台围栏产生宛如
国画般的装饰效果。其中的“
麒麟玉书凤凰图”“金玉满堂”“三阳开泰”等都是少有的佳作。彩绘工艺作品,主要有陈家祠堂大门上气势威武的彩绘
门神、东西厢房绘有的滕王阁图、夜宴桃李等多幅壁画,以及表达对祖先功绩的颂扬和缅怀,光大先祖文风宏业的理想和愿望的书院楹联。
文化活动
文物展览
内容来源于
教育活动
2021年10月,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举办荔湾区第二届“陈氏书院颂经典”文化活动。
2023年6月10日,中国第七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举办《陈家祠文物保护成果分享》讲座、重拾素馨花,细味素馨茶等主题活动。
2023年7月1日,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举办中华儿女心向党,片片剪纸颂党恩 ——庆祝“七一”建党日非遗体验活动。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陈家祠堂是
国家一级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所在地,馆藏各类珍贵文物与现代工艺精品共计20000多件,国家级珍贵文物近3000件。
展览陈列
岭南民间百艺
岭南民间工艺精品是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的馆藏重点,也是基本陈列的重要内容。《岭南民间百艺Ⅰ》展示岭南地区的木雕、贝雕、
玳瑁雕、榄雕、玉雕、嵌瓷、泥塑、油灰塑、香稿塑、贝缀、
漆器、银器、珐琅、端砚等门类;《岭南民间百艺Ⅱ》展示刺绣与象牙雕。
展览地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中东展厅、中东厢展厅
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展
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展,运用场景、实物、视频、虚拟展示等多种手段,展示岭南地区木雕、石雕、砖雕到嵌瓷、灰塑、陶塑等反映岭南地区的风俗民情、各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展览地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前东展厅
数字体验馆
数字体验馆综合运用三维数字投影、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等解读陈家祠堂百余年历史、岭南建筑艺术及馆藏文物。
展览地点: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前东斋展厅
重要文物
广州木雕神楼,是反映
清代番禺岗尾十八乡“洪圣王出会”神诞活动的珍贵实物。神楼体量巨大,占地面积约26平方米,由大约160件木构件组成,整体呈宫殿式布局。神楼采用多种雕刻工艺,漆贴金而成,金漆木雕和彩绘装饰取材自吉祥如意图案、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门框上分别刻有“东中西龙楼社敬送”“
宣统元年岁次己酉 ”“何秉记造”的字样,具有非常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广州外销样板扇
广州外销样板扇,又称样板扇,采用镂空的雕刻手法,扇骨计有象牙、砗磲、银累丝烧珐琅及玳瑁等多种材料,边骨采用繁复的银鎏金累丝并饰以累丝龙纹。样板扇为买家提供各种材质的扇骨样板以供选择,生动地反映了十九世纪
广州市外销贸易的订货方式。
石湾陶塑“誓把山河重安排”
“誓把山河重安排”这套石湾陶组塑,反映的是
河南省林县人民在巍巍太行山上开凿
红旗渠引水的壮阔画面。作品塑造了八位分工不同的修渠人物,他们的眼神和动作,表现出了“誓把山河重安排”的气势与意志,也彰显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开发与保护
旅游开发
2002年,陈家祠堂所在的
荔湾区,制定了区域内五大景区的旅游规划,陈家祠文化休闲区被定位为拥有岭南建筑特色的文化休闲旅游景区。完善周围环境的配套设配,建设旅游停车场,增加可进入性,并建设旅游公厕、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牌等设施等,让附近居民或游客有休闲娱乐的场所。
2018年,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采取“授权开发、
委托经营”的方式与公司合作,开展文创工作,推出了陈家祠主建筑立体拼图、风从广州来扇面明信片等多款文创产品。2019年全年在陈家祠堂内共销售文创产品超过15万件,销售总额达到688万余元。
保护措施
科技手段
为维护好陈家祠堂古建筑的稳定性及安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古建筑的
白蚁危害及古建筑的震动情况进行长期监测,并根据监测报警结果采取对应的保护措施。使用
白蚁危害监测预警及诱杀和北斗建筑动态安全监测系统,对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起到了有效预防作用。
文物修缮
2016年起,
广东省民间工艺博物馆文保中心开展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工作,对于陈家祠堂的建筑、雕塑、以及所收藏的文物进行维护和修复工作,陈家祠堂连廊和灰塑、
黎族馆藏服饰等都得到了有效的维护和修缮。之后,一直到2020年,文物保护中心每年都坚持开展文物的修缮保护工作。
相关文化
历史人物
陈兰彬(1818—1895年),字荔秋。1853年(
咸丰三年)中
进士,授
庶吉士,后改任刑部后补
主事。1875年(光绪元年),陈兰彬被任命为驻美国、
西班牙、
秘鲁三国公使,也是中国第一位驻美公使。在陈家祠堂筹建时,陈兰彬是
广东省陈氏族人中官职最高(左副
都御史,京官正三品),他十分热心陈姓宗族事务,是陈家祠堂的倡导人之一,名列《倡建陈氏书院绅耆芳名列》之中。
陈伯陶(1854-1930年),字子砺,号象华。陈家祠创建者用来宣传的“生招牌”,在许多广东陈氏族人看来,陈伯陶与陈家祠的创建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879年,陈伯陶高中广东乡试中第一名
举人(解元)。1888年,陈家祠创建者争取到陈伯陶在建祠公启上列名。1892年,陈家祠的建设进行到一半,陈伯陶又高中探花,陈家祠创建者们认为两者之间存在着联系,因此立即在门前竖起旗杆,用作进一步集资的号召。
相关诗文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果然造世界,胜读十年书。”——
郭沫若相关荣誉
陈家祠社区堂,1988年,国务院公布陈氏书院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2年和2011年两次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和“羊城新八景”。2006年被评选为“
广州市城市文化名片”,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22年3月,陈家祠堂入选为广州市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第一批)。
重要事件
2008年,陈家祠堂被选为广州市奥运圣火传递的交接点。
2010年11月,陈家祠堂前广场上举行了广州亚残运会吉祥物会徽口号发布会。
2015年11月,由中国商务部、
美国商务部主办的第26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中美企业家CEO圆桌会在陈家祠堂聚贤堂举行。
参考资料
本馆概况.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2023-08-14
陈家祠.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2023-08-15
数字体验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2023-08-23
关于文创.广州民间工艺博物馆.2023-08-25
文物修缮.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2023-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