岜沙苗寨
自然风景区
沙苗寨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距离从江县成7.5公里,寨子地处偏远的山坳里,交通不便且信息闭塞。是唯一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枪的部落,这里的苗族同胞刀不离腰,枪不离手,头留发髻,至今仍保持着千百年前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着装依旧保持着强烈的原始色彩。
在1999年之前,岜沙苗寨还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粮食是自己种的,衣服是自己做的,唯一需要的大概就是挑着柴禾去县里换盐巴”。1999年,岜沙苗寨被开发为旅游景区。2019年,岜沙景区总计售票约13.5万张,实现门票收入546万元,村级收入92万元。
2020年,岜沙苗寨列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岜沙苗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名称来源
岜沙是侗语中的一个地名,其中“岜”在汉语中译为芭芒草多,“沙”则表示杉木繁盛。由于当地建村时芭芒草和杉树都很常见,因此得名为“岜沙”。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岜沙苗寨位于从江县丙妹镇。距离从江县约7.5公里,寨子位于偏远的山坳内,交通不便且信息流通受限。岜沙苗寨是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的一个行政村,东临都柳江,隔江与丙妹镇丙梅村对峙,南与丙妹镇长寨村接壤,西与雍里乡大塘村毗邻,西北靠雍里乡龙江村和国营大融林场。
地形地貌
岜沙苗寨分布在岜沙山脉,地势从西向东倾斜。由于岜沙苗寨居住地势的山坡海拔不高,550米左右,两边又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大融坡山脉和宰戈坡山脉紧紧包围着。
气候
岜沙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佳旅游季节为春、夏、秋。其年平均气温为17.6℃,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分别为17.7℃、25.7℃、18.5℃和8.2℃。
水文
都柳江在岜沙苗寨山脚的东面,自北向南流去。在岜沙山南面的坡脚有一条雍里河,从西南向东北汇人都柳江。山的北面有一条龙江小溪从山脚流过,并由西向东汇人都柳江。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岜沙苗族先民据传起源于江西省安定郡,他们在数百年前因战乱而向西迁徙。在迁徙过程中,岜沙先民选择了适合居住的地方并分姓定居下来。从那时起,他们以农耕和火种生活为基础,代代相传,人口逐渐增加。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岜沙村的人口已接近800人。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社会稳定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岜沙村的人口也迅速增长。
岜沙苗寨是一个苗族部落,以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而闻名。这个部落被称为“世界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因为他们崇尚自然,并将树木视为神圣。岜沙苗寨的苗族同胞一直保持着古老的生产生活方式,他们随身携带刀具并精通枪法。他们仍然保留着传统的发髻发型,并且穿着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原始风格。因此,岜沙苗寨被誉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和“生态博物馆”。岜沙是一个包含三个自然村寨的地方,其中之一是大寨村。大寨因为人口众多而得名。它位于月亮山支脉猫当山主峰东端,主要居住着苗族。另一个自然村寨叫做小寨,因为相对于大寨来说规模较小而得名。此外,由于该地区居民中姓王的比较多,小寨也被称为王家寨。同样也是苗族人居住在这里。第三个自然村寨叫做宰张,位于岜沙大寨的东北面约1.5公里处,地处林区,并且也是苗族人的聚居地。宰张被认为是岜沙村苗族先民最早定居的地方。
每年芦笙节期间,在祖母石处各自然村寨的芦笙队都会集中在一起表演。但是根据传统规定,必须由宰张的芦笙队率先进入坪子(表演场地),其他各自然村寨的芦笙队才能随后进入。
开发历程
岜沙苗寨是一个苗族村落。在1999年之前,岜沙苗寨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当时,居民们种植粮食以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并且手工制作衣物。他们只需要偶尔前往县城换取盐巴等必需品。
然而,在1999年,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和美丽的自然环境,岜沙苗寨被开发为旅游景区。这个决定为当地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岜沙苗寨开始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并逐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岜沙苗寨充分利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旅游开发。许多村民已经改变了过去以种粮为主的生产模式,并通过采取“景区带村,合作社带户”等形式,建立了景区与村寨、群众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这种模式走出了一条新的特色旅游发展道路,即“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根据统计数据,2017年岜沙苗寨旅游景区接待了超过180万人次的游客,实现了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2.72亿元。2019年,岜沙景区总计售票约13.5万张,实现门票收入546万元,村级收入92万元。
主要景观
民居建筑
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是中国一个特殊的部落,被认为是唯一一个获得国家批准带枪的部落。因此,它也被称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岜沙苗寨位于山区,周围环绕着茂密的绿树。这个部落的住房主要采用吊脚楼的建筑风格,一楼通常用来养牲口,而二楼则是人们居住的地方。
增冲鼓楼
增冲鼓楼位于从江县西北面,是侗乡有名的鼓楼之一,也是贵州省历史悠久、形体结构较大的鼓楼,该楼为木质结构,形如宝塔,双葫芦顶。
小黄村
小黄村位于从江县高增乡境内,被公认为是“大歌之乡”,因为这儿的人们不仅人人能歌善舞,而且这里就是侗族的多声部音乐一大歌的发源地。
梯田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深处的丙妹镇岜沙苗寨梯田蓄水充盈,层层叠叠的田块、弯弯曲曲的田埂和田间农民忙碌劳作的身影,构成一幅幅壮美的初夏田园画卷。
形态特征
岜沙苗寨一般都有寨门,寨子一般用木制栅栏作成寨墙,寨内道路亦受地形影响,或是平行等高线, 或是与之垂直,有的小径由于建筑高低错落前后 只相差数米,岜沙作为苗族同胞的聚居区,由于在长期地 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太多其他民族文化的渗 透,因此它的建筑极具特色,甚至和贵州其他地 区苗族同胞的建筑都有一定的区别,岜沙居住建筑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几乎全 部都用当地的杉木作材料,是全木结构的建筑, 结构以穿斗式为主,一般体量都较小。屋顶大多 采用歇山顶,也有部分采用悬山顶的,屋顶用杉 树皮覆盖,近年来部分新建房子屋顶改用小青瓦 覆盖,房屋的出檐都较为深远,建筑形态优美, 极具特色。房屋一般留的窗户都很小,大多是木 质推拉窗,平时一般不开启。 由于村寨地处山地,起伏不平,建筑的地基 处理一般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苗族同胞常用的 吊脚楼,这种吊角楼又可分为底层全部架空,既 用柱子将房屋支撑起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地 基。另一种就是当地俗称的半边楼,既 房屋一部分用柱子架空,另一部分搁置在坡崖上 。岜沙还有一种房屋是全部用石块砌成 堡坎,形成一块平平的地基,然后再修建房屋。
开发与保护
生态环境的保护:处于 原始自然的生态系统当中,苗族地区的环境显得更为脆弱,旅游业的发展对于这个原始 民族带来了很多的机会,偏远封闭的苗族村落向世人打开了它神秘的大门,也面临着许多的 挑战,不断增长的游客数量使当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建设不当的旅游设施破坏 了原有村寨居住结构;外来车辆的尾气排放污染了当地清新自然的空气;旅游商铺的开 发影响了原有的居住环境,为了旅游规划与当地原生态居住环境的风格整体统一,商铺 的修建、旅游设施的建设需要砍伐当地的树木。
相关文化
祭拜神树
岜沙人的生活离不开树,树给了他们房子和火,树为他们挡风遮雨,树为他们守护庄稼,森林为他们提供猎物,有树的地方就有水。因此,他们世世代代爱护树木、崇拜树木。在生活中也传承了树的生命。这里的男子,头顶的头发就相当于树顶的树叶,树顶的叶子如果全部落光,也就表示树要死亡了。因此,头顶的发髻必须终生保留,不得损伤。岜沙人生前不做棺材、死后不留坟头和墓碑的丧葬习俗与栽种十八树、生命树的习俗,都非常罕见,也都是其朴素生态观念和树崇拜的表现。
岜沙人自然崇拜观念浓厚,崇拜古树、太阳。假如遇有人畜不安、生活不顺或天灾人祸都要到寨头大树下烧香祈祷,把树木当神祭拜,因而岜沙四周树木保护良好。
男子持枪
在岜沙,你可以亲眼看到手持火枪的“枪手”。这里年满14岁以上的男子全都佩带有火枪,迎接贵宾和有重要庆典活动时,往往由十多位男子列队持枪欢迎,并放铁炮和鸣枪,场面奇特。尽管如此,但村子里处处呈现出一派安宁祥和的气氛,随身带枪只是很久以前为了防身和保卫家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而且腰间有刀就是一种英雄的标志。
镰刀剃头
岜沙地区的男性对于他们的发髻非常重视。在岜沙苗语中,发髻被称为“户棍”,它是男性服饰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岜沙男性通常会剃掉大部分头发,只保留头顶中间的一小撮,并将其编成一个小鬏。这种发髻风格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古老时期,至今仍然保持着传统。值得一提的是,岜沙男性通常使用镰刀来修剪他们的发型。
女性着装
岜沙地区的女性着装以精美为特点,衣裙上常见古香古色的刺绣图案,并搭配银项圈、手镯等饰品。值得一提的是岜沙人头上的发髻形状独特,象征着树木的生命力,而身上所穿青布衣则寓意着对森林的敬意。这种特殊的着装方式体现了岜沙人对土地和森林所赋予他们庇护与恩惠的感恩之情。
男性着装
岜沙地区的男性通常携带各种不同大小的装备,包括火枪、腰刀排笙、烟管、酒篓、火药葫芦和腰包等。他们穿着自织自染的无领右开铜扣青布衣,配以直筒大筒裤,头顶挽髻,并缠绕白色条状头巾。此外,他们还会在腰后佩戴相思带,相思带的数量代表了他们受到爱慕者的关注程度。
文化活动
芦笙节
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是岜沙地区苗族同胞举行的传统芦笙节。这个节日被视为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热闹的庆典之一,旨在欢庆丰收的喜悦。此外,这也是青年人互诉衷情、情感交流和心灵沟通的浪漫时刻。
在节日当天,岜沙苗寨会迎来众多来宾。全寨男女老少身着传统民族盛装,齐聚古芦笙堂参加各种活动。其中包括走排笙比赛、芦笙舞以及芦笙节斗牛等精彩表演。这些活动旨在庆祝丰收,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运。
吃新节
岜沙的吃新节是农历七月十三日或十四日,家家户户到田里摘取谷穗,去壳成米,煮成稀粥或干饭,与鸭、鱼等祭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进餐。.
景区交通路线
岜沙村从江县县城7.5公里,从江到岜沙只能坐加榜和平正的车,中途在岜沙下,但是这两趟班车每天都只有一班,所以最好打车,30元,可以拼车;面包车8元/人,车程约15分钟;榕江县到从江的班车不经过岜沙,要到岜沙的话都要先到从江,然后再找车去;岜沙回从江,可在路边拦便车,5元/人。
所获荣誉
目录
概述
名称来源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开发历程
主要景观
民居建筑
岜沙苗寨
增冲鼓楼
小黄村
梯田
形态特征
开发与保护
相关文化
祭拜神树
男子持枪
镰刀剃头
女性着装
男性着装
文化活动
芦笙节
吃新节
景区交通路线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