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环林蛇(拉丁学名:Boiga dendrophila)为
有鳞目游蛇科林蛇属动物,是林蛇属中体型最大的蛇种,也是
亚洲最大的树栖性蛇种之一。黄环林蛇长着漂亮的外表,体长约1.5至2.3米。体型细长、稍呈侧扁,头部大且略成三角形,灰色的大眼睛有着垂直瞳孔,具后沟牙,全身鳞片平滑具有光泽,体侧有许多条黄色细斑纹。共有9个
亚种。
黄环林蛇主要分布于东南亚,栖息于低地热带雨林和
红树林,是一种典型的夜行性树栖蛇类,它们偏爱在树上生活。黄环林蛇的性情较为猛烈、好斗,当遭到攻击时,会表现出典型的防御姿态,然后趁机逃走。但当敌人松警惕时,它会从被动防守转化为主动进攻。黄环林蛇以两栖动物、小型蜥蜴、鸟类、小型哺乳类或其他动物的卵为食。
黄环林蛇毒性较弱,对人类不具有威胁性。2021年,黄环林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
命名与分类
命名
黄环林蛇最初由Boie在1827年描述为Boiga dendrophila。黄环林蛇也曾被命名为Dipsas dendrophila,1828;Dipsadomorphus dendrophilus,1916;Dipsadomorphus dendrophilus,1922;Naja celebensis,1933。
亚种
黄环林蛇共有九个亚种,如下:
1.Boiga dendrophila occidentalis——产于
印度尼西亚(巴比、巴珠群岛、妮亚斯、
苏门答腊岛)
2.Boiga dendrophila annectens——产于印尼(
西加里曼丹)、汶莱达鲁萨兰国与
马来西亚东部
3.Boiga dendrophila dendrophila——产于印尼(
爪哇岛)与波罗洲
4.Boiga dendrophila divergens——产于
菲律宾群岛(
吕宋岛、玻里洛岛)
5.Boiga dendrophila gemmicincta——产于
印度尼西亚(
苏拉威西岛)
6.Boiga dendrophila latifasciata——产于菲律宾群岛(
棉兰老岛)
7.Boiga dendrophila levitoni——产于班奈岛(与其他邻近的岛屿,包括维萨亚斯地区)
8.Boiga dendrophila melanota——产于
泰国南部、
马来西亚西部、
新加坡、印尼(
苏门答腊岛)
9.Boiga dendrophila multicincta——产于
菲律宾群岛(巴拉巴克、
巴拉望岛)
参考资料:
形态特征
黄环林蛇体长约1.5至2.3米。体型细长而稍呈侧扁,头部大且略成三角形,灰色的大眼睛有着垂直瞳孔,具后沟牙,全身鳞片平滑具有光泽。头部背面为黑色,上唇鳞、下颔和喉部为鲜黄色,身体背部为黑色,体侧有许多条黄色细斑纹,腹部为黑蓝色。
分布栖息
地理分布
黄环林蛇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
泰国南部、
越南、
柬埔寨、马来半岛、
新加坡、
印度尼西亚西部及其周边岛屿、
菲律宾,以及
马来西亚的
沙巴州、
砂拉越州和
文莱。
栖息环境
黄环林蛇栖息于低地热带雨林和
红树林,常被发现于低矮树木的
灌木丛和树枝上,靠近水流之处。
生活习性
捕食
黄环林蛇是典型的夜行性树栖蛇类,在野外通常以
两栖纲、小型蜥蜴、鸟类与小型哺乳类与其他动物的卵为食。在捕猎的时候,它们会结合那些
无毒蛇的捕猎经验,不慌不忙地观察,再瞬间出击,咬住了猎物便不再松嘴。黄环林蛇让自己的毒液一点一点地进入猎物的身体,然后再吞下猎物美餐一顿。
防御
黄环林蛇的防御策略非常狡猾,它们在遭受攻击时会故意展现出被动的防御姿态,似乎只打算自卫并无攻击之意,以此迷惑对手,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而,这只是一种伪装,一旦对手松懈,黄环林蛇便会迅速转变策略,从被动防守转为主动攻击,出其不意地发起攻势,令对方措手不及。
危害/毒性
黄环林蛇本身是带一些毒液的,但这种毒液的毒性比较弱,对人类不具有威胁性。
生长繁殖
黄环林蛇为卵生动物,每次产卵4至15枚,需要3或4个月才能孵化。新生幼蛇的长度为25到40厘米。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黄环林蛇在其分布范围内的大部分地区都较为常见。在
文莱的
吉隆坡贝拉龙地区,它是人们最常遇到的蛇类之一,种群趋势尚不清楚。
保护级别
黄环林蛇于2021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无危。
物种对比
黄环林蛇与
金环蛇外形有点类似,但黄环林蛇身上的黄色环纹较细。
金环蛇的黑黄环纹宽度大致
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