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奔逸( flight of thought )又称意念飘忽(fight ofidca),是指思维活动量异常增多、思维速度异常加快和思维活动内容异常变换,显得思潮澎湃而不可遏制,语流快速而联想丰富,常因周围偶尔发生的事件而很快转换自己的意念,考虑问题或做事有始无终,意念缺乏一定的指向性和持续性。
思维奔逸主要表现为思维挤压(
压强 of thought)、随境转移( distractibition)、音联( clang association)、意联( punning)。核心表现为思维的联想速度加快、思维的数量增多和思维的转换加速。因此别人眼中,患者变得特别健谈,滔滔不绝地讲话,而且漫无边际天马行空。患者自己感到大脑变得非常灵活,思考问题又快又好,甚至停不下来。患者言语的速度飞快,说话的语量多,谈论的主题经常随境转移,也会有对音韵和字意产生联想的现象发生。阅读粗略不认真,书写过快而难识别,是躁狂发作的主要症状之一。
思维奔逸属于躁狂发作的症状之一,而躁狂发作是
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临床表现。在充分评估、量化监测的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治疗等综合方法。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因需组合、主次有序,以全面提高情绪稳定性作为治疗要点。
临床表现
思维挤压( pressure of thought)
思潮涌动难抑,大量的概念在脑中连续不断地涌现出来,尽管语流快速,仍然来不及表达,以致前后语有脱节现象,给人一种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但前后概念还有一定的联系。
随境转移( distractibition)
思维内容随着当时周围环境的变化而转移,显得话题变换突然,常常一个问题未说完就转移到了另一个话题上,使人摸不着头脑。
音联( clang association)
仅因言语前后句之间同音或押韵就随意地把它们联结起来而不顾其意义上是否有关联。
意联( punning)
仅因言语前后句之间有表面意义上的联系或相关就随意地把它们联结起来而不顾其是否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鉴别诊断
情感性障碍
躁狂症及双相障碍躁狂相时均可表现为思维奔逸,言语增多,患者的思维联想超常迅速,概念的发展和转换很快,概念涉及的范围极广,谈话的主题随时变更,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绘声绘色,有种无所不能的自鸣得意,且喜形于色。同时出现的症状有情绪高涨,动作增多。其情绪和行为随观念的变换而变化,精神活动相互协调一致,能够感染人,由于病人说话多,常致唇干舌燥、声音嘶哑。有时患者表现睿智和戏谑,常逗得周围人哄堂大笑。患者虽夸夸其谈,但实际做事时却往往轻率决断,考虑不周详。
精神分裂症
本病患者在精神运动性兴奋时可表现为话多、兴奋、动作增多,但患者言语内容零乱,联想松弛,甚至出现思维破裂,其言语虽句子完整,但前后各句缺乏联系,即使如实记录后细致分析也无从发现其句中的内在联系,思维的结构明显异常。此类患者多情感不鲜明,欠协调或不协调,表情呆板,无法进行情感交流。其动作表现为盲目、冲动、缺乏指向性。
精神活性物质滥用
某些医疗性或非医疗性药物使用后可引起躁狂发作,某些致幻物质如大麻、吗啡及其他致幻性植物均可导致销魂状态,表现为思潮澎湃、浮想联翩、观念迅速流动,飘逸不定,同时可伴有情绪欣快、自笑,多伴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药物作用过后症状消失,醒后不能完全回忆。
急性醉酒
服用一定量的酒类后,在大脑皮层抑制前有一个大脑皮层内抑制解除(即
脱抑制)的过程,此时饮酒者可出现联想变快、话多、借题发挥,多伴有情绪欣快,部分醉酒者伴有轻度
意识模糊或意识狭窄,继续摄入
乙醇则进一步转入抑制,事后多不能完全回忆。
心因性精神障碍
由急剧或持久的精神创伤引起,表现为话多、兴奋、冲动、喊叫,其联想内容均与其精神创伤内容相联系。急性期可伴有
意识障碍。多表现先抑制后兴奋,兴奋症状持续时间一般在数日至数周内。
治疗
治疗目标
消除症状,提高治愈率,降低复燃复发率,减少自杀和攻击行为,提高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促进全面康复。
治疗原则
1.综合治疗原则。在充分评估、量化监测的基础上,采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及其他治疗等综合方法。在疾病的不同治疗阶段因需组合、主次有序,以全面提高情绪稳定性作为治疗要点。
2.长期治疗原则。由于
双相情感障碍复发率极高,因此要坚持长期治疗的原则,以减少或阻断复发。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控制症状、缩短病程,时间6~8周;巩固期治疗防止复燃,尽快恢复社会功能,时间4~6个月;维持期治疗目的在于预防复发,保持良好的社会功能。维持治疗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发作⒉次以上,维持时间3~5年,逐渐停药避免复发。
3.全病程治疗原则。由于双相障碍几乎终生以循环方式反复发作,发作频率远高于抑郁障碍,尤以快速循环型更甚,应根据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不同的阶段进行全病程治疗。
4.其他治疗原则。治疗依从性是维持
双相情感障碍持续缓解的关键,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不良反应、
自知力不全,病耻感,经济因素以及服药简便性和药物可获得性等诸因素都会影响患者对治疗的依从。尽可能地消除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的因素,加强
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用药,鼓励药物与心理治疗结合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依从性。治疗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双方共同参,变被动治疗为主动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增强预防复发的效果。积极治疗共病。特殊患者如存在高度自杀风险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者,可优先考虑使用改良电抽搐治疗(
M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