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氏父子
1983年谢铁骊执导的电影
《包氏父子》是由谢铁骊担任导演和编剧,由管宗祥刘昌伟、锻炼、宝珣主演的剧情。该片改编自张天翼作品《包氏父子》,于1983年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老包(管宗祥 饰)唯一的愿望就是培养儿子包国维(刘昌伟 饰)成才,然而,包国维整天与富家子弟为伍,没有上进的意识,一味地攀比,导致学校决定让他留级。开学后,他受同学影响,还参与了一场打架事件,同时,有传言称他在假期间与女同学有不正当关系。学校最终做出了开除包国维学籍的处罚决定。老包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无法挽回局面,心情愈加沉重。
剧情介绍
《包氏父子》的故事发生在1930年代的江南某地,老包(管宗祥 饰)早年失去了妻子,从那时起在秦府工作了三十年。他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培养儿子包国维(刘昌伟 饰)成才,希望他有朝一日能够有出息。然而,包国维是省立中学三年级的学生,却过于放任自流,整天与富家子弟为伍,没有上进的意识。他甚至在期末考试中考了几门不及格,导致学校决定让他留级。老包得知这个消息后,满心忧虑,悲叹不已。
虽然老包辛辛苦苦筹措了下学期的学费和校服费,但包国维却沉迷于追逐富家子弟的生活方式,一味地攀比。开学后,他受同学影响,还参与了一场打架事件,伤害了他人。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传言称他在假期间与女同学有不正当关系。由于这些行为,学校最终做出了开除包国维学籍的处罚决定。老包得知这一消息后,深感无法挽回局面,心情愈加沉重。
角色介绍
参考资料
影片制作
剧本改编
张天翼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中融合了老舍的幽默感和鲁迅的冷峻色彩,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和丑恶现实。其中,《包氏父子》堪称他的代表作之一,针对“沉默的国民灵魂”进行批判。
张天翼,原名张天净和铁池翰,1906年出生在南京,1985年去世。他在南京、杭州市和北京学习,1926年考入北京大学。1929年正式成为职业作家,后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抗日战争中积极参与抗日活动解放战争结束后在文学组织中担任要职。他创作了众多作品,涵盖了童话和小说等领域,其中《大林与小林》《枟华威先生》等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张天翼是中国著名的左派作家,与一般乐观盲目的左翼作家不同,他的作品兼具了老舍式的幽默与鲁迅式的冷峻,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丑恶。《包氏父子》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批判了都市化下父子关系的变质现象,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工作的辛苦与艰巨。
《包氏父子》讲述了老包和儿子包国维之间的故事。老包是一个贫困的佣人,身份卑微,但他对儿子包国维却采取唯唯诺诺的态度。包国维渴望上流社会的富裕生活,但却不愿通过努力实现,他的奢望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为故事的核心。老包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而包国维却无能力实现。张天翼以极简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包国维的奢想和现实之间的冲突,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现实的无情。张天翼通过漫画式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包国维的奢望,用简洁的词汇和动词名词的组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呈现了都市环境的喧嚣和躁动。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揭示了父子关系的变化和社会现象的深刻内涵。
创作背景
在青少年时代,谢铁骊曾阅读过一部小说,留下深刻印象。随后,他热衷于阅读五四运动以来的小说,特别是张天翼的作品《包氏父子》1982年下半年,谢铁骊花费不多时间便改编了《包氏父子》的剧本。在改编过程中,他拜访了张天翼本人,尽管张天翼的健康状况有所不佳,但他的夫人帮助谢铁骊进行了沟通。当时,谢铁骊提出要拍摄这个剧本,但遭到电影局局长的质疑。即使面临局长的阻拦,谢铁骊仍决定继续拍摄。文化部副部长陈荒煤得知此事后,并未下令停止拍摄,而是建议进一步研究剧本,并在有意见时进行修改。因此,谢铁骊继续了拍摄工作,未受到停拍命令的影响。
选角过程
在老包的演员选择方面,谢铁骊进行了多次尝试,最终确定了管宗祥。一些人认为管宗祥通常扮演反面角色、坏人,与老包善良、怯懦的性格相差较大。但谢铁骊觉得管宗祥的体态苗条、面容苍老,带有时代感的沧桑氛围。他强调:“只需调整他的眼神和嘴,他能刻画好老包的角色。”对于小包的角色,演员刘昌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然而谢铁骊认为他很有悟性。通过耐心引导,他告诉刘昌伟:渴望他人认同、追求卓越,但家境拮据,相貌平凡,因此要在表演中运用一些手法,如在鼻子上着墨,设计动作来表现角色内心。最终,他为小包设计了一个情不自禁地触摸自己鼻子的动作。
影片中的演员们表现得非常大胆,例如那位扮演理发师的演员。谢铁骊特意聘请了一位真实的理发师,从苏州请来参与演出。这位理发师在电影中一边使用剃头刀进行理发,一边与其他角色进行对话,这种大胆的演出方式在业界并不常见。此外,他还展示了在老包住的房子里的一个动作,同时剔指甲并与人交谈,这个动作具有很典型的特点。
角色刻画
管宗祥从小失去父母,曾在外辗转逃荒,对旧社会的底层生活有所了解。然而,他明智地决定不将个人苦难直接套用到角色上。因此,他在演绎老包角色之前,除了阅读原作和剧本,还深入研究了张天翼在20世纪30年代发表的其他小说和散文,查阅了二三十年代的画报,以了解角色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江南小镇的风土人情以及市民生活习惯,为角色创作积累了素材。在深入分析了老包的性格、经历和职业后,管宗祥认为必须在形体动作和语言节奏上体现角色的特质。他意识到老包需要具有缓慢的行动和语调,这与他顺从和忍耐的性格相吻合,但又不能过于刻板,避免变成呆笨的形象。为此,他着重调整眼神的运用。管宗祥知道自己的眼神带有锐利和甚至凶狠的特点,但这并不适合扮演三十多年来的佣人老包,因此他通过半睁的眼神和失神的瞳孔来表现角色的内心感受。管宗祥性格活泼敏感,与老包截然不同,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导演谢铁骊和管宗祥一致要求剧组成员不论何时都称呼他为“老包”,并且他在拍摄期间始终穿着老包的破棉袍,以更好地融入角色。管宗祥在角色的台词和语音语调处理上曾有疑虑,想让其他人为他配音,但导演坚持使用他的原声。在分析之后,他明白老包的语言表达有时会显得吃力,但其内心感受却清晰明了。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管宗祥故意减少言语,以迟缓的语调说话,以便在表演时更好地呈现角色的性格特点。
道具制作
谢铁骊在电影制作中对道具、服装和建筑的要求相当严格。老包的棉袍、针线包猪胰子,以及理发馆的椅子和磨刀条子,都要求还原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样式。不同于一般电影中在店铺幌子上写上“某某店”后剪贴字样,该片采用裁缝师傅用缝纫机将字缝制在布上,以呈现更真实的效果。片中老包穿的棉袍也是剧组在乡下找到的旧衣,经过蒸煮后供演员穿着。
幕后花絮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需要一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礼帽盒子作为道具,然而市场上却无法购买到。剧组成员决定将蛋糕盒子进行改装以满足需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导演谢铁骊亲自带领团队前往苏州观前街的食品店,希望购买蛋糕盒子。然而,食品店没有单独卖盒子而不卖蛋糕的先例,于是他们被引荐至食品加工厂。工厂的人得知是为了电影拍摄,竟然免费赠送了六个盒子,让剧组解决了这一道具问题。
该电影摄制组在苏州市取景时,工作人员意外地遇到了苏州滑稽剧团的演员沈小妹,她的笑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他们邀请沈小妹出演片中的女学生吕等男一角。然而,在拍摄开始时,原本安排与沈小妹合作的演员因病未能上场,剧组不得不临时从苏州大学找了一名学生来救场。由于沈小妹和新来的搭档并不熟悉,她感到非常紧张。幸运的是,导演谢铁骊给予了沈小妹启发,建议她和搭档进行滑稽戏的对话,以此来调动搭档的情绪并取得了沈小妹的笑声。
当时,戛纳电影节的组委会负责人曾来到中国进行片选,最终选择了《包氏父子》参展。然而,电影局的负责人并未同意该决定。
大众评分
作品评价
蔡雨儒:“导演谢铁骊对于小说《包氏父子》的改编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在受众群体方面略欠考虑,如果当时谢导在此方面多加关注,那么,《包氏父子》一定会更加出彩!文学作品的电影改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毕竟电影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同时,两者所诞生的时代背景以及受众群体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改编者在改编作品时不能完全忠实于原著,而是要以原著为蓝本,在原著基础上加入改编者自己的理解,从时代背景出发,利用好日新月异的电影技术,努力向观众呈现既具原著小说的时代意蕴又不失现代时尚感,并能与当代观众发生共鸣的经典电影改编作品。”(摘自《戏剧之家》)
刘士杰:“该片的成功之处在于比较准确地掌握了原著的精神,真实地再现并丰富了原著所反映的时代岁月和风土人情,丰富、深化了原著人物形象,在保留原著艺术风格的同时,编导的艺术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是,影片把老包从期冀、幻想、欢乐到幻灭的过程表得细腻、曲折,使老包这个人物更多地带有悲剧色彩,令人同情。而原著对老包的态度是讽刺多于怜悯的。倘使影片能加强对老包的针砭和讽刺,无疑会更加符合原著精神,深化影片主题,并且在艺术风格上也能更为完整。”(摘自《电影艺术》)
参考资料
包氏父子.腾讯视频.2023-08-09
包氏父子 (1983).豆瓣电影.2023-08-09
猫眼验证中心.猫眼电影.2023-08-09
目录
概述
剧情介绍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剧本改编
创作背景
选角过程
角色刻画
道具制作
幕后花絮
大众评分
作品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