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鱼(Pterophyllum)又称天使鱼、燕儿鱼,是
辐鳍鱼纲鲈形目慈科中神仙鱼属鱼类的统称,其主要有3个种,包括
埃及神仙鱼(Pterophyllum altum)、利氏神仙鱼(Pterophyllum leopoldi)和大神仙鱼(Pterophyllum scalare)。神仙鱼体长约为15厘米,体高为18~25厘米,身体呈菱形,侧扁;常见的品种为银色且带有垂直的黑色条纹,也可能为纯黑色或部分黑色;背鳍、臀鳍和腹鳍细长,腹鳍较柔软。
神仙鱼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原产于南美洲
亚马孙河流域。其具有底栖性,适宜生长的水环境温度为22~32°C,多栖息在淡水河流中。神仙鱼是杂食偏动物性鱼类,主要以各种底栖动物为食,如小型
甲壳亚门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其在配对后领地意识会增强,可能出现攻击同类的现象;产卵后,亲鱼有护卵习性,会照顾卵和幼鱼。
神仙鱼因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和习性,是家庭养殖中非常受欢迎的淡水鱼观赏品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其次神仙鱼在一些商业水族馆中也经常被选用,因此还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命名与分类
1840年,研究人员黑克尔(Heckel)首次命名了神仙鱼属鱼类,为“Pterophyllum”,有“羽毛般轻柔”的意思。神仙鱼因其美丽的外形又被称为“天使鱼”,不仅如此,其从侧面看神似飞翔中的燕子,所以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也被称为“燕儿鱼”。
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神仙鱼属为
鲈形目慈鲷科下的一属,
属下共有3个种,分别为
埃及神仙鱼(Pterophyllum altum Pellegrin, 1903)、利氏神仙鱼(Pterophyllum leopoldi Gosse, 1963)、
大神仙鱼(Pterophyllum scalare Schultze, 1823)。其中大神仙鱼的分类在科学界存在过争议,一些科学家将其学名定义为了“Pterophyllum peru altum”,即横纹神仙鱼的一个
亚种。
另外,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网络(GBIF)中,神仙鱼
属下共有6个种,除上述中的3种外还包括Pterophyllum brongniartii(Morris, 1841)、Pterophyllum fontarianum(Watson\u0026Sincock, 1992)、Pterophyllum lyellianum(Dunker, 1846)。
形态特征
神仙鱼体长约为15厘米,体高为18~25厘米;身体呈
菱形,侧扁;常见的品种为身体银色且带有垂直的黑色条纹,也可能为纯黑色或部分黑色,经过大量人工杂交培育,神仙鱼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变种,因此体色非常丰富,如还存在白色、蓝色和金色等;其次神仙鱼头小而尖,眼大,位于头侧正中;背鳍和臀鳍上下对称,呈船帆状,腹鳍细长且较柔软,
尾鳍两侧通常分别有两根较长的
鳍条,形状有琴尾、长尾和铲尾等。
通常情况下,神仙鱼的性别较难分辨。外形上,
雄性个体稍大,头部鼓起,头盖轮廓比
雌性更圆,这些差异可以帮助粗略辨别;在繁殖期,雌雄鱼的特征差异会较为明显,雌性的产卵管粗而圆,而雄性的输精管细而尖,此时期更易分辨。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神仙鱼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为广泛,其原产于南美洲
亚马孙河流域,1837年开始被引进到欧洲,20世纪50年代末期传入中国。其中横纹神仙鱼原产于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利氏神仙鱼原产于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
大神仙鱼原产于哥伦比亚、圭亚那、
苏里南、法属圭亚那、
秘鲁和巴西的部分地区。
栖息环境
神仙鱼是底栖性鱼类,其适宜生长的水环境温度为22~32°C,酸碱性为
弱酸或中性,硬度为0~15°dH。神仙鱼多栖息在淡水河流中,且喜欢较缓的水流,其生长环境中多有茂密的水生植物。
生活习性
神仙鱼是群居动物,但在配对后领地意识会增强,可能出现攻击同类的现象;其是杂食偏动物性鱼类,主要以各种底栖动物为食,如小型
甲壳亚门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也可能会
捕食更小的鱼类。在野生状态下,神仙鱼需要植物来繁殖、躲藏和保护自己,所以栖息在宽叶植物丰富的地方,这也使其更有安全感。
生长繁殖
神仙鱼一般在6~10个月达到性成熟,成熟后会开始求偶,其求偶行为是雌雄鱼双向进行的,自然配对,通常是“一夫一妻制”,神仙鱼在求偶过程中,领地意识会增强。自然条件下,神仙鱼是双亲守护的基质产卵种类,雌鱼会将卵产在干净的水草叶面上;产卵后,雌雄亲鱼均有护卵习性,会共同完成
受精卵的孵化,并照顾至幼鱼可以保护自己。
其中最常见的物种
大神仙鱼,雌鱼一次可产下1000个卵左右;受精卵呈球形,光滑,略带淡黄色,属粘性卵,充分吸水后的直径约为1.12毫米;卵从受精到孵化大约需要50个小时。幼鱼从出膜至卵黄囊消失为其发育前期(出膜后0~4天):该阶段随着卵黄囊被逐渐吸收,幼鱼弯曲的背部会伸直,口裂张开、并能吸张;出现了
胸鳍,眼睛和身体两侧黑色素也会出现并逐步增加;此阶段后的幼鱼已开口摄食,由内源型营养阶段进入混合型营养阶段。从卵黄囊消失再到油球消失为幼鱼的发育后期(出膜后6~21天):该阶段随着油球的逐渐消失,幼鱼出现背鳍和臀鳍鳍褶,且进一步分化后最终与
尾鳍分开;身体两侧色素明显增加并出现横向色素带,具鰾;此阶段后幼鱼的体型、各鳍形状均与成体相似。
神仙鱼的寿命为12年左右。野生的神仙鱼通常具有优质的遗传基因,若使其不受捕食者的干扰,它们甚至可以在野外活到15年;人工养殖的神仙鱼基因较劣质,但在饲养得当的条件下,寿命可以达到10~12年。
人工饲养
饲养管理
神仙鱼的鳍较长,因此饲养时需要足够高和大的水箱;其虽然是群居动物,但也可能会攻击同类,所以最好分小组饲养;饲养时,需注重挑选混养的品种,如
四带无须魮等喜欢啃咬神仙鱼的
鳍条,故不能与其混养;神仙鱼喜欢活食和冷冻的食物,可以喂以活饵和颗粒或薄片状食物;饲养的水箱中可以种植一些宽叶水草,并铺设一些沙石等。
催产孵化
饲养神仙鱼最好同时培育一群幼鱼,使其成熟后自然配对;配对成功后,应将已配对的鱼单独隔离饲养;在产卵箱内放入玻璃或塑料材质的光滑板作产卵床;产卵后,可以由亲鱼孵化
受精卵,也可以将卵移到新的水箱中另行孵化。
病害防治
天使鱼养殖中最常遇到两种病原为六鞭毛虫属(Hexamita)和毛细
线虫(Capillaria),可以周期性地给鱼喂 metrinidazole和一种驱虫药来减少;其他病原生物的治疗,特别是细菌性病,应当根据引起疾病的发生因子来施药治疗,可以从当地的水产养殖推广专家和
动物疾病诊断实验室获得帮助;饲养时还应对水质进行控制,预防鱼病,可以通过肉眼观察、试剂检测、更换污水等方法来实行。
人工改良品种
大神仙鱼是所有人工改良神仙鱼种的原种鱼。由于人们对神仙鱼的喜爱,经过杂交培育,已经出现了大量人工改良新变种,如斑马神仙鱼、黑神仙、灰神仙、
蓝神仙、白神仙、豹点神仙、大理石神仙(云石神仙鱼)、红顶神仙、
玻璃神仙和三色神仙等。人工改良品种具有丰富的色彩和花纹,颇受爱好者们的欢迎。
主要价值
神仙鱼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神仙鱼又称天使鱼,因美丽的外形而得名,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造型、色彩和习性,成为了淡水观赏鱼最常见的种类。另外,在一些商业水族馆中,神仙鱼也是经常被选用的鱼类品种,且人工改良种的增多也为其创造了更大的经济价值。
物种保护
截至2023年,对于神仙鱼
属下的三种鱼类,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全球红色名录(IUCN)均未予评估,神仙鱼属
种群资源尚不存在威胁。
代表物种
物种对比
七彩神仙鱼,虽然也叫“神仙鱼”,但其实是指
丽鱼科盘丽鱼属(Symphysodon Heckel, 1840)的鱼类,所以又称盘丽鱼,也是著名的观赏品种,其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的支流,分布在巴西、
哥伦比亚和
委内瑞拉的热带雨林河流中。
七彩神仙鱼体扁,呈圆盘状,通过外形即易与神仙鱼分辨;其次,七彩神仙鱼的亲鱼虽与神仙鱼的一致,都会照顾幼鱼,但七彩神仙鱼有一种独特的亲代照料形式——亲鱼的皮肤上会分泌一种粘液样的物质,可以为幼鱼提供营养;最后,同为
观赏鱼类,
七彩神仙鱼相较神仙鱼对水质要求更严格,因此很难人工饲养,但也因其优秀的外型特征,观赏鱼爱好者坚持人工饲养七彩神仙鱼,并努力研究人工繁殖和饲养的方法。
相关文化
自1837年开始,
英国女王派船队到世界各地去商贸和探险,由此获得的自然生物收藏形成了自然博物馆的风潮。神仙鱼就是那时被人们所知的,因其独特的高扁身体,很快就受到了爱好者们的重视。最早被饲养的神仙鱼是1823年发现的
大神仙鱼,1853年正式被饲养在伦敦皇家动物园的水族馆中。
1903年,
法国鱼类学家Jacques pellegrin在南美洲
委内瑞拉境内的奥利诺河发现了著名的埃及神仙(横纹神仙鱼),1910年,埃及神仙活体才出现在
欧洲的动物园和研究院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用航空也得到了发展,人们从
南美洲将埃及神仙空运到欧洲饲养。
20世纪50年代末期,神仙鱼传入中国。一开始主要在北京动物园展出,随后逐渐出现在了各地动物园和公园中,60年代初传入民间,成为当时最高档的观赏鱼。在六十年代,一对神仙鱼的价格较为昂贵,只有部分家庭才能饲养得起。八十年代,神仙鱼在北方大量繁衍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品种,其中,由中国爱好者培育出来的熊猫燕、玻璃鳃和北京白燕儿都相当驰名。
直到2001年,著名的埃及神仙才传入中国,并又掀起了一股神仙鱼热潮。埃及神仙生长环境条件苛刻,故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原生神仙鱼的兴趣。观赏鱼爱好者不再追求夸张的人为变异,反而是向往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