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神仙鱼是慈鲷科盘丽鱼属(学名:Symphysodon)鱼类的统称,别名盘丽鱼、七彩艳鱼等,有“热带观赏鱼之王”的美誉。七彩神仙鱼原产于南美洲
亚马孙河流域的
委内瑞拉、巴西和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等国家,栖息在巴西
内格罗河的黑水中以及亚马逊河西部、中部和东部水域。野生七彩神仙鱼可分为3种,即黄棕盘丽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盘丽鱼(Symphysodon discus)和塔尔氏盘丽鱼(Symphysodon tarzoo)。其在繁殖期,由于体内内分泌的影响,体表分泌黏液增加,会形成一层厚厚的高
蛋白质黏液膜,常常可见到
稚鱼挂在亲鱼身上的景象,故称“奶子鱼”。
七彩神仙鱼体长达20厘米,体重150~200克,近圆形,侧扁,体色多变,有红、蓝、绿、棕等等多种颜色,背、臀鳍对称地分别起于背部前和腹鳍基处,尾柄极短,直至尾柄,
鳍条均往后延伸与
尾鳍相靠贴,尾鳍外缘浅弧形。
2018年,黄棕盘丽鱼、盘丽鱼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二者均为无危(LC)等级;2020年,塔尔氏盘丽鱼也被列为无危(LC)。七彩神仙鱼因为其体色彩艳丽丰富,是热带观赏鱼的主流鱼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2019年在中国广州举办国际水族展世界七彩神仙鱼大赛。同时七彩神仙鱼也是世界观赏鱼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的销量也呈上升趋势,2007全球观赏鱼年贸易批发值已超过10亿美元。
命名和分类
命名
1836年,奥地利探险家约翰·奈特尔(John Knightley)在南美最早发现了野生的七彩神仙鱼。1840年,奥地利维也纳
自然博物馆的动物分类学家约翰·雅各布·黑格尔(Johann JacobHeckel)第一次确定把这类鱼类标本命名为“Symphysodon discus”(在此之后其被坊间称为“黑格尔七彩神仙鱼”)。1904年,法国分类学家裴勒格林(Jacques Pellegrin)鉴别
亚马孙河水系出产的一种外形上与黑格尔七彩神仙鱼十分相似的鱼类,只是在条纹上有一定差异。1960年,动物分类学家舒尔兹( Harald Schultz)将此鱼类订正为“Symphysodon aeguifasaata”。学术界以盘丽鱼属(Symphysodon)来命名七彩神仙鱼的分类方式被普遍接受。舒尔兹还命名了两种亚种,棕七彩神仙鱼(S.a. axelrodi)、蓝七彩神仙鱼(S. a. haraldi)。
分类
综合多位研究人员的分类标准,一直到2006年之前,学术界普遍将七彩神仙鱼分类为两大类,又根据流域和表现型的不同,再分为5个亚种,即蓝七彩神仙鱼、棕七彩神仙鱼、绿七彩神仙鱼(S.a. aequifasciatus)、黑格尔七彩鱼(S. d. heckel)和威立史瓦兹黑格尔七彩神仙鱼(S. d. willischwartzi)。
2007年,有研究人员从亚马逊河沿岸洪泛平原
栖息地采集了大量七彩神仙鱼标本。在对其遗传关系、体形、颜色变化进行研究期间,团队发现了一种与已被认定的两种七彩神仙鱼生物学特征不尽相同的全新类型,并将其暂命名为“Symphysodon tarzoo”。而后,又有学者根据基因组学方面研究正式确定其为一种七彩神仙鱼新物种。截至2023年,在全球生物物种名录的分类标准中,七彩神仙鱼共有三种,分别为盘丽鱼(Symphysodon discus)、黄棕盘丽鱼(Symphysodon aequifasciata)和塔尔氏盘丽鱼(Symphysodon tarzoo)。
形态特征
七彩神仙鱼体长达20厘米,体重150~200克,近圆形,侧扁。远观,酷似田径场上的铁饼,故英文名为铁饼。从眼睛开始直到尾柄分布9条横带,体色多变,具有多种颜色,有红色、蓝色、绿色、棕色、黑色和白色等多种颜色。头背和背鳍、臀鳍、腹鳍上有天蓝色条纹,鳍外缘布满橙红色、白色斑点和细纹,这些色彩随光线的强弱而发生变化。其中背、臀鳍对称地分别起于背部前和腹鳍基处,直至尾柄。尾柄极短,
尾鳍外缘浅弧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七彩神仙鱼原产于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委内瑞拉、巴西和
圭亚那合作共和国等国家,而其作为一种观赏鱼,已被引进到美国、中国、德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人工养殖。其中盘丽鱼主要分布于亚马孙水系北面的内格罗河(RioNegro)和南部的马代拉河(Madeira),黄棕盘丽鱼主要分布于秘鲁的普图马约河(Puiumayo)至亚马逊河中游流域,以及亚马逊河中游莱提西亚(Leticia)至圣塔伦区(Santarém)的各支流中。
栖息环境
野生七彩神仙鱼栖息在巴西内格罗河的黑水中,但在亚马逊河西部、中部和东部的清水和白水支流中也能发现它们的踪迹。黑水通常营养贫乏,含有大量溶解的
腐植酸和单宁酸,它们是有机物腐烂后的产物。这些酸性物质使水呈现黑褐色,并使水呈酸性,pH值通常低于5.0。白水的特点是浑浊度和营养水平高,pH值接近中性;清水通常透明,pH值为4.5至7.8。但如果水质的pH值在7.5以上,则会使鱼的原来体色发生变化,并且也会破坏其体形。七彩神仙鱼喜欢的水温为26°C~31°C;不过静止的浅水池温度可能会升至35°C。
野生七彩神仙鱼主要栖息在水流缓慢的河边,或者是静水弓形湖边。河岸倾斜到一定的深度(1.5~2.5米),并含有尽可能多而且稠密的木材沉积物,在其旁边能见到落进水里的树梢,这才是七彩神仙鱼适宜生存的“家”。有了木材和树梢的保护,才能使七彩神仙鱼免遭埋伏在空旷水域里的凶猛动物的侵袭。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七彩神仙鱼胆小,游动缓慢,易受惊吓。七彩神仙鱼经常在水下树冠和
灌木丛下聚集或成群。在不同类型的七彩神仙鱼中,黄棕盘丽鱼主要在裂缝和树根之间的深处岩石区域活动,在繁殖季节有领地意识。它们还以多达400条的庞大“家族”形式聚集在一起。有人认为,七彩神仙鱼的水底层聚集是一种
生殖隔离机制,从而导致亚马逊河流域同一水系的
种群出现颜色差异。
觅食行为
在野外,七彩神仙鱼主要食用浮游生物(在水下表面和底质上形成的营养丰富的粘液)、植物物质以及来自水外的可食用物质,如掉落的碎屑或昆虫。黄棕盘丽鱼主要以
昆虫幼虫、昆虫和浮游无脊椎动物为食。而
盘丽鱼主要以蠕虫、
甲壳亚门、昆虫和植物为食。
节律行为
白天七彩神仙鱼大都栖息在水深3~5米的地方,只有在入夜渐渐凉爽后,才会浮出水面
捕食河虾、鱼类的卵、蚊子、昆虫和浮木边的木耳等食物。
生长繁殖
交配
自然界中的七彩神仙鱼一般都是通过自择配偶的方式配对,性成熟时间为1~1.5年。亲鱼一旦成熟以后,七彩神仙鱼会自行配对,并脱离群体,配对以后即使将其分开,也很少会再与其它异性鱼正常配对和繁殖后代,雄鱼个体较雌鱼大,花色鲜明。因平时都单个活动,如发现两尾鱼常在一起的情况,这是发情产卵的预兆。
亲鱼产卵前,雌雄鱼共同将产卵场进行“清整”。配对后亲鱼在繁殖前性情变得暴躁,领域性增强,亲鱼在缸中一角形影不离,对靠近它们的鱼类,尤其是同种鱼攻击性显著增强。
产卵
野生状态下,七彩神仙鱼通常把卵子产在水下清理干净的树根上。产卵前,其会出现领地意识,同时还会相互游向对方并伸展和缩回
尾鳍的发出求偶舞蹈。产卵时雌鱼会先产一排卵,然后雄鱼立刻为卵
授精,紧接着,雌鱼又产一排卵,雄鱼又为之授精,一次繁殖一般产卵在100~600粒,一年产卵多次。雌鱼每次产卵200~300粒,产卵周期为7~12天,产卵高峰期为性成熟后12~15个月,之后产卵量明显下降。产卵时,雌鱼将带有黏性的卵排出体外,粘附在附着物上,雄鱼立即排精使其受精。产卵结束后,亲鱼有看护鱼卵的习性,雌雄亲鱼轮流护卵并为煽动水流,并清除死卵。
孵化
在30℃的温度下,
受精卵需要55~66小时的孵化期,受精后24小时,可以在受精卵中看到1个小黑点,48小时后看到眼睛,60小时后
稚鱼伸出尾巴,当仔鱼的卵黄囊消失后,稚鱼便会游到亲鱼的身旁,粘附在亲鱼身上,去吃亲鱼身上分泌出来的黏液。体表黏液分泌持续四周时间,在前两周,亲鱼的绝大多数时间都与稚鱼在一起,要么是其中一只亲鱼照顾稚鱼,要么是两只亲鱼同时照顾稚鱼,这种行为在第3周开始发生变化,亲鱼会主动选择游离稚鱼,使稚鱼难以吸食黏液,从而让稚鱼短时间内独自活动,开始出现觅食行为。
生长
七彩神仙鱼在繁殖期,由于体内内分泌的影响,体表分泌黏液增加。形成一层厚厚的高
蛋白质黏液膜,可维持7~30天。这些高蛋白质物质是
稚鱼的最佳食物,如果稚鱼吃不到这些物质,就会沉底死亡。出于本能,稚鱼会努力靠近亲鱼,附着在亲鱼身上,因此常常可见到稚鱼挂在亲鱼身上的景象,故称“奶子鱼”。初孵仔鱼仔鱼靠吸食亲鱼体上的黏液为生,通过这种独特的亲鱼照料行为,七彩神仙鱼亲代可将关键微生物传播给仔鱼。
人工饲养
水箱环境
养殖七彩神仙鱼宜用大型水族箱(长度在90厘米以上),箱中最好种上疏密相当的水草。放置几块岩石,为其创造一个幽静舒适的生活环境。水温最好控制在23℃~28℃,以偏酸性软水力好,pH为5~6左右。如果水质的pH值在7.5以上,则会使
绿色野生七彩原来的体色发生变化,并且也会破坏其体,水的含氧量宜维持在5~6.5
千克/毫升。
饲喂
饲养七彩神仙鱼的关键是控制水质和饵料。一般以每3~5天换水四分之一左右为宜,七彩神仙鱼的饵料应以活饵料为主,如
摇蚊幼虫、
水蚯蚓,或投喂冰鲜饵料,也可以用绞碎的牛肉、牛心、鸭心、
鸡心、鱼虾肉等动物组织制成的“汉堡”为饵料。投饵掌握新鲜清洁,优质少量,每次8成饱,投喂3~4分钟后留有剩饵,即取出,以免影响水质。孵化5~7天后仔鱼可摄食卤虫无节幼体,20~25天后,可摄食
水蚤、
丰年虾和汉堡碎屑。
管理
七彩神仙鱼可以单养,也可以同其他鱼混养。在选择混养对象时,要注意两种鱼在对水质、饵料的要求上是否有矛盾;同时还要注意两者是否会相互攻击。一般来说,大多数产于
亚马孙河流域的脂鲤科小型鱼类如灯类鱼、某些鲤科鱼类、同科的
神仙鱼以及
鲇科鱼类等都可与其混养。雌鱼在喜欢把卵产在玻璃壁、陶质器具甚至是聚氯乙稀管子上,产卵前要清除
藻类等脏物。
品种选育
作为一种热带观赏鱼,水族市场上陆续出现了外形颜色各异的七彩神仙鱼,实际上大多数七彩神仙鱼都是人工选育的品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杂交品种,后代性状很不稳定。同一巢卵孵出的
稚鱼,品相差异很大,有一定比例是属于次品鱼。因此,需要进行品种选育,最好一巢产的幼鱼都留下来,长至5厘米左右时筛选1次,9~10厘米时再筛选1次,通过2次筛选,留下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数量作为后备种鱼。
以较为知名的“鸽子红”七彩神仙鱼为例。这一品种是在1991年前后首次被人培育出来,被业内认为是七彩神仙鱼人工选育过程中的一个“创举”。鸽子红的全部品系外形都很漂亮、颜色艳丽、观赏性强,并且适应能力强、易于饲养。
“鸽子红”的各品系可以整体分为两种形态,有花纹和没有花纹。有花纹的品系有条纹型鸽子、珍珠鸽子、棋盘鸽子、蛇纹鸽子等,不同品系都遗传到七彩神仙鱼野生鱼类不同的外形特征。对于
观赏鱼爱好者而言,挑选鸽子系列七彩神仙鱼时要注意:了解鱼的血源出处,选择体形丰满、不要太瘦,上下鱼鳍要高耸挺立、整体圆润饱满,眼部颜色清亮,眼睛与身体比例要协调等。
病害防治
在人工养殖环境下,七彩神仙鱼的主要病害有
指环虫病、体内
寄生虫病、
肠炎病、细菌感染和
肤霉病等。幼鱼阶段要控制投饵量,以免发生肠炎。并且幼鱼是生长骨骼的阶段,如果营养过剩或营养不平衡,很容易产生
脂肪性肝病或“肥胖鱼”,并且会影响后备种鱼的个体大小和体质强弱。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2018年前后,原产地的野生黄棕盘丽鱼已不常出现,数量也不多,但会集中出现在一些合适的栖息水域。相比之下,野生的盘丽鱼在原产地的种群数量相对丰富,也更为常见。主要是由于过度捕捞和破坏性捕捞导致野生七彩神仙鱼数量减少。
保护等级
2018年,黄棕
盘丽鱼、盘丽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等级均为无危(LC);2020年,塔尔氏盘丽鱼被列为无危(LC)。
主要价值
观赏价值
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
绿色野生七彩鱼跃升为
热带鱼界的主流鱼种,到了80年代,欧美的蓝绿色
松石七彩登场之后。全世界掀起七彩神仙鱼的养殖热潮。20世纪90年代后以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
亚洲地区,开始大批量培育新型的七彩神仙品种,红色和红色花纹的品系层出不穷,使七彩神仙鱼成为了真正的“热带观赏鱼之王”。2019年,中国广州举办国际水族展世界七彩神仙鱼大赛。
经济价值
七彩神仙鱼的人工养殖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包括
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
哥伦比亚等南美国家也在进行一些育种和出口。马来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
观赏鱼生产国之一,2015 年出口额超过 3.4 亿
马来西亚令吉(8200 万美元),七彩神仙鱼在马来西亚生产了 54 个品种,出口到全球各地。2006年以来,该鱼在全球的销量呈上升趋势,是观赏鱼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7年,全球观赏鱼年贸易批发值已超过10亿美元,零售交易每年约15亿尾,价值60亿美元,整体产业产值达140亿美元。
亚洲是全球观赏鱼最大的出口地区,占全球出口量的59.1%。其他重要的出口地区比如
欧洲占比20.6%,南美占比以及10%北美占比3.9%。2018年,
上海市已建立2个七彩神仙鱼繁育生产基地,其七彩神仙鱼年产量占中国市场一成左右,外贸出口的销售比重占三分之一,年产值近千万。
类群对比
物种介绍
盘丽鱼
本
属下的盘丽鱼主要特征是体侧中央第五暗色纵带粗而黑。此外,本种体侧有许多细长水平条纹分布,其颜色因产地不同而异,有灰蓝色、亮蓝色,
绿松石色等。眼睛多为暗褐至深橙红色。
黄棕盘丽鱼
黄棕盘丽鱼的眼睛是橙红色至橙黄。体底色多具红棕颜色,从头部到背鳍基部一些美丽的蓝色条纹。身上条纹很少,通常只散见于头颈部及鱼鳍上,不同产地的鱼有不同的基底颜色,分别有浅黄色、黄褐色,
红棕色以至深红色等差异。
塔尔氏盘丽鱼
塔尔氏盘丽鱼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鲜艳的红色眼睛。鱼体底色常有偏黄棕色或亮棕色、配以大面积绿色基调的细长
摩尔纹,鳍上通常有较为明显的黑框,在臀鳍和身体上有斑点分布。
参考资料
Browse.catalogueoflife.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