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坪羌寨
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景区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桃坪乡,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距离成都市约160公里,距阿坝州理县东40公里。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的民族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工整,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桃坪羌寨由桃坪新寨和桃坪老寨两大建筑群落组成。羌是羌寨的标志,在古代也称“邛笼”。羌碉一般高达20多米,最矮也有10米左右。桃坪羌寨还有一个羌寨民俗博物馆,是村里70多岁老人王嘉俊办的。馆里陈列着2000多件羌族民俗文化藏品,有部落图腾、释比法器、生产工具,以及珍贵的中国工农红军文物。
2007年,桃坪羌寨被评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桃坪羌寨纳入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名录、荣获“十大四川省最美村落”称号。
景区布局
位置境域
桃坪羌寨位于理县桃坪乡,被称为“东方神秘古堡”,距离成都市约160公里,距阿坝州理县东40公里。
地形地貌
桃坪羌寨整体地势海拔较低,并呈现北高南低的地貌形态,聚落三面环山,背山面河,平均海拔1500m。
历史沿革
桃坪羌寨始建于公元前111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羌族建筑群的典型代表,完整地保存了羌族古老的民族特点。背山面水,坐北朝南,布局严密工整,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
文化背景
据走访调查总结,桃坪羌寨的先人为躲避战乱,从甘陕南下,迁移到岷江上游,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建寨。岷江一带处于边境地带,经常受到藏、蒙等其他部落的威胁,最终桃坪的先人与其他寨的羌人合力打败了当地土著“戈基人”后,与之逐渐融为一体。但是,由于桃坪的先人实力弱于其他支系羌族或迁入时间较晚,未能占得御敌高地,只能退而求其次,在杂谷脑河畔下游北岸的平地建寨。
桃坪羌寨位于历朝历代战乱频发的“民族走廊”地段,数千年来,羌人的生活一直伴随着战争。魏晋之后,经历了千余年动荡,明、清时期,羌族人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以现茂县为中心,沿杂谷脑河和黑水河分布)面临着中原政府与藏族势力的高压,不得不将自己封闭在一个艰难的环境中,以取得民族的生存延续。1933年, 叠溪发生地震,茂县受灾严重,大量羌族迁入,桃坪羌寨规模扩大。
兴建历程
1996年, 当地政府为促进地方发展,将桃坪羌寨作为民俗旅游的主要景点,这标志着桃坪羌寨开始发展旅游业。2003年,当地政府又提出建立以桃坪羌寨为起点的藏羌文化走廊,并把桃坪羌寨新区建设成为融羌族传统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新旅游集镇。2008年发生5·12汶川地震,桃坪羌寨老寨未受到严重损毁。
汶川地震刚过俩月,桃坪老寨便启动了灾后文物抢救保护一期工程,应用原材料、原工艺,按照文物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修复后的老羌寨碉楼屹立,巷道幽深,遍布四处的地下水网仍然神秘。老寨日均游客量旺季可达到1500人次。由湖南省对口援建的新羌寨则是另一派景象。新寨内设有古羌文化演艺中心、古羌历史博物馆等场所。广场演出、羌餐服务等现代旅游要素在此汇聚,不仅突出了原有特色,也为羌寨下一步的旅游发展预留了空间。桃坪羌寨已打造成为一个集老寨子文化旅游与新区食宿、乐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羌寨旅游区。
主要景点
桃坪羌寨最早名为“赤溪寨”,因为当地溪水里的石头颜色呈红色,映红了溪水,又名“赤鸡寨”,因“溪”“鸡”谐音所致。桃坪羌寨由桃坪新寨和桃坪老寨两大建筑群落组成。
桃坪新寨
新寨占地120余亩,建有功能完善、配套合理的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开发建设了105栋具有羌式建筑特色的经营性用房,每栋面积249-528平方米,两层半至三层半等,形成了11个组团,五个功能分区,业态丰富完整,可经营面积4.5万平方米。
羌寨古碉楼
桃坪羌寨由碉楼和城堡民居组成,碉楼建筑材料为片石和黄泥,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向上稍斜,修建时不绘图、不吊线、不用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把握。
城堡民居由石块和黄泥砌筑房屋框架,每层用厚实木板镶与石墙而做隔层,民居二楼设有一方阳台,可攀露天木梯而上,从此门进入,里面楼层之间均置活动木梯,此门关闭或取掉木梯,整幢楼便无从进入,既可防盗,又可御敌。家家户户可以通过相互连接的房顶和通道互相往来,战时能够极为方便地运送粮食和武器。
羌碉是羌寨的标志,在古代也称“邛笼”。羌碉一般高达20多米,最矮也有10米左右。其独具魅力的碉楼式城堡民居、地下水网、四通八达的通道和碉楼合一的迷宫式建筑程式,组成了地上、地下、空中三种立体交叉的道路网络和防御系统,在羌族建筑中堪称经典之作,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观。,被誉为“羌族建筑艺术活化石”“神秘东方古堡”。对羌族人来说,无碉就不成寨,所以过去的羌寨是碉楼林立。现在,许多羌寨的碉楼已经变成废墟或化为乌有。历史上桃坪羌寨有6座碉楼,后来损坏了3座,现在仅存的3座均有9层30米高。
桃坪羌寨以高碉为中心,建有呈放射状的8个出入口。这8个出入口加上寨中修建房屋时形成的13条暗道,形成了交错纵横的路网,寨内人进出自如,而不了解的人进入则如走进了迷宫。迷宫式的通道连接到每家每户,在通道的主要入口处,都筑有高墙,入口狭小低矮,通道上还设有许多对外射击用的暗孔。这,就是古代羌人摆下的迷魂阵。
桃坪羌寨的地下水网是世界古堡建筑中独一无二的奇观。寨内的地底下,挖掘了许多引水暗渠,并用石板镶嵌成暗沟。从5000多米高的雪山上引来的泉水,通过暗沟流到每家每户。暗沟上一定距离间都留有活动的石板,揭开就可以取水。这些水渠方便、隐蔽,在寨内编织成流经每栋房屋的水网。在战争时期,地下水网不仅避免了被敌人切断水源的危险,还可以成为传递信息和逃生的暗道。
羌族文化博物馆
在桃坪羌寨还有一个羌寨民俗博物馆,是村里70多岁老人王嘉俊办的。馆里陈列着2000多件羌族民俗文化藏品,有部落图腾、释比法器、生产工具,以及珍贵的中国工农红军文物。桃坪羌族文化博物馆分为民俗馆、文化馆和文物馆三部分,因为场地狭小,上千件文物几乎是堆放在一起。藏品中有羌民族已不再使用的劳动工具,有羌族祭祀用到的器具,也有很少见到已经有些年头的动物皮毛等等。羌族文化历史和渊源深厚,由于羌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很不容易保存和传承。桃坪羌寨羌族博物馆珍藏的宝贝,年代久远的羌族土陶器大概有六七百件。而桃坪羌寨羌族博物馆珍藏的宝贝,因为没有防潮装置,一些古老文物正在坏掉。
羌族民居
在选择建造的地方挖出1-2米深的沟,然后把巨大的石块放入做成地基,再用黄泥做成糊,粘贴片石。在结构上,石墙
是从上到下依次加厚,逐渐增大,这样整个建筑的重心就会落在内部,不会松散,从而有利于建筑的稳定。同时这样能够促使石块之间的相互摩擦、挤压,更加稳固安定。在内部的建筑结构上,层次分明,布局合理,主梁、掾子和黄刺等建造精细,对称合缝,风格上很有羌族的特色。
开发与保护
为更好地保护桃坪羌寨老寨,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理县打造了“古堡新寨”,投入资金1.5亿元,在老寨旁边150亩土地上打造了桃坪新区,建设全国首个以古羌文化为主题的4A级景区“古堡新寨”,既充分传承古羌文化,又极大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实现了保护与开发有机统一。新区集古羌文化展示、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度假休闲为一体,占地面积120亩,建筑面积45000平方米,建有羌族特色民居、古羌文化演艺中心、古羌历史博物馆、古羌文化传习所、萨朗歌舞广场、大型释比文化祭坛及羌族文化景观,与古堡有机融合。
景区建设
桃坪羌寨以羌文化为核心,着力规范旅游市场,推动夜间景观照明工程、步游道等建设,提高景区整体品质,探索公司化管理模式,如今景区内业态不断丰富,景区提档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在“5·12”汶川大地震中,桃坪羌寨景区受到了严重破坏,但其骨架和精髓仍然保存完好,为此,理县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围绕申遗打造“古堡新寨”,对新、老羌寨进行了高标准规划设计和建设,着力把羌寨打造成理县的文化名片和旅游经济桥头堡,桃坪羌寨也成为全国首个以羌文化为主题的4A级景区“古堡新寨”。
国家文物局投资5000余万元,对老寨98幢房屋进行修缮,完全保存了羌民族文化元素。经过多年发展,2021年以桃坪羌寨为核心的“四个一”基地,即影视拍摄基地、非遗传承基地、研学写生基地、羌医康养基地雏形初见,桃坪羌寨现有旅游经营户85户,旅游从业人员197人,房间总数1000余间,能同时接待3000人住宿、5500人就餐。
文化活动
活动
2020年11月,第四届四川省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成果展暨2020年羌年庆祝活动、米亚罗红叶温泉节系列活动在理县桃坪羌寨正式启幕。
羌绣
羌绣以前只是单纯的家庭家族手艺,5·12汶川地震后,羌绣受到重视和保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也是桃坪姑娘的拿手绝活。由于羌族姑娘从小就喜欢学习刺绣,从而学成了精于手工的传统技艺。到了出嫁的时候,姑娘们一定要尽其所能绣出几件最好的嫁衣,最好的云云鞋和最好的鞋垫,否则会被男方轻视。所以,羌绣能历经一千多年历史而传承至今,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和收藏品。
羌族歌舞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已有几千年历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歌声伴随自己的劳动,以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形成了热情奔放的独特性格。羌族萨朗舞(即集体锅庄)是最为活跃奔放的歌舞,男女老幼均可参与,几十上百人高歌劲舞,气氛非常热烈。在桃坪羌寨旅游,游客可以尽兴观赏羌家歌舞,也可以参加篝火晚会
所获荣誉
目录
概述
景区布局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历史沿革
文化背景
兴建历程
主要景点
桃坪新寨
羌寨古碉楼
羌族文化博物馆
羌族民居
开发与保护
景区建设
文化活动
活动
羌绣
羌族歌舞
所获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