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羌年,羌语“日美吉”或“日麦节”,产生并流传于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境内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体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寒衣节
旧时的羌民以冬至为新年,为了和汉族春节相区别,又称为“羌年”或者“过小年”。一般节日时间为农历十月初一日,为期3-5天,主要分布在茂县21个乡镇的广大羌族地区。节日主要由祭祀和娱乐两部分组成,其中祭祀活动包含祭祀天地、祖先、寨神等内容;娱乐活动则包含吃年宴、饮杆杆酒、品美食、唱歌跳舞等。
羌年反映了羌族的社会状况,具有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2006年,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羌年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2年2月,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羌年”项目保护单位茂县文化馆、汶川县文化馆、理县文化馆、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2024年12月5日,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节日起源
羌年,相传来源于羌族原始宗教的上坛经典《木姐珠》。传说天神木比塔的幺女儿木姐珠,执意下凡与羌族青年斗安珠结婚。临行时,父母给了树种、粮食和牲畜作陪。木姐珠来到凡间以后,很快繁衍了人类,所种的树木骤然成林,粮食丰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不忘父母的恩泽,便在秋收以后把丰收的粮食和肥壮的牲畜摆在原野上,向上天祝寿。从此以后,“羌年”就成为羌民喜庆丰收、感谢上天的日子。
历史沿革
羌年的来历已不可考,相传早在秦汉以前随着羌族从游牧文明进入农耕文明时就存在了。羌年的日期,是农历寒衣节,由古羌人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即古夏历算法)共同推演而来,并以这一天作为羌族的节日。
由于历史原因,庆羌年活动曾一度中断。1986年,在京羌族同胞发起“日麦节”(羌历年)活动,之后逐步为官方所认同。1987年北京、成都市等地羌族同胞自发开展“日麦节”(羌历年)活动。1988年茂县、汶川、理县北川羌族自治县4县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4年的“日麦节”(羌历年)活动。同年,该活动被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确定为羌族同胞的法定节日。自此,羌族传统节日“日麦节”(羌历年)方得到了有效保护。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迁徙活动日益频繁、年轻人对羌族传统文化的兴趣不断减弱,加之外来文化的冲击,庆祝羌历新年的人越来越少。2006年,羌年被四川省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2汶川地震摧毁了许多羌族村庄,羌族人民聚集区遭到严重破坏。同年,北川羌族自治县理县茂县、汶川县申报的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Ⅹ-82。2009年羌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项目。
2022年2月,羌年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同年11月,入选四川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公示名单。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羌年”项目保护单位茂县文化馆、汶川县文化馆、理县文化馆、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2024年12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把“羌年”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活动与仪式
节日活动
羌年的相关活动包括祭天神、祭牛神,以祝祭降福、灾庆吉等。羌年来临时,各寨都要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各家各户都忙着杀猪宰羊,蒸“瓦达”(一种用荞麦面包肉和豆腐做成的三叉形大蒸饺),有的则会在墙壁画上“万”字格,表示庆祝人畜兴旺,庄稼丰收。
羌民尊重耕牛,称牛为衣食父母,因此,从前羌寨群众不吃耕牛的肉。农历寒衣节,传说是牛神的生日,羌族人会到牛王庙杀鸡还愿。同时,主人要给辛勤操劳为夺取丰收立下汗马功劳的牛马以最好的饲料犒赏,关牛在家,喂面馍和麦草,表示慰问。过去,从这天开始,牛马羊敞开放了,甚至到地头吃了懒人未收割的庄稼,也无须赔偿。
羌年当天,全寨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带上祭品、杆杆酒和食品聚集在野外,参加庆祝活动,青壮年男子还在彩色腰带上插一支两尺多长的油竹管,内装三根锦鸡长。庆祝活动大体由祭祀和娱乐两部分组成,由寨子里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先宰杀山羊或野牦牛祭祀天神,焚烧用纸做成的食肉目模型,感谢上天,驱除邪恶;继而由四名壮汉抬着天神的象征—白石,重任随同遍游全寨;接着男女老少在草坪上围成一个个圈,跳锅庄舞,俗称跳喜庆沙朗。期间,大家会开饮咂酒,互赠美食,共同庆祝新年,一直到深夜,才尽兴而归。
节日仪式
在羌年节庆期间,羌族会以各种形式祭祀祖先和天神。祭祀时,寨上村民盛装参加,这期间劳动停止,祭祀仪式也因地域支系不同而大同小异。由释比宰牛、羊祭祀天神(释比是羌族中最权威的文化人和知识集成者,在古老的羌民族遗留至今的奇特原始的宗教文化里,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信仰多神教,而释比被尊奉为是可以连接生死界,直通神灵的人)。各家则用面粉做成牛、羊、马、鸡等形状不同的动物作为祭品,供奉天神和祖先,有的村寨要祭山神。每家派人携面制祭品参加,敬神的肉将分给各家各户带回享用,跳神后,各户代表,于神林中围坐吃煮熟的羊杂羊肉。寨中德高望重的长者开杆杆酒,大家一起饮用。次日,还会设家宴,请出嫁的女儿回娘家。
祭祀活动结束后,全寨青壮男子汇同老人组成庆吉队伍,载歌载舞到每家每户祝贺,并由老人领唱,众人合唱喜庆歌。有的则汇聚寨子坝中,欢跳沙朗,畅饮咂酒。
价值与影响
羌年是羌民族的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反映了羌族的社会状况,体现了羌族自然崇拜、先祖崇拜的宗教情怀和“天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是羌族人民宝贵的文化遗产。它集信仰、历史、歌舞、饮食于一体,从节庆活动中体现出羌人崇拜自然和先祖的民族个性,具有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恢复文化生态等均有促进作用。
传承与保护
传承人物
肖永庆,1937年出生,羌族人,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杨华武,北川青片乡羌年代表性传承人。
王治升,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的受访对象,羌年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胡政法,1967年10月出生于江口县桃映镇漆树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历年”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2008年,5·12特大地震发生后,羌年文化遭遇到濒危,羌年文化的保护也由此上升到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开始建立羌年文化的完整档案,对现存传承人进行登记造册。国家也投入资金,建立《羌年活动传承人纪实录》数据库,提供羌年文化传承所需的物质保障。同时,对地震损坏的羌年祭祀场所进行修复加固。同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创建完成《羌族文化数字博物馆》。10月,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羌族语言、服饰、饮食、建筑、风俗等在内的文化特征都得到了保护和传承,羌文化的保护实现了从单一项目、单一形态保护到多文化、多表现形式综合性保护的转变。
历年活动
2011年10月26日,数万羌汉藏回等各族在永昌镇体育中心,围着篝火跳“沙朗”舞,迎接羌历新年的到来。
2016年10月31日,在羌乡茂县,各个羌族村寨的羌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齐聚中国古羌城,以祭祀祈福、跳萨朗、唱羌歌、喝咂酒等传统方式欢庆羌年。
2017年11月1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汶川、理县和绵阳北川四县的羌族同胞欢聚在茂县共庆羌年。
2023年11月10日-14日,汶川县各乡镇将持续开展“全民欢歌 共庆羌年”系列文化活动,围绕羌年传统祭祀、转山会、非遗展演、文艺汇演、篝火晚会等各具特色的形式庆祝新年到来。
参考资料
羌 年.阿坝日报.2023-12-08
羌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6
羌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6
羌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6
羌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7-26
羌年.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08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茂县人民政府.2023-12-08
肖永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12-08
北川:杨华武老师讲羌族文化的传承重要性.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08
传统民俗“羌历年”省级传承人.江口县人民政府.2023-12-08
羌历年与羌年.北川羌族自治县人民政府.2023-12-08
名录丨羌年.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12-08
目录
概述
节日起源
历史沿革
活动与仪式
节日活动
节日仪式
价值与影响
传承与保护
传承人物
保护措施
历年活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