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翼鸟科
鸟纲无翼鸟目下唯一一科鸟类
小斑几维科(食虫类:Apterygidae),是鸟纲无翼鸟目下的唯一一科,该科鸟类又称无翼属褐几维鸟等。根据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的记录,截至2015年,无翼鸟科发现并命名了1属5种。无翼鸟科动物全身呈灰褐色,体型和鸡一般大。雌鸟较雄鸟更大,体长在35-55厘米,体重在0.88千克-3.5千克。其眼睛较小;拥有一个长长的、略微向下弯曲的喙,鼻孔位于其喙的尖端,其喙底有很长的刚毛;其耳洞很大。它们退化的翅膀隐藏在羽毛中,且其羽毛十分柔软。此外,它们的四肢粗壮且肌肉发达,且其四个脚趾都有一个大爪。
无翼鸟科动物属于新西兰的特有种,仅分布于新西兰的岛屿上,它们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栖息地,其栖息地的平均海拔在0-1600米之间,既能适应新西兰北部较温和的温度,又能适应新西兰南部低于零度的温度。
2017至2022年,无翼鸟科动物的5个物种陆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有4个种保护等级为易危(VU),1个种保护等级为近危(NT)。无翼鸟科鸟类作为新西兰的特有种,被认为是新西兰的“国鸟”,其形象出现在新西兰货币、动画片、彩票等物品中;其对种子传播也有重要作用;另外,它们还促进了新西兰生态旅游业发展。
命名与分类
英国研究人员古柏(Cooper)曾认为无翼鸟科动物和恐鸟科(Dinornithidae)关系更相近,并且拥有一个可以飞行的共同祖先,这使得它们曾能在冈瓦纳古陆的部分地区生活。但古柏经过DNA测序并比对后,认为无翼鸟科动物与澳大利亚鸸鹋(Dromaiidae)和鹤鸵(Casuarius)和马达加斯加已经灭绝的象鸟科(Aepyornithidae)的关系更近,而并非恐鸟科,所以推测无翼鸟科动物可能本来并非在新西兰,而是在大陆漂移之后被分离进入了新西兰。
小斑几维科鸟类的分类地位较为特殊,该科为无翼鸟目下唯一一科,且本身也是单属科,仅有无翼鸟属一属。1813年,美国研究人员肖恩(Shaw)最早以“Apteryx”命名了无翼鸟属。截至2015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收录的无翼鸟科无翼属下仅有5个物种,分别为褐几维鸟(Apteryx australis)、大斑几维(Apteryx haastii)、北岛褐几维鸟(Apteryx mantelli)、小斑几维(Apteryx owenii)、奥卡里托褐几维鸟(Apteryx rowi)。
形态特征
无翼鸟科动物是一种全身灰褐色的鸟纲,体型和鸡一般大。雌鸟较雄鸟更大,体长在35-55厘米,最长为大斑几维鸟,可达55厘米;最短为小斑几维鸟,仅35厘米。体重在0.88千克-3.5千克,最轻为小斑几维鸟,仅0.88千克;最重为褐几维鸟,可达3.5千克。
无翼鸟科动物与很多鸟类动物与众不同:首先,它们的眼睛是最小的;拥有一个长长的、略微向下弯曲的喙,鼻孔位于其喙的尖端(而不是底部),其喙的底部有很长的刚毛(可能与其触觉有关);其耳洞很大。它们退化的翅膀隐藏在羽毛中,且其羽毛十分柔软。此外,它们的四肢粗壮且肌肉发达,且其四个脚趾都有一个大爪。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无翼鸟科动物属于新西兰的特有种,仅分布于新西兰的岛屿上,例如褐几维鸟分布于新西兰的峡湾地区、斯图尔特岛和哈斯特;大斑几维分布于新西兰南部的岛屿;北岛褐几维鸟分布于新西兰的北岛和一些邻近岛屿上;小斑几维分布于新西兰的森林地区;奥卡里托褐几维鸟主要生活在奥卡里托西海岸。
栖息环境
无翼鸟科动物栖息地种类多样,主要生活在森林中,也能在草丛、灌木丛、沿海沙丘、牧场、种植园中发现。栖息地的平均海拔在0-1600米之间,其中大斑几维鸟最高能生活在1600米的海拔高度。它们既能适应新西兰北部较温和的温度,又能适应新西兰南部低于零度的温度。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无翼鸟科动物主要以无脊椎动物(如植物病原线虫、昆虫及其幼虫)为食,但偶尔也摄食掉落的果实和树叶。无翼鸟科动物有发达的嗅觉,它们可以利用嗅觉来定位猎物的位置;它们的喙较长,其尖端有一群机械感受器用来探测潮湿地里的猎物;且它们可能通过其视觉系统,来检测其他夜间捕食者夜间离开洞穴和早晨返回洞穴的时间,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觅食时间,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竞争。
节律行为
无翼鸟科动物属于夜行性动物,这主要因为它们的视网膜较白天活动的物种相比有更高比例的杆状光感受器,也因为它们的眼睛较小,聚光能力较强。它们白天会在洞穴里休息,例如褐几维鸟白天会把自己卷成一个球,躲在栖息的洞穴里;直到夜间它们才会出来进行觅食等活动。
交流行为
首先,无翼鸟科动物可以通过嗅觉来识别同类。其次,它们有一种独特的叫声,称为“哨子叫声”,可能用于同类之间的占领领地和发情求偶等交流。此外,当它们也会通过发出4~6千赫兹的声音,来传递它们发现了猎物或者同类。例如褐几维鸟会发出咔哒声,与寻找配偶有关;雄性大斑几维鸟会发出一种响亮的、长时间的口哨声,而雌性大斑几维鸟会发出一种令人不快的嘶哑的喉音,与同伴之间的联系和防御行为有关。再者,无翼鸟科动物身上具有一种“特殊气味”,其粪便也有一种强烈的气味,这可能与它们同类之间的交流有关。
防御行为
无翼鸟科动物受到多种捕食者的威胁,例如白鼬(Mustela erminea)、刷尾负鼠(Trichosurus vulpecula)、黄鼬属(Mustela)、雪貂(Mustela furo),此外还有猫、狗、猪等。无翼鸟科动物主要通过两个方式进行防御:首先,它们在被追捕的时候,会通过快速的奔跑进行逃离;其次,当它们被困住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其爪子进行防御。
社群行为
无翼鸟科动物既有独居也有成对居住或结群活动等情况,例如褐几维鸟通常独居,但有时也是6-12个同伴结群活动;大斑几维鸟通常独居,但在交配的季节通常是成对出现;小斑几维鸟可能会多年保持成对居住。
活动特点
无翼鸟科动物虽然作为鸟纲,但它们胸肌发育不足、翅膀发育不完全、胸骨呈龙骨状而不能飞行,因此为适应陆地生活依靠强壮的腿部肌肉来运动。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无翼鸟科动物通常会在冬季且于新西兰的南方进行繁殖,主要是由于此时会有频繁的强降雨。无翼鸟科动物属于“一夫一妻”的婚配制度。某些无翼鸟科动物在发情期会出现一些特别的行为,例如褐几维鸟会在晚上互相呼唤并开始交配;雄性大斑几维鸟会发出呼噜声、并且有追逐雌鸟、跳跃和吸鼻子等行为。
筑巢产卵
无翼鸟科动物属于穴居动物,它们的巢通常是在地上挖的球状洞或者用树根上的现有洞,且它们的巢穴通常都较潮湿。
无翼鸟科动物通常在其洞里的巢穴产下一个鸟卵,但可能产下两个鸟蛋,例如北岛褐几维鸟和小斑几维鸟。无翼鸟科动物的鸟蛋较大且较重,呈白色,占雌鸟体重的14%-23%,重量可达450克,蛋壳也较其他鸟纲更薄。
孵化育雏
无翼鸟科动物的鸟蛋通常会在潮湿且有机化合物丰富的环境中孵化70-80天。其中,褐几维鸟在孵化期间会存在埋葬鸟蛋的情况。无翼鸟科动物主要由雄鸟进行孵化,例如褐几维鸟是雄鸟负责孵化鸟蛋并维护巢穴,在此期间,雄鸟体重会减轻1/3;但也有一些无翼鸟科动物是雌雄鸟轮流孵化,例如大斑几维鸟是雌鸟和雄鸟轮流进行孵化,雌鸟一般在晚上孵化5个小时,此时,雄鸟便可捕食,但雄鸟主要进行孵化,它们在孵化的时候下腹部会失去羽毛,并形成一个斑秃,以加强对鸟卵的热传递。
无翼鸟科的雏鸟较早熟,所以它们在孵化时全身都长满了羽毛,它们大约会在一个星期内睁着眼睛,但不进行摄食行为,例如褐几维鸟在此时不进行摄食,仅靠其肚子里的蛋黄生存。随后便会独自离开巢穴,例如褐几维鸟、大斑几维鸟、北岛褐几维鸟、小斑几维鸟等。
幼鸟发育
无翼鸟科动物通常雄鸟比雌鸟更早达到性成熟,雄鸟一般会在1.5-2.25年达到性成熟,例如雄性大斑几维鸟在2.25年达到性成熟,雄性褐几维鸟一般在1.5年达到性成熟。而雌鸟一般会在3-5年达到性成熟,例如雌性褐几维鸟在3-5年达到性成熟,雌性大斑几维鸟一般在3.75年达到性成熟。
无翼鸟科动物寿命均较长,在24-83岁之间,最短的为褐几维鸟,最短可达24岁;最长的为小斑几维鸟,最长可达83岁。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截至2023年,无翼鸟科中的北岛褐几维鸟和褐几维鸟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大斑几维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小斑几维鸟和奥卡里托褐几维鸟种群数量趋于上增。并且,无翼鸟科下5个物种均已量化:2018年,褐几维鸟种群规模总计24850;2018年,大斑几维鸟种群规模总计14000个;2015年,北岛褐几维鸟种群规模总计26550;2018年,小斑几维鸟种群规模总计1900;2019年,奥卡里托褐几维鸟种群规模总计500-600。
致危因素
导致无翼鸟科鸟类种群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环境被破坏,导致其生境有一定程度的丧失,但也有观点认为此因素并非主要威胁。另外,鸟纲疾病也会对该科鸟类的种群资源造成一定影响,特别是褐几维鸟、北岛褐几维鸟。
保护级别
2017-2022年,无翼鸟科动物的5个物种陆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
保护措施
新西兰,针对无翼鸟科动物的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人工保育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如展开“ONE”(鸟巢蛋行动)行动,即在野外移除鸟蛋或雏鸟并孵化或饲养它们,直到它们大到足够能抵御捕食者后便将其放回巢穴中,从而防止捕食者对无翼鸟科动物的捕食;此外,该国还会通过定期检测岛屿上的无翼鸟科动物的鸟群数量了解它们。同时,新西兰还会圈养这类鸟类使其重新建立种群,例如新西兰的开普保护区、莎士比亚开放保护区、布卢明岛、玛纳岛等。
主要价值
无翼鸟科鸟类作为新西兰的特有种,世界第一次大战后一直被视为是新西兰的国鸟,并被认为是新西兰国家和人民的象征,且它的形象曾出现在新西兰的货币上,动画片(如《晚安,几维鸟》)中,彩票上等。其还有一定的生态价值,在种子传播中起重要作用,例如大斑几维鸟能够长时间携带种子。
另外,它们还是新西兰的生态旅游栖息地中的重要物种,对于其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小斑几维等。在新西兰以外,1851年,英国伦敦动物园成为第一个饲养无翼鸟科鸟类的动物园,并于1945年圈养繁殖成功;1975年,美国史密森国家动物园成为除新西兰以外第一个成功孵化褐几维鸟的动物园。
种间关系
无翼鸟科动物最主要捕食者,有白鼬(Mustela erminea)、野猫(Felis catus)、刷尾负鼠(Trichosurus vulpecula)、黄属(Mustela)、雪貂(Mustela furo)等。另外犬科(Canis)可能也对部分无翼鸟科动物造成威胁。
代表物种
无翼鸟科动物仅有5个物种,以下表格对其特点进行表述:
参考资料
..2023-08-20
Report: Apterygidae.ITIS .2023-08-20
North Island Brown Kiwi.iucnredlist.2023-08-20
Okarito Kiwi.iucnredlist.2023-08-20
Southern Brown Kiwi.iucnredlist.2023-08-20
Great Spotted Kiwi.iucnredlist.2023-08-20
kiwi-bird.britannica.2023-08-20
Report: Apteryx.ITIS .2023-08-20
Apteryx haastii great spotted kiwi.animaldiversity.2023-08-20
小斑几维鸟 Apteryx owenii.inaturalist.2023-08-20
Apteryx australis brown kiwi.Animal Diversity Web.2023-08-20
..2023-08-20
..2023-08-20
..2023-08-20
Little Spotted Kiwi.iucnredlist.2023-08-20
Story: Kiwi.teara.2023-08-24
Apteryx owenii little spotted kiwi.animaldiversity.2023-08-20
..2023-08-20
..2023-08-20
Little Spotted Kiwi Apteryx owenii.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08-20
Okarito Kiwi Apteryx rowi.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08-20
..2023-08-24
Kiwi Fun Facts.nationalzoo.2023-08-24
Southern Brown Kiwi Apteryx australis.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08-20
Great Spotted Kiwi Apteryx haastii.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08-20
North Island Brown Kiwi Apteryx mantelli.Birdlife international.2023-08-20
目录
概述
命名与分类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节律行为
交流行为
防御行为
社群行为
活动特点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筑巢产卵
孵化育雏
幼鸟发育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主要价值
种间关系
代表物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