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金龟》是京剧传统剧目,一名《孟津河》,又名《张义得宝》,最早来自于《双钉案》。《双钉案》中包括4个故事情节,分别为:钓金龟、训子上路、托兆哭灵、开封府申冤,目前仅有前三折戏流传至今。
全剧剧情发生于宋代,内容为老妇康氏次子张义钓得金龟,遭嫂子王氏为夺金龟毒害,康氏前往寻子最终得包拯昭雪的故事。《钓金龟》这折戏内容为张义钓到金龟,欢喜归家,又听说兄长张宣中了状元,连忙告诉母亲康氏,母子俩喜出望外。张义向邻里打听详情,方知兄长不顾母亲,将王氏嫂子带走了,康氏一听,恨透张宣夫妇无情无义,让张义拿着拐杖去质问兄嫂。京剧《钓金龟》剧本可关联至前秦《子产闻哭》,追溯到东晋《搜神记》中的“铁钉案”再到宋代之后的“双钉记”,各代有所增损,如今《钓金龟》的主旨是展现为人子的孝义。
此剧为
老旦传统戏,全剧以二黄为主,充满了“苍、润、脆、柔"的老旦唱腔特色,又辅助以表演性动作,流传甚广。剧中“叫张义我的儿”唱段流传很广,爱唱老旦者皆能哼唱。本剧经著名老旦演员龚云甫演出后,成为老旦代表作;后又经其弟子李多奎(知名老旦演员)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革,形成李派风格。
剧本源流
《钓金龟》的剧情雏形可考究至先秦,《韩非子》中有子产闻妇人哭夫不哀而惧知奸的故事,在东晋《搜神记》中更换人物发展为“铁钉案”即妇女哭丧的基础上加入了铁钉入脑谋杀、官员断案的情节,从晋到宋的文言小说叙事中从“铁钉案”变“双钉案”,结合时代增损文字,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宋代后类似的故事称之为“双钉案”。
《钓金龟》情节来自
清代唐英的
昆曲传奇《双钉案》,更早的元明间的杂剧就有《包侍制双堪钉》的名目。双钉堪狱大概的剧情是县令路遇妇女为丈夫哭丧,却不能查明丈夫具体死因,县令得到自己妻子的提示死者头顶可能钉了个铁钉被涂饰所以看不出痕迹。重新验尸后果然真相大白,在死者的头顶上发现了一根钉子深入脑中。县令夫人知道这种杀人手法的原因是她也用同样的方法杀死她的前夫后嫁给县令,于是这两个杀夫的女人都被送上刑场。“双钉堪狱”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但没有“金龟”的情节,现在的《钓金龟》是经过不断加工后的产物,随清末民国演出很少演唱全本(多数时候只演出《钓金龟》《行路哭灵》),双勘钉情节渐渐消失在舞台上,最后演绎成张义因喝嫂嫂的毒酒而亡。除了京剧以外,汉剧、湘剧、徽剧等都有《钓金龟》的剧目。
唐英《双钉案》根据当时的乱弹剧目《钓金龟》改编而来,当时剧中主人公兄弟名字叫做“江芸”(长子)“江芋”(次子),其母名仍为康氏。当时的乱弹剧目在情节上比较明显的差异是多了金龟显灵复活江芋,宰相许配二女的情节,大致的剧本框架与
唐英改编的《双钉案》相似。
剧情介绍
宋代,河南孟津康氏丧夫,有子张宣、张义。长子张宣中试,任祥符县令。其妻王氏与康氏、张义不睦,弃母弟而去独找张宣。张义河边钓鱼养母,一日钓得金龟,途中闻兄为县令,告诉母亲。康氏遣张义寻兄,音讯全无,只好亲赴祥符,路上恍惚见张义血染面容,深感疑惑。至祥符县,张宣迎母,康氏问张义下落,张宣支吾不答,后才说已死。康氏哭祭灵前,张义托梦,说王氏贪金龟毒杀己。康氏控告王氏于包拯,包拯为张义昭雪。
《钓金龟》这折戏的剧情为:宋代孟津康氏中年丧夫有二子,长子进京赴试,靠二子张义河边钓鱼为生。张义钓到金龟,欢喜归家,又听说兄长张宣中了状元,连忙告诉母亲康氏,母子俩喜出望外。张义向邻里打听详情,方知兄长不顾母亲,将王氏嫂子带走了,康氏一听,恨透张宣夫妇无情无义,让张义拿着自己的拐杖去质问兄嫂。
剧本节选
参考资料来源:
主要角色介绍
艺术鉴赏
唱腔特色
京剧中
老旦的发声与唱腔独具特色,用“真噪子”发声,声音直接而又质朴,来表现老年女性苍迈、清越、朴实的形象。老旦的特色音,一般归结为“衰音”和“雌音”。“衰音”主要用于表现苍老、苦涩、羸弱等方面,展现身份、年龄和精神状态。而“雌音”是指女性特有的声音,表现为柔美、圆润、细腻。
康氏的唱腔主要采用二黄原板和西皮等曲调,旋律温和平稳,适合表现老妇人的抒情、思考和劝子的情感。康氏的唱段也反映了老年妇女的苍劲厚实、婉转迁回和悬切叮嘱的特点。
表演特色
使用特殊的念白技巧“叫头”,结合身段动作以锣鼓的伴奏来
烘托情感,宣泄较为极端的情绪。如《钓金龟》:“如此张义,我那亲……哎,儿啊……”“这就好了”等。
服饰上,康氏穿老抖衣,手拄棍儿,表现饥饿、贫穷、地位低下的身份;在念白上就使用偏有气无力的语气。
龚云甫唱《钓金龟》的三段[原板](即下文“三做鲤鱼”),是以“娇”、“涩”的音色为主,如同吃玉黄李子,甜中带涩。《钓金龟》戏剧中脍炙人口的唱段为
李多奎的“三做鲤鱼”(著名的山东菜,将鲤鱼分为头、腹、尾三部分),即剧本中三段加粗字体,第一段“红烧鱼头”为“叫张义我的儿听娘教训….....”;第二段“酱汁中段”为“有几个贤孝子听娘来论……”;第三段“清炖鱼尾”为“这几辈贤孝子休得来论…”。这三段二黄原板谓为“红三段”,唱完必有掌声,欣赏起来脆亮甜润。更有诗称赞李多奎曰:“三做鲤鱼稀世珍,雌音清亮衰音真。”
这出戏是一出传统的
老旦戏,康氏的唱段是老旦
行当的经典之作,体现了老旦的唱功和表演技巧。
戏文特色
使用引子对出场人物的命运、心理等做出一定的铺垫,如康氏出处唱“家无隔宿粮,饥寒实难当”。
《钓金龟》不仅是一出展现人间悲欢的戏剧,也是一出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孝、节、义等价值观的作品。它通过金龟这一神秘而富有象征意义的道具,展现了善恶报应和天道酬勤的主题。
“三做鲤鱼”中的“清炖鱼尾”中“那大舜耕田为的都是孝顺,丁郎刻木、莱子斑衣、那孟宗哭竹、
杨香打虎,这都是那贤孝的儿孙!”连用五个典故,康氏用中国古代孝子奉亲的故事规劝张义,要以前代孝子为榜样,奉养母亲。
相关争议
有观点认为剧中人物与角色分配不合理,尽孝正直的张义却被扮为
丑角,以须生来扮演无情无义的张宣。马叙伦先生则认为,这样的角色安排是延续之前乾隆朝《钓金龟》的角色安排,即剧中生扮江芸,丑扮江芋,
老旦扮康氏,江芸变为张仁,江芋变为张义是为了发音好听;其次旧时候的戏丑角是有两种性格的一种是阴险卑鄙的坏人,一种是滑稽古怪或者庸俗粗鲁的好人,张义属于性善的丑角同时在剧中会表现他的愚鲁无知,而张宣是靠诗书当了县令而且也无大错只是被坏妻子所蒙蔽。
康氏在剧中的唱段一概采用高调门、大噪音的唱法获得了观众的认可。但是这种唱法与普通老年妇女的形象相去甚远。
老旦行流派太少了。现行的老旦唱法还是八十年前龚爷、多爷流传下来的。他们采用高调门,大噪音的唱法又加柔脆中掺润,唱腔华丽、委婉动听,但这样的唱法不适应全部老年妇女的演唱风格,与那些地位低下的贫苦妇女显得过度张扬、夸大。
老旦的唱法需要进一步丰富。
作品影响
文化价值
《钓金龟》是一部京剧传统剧目,主要讲述了康氏和她的两个儿子张宣、张义的故事。这部剧反映了中国的孝文化,展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感情,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美德有积极意义。这部剧对于
京剧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京剧爱好者和学习者不可错过的一部佳作。
艺术价值
这部剧也体现了京剧老旦
行当的艺术特色,尤其是
龚云甫、
李多奎等名家的演绎,将康氏的性格和情感表现得生动而感人。
这部剧的唱腔优美动听,如“叫张义”“有几个贤孝子”等,都是京剧
老旦的经典唱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