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姆元君(Mother of the Big Dipper),又称斗姥或斗母,是
道教朝斗法科的
主神。“斗”指
北斗七星,“姆”即母,“斗姆”即北斗七星之母。其尊号众多,有梵气法主斗母紫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九天雷祖大帝大梵先天乾元光斗姆紫光金尊圣后天后明道母天尊、梵气法主斗母紫光天后摩利天大圣、北斗九真圣德天后、先天斗姆紫光金尊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等。
斗姆信仰,可以追溯到中国上古时期的北斗信仰,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
濮阳市西水坡45号墓中,就出土了用蚌壳堆塑的三角形与两根人
胫骨构成的北斗形象,但斗姆一词直到宋代,才开始在道教神仙体系中出现。成书于宋代的《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中记载,斗母(紫光夫人)生育了勾陈天皇大帝、
紫微大帝以及
北斗七星等九子,即
九皇大帝。
最初,斗姆依托于北斗信仰,没有独立的神格职能,大部分神格职能都与北斗信仰相关。随着时间的推移,斗姆信仰与佛教的摩利攴天融合,并呈现出三或四首(其中一首为猪脸)、三目以及八臂等个性化的特征,其神格职能有“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题名;商贾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长生,子孙得荣盛,夫妇寿康宁,万邪自皈正,诸恶化为尘”等。
到了
清代中后期,斗姆信仰开始与九皇信仰并驾齐驱,并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斗姆的圣诞是农历的
重阳节,每逢其时,信徒会吃“
九皇大帝斋”,举办游神等活动。部分中国人移居东南亚时,也将斗姆(九皇)信仰带到了当地,经过演变,斗姆(九皇)信仰演变成了今天东南亚地区盛大的民俗活动。
名号
斗姆元君,又称斗姥、斗母,如今
道教朝斗法科以斗姆为主神。其尊号众多,或称“九灵杰妙白玉龟台夜光金精祖母元精”,或称“中无梵斗母元君紫光明哲慈惠太素元后金真圣德无尊”,或称“梵气法主斗母紫光天后摩利攴天大圣”,或称“九天雷祖大帝大梵先天乾元光斗姆紫光金尊圣后天后明道母天尊”,或称“梵气法主斗母紫光天后摩利攴天大圣”,或称“北斗九真圣德天后”,或称“道真玄天大圣真后”,或称“先天斗姆紫光金尊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姥天尊”,又化号:大圆满月光王,又曰:东化慈救皇君天医大圣。
道教尊称为“圆明道母无尊”,简称“先天道姥’,谓之“象道之母”等。
“斗”,指的是
北斗七星,“姆”即母,“斗姆”就是北斗七星的母亲的意思。据《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的记载,在人类初始的龙汉劫时,国王周御身边有一位叫紫光夫人的妃子,某日在
彩虹花温玉池里沐浴,突然感到体内异常的振动,九朵金莲苞随即绽放,随即生下九位儿子,他们分别是
勾陈勾陈大帝、
紫微大帝以及北斗七星。据说她是上天南岳的应现,因此又被尊为“庆华赤帝之尊”。而元君则是女仙的尊称。明代
彭大翼在其撰写的《山堂肆考·女仙》中称:“男高仙曰真人,女曰元君。”
源流
先秦时期
斗姆是宋代道教神仙体系中才出现的新女神,但其渊源可追溯到
中原地区上古时期的北斗信仰。在
原始社会,人们有着朴素的万物有灵信仰,
日月星辰也被赋予了神性。由于北斗极有可能就是当时的极星,拥有指引方向、预测季节气候等与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功能,因而受到华夏先民的崇拜,逐渐形成北斗信仰。距今五六千年前的
濮阳市西水坡45号墓中,就已经出现了用
背角无齿蚌堆塑的三角形与两根人
胫骨构成的北斗形象。
周代时期,形成了北斗掌握众生生死罪福的信仰。
战国初期的
曾侯乙墓中也出土了有朱书 “斗” 字及二十八宿的
漆树酸衣箱。
秦汉至魏晋
秦汉时期是北斗信仰全面发展的时期,为后世的北斗信仰奠定了基础。随着北斗逐渐远离北天极,北斗的地位下降,或被视为天帝之车,或被附会成
黄帝之精,而占星术士则相信通过观察北斗附近的
天文现象变化,可以了解君主的功过夭寿以及官员优劣等信息。此外,由于在天象中,北斗 “帝车” 之下压着 “天尸”
鬼宿,因此北斗又被赋予压鬼辟邪的职能。
到了魏晋时期,
道教逐渐吸收和融合了北斗信仰,并赋予它新的宗教内涵,并演变出“南斗注生、北斗注死”的司命神信仰和鬼官北斗等仙官体系,进而发展出一系列的北斗道法,强化北斗在道教修炼过程中的辅助功能。
唐宋
到了
唐朝,北斗信仰不仅在道教中广泛传播,还影响了佛教。佛教人士借鉴了北斗信仰,撰写了多部
佛教经典及科仪,如《佛说北斗七星延命经》《北斗七星护摩法》《北斗七星念诵仪轨》等。
而直到
宋朝,才开始出现关于斗姆的记载。当时的人们,根据世俗的人情规则,给北斗九星编造了一个母亲——斗姆。较早记录斗姆的
道家经典是《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和《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玉清无上灵宝自然北斗本生真经》成书于宋朝,文中提到了斗姆(紫光夫人)生育了勾陈天皇大帝、
紫微大帝以及
北斗七星等九子,即
九皇大帝。
元明
元明时期,斗姆开始与佛教
密宗的女神摩利攴天产生联系。
元朝末年编撰的《道法会元·先天雷晶隐书》和明朝万历年间刊印的《续道藏·漆字号》所收《先天斗母奏告玄科》一卷中,已经将摩利攴天列为斗姆紫光夫人的名号之一。而斗姆的形象,也借鉴了摩利攴天的形象,形成了三或四首(其中一首为猪脸)、三目、八臂以及等特征。
清代以降
清朝时期,斗姆(九皇)信仰演变出了吃九皇斋的习俗。清代潘荣隆撰《
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九月各道院立坛礼斗,名曰九皇会,自八月
晦日斋戒至
重阳节,为斗母诞辰。叫献供演戏,然祭拜者甚胜。”随着这一信仰习俗在全国各地传播,苏杭一带对斗姆及
九皇大帝的崇拜随着徽班进京而传播到了
华北地区,成为梨园戏子的行业神。如今,在
福建省、
江西省等地,仍有吃九皇斋的习俗。随着中国人的移民,斗姆(九皇)信仰也传播到了海外,影响了新加坡、
马来西亚、
泰国南部等地。
宗教角色
最初,斗姆没有独立神格。她的职能多立足于化生九皇的传说,接替了其子的部分神职而受到信徒的崇拜。例如,北斗掌管人的生死本命,斗姆也因而具备类似的神格职能。北斗还属于雷神的一种,
神霄派尤其注重
雷法,该派别吸收斗姆神为崇拜对象,分封神号为“九天雷祖大帝日官太阳帝君月府
太阴皇圣惠先天斗母紫光金尊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攴天大圣圆明道母天尊”。
元朝时,斗姆信仰开始与摩利攴天发生融合,至明清时期,斗姆与摩利攴天的融合最终确定,斗姆的声誉开始渐渐高涨,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越九皇信仰,而使后者成为附庸,以至于到了清末民初,二者几乎混为一谈,成为一组被世人所普遍供奉的神灵。
另外,因为斗姆元君的儿子中,有两位(
天皇氏和
紫微大帝)跻身
道教的
四御之列 ,所以有的
道观将她的位置放在三清之下,四御之上。这样论起来,她应该算是道教神仙体系中地位最高的女性。
关于斗姆的神职,《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中记载:“斗姆降以大药垂医治之功,理
五行升降二炁,解滞去窒,破暗除邪,期者应期,失度者得度。安全胎育,治疗病,职重大医。生诸无众月之明,为北斗星之母。斗为之魄,水为之精,主生。”以及“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题名;商贾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长生,子孙得荣盛,夫妇寿康宁,万邪自皈正,诸恶化为尘”,即掌管医药治疗,驱除黑暗和邪恶,保护妇女生育,化解灾难,学生金榜题名,商人生意兴隆,父母长寿健康等。
宗教形象
根据
道教经文《九皇斗姥说戒杀延生真经》记载:“九皇斗姥,
太阳开泰,元君头挽螺髻,身被霞绡,
耳环金环,足登朱,左手执拂,右手执杵,乘五龙之车,八宝之座。”
而根据现存的斗姆图像、雕塑作品来看,三或四首(其中一首为猪脸)、三目、八臂(各持不同法器)是其重要特征。现在
道观中供奉的斗姆都是三目、四首、八臂,手中分别执有日、月、弧矢、杆、
三清铃等法器。日、月二轮象征着阴阳二气;四首象征着
四相;八臂象征着
八卦,持宝杆以降魔御患,持弧矢以救劫消灾,持法铃以济人度鬼。
斗姆的这一形象,可追溯至佛教密宗里的摩利攴天。宋代
印度僧人天息灾翻译的《佛说大摩里支菩萨经》说摩利攴天有三头八臂,正面菩萨相,慈眉善目;左为猪面容;右面深
红色。顶戴毗卢遮那佛,戴
印度无忧花,左手持索、弓、无忧树枝、线,右手执
金刚杵、针、箭、钩等。
猪是摩利攴天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被绘成摩利攴天的单面侧像,或被绘成七头拉车的猪。《大摩里支菩萨经》及《瑜伽大教王经》中描述摩利攴天或骑乘于野猪上,或坐于七野猪拖车之上,或称“乘猪车”。而中国古人曾以猪象征北斗,通过 “猪”这一纽带,摩利攴天与北斗也就有了关联,进而与北斗之母发生了联系。
民俗信仰
根据
北宋时期编撰的《太上北斗二十八章经》记载,自农历九月初一到九月初九,每当夜半子时,人们会朝拜北斗九宫的其中一宫,相信这样做能够带来五福临门的好运。这个习俗后来演变为
道教与民间在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连续九天拜斗的传统。此外,斗姆的圣诞被定在农历九月初九。
如今,在
福建省、
江西省、
四川省等部分地区,仍然保留着吃九皇斋的传统。中国
闽南地区还有游神的风俗,包括斗姆、
九皇大帝、
真武大帝等等的重要华人神灵会在游神期间被信众请出,巡绕境内游行,与此同时还会有各种民俗表演活动。19世纪,斗姆(九皇)信仰由中国福建闽南地区的移民,带到了
泰国、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如今,在这些国家的华人地区,人们还会举办九皇斋节、九皇爷诞庆典,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消除灾难。
相关典籍
影响
中国影响
北斗信仰在道教的信仰体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相关的道经也极其丰富。而斗姆信仰则可以追溯到北斗信仰。在唐宋时期,北斗信仰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信仰体系,最终形成了完备的“斗姆——
九皇大帝”的信仰,对佛教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各地信仰
道教的华人依然在供奉斗姆(九皇)。因斗姆的圣诞是农历
重阳节,和重阳节重合。在
福建省福州市,重阳节期间,一些民众还吃"九皇菜",即从九月初一开始吃9天素斋、烧9天香,祈求阖家平安。
海外影响
斗姆(九皇)信仰后来逐渐传播到海外,最早抵达的是泰国普吉岛。随着普吉岛锡矿业的兴盛,越来越多的
闽南地区工人涌入,这一信仰也日渐旺盛。后来矿区爆发
瘟疫,当地人通过吃九皇斋度过灾厄,这使得这一信仰更加旺盛。随后,普吉岛的斗姆(九皇)信仰又传播到了
马来西亚地区,而马来西亚
槟岛的九皇斋信仰后来又传播到新加坡。
东南亚各地会定期举办九皇斋,有的以九皇为主祀对象,如雪兰南天官;有的则以斗姆为主祀对象,如新加坡斗母宫等。东南亚各地九皇斋信仰的形式大致相似,都是以九九
重阳节为期,以斋戒和吃素为主要仪式,并举行一系列祭拜和娱神活动。
如今,传入东南亚的九皇斋已经彻底民俗化,不能视之为
道教信仰的一部分,而只能以民间游神活动来定性。原本与斗姆信仰相关的内涵已经大幅淡化,其道教雷祖、天医炼度、紫光天后等身份,也几乎不为人所知。在东南亚各地受到尊崇的斗姆与九皇,除了拥有一般的慈悲救济功能外,还被寄予抗击癌疫的使命,已经与其最初的神格产生了极大差距。
争议
台湾学者萧登福认为,斗姆源自西王母崇拜和月神传说,然后在元代开始与佛教密宗女神摩利攴天相结合。然而,对于萧登福这一结论,一些学者如萧进铭、王琛发等人,持有不同看法。萧进铭认为,摩利攴天与
道教的结合始于宋代,并不是萧登福所说的元代。
典故传说
清代志怪笔记《
坚瓠集》中记载,
康熙,有一城里民居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到了一位叫张君安的商人开的铺面房。在这危急关头,张君安合掌祈求斗姆的庇佑。随着他的祷告,一股火焰突然照亮了整个地区,人们惊讶地看到,张君安的房屋顶上出现了一个老者,手扶杖巡行,火势在她的周围逐渐熄灭。原来,张君安多年来一直虔诚地供奉斗姆,表现出了极大的虔诚和敬意。因此,斗姆垂怜他,庇护他的房屋。
供奉场所
北京白云观
北京白云观位于北京西便门外,始建于
唐朝,而今存的建筑群则是在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进行重修。
白云观的建筑有彩绘牌楼、山门、
灵官殿、玉皇殿、老律堂、
邱祖殿以及三清四御殿等多个建筑。1957年成立的
中国道教协会会址就设在白云观。其中,观内的元辰殿奉祀六子甲子神和斗姥元君。
泰山斗母宫
斗母宫的创建年代无考,原本是
泰山道观,明代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重修后,将其更名为斗母宫。清康熙初年又改为成为尼姑庵,主祀斗母娘娘。斗母宫由南山门、天然池、蕴亭、南穿堂、配房、寄云楼等建筑组成。其中,天然池由清光绪年间赵尔萃所建,后来在民间演变成了许愿池,池中有7朵莲花,象征富贵、平安、吉祥,此外还有五面
铜锣,分别代表福、禄、寿、喜、财。除了主祀的斗母娘娘,里面还供奉玉皇大帝、破军星君、禄存星君、贪狼星君、文曲星君等道教神仙。
苏州玄妙观
玄妙观位于
苏州市观前街,其历史可以追溯到
晋朝时期,至今已1700余年。观内除主体建筑
三清殿和正山门外,还有历代建成的副殿和二十四座配殿,汇聚了自宋元明清各个历代所建造的殿宇,堪称一座古典建筑的博物馆。其中斗姆阁建于
清代。
淮安市斗姥宫
斗姥宫位于
江苏省淮安市
清江浦区闸口街道,总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均采用硬山顶和
抬梁式的建筑风格,使用青砖和小瓦,古色古香。后殿内供奉着斗姥神像以及她的九个儿子神像。前殿正面有一座运河放生池。
广州斗姥宫
斗姥宫坐落于
广州市荔湾区金花街道斗姥前4号,始建于明代
崇祯年间。它是广州地区道教文化的重要历史遗迹,2023年1月4日,斗姥宫经修缮后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新加坡后港斗母宫
后港斗母宫建立于1921年,其香火来自
马来西亚槟城的香港巷斗母宫。每逢农历九月初一至初九,都有信徒隆重举行九皇爷诞辰庆典。在此期间,以祭祀
九皇大帝为
主神的斗母宫香火旺盛,上香者络绎不绝。
马来西亚北海斗母宫
北海斗母宫始建于1970年,1975年举行落成仪式,此后多次扩建,并于2000年建成新宫宇。宫殿以金黄色为主色,为三殿连接式,分第一殿“众神殿”、第二殿“圣德殿”和第三殿“斗母娘娘殿”,后殿两旁立有钟楼和鼓楼。斗母娘娘供奉于殿中央,左右两侧为南辰星君及北斗星君,前则为九皇大帝、东海哪吒、太岁爷、
真武大帝及齐天大圣孙悟空等神明。
影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