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刚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文小刚,男,1961年11月出生于西安;凝聚态理论物理学家,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终身教授、格林讲席教授。
文小刚于1977年进入中国科大物理系,1981年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深造,在1987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任物理系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文小刚的研究领域是高度纠缠的量子物态,其建立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拓扑序理论和边缘态理论;独立开创并发展了量子物态的拓扑序/量子序理论。
文小刚曾获得海外华人物理学协会1994年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和1992至1997年的斯洛恩奖。2016年10月11日获得2017年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巴克利奖,2018年8月8日获狄拉克奖;同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人物经历
1977年文小刚从陕西西安市48中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学习。1981年,文小刚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通过CUSPEA进入普林斯顿大学深造
1982年文小刚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低温物理专业,赴普林斯顿大学读研。文小刚在博士期间研究高能物理超弦理论,师从爱德华·威滕(E·Witten)。在博士后期间,文小刚重返凝聚态物理学研究领域。文小刚的研究领域是高度纠缠的量子物态,他独立开创并发展了量子物态的拓扑序/量子序理论。
1991年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任物理系教授,并兼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1995年,文博士被提升为副教授。其曾获得海外华人物理学协会1994年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和1992至1997年的斯洛恩奖。
在2006到2010年之间,文小刚和Levin、陈谐以及顾正澄的工作揭示了拓扑序的本质就是长程量子纠缠。文小刚在2016年10月11日获得2017年美国物理学会颁发的巴克利奖。
2018年文小刚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8月8日,国际理论物理中心(ICTP)将2018年狄拉克奖章(DiracMedal)颁发给了文小刚在列的三位杰出物理学家,以嘉奖其在积极推动多体系统上的贡献,包括独创性的跨学科技术。
2019年7月23日,文小刚以《物理的新革命——量子信息:物质和相互作用的起源》为题作学术报告;同年12月13日,清华大学举办“科学之美”讲坛首场报告,文小刚作为报告人,报告内容为材料性质的起源到基本粒子的起源。
主要成就
1989年,文小刚首次引入了“拓扑序”概念,其独立开创并发展了量子物态的拓扑序/量子序理论,开辟了拓扑物态、对称保护物态、长程量子纠缠等物理新领域,使拓扑物态成为拓扑量子计算的媒介。他把凝聚态物理语言由狭义物态推广到宇宙普适,发展了基本粒子的弦网理论,提出了“量子信息就是物质”这一新的世界观,用量子比特统一了所有基本粒子(除引力子)。揭示了费米统计,规范相互作用,其基于量子比特的起源。不仅统一了三种基本相互作用,也把相互作用和物质统一起来。
文小刚建立了分数量子霍尔效应拓扑序理论和边缘态理论,预言了双层量子霍尔体系中的超流/超导现象;提出了研究高温超导机理的SU(2)规范场理论、量子序理论和自旋口袋(Spinbag)模型,这方面的研究对全面认识高温超导体的相图,尤其是在欠掺杂区所出现的大量反常物理性质具有重要意义。他提出并论证了分数量子霍耳效应基态的拓扑有序性,建立了描述分数量子霍耳效应低能元激发的边缘态手征Luttinger液体理论。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文小刚被认为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大师,比部分该领域的美国科学院华裔院士的工作更为艰深,其荣获凝聚态物理最高荣誉Buckley奖实至名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公益基金会评)
文博士在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凝聚态物理理论已经居领先地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评)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