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多拉
希腊神话人物
潘多拉(Pandora,希腊语:Πανδώρα;πᾶν,pān,有全部的含义,δῶρον,dōron,其意为礼物,因此其名具有“一切馈赠”的意思,另一名字是“安妮斯朵拉”(Anesidora),意思为“送上礼物的她”)来源于希腊神话,是一位带着宙斯(Zeus)的使命,作为对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违背禁令盗取火种的惩罚降临人间的美丽少女。
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用水和土制成一位美丽的少女,诸神赠予她非凡的美貌、无穷的魅力与能言善辩的心灵,使她降临人间成为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Epimetheus)的妻子,打开了丈夫家中封存着不幸的陶罐,使邪恶降临人间。
潘多拉神话诞生伊始,希腊神话将其塑造为彻底负面的女性形象代表,她有出色的美貌,过人的智慧,却由于好奇和无知给人类带来祸患和折磨,是一个邪恶堕落的女人;随着女性主义的发展,潘多拉成为最常被引入的神话母题之一,她被视为男性权力游戏中的一个没有自我的棋子,并不拥有完整的人格。
在最初的希腊神话中,潘多拉打开了封存着不幸的陶罐(或盒子),将苦难带给人间,因此“潘多拉魔盒”在后世引申为“一切灾祸来源”的代名词。心理学上,将“不禁不为、愈禁愈为”的现象,叫“潘多拉效应”或“禁果效应”。
形象设定
神话体系
潘多拉来自希腊神话,最初出现在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长诗当中,后又经由罗马诗人与中世纪基督教教父们的重构,最终形成如今的众多版本。
名称与词源
潘多拉的名字Pandora,古希腊语为Πανδώρα,其中πᾶν,pān,意为“全部,一切”;δῶρον,dōron,意为“礼物,馈赠”,其名具有“一切馈赠”的意思,赫菲斯托斯创造潘多拉时,奥林匹斯山山上的众神都赠予她一件礼物,使她变成人类无法抗拒的美丽诱惑,宙斯据此为她取名(另有一说是,众神一同送给人间的礼物)。
根据大英博物馆所藏的一只白底基里克斯杯(古希腊一种双耳浅口的大酒杯)推测,潘多拉的另一名字是“安妮斯朵拉”(Anesidora),意思为“送上礼物的她”。据考证,这一名字可能与更早时期的神话中,潘多拉作为冥界之神的形象有关。
身份
赫淮斯托斯使用土和水制造的美貌女子,宙斯赠与人间的灾祸之礼物,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厄庇米修斯的妻子。
外貌
身着银色长袍,佩戴刺绣面纱、束发金带的一位明眸少女,模样像永生女神,不朽的神灵和凡人见到她时都会惊叹,而凡人更是完全不能抵挡这个尤物的诱惑。
起源
在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长诗《神谱》(第570行,简短提及其传说但并未具体指出潘多拉的名字)及《工作与时日》是最早有关潘多拉故事的文学著作,也是后世潘多拉传说的源头。
《神谱》中的潘多拉
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宙斯对他的花招感到愤怒,因此决定给人类制造一个“祸害”,以此作为他们取得火种的代价。跛足的火神赫菲斯托斯用泥土塑造出世界上第一个女人,雅典娜为她穿上银色长袍、刺绣面纱、束发的金带。宙斯满意于赫淮斯托斯的作品,随即将她送到凡人和神灵共居的地方,其魅力使得凡人无法抵挡诱惑,从此陷入宙斯的圈套。这个女人被称作“娇气女性的起源”。她们会给短寿的凡人带来不幸,只能同享富裕,不能共熬贫穷0,而想通过独身逃避苦难的人们,会经历无人供养的晚年,并在死后被亲戚们瓜分财产。
《工作与时日》中的潘多拉
同一作者的《工作与时日》中,相似的传说被详尽地描绘,并提出了“潘多拉”这一象征着“众神馈赠”的名字与“潘多拉魔盒”的概念。
在这部长诗中,潘多拉依旧由赫菲斯托斯创造,还有其他诸神参与其中。雅典娜教她做针线活和编织;阿佛洛狄忒“在她的头上倾洒优雅的风韵,恼人的欲望和使人疲惫的操心”;赫尔墨斯赋予了她“不知羞耻的思想和欺诈的天性”、并将“谎言和狡猾的言语”放入潘多拉的心脏,美惠三女神和劝说女神给她戴上金项链;时序三女神为她戴上了春天的鲜花。最后,宙斯为她取名“潘多拉”,因为奥林匹斯山山上的所有神都送了她一件礼物,让她成为以五谷为食的人类的祸害。
宙斯布置好这个绝对无法逃避的陷阱后,派赫尔墨斯将美丽的潘多拉作为礼物送给厄庇米修斯。尽管普罗米修斯十分警惕宙斯的阴谋,让弟弟厄庇米修斯永远不要接受奥林波斯的宙斯送给他的任何礼物,以防给人类招来灾难。但后知后觉的厄庇米修斯遗忘了兄长的告诫,被美貌的潘多拉引诱,使她成为自己的妻子。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厄庇米修斯家中有一个决不能打开的罐子(Pithos)(由于16世纪的错误翻译,在后来广为流传的故事中被写成盒子),里面装着“一万种不幸”。
拥有“恼人的欲望”的潘多拉趁丈夫不备揭开了瓶塞,为人类制造了许多悲苦与不幸,但根据宙斯的设计,在希望(Elpis)飞出瓶口之前,潘多拉盖上了瓶塞,但其他的不幸已经遍布大地,覆盖海洋,宙斯剥夺了这些灾难的声音,让它们能悄无声息地流行在这片大地上,给人类带来死亡。人类进入了黑铁时代,白天不断痛苦地劳作,夜晚不断哀愁地死去,善恶交杂,难以区分。
伊拉斯谟(Erasmus)的潘多拉
16 世纪尼德兰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作品《古代西方名言辞典》中,他将希腊语Pithos误译为pyxis,意思是“盒子”。伊拉斯谟的故事里,朱庇特(Jupiter)(罗马神话的众神之王)因普罗米修斯盗走火种而愤怒,命令伏尔甘(Vulcan)(罗马神话中的火与工匠之神,对应希腊神话的赫菲斯托斯)用黏土打造了一位精巧美丽的少女,并命令诸神赠与她一件礼物,于是拥有美、装束、智慧和辩才的潘多拉诞生在人间。朱庇特将潘多拉和一个极其精美的盒子一起送给普罗米修斯,普罗米修斯拒绝了这个礼物,并劝诫其弟勿要在自己不在之时接受任何礼物。但厄庇米修斯被潘多拉的美貌迷住,收下了作为礼物的潘多拉和盒子。他(或她)一打开它,邪恶便都飞了出去,当他意识到朱庇特的礼物“并非礼物”时,无疑已经明白得太晚。伊拉斯谟将打开魔盒的人称写得模糊不清,并未特指究竟是潘多拉还是她的丈夫厄庇米修斯打开了盒子,这也造成了在 6 世纪到 19 世纪间,一些诗人和艺术家描绘了厄庇米修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这一主题,比如16世纪的意大利雕刻家朱利奥·博纳松所做的版画《厄庇米修斯打开潘多拉之匣》。
潘多拉魔盒及其争议
被潘多拉打开的封存着不幸的盒子,从潘多拉神话中脱胎而出的这一神器比潘多拉本身更著名。“打开潘多拉魔盒”(Open a Pandora’s 盒子)甚至在现代成为了一个英文谚语,意思是“做或开始某件事会导致许多不可预见的问题”。但赫西俄德最早在《工作与时日》中提到的容器实际上是“陶罐”,在古希腊被用来储存酒、油、谷物或其他食物,或者在仪式上用作埋葬人体的容器。16 世纪尼德兰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的作品《古代西方名言辞典》中,将希腊语Pithos误译为pyxis,意思是“盒子”,此后潘多拉魔盒便流传下来。意大利画家兼装饰艺术家罗索·菲奥伦蒂诺创作的钢笔画,是伊拉斯谟式的盒子首次出现在视觉艺术中。
关于潘多拉魔盒的来历,在《工作与时日》中并没有提及,后世作品则各有自己的解读。一说是宙斯的礼物,与潘多拉一起被送往人间,也有一种说法是厄庇米修斯自己意外得来的,同时得到了“绝不可打开”的警告。
潘多拉的结局
古典希腊文学中对潘多拉的描绘多止于打开潘多拉魔盒的一刻,将其作为人类苦难的开端。但也有部分神话作家为赫西俄德的潘多拉神话的后续结局补充了一些细节。例如,《神话指南》和《变形记》中都明确了埃庇米修斯嫁给了潘多拉后,生了一个女儿皮拉。皮拉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儿子丢卡利翁(Deucalion),和他一起在毁灭人类的洪水中幸存下来,并得到法则女神忒弥斯(Themis)的神谕,从地上拾起石头扔向身后,在大地上再造了人类。
关系设定
形象演变
古希腊神话时期
古希腊神话产生于约公元前8世纪以前,当时的希腊正从氏族公社时期过渡到奴隶制社会,社会风气日渐沉沦,父权制社会基本形成,女性的弱势地位也随之基本定格。赫西俄德的《神谱》和《工作与时日》奠定了后世潘多拉神话的基调,使其自诞生起便将女性与邪恶紧密连。美貌与邪恶并存的潘多拉成为男性渴望的美女原型, 在传统的希腊神话中,潘多拉年轻貌美、却又轻浮放纵、诱人堕落,是人类灾难的根源。
然而,有证据表明在赫西俄德前的更早期神话中,潘多拉的名字含有“所有的馈赠”之意,不是表示接受众神的赠礼,而是一位万能的馈赠者。潘多拉作为冥界之神,与盖亚(Ge)和得墨忒耳(Demeter)共享“Anesidora”(送上礼物的她)的称谓,属性也与两位女神接近,司掌生命与创造、丰产与衰亡。这一形象在古典希腊戏剧中曾颇为流行,阿里斯托芬的《鸟》中就曾提及向潘多拉献祭,还提出“向大地之神潘多拉奉上敬意,因为她赐予生命所需要的一切”。只是这些剧作仅流传下残篇,无法构成完整的故事版本。西方西洋古典学简·哈里森在她的《希腊宗教研究导论》中表示,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所藏的一幅希腊陶瓶红绘,保存了潘多拉作为大地女神的原初形象,画的她自地底升起,爱神在头项道贺。赫西俄德笔下的潘多拉持有灾厄之瓶,是因为她本就是孕育生命一切必须之物的地母和馈赠者,又与冥界关系密切。从女神降格为美貌女子,反映了母系社会逐渐向父系过渡的趋势。
早期基督教护教士的抨击
早期的护教士们发现了潘多拉神话与创世纪故事的相似之处,他们将异教的潘多拉与基督教的夏娃(Eve)作类比,试图通过两者间的相似性来证实“原罪”这一重要教义。潘多拉与夏娃分别是希腊-罗马宗教和基督教中的第一个女人,都是违背了神的意愿(潘多拉揭开了禁止开启的大瓮,而夏娃则是吃了善恶树的禁果)而成为世间之恶存在的原因。16世纪法国枫丹白露派画家让·库辛的作品,画中的少女一手拿着苹果,手臂下压着象征死亡的骷髅,一条蛇像手镯一样缠绕在她的左臂,另一手轻轻抚摸白色的陶罐,以示潘多拉与夏娃其实是同一个人,即是将苦难带给人间的罪恶的女人。
女性主义者的新认识
自18世纪末起,女性地位有所提升,开始有画家将潘多拉与“邪恶”剥离,将她“恼人的欲望”视作天真无邪的表现,沃尔特·克莱恩 ( Walter Crane)的《小潘多拉》(Little Pandora) 中,描绘了一个女孩天真地打开装满纽扣的盒子。
19世纪法国学院派画家卡巴内尔的作品,潘多拉手捧魔盒,眼神纯洁而迷惘,充满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而随着女性主义的崛起,潘多拉神话作为一个神话母题进入女性主义者的视野,成为一种特质而被运用在波利·扬—艾森卓的性别分析理论中。潘多拉代表着一种在社会上充当欲望客体的女性,主体性和个性都被泯灭和扼杀,而其价值完全取决于作为主体的男性的评判。女性把自己的美貌看作从男性那里获得权力的唯一手段,而男性在被女性美貌所吸引的同时又不得不时刻提防这个谎话连篇,不可信赖的异类。因此,人们的“性别叙事编织着男人和女人相互敌对并最终同归于尽的故事”。此后,不断有以潘多拉为主题,探讨女性力量、反思传统性别叙事的学术研究出现。
文艺作品
论著
《潘多拉之盒:一个神话象征的变迁》欧文·潘诺夫斯基
美籍德裔犹太艺术史家欧文·潘诺夫斯基与第一任妻子多拉合著的《潘多拉之盒:一个神话象征的变迁》(Pandora’s Box: The Changing Aspects of a Mythical Symbol),运用了图像学对潘多拉及其属像“盒子”的流转演变进行历史的追寻。古代异教基督教世界正式消亡后,西方世界对神话方面的创新却并未停止,本书以潘多拉神话为例,对该现象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本专著以两种视角进行探索:其一是犹太-基督教的角度,即主张潘多拉与夏娃具有相似性;再者是从古典思维出发,将恶视为无知的产物。
《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波利·扬—艾森卓
波利·扬—艾森卓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分析师,在《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一书中,她从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论述了男女双性共生心理的人格新境界。潘多拉的故事是父权制社会中女性的意义建构的故事,其表示女性之美被看做是女性唯一合法的资源,它是女孩在进入成年期社会公开赋予的、唯一的权力来源;同时,潘多拉神话把女性作为欲望的化身使男性渴望靠近女人又害怕靠近,把人们锁定在一种进退维谷的处境中,编织着男人和女人相互敌对并最终同归于尽的故事。
《潘多拉的罐子: 希腊神话中的女人》 纳塔利·海恩斯
英国作家娜塔莉·海恩斯(Natalie Haynes)所著的文学评论作品,出版于 2021 年 5 月 13 日。她认为,古希腊神话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文化基石之一,被复述翻版了很多次,但人们很少关注这些古代故事中那些杰出的女性。时至今日,仍有大量小说、戏剧和电影从大约三千年前讲述的故事中汲取灵感。但现代希腊神话的讲述者通常是男性,通常对讲女性故事不感兴趣。因此当这些作家进行创作时,这些女人往往被描绘成怪物、复仇心重的形象或纯粹是恶魔。从这个灵感出发,作者通过谈论不同时期各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讲述了古希腊神话传说中部分女性人物在漫长里历史长河的形象演变,希望通过这样的角度以更加全面、历史的眼光看待当前的社会对女性人物的认识,为理解有关的社会现象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戏剧
《潘多拉》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于 1807 年至 1808 年间创作的未完成的抒情戏剧片段,其内容围绕厄庇米修斯对妻子归来的渴望而展开。嫁给普罗米修斯胞弟厄庇米修斯的潘多拉,眼见丈夫日渐老去,便撇下厄庇米修斯与女儿厄佩美莉亚独自离去。普罗米修斯之子菲洛斯爱上了厄佩美莉亚并热烈地追求她,但是在接近她的最后一刻,菲洛斯遭到普罗米修斯的阻拦。菲洛斯在激情下误伤了厄佩美莉亚,纵身投水。奇迹般获救后,菲洛斯以年轻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重回大地。在诗的最后,众神之盒出现,当普罗米修斯与厄庇米修斯为保留或毁坏它而争论不休时,潘多拉再次现身为二人进行了和解。这时,魔盒打开,显现一座神庙,之中端坐两只魔兽——科学与艺术,人们隆重地接纳了它们,而厄庇米修斯最终也因潘多拉的回返而重返青春。
《普罗米修斯》加布里埃尔·福雷
其需要数百名演员、一支庞大的管弦乐队和一个室外圆形剧场来表演,部分基于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改编,在其中潘多拉与主人公普罗米修斯的角色同等重要。她在第一幕中听到对普罗米修斯的判决时“像死了一样”倒地;在第二幕开始时,送葬队伍抬着她的尸体,之后她苏醒过来,哀悼普罗米修斯的判决的执行;而在第三幕中,她违背了普罗米修斯的命令,接受了一个据说装满了对人类的祝福的盒子,从而使悲剧变得完整。
后世影响
丹麦珠宝品牌Pandora
1982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一对夫妻创办了PANDORA,起初只是小手工作坊,灵感取自不断引诱人去打开的“潘多拉魔盒”。2010年,PANDORA在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上市,并提炼出自身品牌内核——“赞美每一位女性的独立精神和内在价值,帮她们找到生命中的每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
巨型病毒潘多拉
2013年,法国科学家Philippe等分别于智利中海岸河流沉积物表层 (约10 m深)和墨尔本附近一个淡水池塘底部泥浆中发现了两种更大的阿米巴虫寄生型巨大病毒,这两株病毒分别被命名为潘多拉病毒 salinus(咸潘多拉病毒)和Pandoravirus dulcis(甜潘多拉病毒)。Pandoravirus中文译为“潘多拉病毒”,是目前最大的病毒。科学家们认为对该病毒的深入研究就像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可能会很大程度影响甚至改变人们以往对病毒的认识。
参考资料
cup | British Museum.The British Museum.2023-10-15
Epimetheus opening Pandora's box.The metmuseum.2023-11-03
open a Pandora’s box.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 LDOCE.2023-10-17
..2023-10-18
little-pandora.the V&A family of museums.2023-11-04
目录
概述
形象设定
神话体系
名称与词源
身份
外貌
起源
《神谱》中的潘多拉
《工作与时日》中的潘多拉
伊拉斯谟(Erasmus)的潘多拉
潘多拉魔盒及其争议
潘多拉的结局
关系设定
形象演变
古希腊神话时期
早期基督教护教士的抨击
女性主义者的新认识
文艺作品
论著
《潘多拉之盒:一个神话象征的变迁》欧文·潘诺夫斯基
《性别与欲望:不受诅咒的潘多拉》波利·扬—艾森卓
《潘多拉的罐子: 希腊神话中的女人》 纳塔利·海恩斯
戏剧
《潘多拉》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普罗米修斯》加布里埃尔·福雷
后世影响
丹麦珠宝品牌Pandora
巨型病毒潘多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