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缅边界西北自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库阳山口起,东南至云南省动腊县南腊河口止,全长约2200公里。
1886年~1941年,英国政府与中国清政府及民国政府先后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等8个文件,对中缅边界或涉及的边界问题作了规定。但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形成尖高山以北的一段边界、佤山区的一段边界及猛卯三角地区等三段争议地区。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条约》,该条约1961年1月4日起生效,两国全部边界的正式划定。1961年10月13日,两国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中缅边界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2023年10月,缅甸与中国边境附近的一个难民营遭到炮击,造成至少29人死亡。中方表示高度关注,呼吁有关方面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避免事态升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中缅边境安全。
历史沿革
早年历史
1886年~1941年,
女王陛下政府与中国清政府及
北洋政府先后签订《中英会议缅甸条款》《中英续议缅甸界务、商务条款》和《中英滇缅段界务换文》等8个文件,对中缅边界或涉及的边界问题作了规定。后
英国在勘界过程中蓄意侵占中国领土,加之某些条约的有关条文自相矛盾,致使中缅边界划分仍存在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形成尖高山以北的一段边界、佤山区的一段边界及猛卯三角地区等三段争议地区。
《中缅边界协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4年12月缅甸总理
吴努访华时发表的《中缅两国总理会谈公报》中宣布:“鉴于中缅两国边界尚未完全划定,两国总理认为,有必要根据友好精神,在适当时机内,通过正常的外交途径,解决此项问题。”1955年底,中缅
边防部队在黄果园发生边界冲突,增加了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紧迫性。1956年,中国向缅甸提出一揽子解决中缅边界问题的原则性建议,得到缅方的响应,1960年3月21日,缔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协定》(简称《中缅边界协定》)。《中缅边界协定》规定,立即成立由双方同等人数代表组成的联合委员会,商谈解决中缅边界各项具体问题,进行勘察边界和竖立界桩的工作,起草中缅边界条约。协定第三条规定,新的边界条约经两国政府签订和生效后,将代替一切旧的有关两国边界条约和换文。
《中缅边界条约》
根据《中缅边界协定》规定,1960年6月27日,在
仰光成立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中方首席代表为姚仲明大使,缅方首席代表为昂季准将。边界联合委员会完成边界协定所规定的工作后,1960年10月1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问题的条约》(简称《中缅边界条约》)。条约共12条,主要内容如下:
1、双方同意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西端终点一段未定边界,除片马、古浪和岗防地区外,按传统习惯性定界,并且确认从尖高山到中缅边界东南端终点的划界原则;
2、缅甸同意把属于中国的片马、古浪、房岗地区归还中国;
3、双方决定废除缅甸对属于中国的猛卯三角地所保持的“永租”关系,中国方面同意把这个地区移交给缅甸,缅甸同意把按照1941年中英两国的滇缅南段界务换文规定属于缅甸的班洪、班老部落辖区划归中国;
4、为了便于双方各自的行政管理,照顾当地居民的部落关系和生产、生活上的需要,双方对1941年换文划定的界线中的一小段,作一些公平合理的调整;
5、中国放弃1941年换文规定的中国参加经营缅甸炉房矿产企业的权利。
该条约1961年1月4日起生效,中缅边界条约的签订,两国全部边界的正式划定。
参考资料:
勘界竖桩
从1960年开始,根据《中缅边界条约》规定,中缅边界联合委员会对两国边界进行实地勘察和竖立界桩工作。按照《中缅边界条约》规定以分水岭为界,以过去划定界线时河道为界和应以河道中心线为界,在实地勘察时,在个别地段,双方照顾到实际地形和两国的
行政管理,具体标定了边界线,河道中心线按河流的平均高水位确定。界河中的岛屿和沙洲,位于河道中心线中方一侧的属于中国,位于河道中心线缅方一侧的属于缅甸,骑在河道中心线上的,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由双方协商确定其归属。
边界议定书
1961年10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全权代表周恩来和缅甸联邦政府全权代表
吴努在北京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缅甸联邦政府关于两国边界的议定书》(简称《中缅边界议定书》)。《中缅边界议定书》由总则、界线走向、界桩位置、关于边界线和界桩的维护及最后条款5部分49条组成。至此,中缅边界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边界联检
1984年第一次联检
1984年12月初,中缅双方成立了边界联检委员会。12月2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第一次会议,就两国边界联合检查签署了会议纪要。会议确定联检重点是修复或重竖严重损坏和毁灭的界桩。在因边界标志物毁灭(如树木死亡、界路消失或界河改道等)造成实地界线不易辨认的地段增设附桩。其规格与主桩相同,并在主桩号后依次编号。对界河改道严重的地段,以及通过这次联检内容有所变化(包括移位恢复损坏的界桩和增设了附桩等)的议定书附图有关图幅进行重测或修测,其
比例尺与原图幅相同。中缅双方共组成6个联检组进行工作。
1993年第二次联检
1984年的第一次联检,仅对部分边界地段进行了检查和测图。1985年,中缅双方商定于1993年进行第二次全线联合检查,并对全线进行重新测量和制图。联合检查以《中缅边界条约》《中缅边界议定书》和1986年签订的中缅边界第一次联检的议定书及附属于1961年议定书的《中缅边界条约详细附图》和第一次联检的附图为依据,本着实事求是、平等协商、公平合理和互谅互让的原则解决边界存在的问题,不改变边界线实地走向。
边界管理
维护边界标志
中缅双方规定,每5年对边界进行一次联合检查。43号到45号界桩由中方负责,46号至47号由缅方负责;其他界桩,属于同号双立桩,位于中国境内的由中方负责,位于缅甸境内的由缅方负责;位于界线上的,单号由缅方负责,双号由中方负责。
边界线上的界桩、记号和标定国界方位物,不得破坏、移动。如果一方发现界桩已被移动、损坏或毁灭,应尽快通知另一方。负责维护界桩一方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在另一方在场的情况下,在原址按原定的规格予以恢复、修理或重建。如果被移动、损坏或毁灭的界桩由于自然原因不能在原址恢复、修理或重建,可以由双方协商选择适当地点竖立,但是边界线并不因此改变。
边境涉外事务
越界采药
与中缅边界西藏段交界的缅甸边民,一直有在中方境内采挖药材的习惯,其中大都是中印缅三国交界处附近的罗来、葡萄等地边民。双方采药边民之间的纠纷屡有发生,部分缅甸边民烧毁中方边民的采药棚子;有的以越界采药为借口,互相没收药材,中方除加强对察瓦龙、竹瓦根两乡群众进行边防政策教育外,每年6月~7月份,在边界巡逻检查,宣传教育双方群众,严守边界有关规定。
缅甸边民要求定居察隅
中缅边界
西藏自治区段界南是缅甸那他地区,居民约49000人,大部分为族,少数为傈族和
藏族。从1985年到1987年,入境要求定居的缅甸边民共4批16户79人,分别来自缅甸拉姆当县三当、西竹当、莫登3个村庄,入境时带有44头牛、1只羊和少量生活用品。要求定居者自称
察隅县是其祖籍,在察隅仍有亲友。经中方一再劝说,仍执意不返。出于
人道主义考虑,中方给予适当生活救济,并作了临时安置。中方与缅方为此多次举行边境地方官员会晤,商讨解决办法,中方提出请缅方设法阻止缅甸公民继续进入中方边境。截至2000年,要求定居的缅甸边民的人数达到127人。
相关事件
2019年2月17日,在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徒步沿边界线踏勘中缅边界,查看新中国第一块界碑。被称为“共和国1号碑”的中缅1号界桩位于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王毅仔细勘查这块新中国第一块界碑保存情况,亲自为界桩上略已斑驳的“中国”两字描红添色,并向当地的界务员了解边界日常维护情况,向基层边界工作者致以问候,表示感谢。
2023年10月,有消息称缅甸与中国边境附近的一个难民营遭到炮击,造成至少29人死亡。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今天举行的例行记者会上应询回应,中方高度关注相关报道,呼吁有关方面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避免事态升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中缅边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