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
消化系统的一部分
结肠(colon)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
结肠的动脉主要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以及起自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结肠的淋巴群依位置划分有四组,分别是结肠壁上淋巴结、结肠旁淋巴结、结肠中间淋巴结、结肠终端前淋巴结。
结肠生理功能可表现为分泌、吸收与运动。结肠可发生多种疾病,如结、直肠息肉、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等。其中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病状之一,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以60~80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男性略高于女性。
形态结构
结肠(colon)是介于盲肠与直肠之间的一段大肠,整体呈M形,包绕于空、回肠周围。结肠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4部分。结肠的直径自起端6cm,逐渐递减为乙状结肠末端的2.5cm,这是结肠腔最狭窄的部位。
升结肠
升结肠(ascending colon)长约15cm,在右髂窝处,起自盲肠上端,沿腰方肌和右肾前面上升至肝右叶下方,转折向左前下方移行于横结肠,转折处的弯曲称结肠右曲(right colic flexure)。因后部没有腹膜覆盖,与肾筋膜直接相接,右肾周围脓肿偶尔可破溃入结肠。
横结肠
横结肠(transverse colon)长约50cm,起自结肠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略转向左后上方,形成一略向下垂的弓形弯曲,至左季肋区,在脾脏面下份处,折转成结肠左曲( left colic flexure或称脾曲),向下续于降结肠。横结肠属腹膜内位器官,由横结肠系膜连于腹后壁,活动度较大,其中间部分可下垂至脐或低于脐平面。
降结肠
降结肠(descending colon)长约25cm,起自结肠左曲,沿左肾外侧缘和腰方肌前面下降,至左髂嵴处续于乙状结肠。降结肠与升结肠一样属腹膜间位器官,无系膜,借结缔组织直接贴附于腹后壁,活动性很小。
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sigmoid colon)长约40cm,在左髂崎处起自降结肠,沿左髂窝转入盆腔内,全长呈“乙”字形弯曲,至第3椎平面续于直肠。乙状结肠属腹膜内位器官,由乙状结肠系膜连于盆腔左后壁。由于乙状结肠系膜在肠管中段幅度较宽,向上、下两端系膜幅度逐渐变短而消失,所以乙状结肠中段活动范围较大,常成为乙状结肠扭转的因素之一。乙状结肠也是憩室和肿瘤等疾病的多发部位。
位置与毗邻
升结肠
升结肠续于盲肠,其前上方有肝右叶与胆囊,内侧稍上方为十二指肠降部,后面邻贴右肾下极,升结肠一般为腹膜间位器官,其余三面被腹膜覆盖,位置比较固定,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其间可有股外侧皮神经、骼腹下神经、腹股沟神经及腰动脉经过,内侧为右肠系膜窦和回肠袢,外侧与腹壁间形成右结肠旁沟,此沟上通右肝下间隙(即肝肾隐窝),下通髂窝、盆腔,故肝下间隙积脓时,可沿此沟流入右骼窝与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沿此沟向上蔓延至肝下,少数人升结肠为覆膜内位,有一定活动度。
横结肠
横结肠为腹膜内位器官,上方有肝和胃,下方与空肠和回肠相邻,因此,其位置除因体位而变化,还常受进食后胃、肠充盈程度的影响。横结肠系膜两端较短,中部较长,系膜根附于十二指肠降部、胰与左肾的前面。结肠左曲较结肠右曲位置偏高相当于第10-11肋水平,更近腹后壁外借结肠韧带(phrenicocolic ligament)连于膈,内侧与左肾相贴,后方贴近胰尾,前方邻胃大弯并被肋弓所掩盖,因此,结肠左曲的肿瘤不易被及。
降结肠
降结肠其内侧邻左肠系膜窦和空肠袢,外侧为左结肠旁沟,此沟上端被膈结肠韧带阻隔,下方与盆腔相通,因此,沟内积液只能向下流入盆腔。降结肠属腹膜间位器官,前面与两侧有腹膜覆盖,后面借疏松结缔组织与腹后壁相贴,其间有左肋下血管神经、髂腹下及髂腹股沟神经、第4腰动脉、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及生殖股神经等。当腹前壁松弛时,降结肠下部几乎全部能直接触及。
乙状结肠
乙状结肠前方常被空肠袢所覆盖,充盈时也可靠近腹前壁,后方与左髂腰肌、左髂外血管、左睾丸(卵巢)血管及左输尿管相邻。
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
结肠动脉
结肠的动脉主要有起自十二指肠淤积症的回结肠动脉、右结肠动脉及中结肠动脉,以及起自肠系膜下动脉的左结肠动脉和乙状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ileocolic artery):是肠系膜上动脉右侧最后分支,向右下斜行经壁腹膜深面至盲肠附近分出升结肠支,分布升结肠下1/3段。向右髂前上棘牵拉盲肠时,回结肠动脉突出壁腹膜表面,因而是腹腔镜手术易于识别的血管。
右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right colic artery):多为1支小的动脉,直接发自十二指肠淤积症中部,在壁腹膜后方右行,跨过肠系膜上静脉、右睾丸卵巢)动静脉和右输尿管前方至升结肠内侧缘处分为升、降两支。升支与中结肠动脉的分支吻合,降支与回结肠动脉的升结肠支吻合,升、降支再分支供应升结肠上2/3与结肠右曲。右结肠动脉起源变化较大,除了直接起于肠系膜上动脉外,也可以与中结肠动脉共干,或发自回结肠动脉,偶尔缺如。
中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middle colonic artery):在胰腺钩突下方直接发自肠系膜上动脉前外侧壁或与右结肠动脉共干发出,越十二指肠水平部前面进入横结肠系膜。在横结肠系膜内,中结肠动脉先下行,然后转向前上,近结肠右曲处分为左、右两支,分别与左、右结肠动脉吻合,供应横结肠。中结肠动脉在横结肠系膜内位于中线的右侧,胰腺手术或胃手术结扎大血管或切开横结肠系膜时,应注意不可伤及此动脉。约有10%的人有副中结肠动脉,起自肠系膜上动脉的左侧壁或肠系膜下动脉,偏左侧进入横结肠系膜内,营养横结肠的左半部及结肠左曲。如果副中结肠动脉较粗,边缘动脉完整,这时,结肠中动脉虽损伤或结扎,横结肠也不致坏死。此外尚有2%~5%的人无中结肠动脉,横结肠由左右结肠动脉的分支供血。
左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leftcolicartery):可单独或与乙状结肠动脉共干发自肠系膜下动脉在腹膜壁层后左行,越左输尿管和左睾丸或卵巢血管前方至降结肠旁分升支和降支。升支沿左肾前达结肠左曲,进入横结肠系膜与中结肠动脉左支吻合,降支下行入乙状结肠系膜与乙状结肠动脉升支吻合,升、降结肠的动脉均从内侧走向肠管,故升、降结肠手术应从肠管外侧切开腹膜、游离肠管以免损伤血管。
乙状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sigmoidartery):2~5支起于肠系膜下动脉向左下斜行经壁腹膜深面进入乙状结肠系膜,越左输尿管、左睾丸或卵巢血管和左腰大肌前面至乙状结肠旁呈弓状吻合,营养乙状结肠。最上一支乙状结肠动脉与降结肠动脉的降支之间常存在一明显的间隙。
肠系膜上、下动脉的各结肠支紧贴升结肠的内侧缘、横结肠系膜缘、降结肠内侧缘和乙状结肠系膜缘行走相互吻合形成的动脉链称为边缘动脉(marginalartery)。若肠系膜上动脉或肠系膜下动脉慢性阻塞时,边缘动脉可以扩张,形成侧支循环。边缘动脉吻合不佳或中断有以下几处:回结肠动脉与右结肠动脉间;中结肠动脉与左结肠动脉间;乙状结肠动脉与直肠上动脉间。
在横结肠的右侧和降结肠上部之间的区域,除了边缘动脉外,中结肠动脉和左结肠动脉主干或一级分支间,尚可存在一个吻合袢,称为Riolan弓(arcofRiolan),是肠系膜上下动脉直接交通动脉。此弓出现率约为6%位于壁腹膜后方和十二指肠空肠曲的左侧。边缘动脉与结肠平行,并发出许多终末支称为直动脉,后者又分长、短支,短支多起自长支在系膜带处穿入肠壁,长支在浆膜下环绕肠管,至另外两条结肠带附近分支入肠脂垂后穿入肠壁。结肠动脉的长、短支在穿入肠壁前很少吻合,因此,结肠手术分离、切除肠脂垂时,不可牵拉,以免损伤长支,影响肠壁供血。
结肠的静脉
回结肠静脉
回结肠静脉(ileocolivein):由盲肠静脉和阑尾静脉回合而成。与同名动脉伴行,向上注人肠系膜上静脉。
右结肠静脉
右结肠静脉(rightcolicvein):变异较大可以与同名动脉伴行直接注入肠系上静脉右侧壁也可以与胃网膜右静脉或与胰十二指肠下静脉结合形成胃结肠干(gastrocolictrunk),又称Henle干在胰头前方注入肠系膜上静脉,也可以完全缺如。
中结肠静脉
中结肠静脉(middlecolicvein):1支或多支在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连接处注入肠系膜上静脉,或直接注入肝门静脉。
左结肠静脉
左结肠静脉(leftcolicvein):位于同名动脉的上方,行程较短由数条属支形成包括与同名动脉伴行的升支和降支,在注入肠系膜下静脉前这些属支可以不形成独立的静脉,有时可以形成两条分开的静脉同时注入肠系膜下静脉。
乙状结肠静脉
乙状结肠静脉(sigmoidvein):收集乙状结肠静脉血与同名动脉相伴上行,注入肠系膜下静脉。
淋巴引流
结肠的淋巴结,依所在部位可分4组淋巴结群:
(1)结肠壁上淋巴结(epicolic nodes on colon wall):较小位于肠壁表面黏膜或肠脂垂内。
(2)结肠旁淋巴结(paracolie lymph nodes):位于边缘动脉和肠壁之间。
(3)结肠中间淋巴结(intermediate lymph nodes):位于结肠动脉周围按其位置又可称为右中左和乙状结肠淋巴结并分别沿同名动脉排列。
(4)结肠终端前淋巴结(preterminal colic nodes):位于肠系膜上下动脉的根部,按其位置分为肠系膜上、下淋巴结(superior and inferior mesenteric lymph nodes)。
其输入输出管的分布情况和同名血管相同升结肠横结肠近端的淋巴汇入肠系膜上淋巴结,横结肠远端、降结肠和乙状结肠的淋巴汇入肠系膜下淋巴结,若横结肠远端或结肠左曲供血来自于中结肠动脉,其淋巴可回流至肠系膜上淋巴结。肠系膜上、下淋巴结的输出管直接注入肠系膜上、下动脉根部的主动脉旁淋巴结或经位于腹腔干根部的腹腔淋巴结汇入肠干。
神经支配
支配盲肠、阑尾、升结肠和横结肠近侧端2/3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来自T5-12,经内脏大小神经至腹腔神经从和肠系膜上神经从内神经元换元,节后纤维伴随肠系膜上动脉的分支至相应区域,而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脑干迷走神经背核。支配横结肠的远侧段1/3、降结肠和状结肠的交感神经纤维来自L1-2,经腰内脏神经至主动脉神经丛和肠系膜下神经丛,节后纤维伴行肠系膜下动脉分支至相应区域,而副交感神经纤维来自S2-4,经盆内脏神经至下腹下丛和上腹下丛,大部分纤维在腹膜后隙上升直接到相应的区域。结肠的交感神经具有兴奋回盲瓣的肌组织,抑制结肠的肠壁肌活动,有些神经纤维具有收缩血管作用,而副交感神经纤维则促进肠腺体分泌和肠壁肌的活动。副交感神经到达肠壁尚需在肌间及黏膜下神经从中的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再支配腺体,平滑肌和血管,传递膨胀感觉的神经冲动经副交感神经传入。
生理功能
分泌
大肠液是由大肠黏膜柱状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分泌,主要成分为黏液和碳酸氢盐,pH为8.3~8.4。大肠液还含有少量的二肽酶和淀粉酶,但它们的消化作用不大。大肠液的主要作用是润滑粪便,保护肠黏膜免受机械损伤。大肠液的分泌主要是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所引起的。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分泌增加,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使正在进行着的分泌减少。
吸收
1、结肠具有吸收水分、电解质的功能。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的水分在盲肠到横结肠段被吸收,钠是结肠吸收最多的阳离子,每天大约有196mmol钠进入结肠,99%可被吸收;除了大部分胆汁酸已在回肠被吸收外,其余的5%20%也是在结肠被吸收;在结肠内每天可产生200~300mmol的氨,其中的90%被结肠吸收。据统计成年人每天有600~1000ml的液体进入大肠,其中只有150ml作为粪便排出。在一般情况下,肠内容物在盲肠、升结肠部位还是液态、糊状,到了横结肠变成软块状,到了降结肠就从半软块形成固体。所以右半结肠以吸收水分为主,如果右半结肠蠕动降低,吸收水分较多,到了横结肠已成粪块,常会导致便秘。如果左半结肠蠕动增强,吸收分能力降低,常会发生便溏腹泻。临床上施行结肠切除手术后,回肠可逐渐代偿吸收水分的功能,腹泻可逐渐缓解,不会发生永久性代谢障碍。
2、大肠内细菌分解和合成的产物对人体有重要作用。大肠内有大量细菌,大多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据估计,粪便中死的和活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重量的20%~30%。大肠内的酸碱度和温度较适合于一般细菌的繁殖和活动。这些细菌通常不致病。细菌体内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它们对糖及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其产物有DL-乳酸冰醋、、甲烷、脂肪酸、甘油、胆碱等;它们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其产物有、氨基酸、、、组胺、吲等,其中有的成分由肠壁吸收后到肝脏进行解毒。此外,大肠内的细菌还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来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haustralshuttling)是由环行肌不规律地收缩引起的,是空腹时多见的运动形式。它使结肠出现一串结肠袋,结肠内压力升高,结肠袋中的内容物可向前后两个方向做短距离的位移,但并不能向结肠末端移动,其作用主要是对肠内容物缓慢的搓揉促进水分的吸收。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是指大肠环形肌有规则的收缩,将一个结肠袋的内容物推移到邻近的肠段。若多个结肠袋同时收缩,把肠内容物缓慢推进到下一肠段的运动称为多袋推进运动。进食后或结肠受到拟副交感药物刺激时这种运动增加。
蠕动
大肠的蠕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能将肠内容物向前推进。在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快且行程远的集团蠕动(massperistalsis),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大肠部分内容物推送至乙状结肠或直肠。集团蠕动多发生在进食后。
相关常见疾病
结、直肠息肉
从肠腔黏膜面向肠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称为息肉(polyp)。结、直肠息肉是常见的一类良性肿物,好发于乙状结肠以及直肠。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以60~80岁的人群发病率最高,男性略高于女性。
高脂、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相反,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以及维生素c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降低。胆汁代谢紊乱,胃空肠吻合和胆囊切除病人,胆汁的代谢和排出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胆汁酸及其代谢产物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均具有诱发结、直肠黏膜产生腺瘤性息肉或癌变的作用。腺瘤性息肉病病人的家族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肠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与5号染色体长臂上的抑癌基因APC突变和失活相关。此外消化道肿瘤、乳腺痛、子宫癌以及膀胱癌病人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阿米巴痴疾、肠道血吸虫和肠结核等,也见于结肠手术后吻合口部位。
约有半数的结、直肠息肉病人临床表现并不明显,通常在出现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具体表现为:便血,若息肉发生在高位可表现为大便中混有血,若息肉发生于直肠、乙状结肠,通常为鲜红色血便,与大使常不混淆;肠道刺激症状,通常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若合并感染,可以出现黏液脓血便;若息肉较大且发生于盲肠,可以出现肠套叠或肠梗阻。
结、肠息肉的诊断主要依赖于直肠指诊、内镜检查以及X线剂灌肠。对于有蒂的结直肠息肉可在内镜下摘除或圈套蒂切除。对于直径大于2cm完整摘除有困难的广蒂息肉,可先行咬取活检,排除癌变后经手术完整摘除。结、直肠息肉有癌变和复发可能,若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一般预后尚可,但对于遗传性家族性息肉病的病人,应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癌变。
结肠癌
结直肠癌(carcinoma intestine)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差异,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和南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是传统的结直肠癌高发地区,但由于筛查的推广和早期诊疗技术的提高,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而原本属于结直肠癌低发地区的非洲以及亚洲近年来发病率明显升高,趋向成为高发地区。
结直肠癌的常见症状主要包括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腹部不适、腹痛,可触及肿块,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病人还可能出现贫血及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但在结直肠癌发病初期病人的症状、体征常常并不明显。右半大肠癌病人多数会出现腹部肿块、腹痛,疼痛多不剧烈常常伴不同程度贫血;左半结肠癌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为便血和腹痛,多为隐痛,部分病人可在左侧腹部触及肿块。直肠癌病人大多出现排便习惯的改变,伴排便不尽、里急后重肛门下坠感:部分病人还会出现血便、脓血便、艇尾部持续剧烈疼痛或者尿频尿痛血尿等临床表现。
内镜是诊断早期结直肠癌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结直肠癌的确诊有赖于内镜和黏膜活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结直肠癌的治疗关键。癌肿的早期切除是结百肠癌唯一的根治方法对于已经出现广泛转移的病人可行改道、造等姑息手术治疗。该病预后的决定因素在于是否早期诊断与手术能否根治。
以往中国结肠癌的发病率明显低于直肠癌,2023年,结肠癌的发病率升高,而直肠癌发病率稳定甚至有下降趋势,结直肠癌发生率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甚至有结肠癌多于直肠癌的趋势。该病男女差异不大,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该疾病病因病机尚未明确。对CRC患者粪便宏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肿瘤的形成与生长与某些特定的粪便微生物有直接关联,例如脆弱类杆菌大肠杆菌粪肠球菌等。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轻型患者常有左下腹或全腹压痛伴肠鸣音亢进,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腹肌紧张、反跳痛,或可触及肌肉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和降结肠。直肠指检常有压痛。
UC治疗目标主要是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及黏膜愈合,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目前治疗方法主要有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案、免疫抑制剂及单抗类制剂等。UC合并大出血、穿孔、癌变及高度疑为癌变应立即手术治疗,而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重度UC患者、合并中毒性巨结肠内科治疗无效者更宜及早行外科干预。
该病一般呈慢性病程,反复发作,轻型病人预后较好,急性暴发型、出现并发症或者年龄大于60岁者预后不良。慢性持续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者,预后较差,病程漫长者癌变危险性增加应注意定期随访。
相关人物
许剑民,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复旦大学大肠癌诊疗中心副主任,一直致力于大肠癌的早期筛查的推广,他连续两年在上海市政协提案,推动了去年全市大肠癌普查的市政府实事项目,为100万上海居民提供免费的调查问卷和大便隐血试验大规模筛查工作,这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癌症筛查工作。
许剑民教授介绍,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在中国,30-40%结直肠癌发现时即合并淋巴结转移,5年生存率70%,更有20-30%结直肠癌发现时即合并肝、肺等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不足40%。其实,早期肠癌Ⅰ期术后五年生存率在95%以上,Ⅱ期5年生存率在85%以上,预后较好。因此,对于肠癌要早筛、早诊、早治。
许剑民教授一直致力于大肠癌早期筛查的推广,曾主持过2008年国家“十一五”项目“徐汇区十万人群肠癌普查”。“当时的调查问卷和大便隐血检查中,40-75岁的人群中有5000人有大肠癌的发病倾向,课题组提供了免费做肠镜检查,最终只有1000人愿意来检查,结果发现330人有息肉、腺瘤等癌前病变,10例左右确诊肠癌。”作为上海市政协委员,许剑民连续写了两次提案,呼吁全市推广大肠癌普查。在他的推动下,2013年6月份全市开展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为100万居民提供免费的大便隐血试验检查和调查问卷,这是癌症防治首次纳入市政府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也将是中国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癌症筛查工作。
目录
概述
形态结构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位置与毗邻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血管、淋巴和神经
血管
结肠动脉
回结肠动脉
右结肠动脉
中结肠动脉
左结肠动脉
乙状结肠动脉
结肠的静脉
回结肠静脉
右结肠静脉
中结肠静脉
左结肠静脉
乙状结肠静脉
淋巴引流
神经支配
生理功能
分泌
吸收
运动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或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相关常见疾病
结、直肠息肉
结肠癌
溃疡性结肠炎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