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郎垤村
贵州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下辖村
麻郎村位于六盘水市盘县淤泥乡,全村3个村民组、248户、786人,分布在双龙河两岸,沿河傍山而居。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600元,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依靠劳务输出和种养殖业。该村是一个纯彝族村寨,有着“民族文化歌舞之村”的美誉。2011年,被六盘水市命名为“特色文化村”。
麻郎垤彝族村寨民族文化浓厚,山歌源远流长,不管节日还是劳作之余,随时都能听见即兴的山歌对唱。该村为传承民族文化,组建了一支民族文艺宣传队,把“勤劳致富、计划生育、科技发展”等内容编成节目到附近村寨和矿山演出。2002年,该村宣传队参加了红果“贵州省第二届彝族火把节”;2004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县民宗局、县文联、淤泥乡党委政府等单位在该村成功举办了首届盘州市“情满彝乡”山歌大赛;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栏目组先后到该村录制节目和采访报道;2007年,中央民族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学子纷纷来到村里调研民族文化,中国中央电视台为迎奥运会,专门前来拍摄彝族火把节。国内彝族歌手“山鹰组合”为拍新专辑特地到该村采访,并与彝族村民唱歌跳舞。彝族人民传唱的山歌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族风情
麻郎垤人不仅歌美,酿制的水拌酒更美。水拌酒因酿造工艺和口味的独特,成为各种庆祝活动时招待嘉宾好友必不可少的饮品,对于初次见面的朋友更是唱着迎宾歌端着水拌酒招待,歌文化和酒文化是麻郎垤彝族民间文化的奠基石。每年的彝族火把节,该村都要举行斗牛犬、斗羊、斗鸡、射箭、摔跤、拔河、打秋千、赛马、跳“朵落荷”(即跳达体舞)、对歌、火把游行等活动。
村容村貌
2002年以来,该村重点实施了以“五改三建一规范”(即:改路、改厕、改圈、改灶、改房,建休闲娱乐场、建宣传栏、建体育运动场,规范房前屋后杂物堆放)为主要内容的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资金17万元硬化通村公路面达22159平方米,其中硬化水泥路面主干道长2806米,人行便道长3562米,硬化庭院12981平方米,宣传栏一个20平方米。为便于村民有场所开展文娱活动,该村专门建起了休闲娱乐场2000平方米,搭建了一个占地216平方米的文艺演出舞台。整洁干净的村容村貌让彝族村民真切感受到了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实惠。
改变旧俗
盘县淤泥彝族乡彝族群众聚居的麻郎垤村,近年出现婚丧嫁娶从简办理的新风尚,而倡导这种新风尚的是村民自发成立的“红白理事会”。
麻郎垤村有218户700人,全部是彝族。村党支部书记杜少权介绍,过去,村里有大操大办宴席的习俗,而且名目繁多,婚丧嫁娶、开门立户、剃头祝寿等大事小事都要设宴请客,吃上一周半月。
村民最头痛的是丧事。办丧事要放礼花、礼炮,亲戚们还要买猪、牛、羊来祭祀,一场丧事少则杀三五头,多则杀10多头牲畜,全寨人要到事主家吃上十天半月。办一场丧事花费万元以上,不少村民负债累累还要苦撑面子。
2002年12月,村里召开村民大会,讨论习俗问题,会上一致同意成立“红白理事会”把这类事管起来。理事会规定,为了村民的增收节支,改变大办宴席的旧习俗,取消送牲口、放礼花、给肉礼等陋习,宴席最多只能办1天。
这一规定成为村里有效的村规民约。村干部向记者算了笔账,1年多时间,仅改变旧习俗,全村就节约开支25万多元。
最近,淤泥彝族乡已向全乡推广麻郎垤村的做法。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民族风情
村容村貌
改变旧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