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节前夜
西方传统节日
万圣节前夜(英文:All Hallows' Eve),指的是万圣节的前一天即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
万圣节前夜源自古老的凯尔特异教火节“萨温节”庆祝活动。萨温节是庆祝收获结束和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的节日。公元609年,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将这一天定为"所有殉教者日"。公元837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将全烈士纪念日移至11月1日。在基督教历中也称为诸圣节。教会传统上会在万圣节前夜举行守夜活动,信徒们会在节日前做好祈祷和禁食的准备。大约在公元9世纪,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后来这一节日又流传到北美和其它一些地区。
现在的万圣节早已失去了恐怖色彩,在万圣节前夕,大人和孩子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做南瓜灯、画节日妆容、准备糖果等。
节日名称
词源
万圣节前夜,这个名字源自古英语“hallowed”,意思是神圣的或神圣的,现在通常缩写为Hallowe'en。
定义
万圣节前夜是每年的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一天,在基督教历中也称为诸圣节。教会传统上会在万圣节前夕举行守夜活动,信徒们会在节日前做好祈祷和禁食的准备。
万圣节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这一夜是一年中最“闹鬼”的一夜,所以也叫“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华语地区常将万圣夜误称为万圣节。“Hallow”来源于中古英语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万圣节仍然被称为“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的圣人(Hallow)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仪式(质量)。
历史沿革
节日起源
现代万圣节前夜源自古老的凯尔特异教火节“萨温节”(Samhain)庆祝活动。凯尔特人的节日“Samhain”(发音为“sow-in”)是庆祝收获结束和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的节日。它是在凯尔特新年前夕(11月1日)庆祝的。正是在这个夜晚,他们相信死者与生者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死者将在这一夜与生者同行。
公元50年左右,罗马人占领了凯尔特人的大部分土地,他们也有类似的庆祝活动。罗马人在十月下旬庆祝一个名为"Feralia"的节日。众所周知,Feralia是为了纪念死者。次日则是罗马果树女神波莫娜的节日。
公元609年5月13日,教皇博尼法斯四世将这一天定为"所有殉教者日",并将万神殿献给所有基督教殉教者。后来,在公元837年,教皇格里高利三世将全烈士纪念日移至11月1日,并将庆祝活动扩大到包括所有圣人。
随着基督教在整个9世纪传遍波士顿凯尔特人队的领土,全圣日也融入了凯尔特人的传统。在公元1000年,11月2日被定为万灵节,以纪念死者。
节日变迁
两千多年前,欧洲的基督教会把11月1日定为“天下圣徒之日” (All Hallowsday) 。“Hallow” 即圣徒之意。传说自公元前五百年,居住在爱尔兰苏格兰等地的凯尔特人 (Celts) 把这节日往前移了一天,即10月31日。他们认为该日是夏天正式结束的日子,也就是新年伊始,严酷的冬季开始的一天。那时人们相信, 故人的亡魂会在这一天回到故居地在活人身上找寻生灵,借此再生,而且这是人在死后能获得再生的唯一希望。而活着的人则惧怕死人的魂灵来夺生,于是人们就在这一天熄掉炉火、烛光,让死人的魂灵无法找到活人,又把自己打扮成妖魔鬼怪把死人的魂灵吓走。之后,他们又会把火种、烛光重新燃起,开始新的一年的生活。
随后,大约在公元9世纪,基督教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就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由于它与中元节与盂兰盆节相差仅一天,后来人们就把他们合二为一。以后这一节日又流传到北美和其它一些地区。随着时间流逝,万圣节的意义逐渐起了变化,变得积极快乐起来,喜庆的意味成了主流。
节日传统
南瓜灯
爱尔兰人最早制作的并不是南瓜灯,而是在挖空的萝卜里放一根小蜡烛做成萝卜灯。据说爱尔兰人到了美国不久,发现南瓜不论从来源和雕刻来说都比萝卜更胜一筹,于是南瓜就成了万圣节的新宠。
不给糖就捣蛋
不给糖就捣蛋通常被认为是美国的传统,但它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英国在万灵节举行的游行。在游行中,贫穷的市民会四处乞讨食物或 "灵魂蛋糕",以换取为家中死去的亲人祈祷的承诺。教会鼓励分发 "灵魂蛋糕",因为这是取代为游荡的灵魂留下食物和酒的异教传统的一种方式。
装扮传统
万圣节的装扮传统也可追溯到欧洲波士顿凯尔特人队。万圣节的起源是为寒冷的冬季做准备,许多人生活在对食物短缺、黑暗和整体不确定性的恐惧之中。人们相信,在冬季,鬼魂会回到活人中间。因此,为了避免与鬼魂相遇,避免被鬼魂混淆,人们会戴上面具。后来,这演变成了盛装打扮,并伴随着 "不给糖就捣蛋 "和万圣节派对。
活动与仪式
宗教仪式
在万圣节前夜,传统的庆祝活动是守夜,礼拜者在此祈祷和斋戒,为节日本身(万圣节)做准备。弥撒被称为 "万圣守夜 "或 "万圣守夜",通常在弥撒之后,人们会去墓地,在那里放置礼物和蜡烛,以备第二天的庆祝活动。事实上,这些游行用的蜡烛通常放在葫芦里,葫芦上有孔,可以保护蜡烛不被火焰灼伤,这就是现在俗称的 "杰克灯"。
节日饮食
太妃糖苹果
由于万圣夜临近苹果的丰收期,太妃糖苹果成为应景食品。制法是把苹果插上竹签,然后手持竹签把苹果放在太妃果葡糖浆中转动,有时会再粘上果仁。从前,各家各户会自制太妃糖苹果送给小孩。而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很少有人会自己花时间和精力制作,于是商家们推出了各式各样好看、好玩又好吃的太妃苹果糖。
南瓜派
南瓜派也是万圣夜的节庆食品,特别是在美国。南瓜派是美国南方的深秋到初冬的传统家常点心,平常就有在吃,特别在万圣夜的前后,成为一种应景的食物。另外烘干的南瓜子也是常被当做万圣夜的食品。
热苹果西打
苹果有关的还有一个热苹果西打,苹果酒cider就是苹果汁或苹果酒,这种饮料是用苹果酒加热再加入肉桂、丁香、糖熬煮而成,乙醇在加热时已经挥发得差不多了。这种饮料在欧美的冬天都很盛行,从万圣节一路喝过圣诞节到春天。
粟米糖
每个国家的食物也是有区别的,就拿粟米糖来说是在美国和加拿大的糖果,主要是在秋季的万圣节流行。糖果是模仿玉米粒;三种颜色。每片约3倍的一个玉米粒。糖果是主由糖,玉米糖浆人工色素和粘合剂。传统粟米糖片是三种颜色:黄色广泛年底,锥形橙色中心,白鳍尖。
相关的其他节日
万圣节
万圣节(也称为万圣节或万圣节)是万圣节前夕(Hallowe'en)之后的一天。11月1日是英国圣公会和罗马天主教徒庆祝的节日。这是信徒们记住基督教历史上所有已知和未知的圣人和殉道者的机会。作为这一义务日的一部分,信徒必须去教堂,并尽量不要做任何奴性工作。自公元4世纪以来,纪念圣人和殉道者并每年为他们定一个特定的日子一直是基督教的传统,但直到公元609年,教皇博尼法斯四世才决定纪念所有烈士。最初,5月13日被指定为诸圣殉道者节。后来,公元837年,教皇格列高利四世延长了这个节日以纪念所有的圣徒,更名为诸圣节,并将日期改为11月1日。
万灵节
诸灵节定于11月2日(如果2日是星期日,则为3日),紧随诸圣日,是罗马天主教徒和盎格鲁天主教堂纪念逝去信徒的机会。他们纪念炼狱中人们的灵魂并为他们祈祷。在炼狱中,那些死去的人在获得上帝在天堂的异象(称为幸福异象)之前赎罪他们较轻的*罪孽*。
这背后的推理源于这样一种观念,即当灵魂离开身体时,它并没有完全清除小罪。然而,通过祈祷和克己的力量,留在地球上的信徒也许能够帮助这些灵魂获得他们所寻求的幸福愿景,为灵魂带来永恒的崇高幸福。
万灵节那天,教堂里会宣读公元7-8世纪的祈祷文《亡灵办公室》。其他仪式包括为死者举行安魂弥撒、扫墓和追思逝去的亲人。在墨西哥,在*亡灵节这一天*,人们会到家人的坟墓去野餐,并为死去的亲人留下食物。
虽然为死者祈祷是一项古老的基督教传统,但法国克吕尼修道院院长奥迪洛(Odilo)在公元998年指定了一个特定的日子来纪念和为那些正在净化过程中的人祈祷。这最初是他修道院的当地节日,并在公元10世纪末逐渐传播到整个天主教堂。
英国万圣节
英国是万圣节的起源地,但每个地方都有各自特色的活动:每年10月中下旬,在伦敦的大街小巷中就能感受到“灵异”的气氛。万圣节期间,伦敦塔附近会还原很多过去施刑现场,人们在参观的同时仿佛能感受到鬼影重重。而伦敦最大的夜总会会在10月31日当晚举行万圣节舞会,通宵狂欢。
约克郡是英国著名的鬼郡,每年万圣节当日,市中心一带的路段都会封锁,用作举办节日活动的场所。这个规模冠绝全英的万圣节庆典,每年有超过4万人参与,参加者以妖魔鬼怪的可怕造型示人,并一同上街吓人。此外,当日有不少活动供游客参与:猛鬼街头剧场、鬼怪时装表演、乐队演出等。
美国万圣节
万圣节传入美国是在1840年间。由于当时的爱尔兰饥荒,造成大批爱尔兰人移民美国,他们把庆祝万圣节的习俗也带到了美国这片土地。美国每逢此日所有商店都出售鬼怪形食品、糖果、服装和面具等。由于南瓜灯是节日的标志,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买南瓜制作南瓜灯、进行南瓜灯比赛。
晚上小朋友都会参加讨糖吃的活动,他们提着南瓜灯笼挨家讨糖,如果主人不给糖,孩子就会通过各种方式给主人造麻烦,或是将垃圾扔到主人家门口,或是踩烂他们门口的南瓜,这就是著名的“不给糖就捣蛋”。
加拿大万圣节
万圣节在加拿大也称“中元节与盂兰盆节”。当天晚上,加拿大民众化装成很可怕的样子,希望以此吓走“鬼魂”。化装成“鬼”的人们,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纷纷提着兜挨家挨户去要糖,加拿大总督府和总理府更是门庭若市。
而在万圣节之前,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加拿大还专门有一个南瓜节,也被视为该国的感恩节。届时,超市和果园里,橘红色的南瓜堆积如山。人们买回南瓜后,会做许多风味独特的南瓜饼南瓜糕南瓜排骨,味道都非常不错。
法国万圣节
据悉,过万圣节并不是法国的传统,不过近几年在法国也慢慢开始流行。1982年,有个叫 “American Dream”的饭馆开始在巴黎庆祝万圣节,当时饭馆的工作人员还要向法国人解释他们在庆祝什么。到了1995年,万圣节就几乎家喻户晓了。年长的法国人一说起来,还会流露出一种不屑,觉得是美国人的节日,可是小孩子们却乐此不疲的挨家挨户的要糖吃。
法国人在万圣节这天,一般都去巴黎蒙马特高地公墓和拉兹神父公墓献菊花,在巴黎到这两个公墓的沿途有成千上万的花店,摆满了清香高雅的菊花,去墓地的人络绎不绝。在这天,天主教信徒会感谢赞美主,同时祈求天国诸圣代为祈祷,好使天主能接纳信徒的祷告。
价值影响
万圣节基督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节日的宗教色彩在逐渐减弱, 并且欧洲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等各种带有强烈人文主义色彩的思潮,奠定了西方国家自由平等的思想基础。他们看重个人的人生价值,张扬个性,相信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现在的万圣节早已失去了恐怖色彩,成为了全民狂欢、展现自己个性的娱乐性节日,驱鬼的习俗也变成了肆意狂欢的活动。在万圣节前夕,大人和孩子都会积极参与其中,做南瓜灯、画节日妆容、准备糖果等,尽情玩闹。除此之外,万圣节狂欢、戏谑的整体氛围, 与西方直面死亡的生死观也是紧密相连的。
相比较中国文化中死亡的多种委婉表达,如“走了”“没了”等说法,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采取回避,委婉的方式,而是选择直面死亡,将死亡视为灵魂的解脱,更注重灵魂的永恒,因此对于鬼神西方文化中更多展现的是戏谑的态度。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目录
概述
节日名称
词源
定义
历史沿革
节日起源
节日变迁
节日传统
南瓜灯
不给糖就捣蛋
装扮传统
活动与仪式
宗教仪式
节日饮食
太妃糖苹果
南瓜派
热苹果西打
粟米糖
相关的其他节日
万圣节
万灵节
英国万圣节
美国万圣节
加拿大万圣节
法国万圣节
价值影响
相关作品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