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男,
江苏省连云港市人。1976年出生于江苏灌南,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目前居于北京。《生活》杂志、单向空间的创办人之一。 FT 中文网、《
亚洲周刊》等媒体签约专栏作家。曾任《PC Life》执行主编、中国先生网主编、e龙网内容总监。访谈节目《
十三邀第一季》系列主持人。
1995年大学时期,许知远主持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杂志《微光》。2000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为《三联生活周刊》《
新周刊》《
21世纪经济报道》等多家媒体撰稿。2001年始出版书籍作品《
》《纳斯达克的一代》等。2005年,与好友始创《生活》杂志,并于同年参与创办“單向街图书馆”。2014年“單向街图书馆”更名为“单向空间”。2016年5月17日,由许知远担任主持,单向空间与
腾讯视频联合出品访谈节目《
十三邀第一季》并正式播出,好评如潮。2019年5月,转型作品《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正式出版,收获业界大量好评。2018年5月,由许知远为主播,在
蜻蜓FM上线系列音频《十三邀》,至2019年共上线三部音频作品,分别为《十三邀》《艳遇图书馆》《许知远:重新想象梁启超》。2022年6月,受邀参加综艺节目《
》,引起广泛讨论。2023年,参与配音的动画电影《
》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同年3月1日,参演作品《
十三邀第一季》第七季正式上线
腾讯视频。8月,“
系列”作品第二部《梁启超:亡命(1898-1903)》正式出版。
2014年,许知远凭借书籍作品《
》获得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2015年,参与由
五粮液酒公司举办的中国青年领袖奖,并获得“中国青年领袖”称号。现如今,由许知远创办独立书店“单向空间”,现已成为中国文化领域著名的公共空间。其参与创作的访谈节目《
》系列,也激起广泛回响,缔造了现象级的影响力。2022年所著作品《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入围第一届文景历史奖十强。2023年参与配音的国产动画电影《
》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人物经历
童年
1976年,许知远出生于
灌南县的一个军人家庭,一直生活至6岁。
1983年,随着国家裁军的指令,父亲被分配到铁道部,许知远7岁那年,他们举家迁到北京。一共六年的小学,许知远就换了不下五个学校,几乎每年要换一个。同时,不停的转移为许知远的成长和思想的转变埋下了种子。
青年
1995年,许知远考入
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在校期间,年轻的充沛让许知远试图突破生活的无聊,进而主持创办了自己的校园刊物《微光》。在食堂售卖,3元一本,于杂志中畅谈北大,针砭时弊。后来《微光》被叫停,但杂志办了1年,共出过4期。大三那年,为了暂时逃避他厌倦的生活方式,许知远选择休学。
2000年,大学毕业的许知远在网络公司担任职员后不到一年后,辞职再就业成为了一名新闻工作者。在互联网媒体快速发展的时间里,许知远开始为《
》《
》《
》等多家媒体撰稿,正式开始了许知远的文学之旅。
2001年,他从大三开始创作的第一本书籍作品《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在作家兼出版人
野夫的赏识下正式出版,反响良好。同年还出版了作品《纳斯达克的一代》。
2002年,许知远第一次出国,于美国待了一个月。对此次出行他后来总结,这是第一次同书上的人现实接触,可以学习的东西扩展到对话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以及谈话方式。许知远基于这些收获,进一步构建了自己的生活态度:“我要做这样的人,要做一些新的事情。”
2004年,许知远为杂志《天下》撰写专栏,这是他第一次为大陆以外的杂志撰写专栏。在这之后,许知远的文章中,“中国”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他开始试图探讨这一代人的中国意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任务。“你越描绘自己的国家,越意识到跟她的感情,情感是一点点凸显出来的。所谓的冷峻都是假装的,要温情,不要滥情就可以了。”他如是说道。同年3月出版书籍《昨日与昨日》,主要内容为2001年《经济观察报》“全球视角”专栏文章的结集。
2005年,许知远和他的朋友们创办了《生活》杂志。这本杂志主要是以安静、从容、节制的方式看待这个社会。同时,许知远看到了中国的飞速发展,也看到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继而写出了《祖国的陌生人》《极权的诱惑》《一个游荡者的世界》等重要作品。同年,许知远、于威、张帆等几个年轻媒体人在圆明园的一座院落里创办了“單向街图书馆”,名字取自
德国思想家本雅明的同名著作《单向街》。
2009年,许知远赴英国剑桥担任访问学者。剑桥生活,给他的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并让他加深了作为旁观者的状态,他满世界游走,以此“理解中国”“理解自己”。
2010年,
胡舒立和《
财经》成为中国传媒时代嬗变的缩影时,远赴
英国留学的许知远内心感到极为唏嘘,于是,他一口气写下洋洋万言,细数中国媒体命运的雷同与宿命。同年5月,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许知远撰文《庸众的胜利》,对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批判。
蜕变
2013年,37岁的许知远在美国伯克利大学从事访问学者工作,并在旧金山的城市之光书店,与
梁启超相遇。许知远见书封上的梁启超与印度诗人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阿富汗思想家
贾迈勒丁·阿富汗尼并列,作为20世纪初亚洲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中分短发整洁而富有光泽,笔挺的白衬衫上系一条领带,嘴角挂有一丝骄傲,眼神尤为坚定。许知远被这坚定的眼神击中了,打算为梁启超撰写一部梁启超传奇的记录书籍。
2014年,“單向街图书馆”更名为“单向空间”,同时也走出北京,相继在阿那亚、杭州、上海等多地开设实体空间。整个品牌也升级为包含书店、线上媒体、音视频节目、文创产品、IP活动、咖啡餐饮、出版业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创意机构。
2016年,以探究人在时代中的思想和情绪为初心,单向空间与
腾讯视频联合出品访谈节目《
十三邀第一季》,许知远担任主持。节目选取十三位具有时代切片价值的嘉宾,以作家许知远的个人视角,展开深度探访与交流,触摸时代情绪与思潮。同年,《十三邀》音频版上线
蜻蜓FM。
2019年2月,音频《艳遇图书馆》上线
,因内容的独特和视角的丰富而广受好评。同年5月,《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出版。自上市以来,得到了读者和媒体的一致好评,更得到了
许倬云、
李欧梵等众多著名学者的肯定。本书是许知远五年积淀、转型力作,也是许知远第一次写作历史人物传记。他辗转多地,从
新会区茶坑村,到广州万木草堂,再到北京、
上海市及至日本横滨,一路追寻梁启超的足迹,以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
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
葛兆光评价本书时说:“许知远阅读史料体验那个时代的心情,借助想象重塑那个社会的生活,通过将心比心的感受复活梁启超的生命历程,并尝试着以梁启超式‘笔端常带感情’的写法,写出梁启超和他的时代,也写出中国那一段风云诡谲的历史。”12月,音频《许知远:重新想象梁启超》上线
蜻蜓FM。
2022年6月,受邀参加综艺节目《
向往的生活》,引起广泛讨论。7月18日,参加的脱口秀《不要回答》在中国大陆首播。11月27日,参加的深度访谈志《追梦人之叠彩人生》播出。2022年11月9日,参加访谈节目《
贾乙丙丁》,担任嘉宾。
2023年2月,许知远参与配音的动画电影《
艺术学院》在柏林国际电影节上映,并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同年3月,《十三邀》第七季于3月1日在
腾讯视频正式上线。8月,“梁启超系列”作品第二部《梁启超:亡命(1898-1903)》正式出版。12月13日,参加的综艺节目《何不秉烛游》上线。
2024年7月17日,许知远参加的脱口秀《十三邀第八季》播出。
个人生活
许知远的母亲是一位乡村教师,父亲是一位军人。虽然幼时一年只能见父亲一次,但是家里所放置的父亲各种阅读的书籍,丰富许知远阅读量的同时,也影响着许知远。
许知远高中教师
孔庆东,
北京大学毕业,师从
钱理群。课堂上,孔庆东对北大的赞美毫不吝啬,评价北大激荡着自由而热烈的青春梦想,对许知远影响深远。许知远受到他的影响,考取了北京大学计算机系。
在高中和大学的青春时期,许知远痴迷于
李敖,其作品作为许知远的启蒙阅读对象,对许知远影响深远。
2011年11月18日,许知远与大他11岁的演员
高金素梅热恋。二人结缘,始于6月底一场聚会,两人一见钟情9月就相约出游
什刹海等地。据
联合早报网主编郑维透露,面对友人询问,许知远证实但示意不要张扬,对于记者求证则无奈称:“我不说这事。”
2013年12月10日新书发表会上主持人及好友宣布,许知远及其两人已分手一年多。许知远受访时低调避答,仅说“这是私事”。
相关作品
主要书籍作品简介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
书里的篇章是作者在咖啡馆、
北京大学校园的男生宿舍等地方写下的读书随想和读书笔记,充满了年轻人对人类文明的向往,憧憬着融入伟大灵魂散发出的光辉,与此同时,他面对既丰富又单调的社会,一次次剖析自己的内心,确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寻找自己的历史坐标。书中表现出对个人独特性的坚持,对封闭、自溺的小世界的警惕,对年轻一代颇有启发。
《纳斯达克的一代》
这本随笔集包括“媒体精神”,“
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的一代”,“阅读”,“专栏”四部分,试图呈现出媒介与时代精神之间激动人心的关联。大致可以呈现出当时许知远的兴趣所在:媒体、互联网、书写、成功。
历史的连续性,日常生活的细微性、个人的命运,总是被历史洪流冲刷。以至于作为一个30岁自认为是知识分子的青年人来说,谈起自己国家时倒像个陌生人。
这一系列文章,是一种个人经历的陈述,它激起的头脑风暴可能比它提供的清晰分析更多。但它的确是一个年轻知识分子看待自己国家的真实努力,尽管这种努力困难重重并可能注定失败。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
是许知远积淀多年的转型之作。
梁启超生逢变革时代,他是近代转型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又是中国现代思想学术的拓荒者和奠基人。在搜集、阅读海量史料和研究著作的同时,许知远追寻梁启超的足迹,到其出生地
新会区、求学地
广州市,及北京、
上海市、日本横滨等多地探访历史现场,寻求历史与现实之间隐秘而有韧性的关联,借此展现几代人的焦灼与渴望、勇气与怯懦。
《十三邀:我们时代的头脑与心灵》
是著名知识分子许知远与时代中各行业、各领域内最具典型性的样本人物所展开的一场盛大对话。他们各自以独有的视角,在个体与时代、智性与审美、自我与世界、见识与创造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共同对个体与时代做出的观察与思考,全面展示出时代最优秀的头脑与心灵对历史、当下和未来做出的追问和探索。通过《
十三邀第一季》,阅读52段故事,体会52种人生,游历52种交错的时间与空间,遇见52种立场和价值,它不仅是一个访谈,更像是一种旅行。
其他作品
参演节目
创作特点
“文风犀利”
基于他驳杂、巨大的阅读量及知识积累,加上超出常人的勤奋,许知远在业内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没有竞品。他喜好批判,文风犀利,字句中体现着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国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作《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依然带有他独特的创作习惯,对于传记写作考证到位、文字漂亮、叙事细密、立论严谨同时也伴随着许知远的特色批判特点,保证厚重讲究的历史人物传记,读来如故事般引人入胜。
“游牧式”
许知远的人和创作是一样的,都是富于活力的、异类的。其创作的作品有着十足的青春文字,也是先锋文字,在业已形成的写作环境中,这是自由的写作,创意的写作,与“农耕者”相对,是一种“游牧者”,一种跨文体写作。许知远曾经于《时代》《
滚石杂志》《经济学人》的新闻写作,并因此梦想以一种新闻写作体的形式布道,以此为契机,开始演变为现在的游牧式。许知远的游牧式写作还具有先锋性,源头可以上接五四时期的《
新青年》和《
新潮》两种杂志。如作品《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便是结合先锋批判性与游牧式写作而成的许知远独特风格。
“文笔流畅”
文笔流畅,叙述简洁典雅,也是许知远的亮点之一。他巨大的阅读量及积累,加上现如今其文字转变的节制含蓄、豁达宽容、脚步沉稳,可以让人通过文字感受着许知远带着激情和体温的理解与书写。其所著传记类书籍梁启超系列,充分运用大量史料与注释,增添细节,运用流畅的叙述,书写许知远细致的感受,很好地帮助读者感知当时文人生动的社交活动与家庭氛围。
人物思想
少年
循规蹈矩
由于家庭的原因,在许知远上大学之前的人生,非常之平淡,属于中等偏上的好学生,他自己评价道:“主流得非常之乏味。”但同时,心里也暗含着后期奋起批判的种子。
青春
不合时宜、批判
与青春时期许知远想象不同的是,大学校园的不同,或者说是现实的功利。他认为
北京大学是拥有热烈自由的理想,与浪漫诗意,然而现实中取而代之的,是务实的
功利主义盛行。基于此再加上精神偶像
李敖以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他创办了校园刊物《微光》对校园的环境进行了不合时宜的批判。“文学、音乐、理想无所不谈,除了微电子。”不合时宜是许知远标签,批判是许知远的利矛。杂志定价3元,内容颇为先锋,矛头不时指向日益世俗化的北大校园生活,结果,仅仅出版四期,就被校领导勒令停刊。
痛苦
随着互联网兴起,智能手机进入生活,2011年开始整个社会已经非常消费化和娱乐化,金钱财富充斥周围,几种力量使得整个的过去的人文空间思想空间开始被挤压。对当时情况,许知远感觉很痛苦,他的想法和当时境况有非常大的出入:“一个大学、一个知识分子或一个学术机构,应该有批评意识,可是那个时候批评本身都变得很可笑。”并因此去往美国伯克利访学。但他并没有从此改变自己的想法,而在持续在找一个可以坚持原想法的小空间,坚持人在无奈之中需要有力量重新坚持起来。
如今
不一样的“不合时宜、批判”
如今的他,依旧不合时宜。在节目《
十三邀第一季》中,他始终坚持穿白衬衫,坚持自己笨拙而认真的表达,坚持和这个世界的疏离感,坚持用不合时宜的词汇、逻辑去寻求和嘉宾的共振。他有时居高临下,试图要教会嘉宾什么(比如访谈
俞飞鸿),有时又像个不耻下问的小学生(比如访谈
许倬云)。同时本身观念也在进一步进化。他认为,批评要有效,必须从自我批评开始。他于采访中说道:“我们的社会情绪经常像个审判状态或者批判状态,它是自我正确式的。”许知远认为,排除掉自我的批判是一种非常不负责任,非常草率的行为,并认为这种行为会带来不必要的冲突;从自我出发的批判,则会带来新的彼此谅解以及新的激发。
听从内心的声音
许知远认为其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方式,是一个内在的价值观比较强,不追随时代的人。不具有世俗意义的寒暄,真心喜欢真实的谈话,不喜欢表面的谈话。许知远希望读者能从他的文字和语言中读到生命力,读到那种转化的能量。他从不关心网络评价,而坚守内心正确的想法:“你需要珍惜的是尊重你的人对你的看法,要珍惜那些身边人对你的看法,要珍惜自己内心的声音。”
开放式的生活
许知远认为,如果一个人可以在拒绝中得到某种确定,甚至因此获得一种更深入的感受,也并非完全不可以。但也有人是需要主动地付出,投入行动来确认自己和世界的链接,比如30岁的梁启超,那自然更值得赞许。“因为世界就是一场丰盛的宴席,生而为人,我们应该去品尝它。”他认为,新的时代语境,就会有新的探索旅程。一个人的体验越多,这些体验都会留在你身体里面,变成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在很多时刻可以回报你。
社会活动
2020年8月2日,许知远受邀担任2020“书享大使” ,在杭州西湖文体中心出席第四届融创东南“书享月”城市阅读活动,主题为“阅读·阅己·阅世界”。
2023年10月23日 许知远携新书《梁启超:亡命(1898—1903)》于郑州海汇港开设创作过程分享会,同读者分享梁启超与留学生的故事。
2023年10月25日 《
十三邀第一季》第七季收官时刻,许知远邀请总监制李伦、制片人
徐婵娟、总导演刘阳一起,就《十三邀》背后创作过程开设交流会。
主要成就
2008年,因在智识上独特的贡献获得了“
新闻奖最佳言论奖”。
2013年,许知远以《
》获得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
2015年,参加由《
》和
共同主办,中国青年领袖的第十一次评选。许知远获得中国青年领袖称号。
2021年12月,许知远所著《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入围第一届文景历史奖十强。
2023年2月,担任配音的国产动画电影《
》入围本届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人物影响
2005 年,许知远创办独立书店单向空间,现已成为中国文化领域著名的公共空间。
2016年开始创作的《
十三邀第一季》系列,他参与主创并担任主持人的深度思想访谈记录片《十三邀》,激起广泛回响,缔造了现象级的影响力。
2016年,许知远主播的阅读音频节目《单读》和《艳遇图书馆》,因内容的独特和视角的丰富而广受好评。
2019年5月,转型作品《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正式出版,收获业界大量好评。
相关评价
人物评价
《十三邀》制片人 朱凌卿 评
首先是知识量层面的。就像
罗振宇所说,你坐在他面前有想说的欲望,因为你知道他懂。比如
罗翔说之前最受启发的是某本书,许知远说是那个谁编的、黄绿色封皮,对方是很开心的。
然后是开拓深度对话的能力。他的语言总结非常精准,同时能向更深的方向去看,能在准确的时机,往下深扎。这是非常非常非常难得的,用多少个“非常”都不算过分。
复旦大学资深特聘教授 葛兆光 评
许知远阅读史料体验那个时代的心情,借助想象重塑那个社会的生活,通过将心比心的感受复活梁启超的生命历程,并尝试着以梁启超式‘笔端常带感情’的写法,写出梁启超和他的时代,也写出中国那一段风云诡谲的历史。
知名媒体人及专栏作家 郭玉洁 评
许知远的好朋友,公众号“正午故事”前主笔、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郭玉洁,在文章中借用
梁实秋写徐志摩的话形容许知远:“真正一团和气使四座并欢的是志摩……他一赶到,像一阵
旋风卷来,横扫四座……他有说,有笑,有表现,有动作,至不济也要在这个的肩上拍一下,那个的脸上摸一把,不是腋下夹着一卷有趣的书报,便是袋里藏着一札有趣的信札。”
中国作家、文化学者 陈冠中 评许知远作品《青年变革者》
《青年变革者:梁启超(1873—1898)》以梁氏二十来岁就凭时论暴得大名、随“康党”奉谕从政为经纬,穿透晚晴同光年间跌宕变幻的时局盛衰,还原维新读书人乱纷纷蜂酿蜜的事功得失,考证到位、文字漂亮、叙事细密、立论严谨而具备必要之批判性,彰显作者写作功力,令如此厚重讲究的历史人物传记,读来如故事般引人入胜。
自我评价
于人物周刊 对话
每个人都有一些自己的母题吧,有人着迷于童年经验,有人着迷于自己无根的经验,有人着迷于
世界主义经验。可能我的母题是人与时代之间的冲突、和解,我问那些问题的时候也等于在追问自己。而且剪出来的只是一部分,正常的谈话有三四个小时,大家关心的我基本都问过了,我也不知道别的采访者能不能提出更广泛的问题。
于GQ报道 专题采访
每个人都有自己非常独特的经验,我的语言形成的过程,就是阅读形成的过程。我想始终保持某种书面语的方式,我对流行词汇持某种怀疑和警惕,或者说某种刻意的远离吧。但是我也不完全排斥他们,也会接受这些新的词汇,但是如何富有逻辑地、信息量充分地表达一件事情,这样的语言方式对我很重要。
于Flipboard 红板报 人物专访
我可能希望被认为是一个比较有世界主义精神(Cosmopolitan Spirit)的中国作家。我可以关心的不只是自己的经验或本国的事务,我可以关心更广阔的事情。我第一本书就这个意思,对世界进行广泛的发言,十多年前就是这么写,没变过。
我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方式。我只不过内在的价值观比较强,不追随时代。我只是没有世俗意义的寒暄,我喜欢真实的谈话,不喜欢表面的谈话。
相关事件
2010年5月,
韩寒入选《时代周刊》年度百人榜,许知远对此事撰文《庸众的胜利》,对韩寒的“公共知识分子形象”进行批判。许知远的结论是:“韩寒掀起的迷狂,衬托出这个崛起大国的内在苍白、可悲、浅薄——一个聪明的青年人说出了一些真话,他就让这个时代的神经震颤不已。与其说这是韩寒的胜利,不如说是庸众的胜利,或是整个民族的失败。”舆论一片倒向韩寒,但也有认同许知远的言论,引起大众广泛讨论。
2015年5月21日,
五粮液酒中国青年领袖在北京什刹海剧院揭晓,许知远获得中国青年领袖奖。但活动现场遭到许知远反常规发言,犀利批判,最后以别样的语言完成领奖。活动正常进行时,到获奖人许知远上台领奖,他直言,大家对娱乐、对明星那种发自内心的追求,是对世界完全没有个体精神和审美,只是沉迷在肤浅的大众狂欢里的行为。对现场的观众的“假装点赞”行为表示不赞同的同时,也发表了对《南方人物周刊》的别样见解,认为今天这个时代所有的媒体都在堕落,而《南方人物周刊》堕落得比较慢,还是了不起的一件事。
2023年8月31日,《
十三邀第一季》第七季许知远邀请费翔进行对话,部分言论引起网友广泛讨论。许知远对谈费翔,遭受群嘲,网友表示,外表油腻,狂喷英文,知识分子的清高和拧巴,与此形成强烈对照的是,费翔自始至终的优雅、得体、自洽。媒体评价:坚持做自己是很酷的事,没准你也想“当一会儿许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