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源市潜龙化石发现于辽宁省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份子,化石以产地凌源命名。凌源潜龙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的
侏罗纪晚期——
白垩纪早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
爬行纲。
凌源潜龙
颅骨小,双弓型,
吻部尖,似针状牙齿,颈部大大加长。椎体为平凹型,颈椎19个,背椎16到17个,荐椎3个,尾椎超过55到62个。背肋肿大,至少13对,腹肋超过20组。无锁骨,间锁骨T字形。尺骨长度不到
肱骨的3/4,
胫骨长度在股骨的1/3到2/3。
腕骨和跗骨未完全骨化。第三和第四
跖骨长度相当,第五骨无钩。前后足均五趾,第三趾长。
2023年10月25日,
澳大利亚美术馆首次向中国返还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凌源潜龙化石。
凌源潜龙生活在距今1.25亿年前的
侏罗纪晚期——
白垩纪早期,是中国发现的第一个来自中生代湖泊沉积中的长颈水生
爬行纲,与
三叠纪的
幻龙目有一些相似的特征——长有长长的脖子,以鱼虾为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中国境内陆续发现了大量的
离龙目化石。其中,最早的潜龙化石记录来自
凌源市宋杖子镇范杖子村下白垩统义县组。2019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
邢立达课题组应
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对其馆藏的潜龙标本进行了联合研究。2023年2月,中外科研团队在辽宁省凌源市的早白垩世
地层中发现了非常罕见的带软组织的潜龙化石,化石长约1.1米,拥有19节颈椎、16节背椎、3节荐椎和至少56节尾椎,虽然样本在石化过程中严重压扁,但皮肤软组织却保存得非常完好,为进一步研究这一古生物的外貌提供了重要证据。截至2023年2月,记录有皮肤细节的只有两例,两件标本都只保存了躯干和尾部的部分表皮,尚未提供更多的细节。
凌源潜龙化石发现于
凌源市,为热河生物群的一份子。1999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高克勤、唐治路和
汪筱林将其命名为凌源潜龙,以产地命名。同年,
国家自然博物馆专家李建军等人以其负模将其命名为中国水生蜥。2001年,美国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专家史密斯和哈里斯提出中国水生蜥是凌源潜龙的同物异名。
凌源潜龙
颅骨小,双弓型,
吻部尖,似针状牙齿,颈部大大加长。椎体为平凹型,颈椎19个,背椎16到17个,荐椎3个,尾椎超过55到62个。背肋肿大,至少13对,腹肋超过20组。无锁骨,间锁骨T字形。尺骨长度不到
肱骨的3/4,
胫骨长度在股骨的1/3到2/3。
腕骨和跗骨未完全骨化。第三和第四
跖骨长度相当,第五跖骨无钩。前后足均五趾,第三趾长。
2023年10月25日,
澳大利亚美术馆首次向中国返还文物艺术品,其中包括凌源潜龙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