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公元286年-公元312年),字叔宝,小字虎,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人。
晋朝时期的官员、玄学家、清谈名士,传说为“中国四大美男”之一。
卫玠年幼时即展现出风姿神采,他的舅舅王济曾感叹,见到卫玠会自觉黯然失色。他出身世家,六岁时遭遇家庭变故,卫氏被株连,他与兄长因在外治病而逃过一劫。随着年龄的增长,卫玠对玄理产生兴趣,善于解读易老,清谈能力强,甚至受到琅王澄的推崇。但由于他身体孱弱,受到母亲约束,并不常在外酬对。之后卫玠被任命为太傅西阁祭酒兼任太子洗马。
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卫玠认为天下大乱,决定移家南行,进入江夏(今湖北武汉),随后抵达豫章(今江西南昌)。在豫章见到了镇守此地的王敦,豫章长史谢鲲先前就一直雅重卫玠,两人相见后很高兴,交谈了整天。之后卫玠谋求到建邺(今江苏南京),当地的人听说其姿容,来观看的人挤得水泄不通。卫玠因劳累而生病,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去世,时年二十七岁。
卫玠死后,东晋政治家王导曾说:“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
人物生平
幼年经历
卫玠于
晋朝武帝
太康七年(公元286年),生于河东安邑。
五岁时,卫玠就展现出了异于常人的风采。他的祖父
卫瓘曾说:“这孩子与众不同,可惜我年事已高,无法亲眼见证他的成长。”他的舅舅驿骑将军王济,风姿爽利,每次见到卫玠都会自觉黯然失色,感叹道:“身旁有如明珠,我自觉形容黯淡。”王济还曾对他人说:“与卫玠同行时,他就像明亮的珠宝,照耀着周围的人。”
卫玠出身于世家,祖父卫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曾担任
太尉一职。父亲
卫恒则是西晋著名的书法家,官至
黄门侍郎。卫瓘因太子废立之事而向
刘彻司马炎进谏“此坐可惜”,因此得罪了
贾充一党,最终被
贾南风所杀,祖孙被株连者九人。长子卫恒的两个儿子
卫璪和卫玠,因在大夫处治病而逃过一劫。当时卫玠只有六岁。
年少成名
随着年龄的增长,卫玠对玄理充满了探索的热情,擅长学术理论,尤其善于解读《
周易风水》和《
道德经》。然而他经常生病,身体虚弱,因此受到母亲的约束,很少外出。当时他的朋友感叹道:“卫君不多言,但一旦开口就是真知灼见。”每次一到吉日,亲友们都会请卫玠发表一番言论,并赞叹他的洞察力和智慧。
琅邪的
王澄声名显赫,很少推崇别人。每当听到卫玠的言论,他都会感叹不已。因此,当时的人们有一句俗语:“卫玠谈道,平子绝倒。”王澄以及
王玄、王济都享有较高声望,但都不及卫玠,故世人说:“王家三子,不如卫家一儿。”后来卫玠娶了
乐广的女儿,乐广也享有盛名,有人评价说:“妇公冰清,女婿玉润。”
后来,朝廷多次征召卫玠入朝为官,卫玠都未曾赴任。很久之后,他被任命为太傅西阁祭酒,同时又被封为太子洗马。兄长
卫璪则成为散骑侍郎,在宫内侍奉
司马炽。
流寓生涯
因“
八王之乱”的影响,胡人势力进入中原,各少数民族割据政权崛起。永嘉四年(公元310年),卫玠认为天下大乱,决定移家南行。他的母亲说:“我不能舍弃你的哥哥离开。”卫玠把道理讲得深透,为了门户大计,母亲流着泪答应了他。在离别时,卫玠对卫说:“恭敬父、师、君的道义,是人们所看重的。如今可以说是献身事君,哥哥自勉。”于是护送母亲转移到
江夏区(今湖北武汉)。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六月,匈奴汉国的大将
刘曜和
王弥攻陷了洛阳,俘虏了晋怀帝
司马炽,灭杀王公以下士民三万余人,卫玠的兄长卫璪因此亡故。同时这一事件使北方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和战乱,即为“
五胡乱华”的开端。当时北方的士民纷纷南迁,根据《晋书·王导传》的记载:“洛京倾覆,中州的士女南逃至江左的大约十有六七。”另外,《晋书·地理志》也提到:“自中原动荡以来,许多人南渡,聚居在广陵和丹徒南城,这些地方并非他们的故土。而当胡寇南侵时,淮南百姓纷纷渡江。”卫玠第一次渡江时,身心憔悴不堪,曾对身旁的人说:“见此芒芒,不觉百端交集。荀未免有情,亦复谁能遣此!”
卫玠的妻子乐氏在之前就已去世,征南将军
山简见到卫玠,很是器重钦佩他。山简说:“过去戴叔鸾嫁女,只嫁给贤人,不问地位贵贱,何况卫氏是权贵门户有名的人呢!”于是把女儿嫁给卫玠。之后卫玠进入
豫章(今江西南昌)。当时将军
王敦镇守当地,
长史谢鲲先前就一直雅重卫玠,相见后很高兴,交谈了一整天。王敦对谢鲲说:“卫玠的谈吐可以与
王弼相提并论,
王澄如果在,一定会倾倒。”
“看杀卫玠”
卫玠因王敦豪爽不与人结交且好居人上,害怕他并不是国之忠臣,于是谋求到建邺(今江苏南京)。当地的人听说其姿容,挤成人墙来看他。卫玠因劳累而生病,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当时的人都说卫玠是被看死的。卫玠死后葬于豫章,谢鲲悲恸,有人问他:“您为何如此悲痛?”他回答说:“栋梁(指卫玠)已经倒下了,我无法不悲伤。”卫玠受到有识之士的看重,当时中兴名士,只有王承和卫玠为当时第一。咸和年间,卫玠的墓被迁移到江宁。丞相
王导曾说:“卫洗马应该改葬。他是个风流名士,备受瞩目,可以进行简单的祭祀,以敦促旧日好友。”
人物思想
在为人处世方面,卫玠认为人无完人,可以宽恕;不是故意冒犯,可以按情理处理,因而终身不见他喜怒于颜。
魏晋时期的清谈是文人士大夫的重要学术社交活动,主要讨论人生、社会和
宇宙的哲理,注重修辞技巧和论辩。它与玄学密不可分,展示了学术思想的发展和文人士大夫的学识与思辨能力。清谈主要以道家学说为主题,同时也涉及其他学术问题。晋代的玄学清谈在晋武帝太康年间至晋惠帝元康年间达到了兴盛的阶段。卫玠也是
晋朝时期的清谈名士之一。他幼时即好谈玄理,能玄妙入微。亲朋好友皆认卫玠言谈“无不咨嗟,以为入微”。卫玠谈玄亦言简意,常常一语破的。当时阮宣子很有名望,
太尉王衍见到他时曾问:“
老子、庄子和
儒家有什么异同?”阮宣子回答:“将无同。”太尉很赞赏他的回答,调他来做下属。世人称他为“三语”。卫玠却说:“一言可辟,何假于三?”阮宣子回:”苟是天下人望,亦可无言而辟,复何假一?”于是两人结为朋友。
卫玠清谈功夫之高超,一度让
王澄叹息绝倒:“王平子迈世有俊才,少所推服。每闻卫玠言,辄叹息绝倒。”能够受到
王敦、王澄等人的推崇,王敦还将其清谈比之正始之音,其清谈能力由此可见。
历史评价
《世说新语》:“卫玠年五岁,神衿可爱。”
《
资治通鉴》:“玠,瓘之孙也,美风神,善清谈,常以为人有不及,可以情恕,非意相干,可以理遣,故终身不见喜愠之色。”
东晋政治家王导曾说:“此君风流名士,海内所瞻,可修薄祭,以敦旧好。”
学者刘强评价卫玠:“一个人热爱清谈,竟然可以不顾身体和性命,其中展现出来的那种名士风流,那种对真理的执著探究,的确给人以极大的精神感召。”
人物轶事
羊车入市
卫玠总角时,在洛阳城内常乘坐白羊车,看到他的人都会为之倾倒,卫玠被称为“璧人”。
梦之解析
在总角时期,卫玠和
乐广进行了一次关于“梦的起因与意义”的讨论。卫玠向乐广询问梦的起因,而乐广认为梦是“想”的结果,即形神相接时形成的。然而,卫玠持有不同观点,他认为梦是形神不接时形成的。卫玠因为无法解开这个问题而生病,经过乐广再次引导和解释,他逐渐康复过来。
家庭关系
死因争议
卫玠从豫章到达下都(今河南洛阳)时,人们早已经听闻他的名字,观者如墙。卫玠本身就有体弱多病的困扰,无力承受过度劳累,最终病倒去世。时人认为卫玠是被“看杀”的。但《永嘉流人名》中提到:卫玠从永嘉六年(公元312年)五月六日到达豫章,在同一年的六月二十日去世。因此,学者刘孝标认为卫玠南渡到豫章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天,没有时间去往下都并在下都去世。而且各类史书中都说卫玠去世在豫章,没有提及是在下都。
相关诗词
参考资料
晋书.识典古籍 列传第六 卫瓘传.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