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男,1965年7月出生,毕业于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理论、东亚国际关系、中国外交。
任晓于1982年开始就读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1992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2002年期间任教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先后担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期间曾为
图尔库大学欧盟博士后,担任
名古屋市大学客座研究员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2002年至2006年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先后担任美国研究室主任和亚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10年至2012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政治处一等秘书。
任晓发表中英文论著数种,并多次荣获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及著作奖。2019年出版书籍《走向世界共生》,该书于2022年获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著作类
二等奖。同时发表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季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关系研究》《
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中刊登。
任晓于1982年就读于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本科,1986年获
学士,1990年至1991年作为联合培养博士生在英国
爱希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Essex)深造,1992年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于1992年至2002年任教于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及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先后为讲师(1992-1996)、副教授(1996-2001)和教授(2001-2002)。期间于1994年至1995年曾为
图尔库大学欧盟博士后,1998年担任
名古屋市大学客座研究员及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
任晓于2002至2006年任职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先后任美国研究室主任和亚太研究室主任、研究员。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供职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日本大使馆政治处,任一等秘书。
任晓的学术兼职包括
外交学院兼职教授、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资深专家、欧美同学会(总会)研究院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台湾研究会常务理事、
上海东亚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同时曾受邀担任六家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分别为《Globalizations》《East Asian Policy》《East Asia: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Journal of Global Policy and Governance》《As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2021年5月21日,由国别院主办的“纵横世界”系列讲座第二辑正式开幕,讲座第一讲邀请了任晓作为主讲嘉宾,任晓以“区域国别研究与国际关系学”为题进行演讲。同年12月7日,任晓做客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举办的天下论坛第266期,做了题为《区域国别与国际关系研究》的学术讲座。
2023年8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大国智库2.0》图书发布会暨CCG15周年中国智库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任晓在会上表示祝贺并发表自己关于
斯坦福大学胡佛战争革命暨和平研究所的观察和感悟。同年10月23-2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
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举行,任晓在会上发表自己对于处理差异化、中美双边关系的观点。
2023年10月23-2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举行,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任晓在论坛上发表观点:多元化是这个世界的根本事实,这在诸如政治体系、经济体系、价值、文化、文明、历史这些都有充分体现。多元化意味着不同,意味着各种各样的差异存在这个世界中。问题是怎样能够处理好这些差异。
他认为差异和区别不见得一定引发冲突,而差别其实也可以成为重要启发。因为各不相同,所以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任何方面都能够取长补短。只要
美国的决策者能够接受这样的理念,那就是差别不仅可以被接受,而且应该是进步的来源。美国决策者使用“竞争”一词来描述和中国的关系,有人说中国是威胁,就因为这个国家和他们不一样,这是错误逻辑。用“竞争”这个词来定位中美关系过于简单化,因为这仅仅描述了中美关系的一方面。对于双边关系来说,不应该相互指责,而应该进行对话。
任晓教授是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上海市“共生学派”的代表性学者,近些年对推动中国国际关系和区域国别研究有诸多贡献。(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