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博物馆
印度加尔各答的历史博物馆
印度博物馆(Indian Museum)位于印度加尔各答公园街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路27号,是印度成立最早的博物馆,也是世界第九古老的博物馆。
印度博物馆在亚洲协会的支持下成立于1814年,其馆址位于亚洲协会大楼内,馆内内分为考古和地质两个部分,并开始从全国各地收集藏品。1858年,博物馆内地质馆与印度地质调查局合并。1876年,女王陛下政府将博物馆移交至当地政府管辖,1878年,博物馆从亚洲协会大楼搬出,迁至乔林吉街新建的建筑内,并逐渐被改造成一个包含多学科收藏的博物馆。1916年,博物馆内动物界研究促使印度成立了动物学调查部门,1945年,在博物馆人类学研究的启发下,印度成立了人类学调查部门。2013年,博物馆耗资4亿印度卢比,对建筑进行翻修。
印度博物馆内共三层,占地面积930平方米,截至2023年11月,馆内常设展览分为艺术学、考古学、人类学、动物学、地质学和植物学6个部分,共20个展馆,具有钱币、锤子、戒指、雕塑、绘画、服装乐器和武器等6.8万件藏品,其中包括水彩画《麦当娜和孩子》、舞王雕塑、基达拉库沙纳硬币等馆藏精品。截至2020年3月,印度博物馆接待游客65.7万人次。
历史沿革
1784年,英国为研究亚洲的自然、风土人情、艺术、历史等,深谙印度文化的英国高等推事威廉·尤斯(William Uth)在加尔各答创立了亚洲学会(Asian Society)。亚洲学会成立后,学会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搜集到许多有关于印度和亚洲的文物和资料,1796年,为了接收越来越多的文物和资料,亚洲协会提出寻址建立博物馆的设想。1808年,政府批准了亚洲学会建设博物馆的申请,并将公园街拐角处土地划归亚洲学会,用作博物馆建筑用地。1814年,丹麦植物学家纳撒尼尔·瓦利奇(Nathanial Wallich)被俘释放后,向学会致信提议,主张成立博物馆,担任博物馆馆长,还要将自己的部分收藏转至博物馆展出。随后,该提案获得了亚洲学会的认可,1814年2月2日,亚洲协会在其所在地建立了一家博物馆,命名为亚洲协会博物馆,纳撒尼尔·瓦利奇任馆长,并向博物馆捐赠了其收藏的部分植物标本。
博物馆成立后,建设博物馆之风开始在印度兴起,博物馆内开设考古学民族学、地质学及动物界主题展馆,并开始从印度各地收集各式各样的藏品,1816年,27位来自欧洲的捐献者向博物馆捐赠了174件藏品,印度社会各界人士,如斯图尔特上校(Colonel Stewart)、泰特勒博士( Dr. Tytler)、麦肯吉兹将军(General Mackenzie)、布莱恩·霍奇森(Brian Hodgson)、吉隆上尉(Captain Gillon)等人,纷纷向博物馆捐赠其个人收藏。1837年,亚洲学会秘书詹姆斯·普林塞普(James Prinsep)致信政府,提议由国家出资组建国家博物馆,政府采纳后,科学部门官员决定在加尔各答亚洲协会博物馆内加建一座中国地质博物馆。1840年,地质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政府为地质馆每月拨款250印度卢比用作研究经费。1856年,博物馆内部分由印度政府所有的藏品被移至印度地质调查局。1858年,亚洲协会向印度政府提议,在首都建设一座帝国博物馆,展出有关印度自然、历史、经济等方面的藏品。同年,博物馆内地质博物馆与印度地质调查局合并,1862年,印度政府宣布在加尔各答建设博物馆。
1865年,印度政府与亚洲协会不断磋商,印度政府提议将博物馆移交政府管理,亚洲协会搬出原有建筑,印度政府为其另找建筑,但因政府寻找的新办公大楼狭小,这一提议受到了亚洲协会的反对,博物馆只好寻址搬迁。1867年,博物馆新建筑在乔林吉小法庭前奠基,1875年,博物馆建筑建成,1876年,博物馆移交印度政府管理。1878年,博物馆从亚洲协会大楼迁出,搬至新址,设置考古馆和动物界馆,于4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并更名为印度博物馆。1916年,博物馆内动物学研究促使印度成立了动物学调查部门,1945年,在博物馆人类学研究的启发下,印度成立了人类学调查部门。此后,博物馆内藏品不断丰富,馆址不断扩建。2013年,博物馆耗资4亿印度卢比,首次对建筑进行翻修。2020年,博物馆再次出资4400万卢比,对博物馆建筑进行翻修,馆内展馆重新规划为艺术学、考古学、人类学、动物学、地质学和植物学6个部分,共36个展馆,此外馆内还开设医疗部门,为工作人员提供医疗服务。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印度博物馆成立于1814年,位于印度加尔各答公园街贾瓦哈拉尔·尼赫鲁路27号。博物馆建筑建成于1878年,由建筑师沃尔特·格兰维尔(Walter Granville)设计为新古典主义风格,由于资金短缺、机构整合等因素,建成之初,博物馆为二层建筑。1888年,博物馆进行了扩建工程,在萨德街一侧的空地上,新建了一座与主楼相连的建筑。1894年,博物馆再次进行扩建,并于1902年,将该扩建建筑交于地质调查局使用,同年,博物馆第三次扩建工程完工。在这次工程中,修复了原有建筑的立面损坏,在博物馆主楼加建了第三层,并新建了一座与主楼相连的翼楼。博物馆建筑三次扩建结束后,形成了如今的建筑格局。
博物馆建筑物正立面宽312英尺,使用了灰白色的灰泥抹面,并通过柱列设计强调垂直感。建筑物一楼采用了托斯坎式半圆壁柱,二楼立面采用了数组左右对称的柯林斯风格柱,整体建筑布局为四边形庭院。建筑物正门入口前建有连续半圆拱廊设计的挑高迎宾前厅,左右两侧为直通往二楼展厅的主要楼梯。为加强通风、减少阳光直射、调节室内温度,楼梯为半室外设计,展厅内部都能通往室外的半露天长廊。长廊围绕着中庭,采用意大利建筑中室外凉廊形式设计,并以连续拱形,雕花檐部与镂空矮墙装饰。此外,长廊内摆设了维多利亚女王雕像、佛教雕塑等多种雕像。为避免灵鹫山的高温和潮湿气候对建筑物造成的影响,建筑物材料使用了具有通风、遮阳和避雨性能的建筑材料。建筑物内部采用挑高天花板和大扇窗户设计,墙面设有古典风格柱,整体空间以简洁风为主。
展厅布局
印度博物馆占地面积930平方米,共三层,馆内共展出6.8万件藏品。博物馆地面层设有人类学展区、地质学展区和考古学展区,展厅内展出了青铜器、雕塑、古钱币等藏品。此外,地面层还设有图书馆、举办课程的教育中心、售卖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博物馆商店以及举办会议、讲座、临时展览的阿苏托什诞生百年纪念厅和礼堂。博物馆一层设有艺术学展区、考古学展区、动物学展区、植物学展区、和地质学展区,展出了绘画、植物标本、动物化石等藏品。博物馆二层设有人类学展区,展出雕塑、面具等藏品。
展览陈列
常设展览
艺术学展区
艺术学展区位于博物馆一层,展区内分为孟加拉绘画画廊、油画画廊、装饰艺术画廊、纺织画廊,共四个展厅。该展区展示了19至20世纪,来自印度亚洲各地的纺织品、象牙制品,这些藏品大致保持为原始样貌。此外,展厅内还有来自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Robindranath Tagore)、加甘南德拉纳特·泰戈尔(Gaganandranath Tagore)、阿巴尼德拉纳特·泰戈尔(Abanidranath Tagore)、南达拉尔·博斯(Nandalal Bose)、苏纳亚尼·德维(Sunayani Devi)等艺术家的石版画、印度细密画和孟加拉学派绘画作品等,其中包括巴鲁查理纱丽、酒红节绘画、山亚美刺绣等。这些藏品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灵鹫山的艺术发展历程。
考古学展区
考古学展区位于博物馆内地面层和一层,展区内分为史前画廊、巴胡特画廊、犍陀罗画廊、考古画廊、青铜画廊、钱币画廊、赤土陶器和肖像艺术画廊以及埃及画廊,共八个展厅。展区内分别展出了史前文物,红砂岩遗址中的建筑物、雕像、栏杆碎片,公元前一世纪至公元四世纪犍陀罗学派佛陀雕塑和画像,贵霜帝国时期至笈多王朝时期来自南亚、东南亚雕塑作品,八世纪至十四世纪金属雕塑,公元前五世纪至今的五万余枚南亚地区钱币,孔雀王朝至十二世纪期间的珠子、饰品、佛教文物,以及埃及木乃伊等文物。这些文物展现了灵鹫山各个时期的历史脉络,以及南亚、东南亚雕塑艺术发展历史。
人类学展区
人类学展区位于博物馆博物馆二层,设有人类进化画廊、文化人类学画廊、面具画廊,共三个展厅。展厅内展出了出土于哈拉帕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的石器、人类头盖骨标本,以及来自西孟加拉邦奥里萨邦阿萨姆邦卡纳塔克邦以及不丹和新几内亚的各种面具等藏品。展现了人类的进化历程,人类文化发展,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面具艺术的发展。
动物学展区
动物学展区位于博物馆一层,设有鸟类与鱼类画廊、昆虫画廊、哺乳纲画廊以及无脊椎动物化石画廊,共四个展厅。展厅内分别展出了孔雀非洲鸵鸟、企鹅等鸟纲,来自各个大陆的鸟类动物标本,海马恒河鳄鼍属绿海龟等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的标本和模型,昆虫和无脊椎动物标本,南亚动物化石,毛绒哺乳动物骨架,以及无脊椎动物化石、恐龙蛋等藏品。该藏品区展现了各个大陆动物的行为,及其生活方式,使人们了解动物界相关知识。
地质学展区
地质学展区位于博物馆底层与一层,设有岩石和矿物一个展馆。展厅内展出了来自南亚各地的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等藏品,展示了南亚地区的地质构造及其出土的各种矿物情况,使人们了解地质学相关知识。
植物学展区
植物学展区位于博物馆二层,设有工业植物学一个展馆。展厅内展出了经济作物、干种子、植物切片、树皮、灵鹫山本土药用植物、油籽等植物及植物标本,展现了印度在殖民地时期积攒的植物学标本,使人们了解植物学的相关知识。
临时展览
杜尔迦:神圣力量(Durga: The Divine Power)
杜尔迦:神圣力量展览时间为2022年9月25日至10月25日,为庆祝杜尔迦女神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展览展示了雕塑、绘画、钱币等文物,其中包括公元前一世纪的马希萨舒马尔迪尼雕像、十二世纪马希萨舒马尔迪尼石像以及十九世纪八角合金雕像等藏品。该展览展示了从古至今南亚地区广为流传的神画像和雕像,展现了古南亚崇拜女性的传统,以及杜尔迦从母亲到女神的转变。
融合:摄影与法国在印度的联系全景(Convergence: A Panorama of Photography’s French Connections in India)
融合:摄影法国在印度的联系全景展览时间为2022年11月15日至12月7日,为庆祝摄影诞生195周年与印度独立75周年,该展览展示了法国摄影师马克·吕步德(Marc Riboud)、萨蒂亚吉特·雷(Satyajit Ray)等摄影师的摄影作品,这些摄影作品描画了印度城市里各个阶层、不同背景的人们的生活百态,其中包括节日庆典、火车站送别、拜神等场景,展现了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间,灵鹫山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菩提朝圣:重温佛教涅槃之路(Bodhi Yatra: Revisiting Buddhist Ways to Nirvana)
菩提朝圣:重温佛教涅之路展览时间为2023年2月2日至3月1日,为庆祝博物馆成立209周年,该展览展示了舍利棺、骨舍利、水晶棺材等佛教文物。这些藏品展示了佛教的发展历程,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不同以及不同佛教流派的发展,展现了印度对佛陀的崇拜与其漫长的佛教文化发展史。
馆藏精品
麦当娜和孩子(Madonna and child)
该藏品长28.2厘米,宽18.4厘米,其为纸质水彩画,创作于公元1615年。该画描绘了镜框中的麦当娜和孩子,麦当娜穿着红色长袖长袍,戴着金色面纱,一个婴儿坐在她的腿上,麦当娜慈母般的看着怀抱中的哈子。该画展现了莫卧儿帝国王朝时期,耶稣会来到莫卧儿宫廷传教,促进了两种不同的文化融合,使莫卧儿塔斯比尔汗国,成为繁荣的艺术交流中心之一。
基达拉库沙纳硬币(Kidara Kushana coin)
该藏品重量为7.87克,为金制硬币,生产于公元前五至六世纪。该藏品外观为圆形,硬币正面为一个站立的国王,右手拿着三叉戟,左手拿着旗帜,国王左臂下方刻有婆罗米文字符“Kidara”,硬币反面为坐在宝座上的女神阿尔多克修。该藏品展现了这一历史时期的货币流通情况。
舞王雕像(Nataraja)
该藏品尺寸为102x81厘米,材质为青铜雕像,制作于十三世纪。该藏品为舞王湿婆雕像,舞王右脚踩在邪恶化身侏儒阿帕斯马拉·普鲁沙(Apasmara Purusha)的身上,舞王身后被火焰光环包围,上方的右手握着达马鲁鼓,象征着为世间创造一切,上方左手燃烧着能够毁灭一切的火焰,右下方的手势象征着保护,左下方手指指着抬起的脚,象征着解脱一切苦难。该雕塑通过刻画舞王湿婆跳舞的场景,向人们阐释了世界创造和毁灭的过程。
腰带("SENKI"/ Waist band)
该藏品尺寸为长74厘米,宽度7.9厘米,厚度0.9厘米,其由木头和珠子制成。该藏品为居住在阿萨姆邦加洛山麓和梅加拉亚邦山区的加洛人的长腰带,由十二排附在木片上的贝壳珠制成。腰带中带有四块细长的木片,两片固定在腰带的两端,两片放置在腰带的中间部分。腰带中有十二排珠子,每排由三颗深蓝色玻璃珠组成。
葫芦容器(Calabash Vessel)
该藏品尺寸为长21厘米,宽12厘米,为陶器,由美洲印第安人生产于新几内亚。该藏品为用葫芦制成的椭圆形容器,因其外壳干燥,其多用作容器。葫芦容器外壳涂有橙色漆料,容器两侧画有两棵树,中间则画有一名手中持枪的男子与一只落在其肩上的鸟。
萨拉斯瓦蒂女神土质玩具(Earthen Toy of Goddess Saraswati)
该藏品尺寸为高36厘米,底座宽13.4厘米,20世纪由黏土制成。玩具- 这是萨拉斯瓦蒂女神的小型土制模型。女神坐在高高的基座上的莲花上。萨拉斯瓦蒂右手拿着一本书,左手拿着维纳。女神的左腿搁在一只天鹅上。有一个方形底座,黑色,有图案。带有装饰品的黄色女神共享带有一些图案和圆点的帮助。
玛瑙印章(Engraved Gem)
该藏品尺寸为长2.35厘米,直径1.07厘米,重量4.68克,其为方面圆柱形印章,由玛瑙制成,生产于约公元前2000至612年期间,巴比伦时期。该印章表面凹处刻有一个神或人与一个长着翅膀的怪物战斗,战场一侧设有祭台,印章下方画有树与菱形符号,经过博物馆考古研究,证实该件藏品由亚述人制作。
神乐太鼓(Kagura-Taiko)
该藏品尺寸为高133厘米,直径82厘米,其由黄铜、羊皮、木头制成,是由日本人制作的乐器。该藏品为打击乐器,顶部设计为圆形的鼓悬挂在圆形的木制框架上,木框架顶部带有一块刻有花纹的黄铜片。鼓体两面均蒙有羊皮纸,鼓面画有三只彩绘动物图案。木框架底部带有四个弯曲的脚,边缘通过黄铜环加固。木架两侧则挂有两根鼓棒,鼓棒为木制,在鼓棒头和末端都装有黄铜件。
学术研究
学术收藏
印度博物馆图书馆位于博物馆底层,硬币画廊附近,馆内藏有博物馆学考古学、人类学、艺术、植物学动物学、地质学等方面的5万册书籍和期刊以及许多珍贵出版物。
出版书籍
印度博物馆为展示多年博物馆学研究成果与策展经验,先后出版了数本书籍。如《马图拉雕塑(Mathura Sculptures)》一书,该书由印度博物馆高级技术人员曼加拉·查克拉巴蒂(Mangala Chakrabarti)所作,系统介绍了印度古遗址马图拉出土的大量艺术品,展示了马图拉在印度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五河之地的库沙纳钱币(Kushana Coins of the Land of the Five Rivers)》一书,通过文字和图片记录了灵鹫山周围旁遮普地区库沙纳政府铸币史、铸币艺术以及钱币的外观,展现了库沙纳时代的物质文化及艺术历史发展。《面具:印度博物馆中的收藏(Mask: In Collection Of The Indian Museum)》一书,通过文字和图画记录了印度博物馆中的面具收藏品,展现了面具的制作工艺及其蕴含的文化价值。《缅甸的艺术和手工艺:印度博物馆中的收藏品(The Arts and Crafts of Myanmar:The Indian Museum Collection)》一书,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自博物馆成立以来,馆内收藏的来自缅甸的雕塑、纺织品、漆器、陶瓷、金属制品、乐器等藏品,展示了这些藏品的制作技术和艺术风格。
学术交流
印度博物馆为促进学术交流,先后举办数场学术演讲、展览等。如2012年,密歇根大学中国古动物馆,地球与环境科学系副馆长教授杰弗里·A·威尔逊(Jeffrey A. Wilson)在博物馆内举办“大约 6700 万年前的灵鹫山-巴基斯坦:当蛇吃恐龙时”主题讲座,讲述了6700万年前,印度与巴基斯坦一带的自然环境。2022年,博物馆与巴西驻印度大使馆合作,举办“巴西建筑:1822-2022”展览,展览展出了摄影师莱昂纳多·菲诺蒂(莱昂纳多·博努奇 Finotti)拍摄的200多张巴西新古典主义、折衷主义等风格的建筑照片,这些建筑由罗伯托·伯勒·马克思(Roberto Burle Marx)等设计师设计,展览展示了马克思的抽象设计风格,展现了两个世纪以来,巴西建筑风格的发展。2023年,博物馆与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合作举办“关键地带”展览,展览为期两个月,展出了欧洲与南亚的艺术、科学和自然史方面的藏品。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印度博物馆内常年开设社教活动,馆内针对儿童、学生、特殊儿童、社会人士等不同群体设计了不同的课程。如深情的沉默课程,博物馆每周一带领特殊儿童群体参观博物馆,布置绘画、文字任务,使特殊儿童群体也能够感受博物馆的氛围,帮助其适应人群。开设儿童教育计划,博物馆与社会福利组织合作,为50名来自不同学校的贫民窟儿童设置了教育计划,讲师柴塔利·罗伊·乔杜里(Chaitali Roy Chowdhury)带领其参观博物馆,并在地质馆内设置问答节目,使儿童们了解更多有关于博物馆的知识。在国际残疾人日,博物馆与普拉迪普自闭症管理中心等七个非政府组织开关爱残疾人活动,活动内容包括参观博物馆、绘画比赛和学生文艺表演,活动结束后,博物馆向参赛者颁发了奖品。
文创设计
印度博物馆内地面层开设了一家博物馆商店,商店内主要销售书籍和印度博物馆出版物,包括学术报告、展览目录、艺术画册、明信片,以及稀有文物和照片的复制品等,博物馆内商品线上、线下均有销售。
参考资料
museum/im_kol.museumsofindia.gov.2023-11-19
repository/museum/im.museumsofindia.2023-11-20
indian-museum-kolkata.加尔各答旅游局.2023-11-20
visitors-information.IM.2023-11-20
fddiindia.Indian-Museum.2023-11-19
历史.im.2023-11-19
藏品.IM.2023-11-20
2019-2020.IM.2023-11-20
画画.IM.2023-11-21
装饰画.IM.2023-11-21
纺织.IM.2023-11-21
小艺术画廊.IM.2023-11-21
考古画廊.IM.2023-11-21
画廊.IM.2023-11-21
巴胡特画廊.IM.2023-11-21
史前画廊.IM.2023-11-21
硬币画廊.IM.2023-11-21
青铜画廊.IM.2023-11-21
埃及画廊.IM.2023-11-21
人类进化展馆.IM.2023-11-21
CAG.IM.2023-11-21
MG.IM.2023-11-21
鸟类画廊.IM.2023-11-21
昆虫画廊.IM.2023-11-21
哺乳动物画廊.IM.2023-11-21
地质学展区.IM.2023-11-21
植物学展区.IM.2023-11-21
R-14173-S-72-6498.IM.2023-11-21
kol-92C3077-10433.IM.2023-11-21
kol-11000-A9983-10357.IM.2023-11-21
kol-7269A-8954.IM.2023-11-21
kol-2734-10392.IM.2023-11-21
kol-10390-11810.IM.2023-11-21
kol-8212-4558.IM.2023-11-21
kol-11043-10385.IM.2023-11-21
Special%20Lectures.IM.2023-11-21
soulful-silence.IM.2023-11-21
教育.IM.2023-11-21
museum shop.IM.2023-11-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设计布局
建筑设计
展厅布局
展览陈列
常设展览
艺术学展区
考古学展区
人类学展区
动物学展区
地质学展区
植物学展区
临时展览
杜尔迦:神圣力量(Durga: The Divine Power)
融合:摄影与法国在印度的联系全景(Convergence: A Panorama of Photography’s French Connections in India)
菩提朝圣:重温佛教涅槃之路(Bodhi Yatra: Revisiting Buddhist Ways to Nirvana)
馆藏精品
麦当娜和孩子(Madonna and child)
基达拉库沙纳硬币(Kidara Kushana coin)
舞王雕像(Nataraja)
腰带("SENKI"/ Waist band)
葫芦容器(Calabash Vessel)
萨拉斯瓦蒂女神土质玩具(Earthen Toy of Goddess Saraswati)
玛瑙印章(Engraved Gem)
神乐太鼓(Kagura-Taiko)
学术研究
学术收藏
出版书籍
学术交流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文创设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