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芙蒂蒂(Nefertiti,约公元前1371年-约公元前1330年),又翻译为娜芙蒂蒂、
奈菲尔提提、内费提提。纳芙蒂蒂是埃及第十八王朝
古埃及历代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的王后。
纳芙蒂蒂从小在后宫长大,大约15岁时,她与
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埃赫那吞成婚。两人结合后,纳芙蒂蒂跃居为埃及历史上最具权势的女性君主之一。她曾经辅助夫君埃赫那吞发动史无前例的改革。在祭司们权势威胁到埃赫那吞权位之时,他们自创
太阳神教,并
迁都阿玛纳,来抵御威胁。在新都城阿玛纳,纳芙蒂蒂不仅是埃赫那吞的王后,还是和他有着同等权利的统治者,共同执政。在埃赫那吞离世后,由于继承者
图坦卡蒙年幼,她又
摄关政治数年,走上了权力的巅峰。大约在公元前1336年,纳芙蒂蒂突然从历史上神秘消失。
纳芙蒂蒂对
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政治和宗教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她本人也是埃及有史以来在寺庙里与纪念碑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王后。
人物生平
权势之路
纳芙蒂蒂出生于约公元前1371年,在
古埃及语中她的名字意指“美女到来”。纳芙蒂蒂从小在后宫长大,过着优越的生活。她在
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
阿蒙霍特普四世即位第四年时与他成婚。当时纳芙蒂蒂大约才15岁,而埃赫那吞也只有14岁。两人结合后,纳芙蒂蒂成为了埃及有史以来最具权势的女性君主之一。在埃赫那吞称王十二年之际,纳芙蒂蒂启用了新的名字“安柯赫普鲁拉·内芙尔娜芙鲁阿吞”(Ankhkheperura Neferneferuaten )。
纳芙蒂蒂深受子民的爱戴与尊敬,她曾经辅助夫君埃赫那吞发动史无前例的宗教改革。在祭司们权势日渐壮大,并且威胁到埃赫那吞权位之时,他们自创太阳教,独尊
太阳神阿吞,并自称为男女大祭司。
为积蓄革命力量,削弱大祭司的权力,纳芙蒂蒂和
阿蒙霍特普四世自称奉太阳神的
神谕而被迫废弃旧都
底比斯,在底比斯和孟菲斯之间建造一座新的城市阿玛纳。在新都,纳芙蒂蒂与夫君埃赫那吞平起平坐。她不仅是埃赫那吞的王后,还是和埃赫那吞有着同等权利的统治者,共同执政。古代的壁画显示,纳芙蒂蒂与夫君各自驾一辆战车,并驾齐驱,画面上也有她与夫君驾战车竞赛的场景,这在她之前是从未有过的现象。
公元前1336年,埃赫那吞离世。由于其子图特卡蒙年幼,所以纳芙蒂蒂摄政数年,走上了权力的巅峰。为显示地位的变化,纳芙蒂蒂再度改名,遵循十八王朝当权女性的惯例,将名字更改为安柯·赫普鲁拉·斯蒙赫卡拉(Ankh Kheperoure Semenkhkare)。然而摄政仅仅过去几年,
图坦卡蒙为巩固地位,斯蒙赫卡拉这个名字便从历史文献中消失了。
历史上,尽管纳芙蒂蒂辅佐
阿蒙霍特普四世完成的宗教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
古埃及的宗教结构,被视为一种从多神崇拜到一神教的转变,但在埃赫那吞的离世后,其继承者图坦卡蒙放弃了改革,颁布复辟敕令,恢复了对阿蒙神的信仰,首都重迁回了底比斯,也宣告了这场改革以失败告终。
神秘失踪
大约在公元前1336年,纳芙蒂蒂突然从历史上销声匿迹。法老身边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女儿梅莉塔顿替代了纳芙蒂蒂的位置陪同
古埃及历代法老频频亮相。
人物争议
家庭出身
纳芙蒂蒂的生平几乎不可考。有关她的出身存在争议。在《埃及文明》一书中,许朝华提到,纳芙蒂蒂有可能是来自亚洲古国米坦尼的一位公主,原名塔多克巴。当时
阿蒙霍特普四世的父亲
喜好美色,经常要求埃及的属国向他贡献美女,纳芙蒂蒂就是其中一位。在
死后,纳芙蒂蒂作为先王的遗产被他的儿子埃赫那吞法老“继承”。于是纳芙蒂蒂成为埃赫那吞的王妃,并且被封为“幸福夫人”。
马兆锋编著的《法老归来 神秘的古埃及文明》一书提出,纳芙蒂蒂可能是阿蒙霍特普三世与一名宠妾结合所生。按照这种理论,埃赫那吞与纳芙蒂蒂是同父异母的手足。不过由于纳芙蒂蒂并没有“法老王之女”(国王之女)的
封号,这种理论被认为缺乏可信度。
除了上述两种学说,在英国人斯特拉德威克编著的《埃及的历史》一书中,还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纳芙蒂蒂是
古埃及历代法老亲戚阿伊的女儿。根据这个理论,纳芙蒂蒂的父亲是法老的重要官员之一。
失踪缘由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能显示出纳芙蒂蒂神秘失踪的真正原因。《埃及文明》一书提到,纳芙蒂蒂连生6个女儿却没有儿子令埃赫那吞的母亲提伊太妃大为恼火,埃赫那吞和提伊太妃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为了不伤他们母子俩的和气,纳芙蒂蒂被迫迁出王宫,独自居住,从此在埃及王室的历史上消失。
不过在《法老归来 神秘的古埃及文明》一书中也指出,有研究认为纳芙蒂蒂失踪,是因为她和埃赫那吞一起,被那些反对他们推行宗教改革的人士所推翻。
人物影响
四大文明古国的许多建筑物墙壁上都绘有歌颂纳芙蒂蒂的图画和诗歌。考古学家曾在底比斯的
卡纳克神庙发现成千上万块装饰砖,其中一些砖块上绘有纳芙蒂蒂挥舞棍棒刀剑,准备斩杀敌人性命的情景。尽管在这些场景中,纳芙蒂蒂一直戴着王后的后冠,但装饰砖中所呈现的王后形象通常用来描绘埃及的君王,这些证据都清楚表明了她对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政治和宗教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在丈夫
阿蒙霍特普四世统治早期,纳芙蒂蒂充当着重要助手的作用,辅佐对方完成了
古埃及历史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改革,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改革。从而使得阿蒙祭祀集团和地方世袭贵族的势力被削弱,
自由民的地位得到很大的提高,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这次改革也对后来的
埃及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革之前,
四大文明古国的艺术陷入了一种僵化的陈规陋习中,艺术手法平滞呆板。改革之后,艺术逐步趋向生动活泼的
现实主义。除此之外,纳芙蒂蒂还对同时期古埃及女性地位产生了影响。在她统治之时,古埃及女人和男人享有平等权,可以在集市上进行商品交易,参与战争,工作时也可以获得同等的劳动报酬。
人物评价
“纳芙蒂蒂是埃及有史以来在寺庙里与纪念碑上出现次数最多的王后。”——马兆锋《法老归来 神秘的古埃及文明》
“根据埃及的传统,只有君主才是神的领域与人间的唯一中间人。然而在
底比斯为
太阳神阿吞神建造的圣祠‘奔奔石之家’中,纳芙蒂蒂被作为主要人物进行装饰。这一特例表明,她在意识形态上获得了与
古埃及历代法老同等的地位。纳芙蒂蒂一生与埃赫纳吞育有6个女儿,她被视为埃及女性生育力的鲜活象征。”——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埃及帝国》
“纳芙蒂蒂以她独特的魅力,对埃及第18王朝的政治和宗教产生重大的影响,有时盖过
古埃及历代法老,她甚至跟法老平起平坐,并且接受子民们的顶礼膜拜。以至于埃及人民尊称她为‘
尼罗河的统治者’‘
地中海女王’‘真主之女’。”——盛文林《永恒的北非文明 古埃及文明》
人物关系
影视作品
相关文物
雕像发现
1912年12月6日,
德国考古学家路德维希·博尔夏特团队在埃及离卢克索不远的
荒漠进行挖掘时,发现了一个用天然石灰石雕成的“女子”头像。当时这尊雕像正与古埃及王室的其他雕像一起摆放在一家工棚里。该雕像上面并没有纳芙蒂蒂的名字,不过它所佩戴的王冠同纳芙蒂蒂的相同。经专家考证,这尊雕像的原型被确认是纳芙蒂蒂。
纳芙蒂蒂
雕像被认为雕刻于公元前1345年,作者是雕刻家图特摩斯。这尊雕像长约47厘米,重约20
千克,材料主体是
石灰岩,表层覆有彩绘的
灰泥。纳芙蒂蒂头戴一顶高高的蓝色平顶王冠,冠上饰有一条代表王权的金色带子。人物雕像脸孔近乎完全地对称,右眼镶嵌了
黑水晶的眼瞳,不过左眼却缺少了右眼所有的镶嵌物。除耳朵有些受损外,纳芙蒂蒂雕像整体保存完好。
雕像流转
1913年,纳芙蒂蒂雕像被运至
德国,保存在詹姆斯·西蒙博士的手里。1920年7月,詹姆斯·西蒙把自己的
收藏品捐给了
普鲁士王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件宝物被存放在
法兰克福的
德意志帝国银行的保险柜中。之后辗转柏林动物园地堡、
图林根州梅克斯的一个地下盐矿洞,于1945年6月重新回到德意志帝国银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被放进
美国军队在德国
威斯巴登建立的一个艺术博物馆里。1956年6月,被重新送到了
柏林,先是存放在
柏林西部地区的达兰姆画廊,后又放在西柏林夏洛滕堡的埃及博物馆内。
2005年8月,纳芙蒂蒂雕像被存放在
柏林旧博物馆内。2009年10月,在柏林博物馆岛内新馆修缮后,被安置于此处。
雕像归还
1924年,纳芙蒂蒂雕像在
普鲁士王国进行了公开展出。埃及发现后要求归还,但没有得到响应。20世纪30年代中期,
纳粹德国政府尝试与埃及加强关系时,
阿道夫·希特勒也未同意归还这件雕像。
1978年,埃及继续与
德国进行交涉,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扎希·哈瓦斯要求归还纳芙蒂蒂的雕像。2003年,
柏林博物馆方将这尊雕像暂时放在一个完整的
青铜体上,并拍摄下这个整体作为艺术品展示。柏林博物馆声称,纳芙蒂蒂的雕像因过于脆弱以至于经不起运输,所以即使是短期租给
开罗也不行。但是这一说法因没有根据,而遭到了广泛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