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扎克·拉宾
以色列前总理
伊扎克·拉宾(英文名:Yitzhak Rabin,1922年3月1日-1995年11月4日),男,出生于以色列耶路撒冷王国,以色列政治家、军事家,以色列前总理。
1940年,伊扎克·拉宾参加了犹太地下组织“哈格纳”,后又参加了游击队的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扎克·拉宾因从事反英活动被逮捕,出狱后被任命为“帕尔马赫”突击部队第二营营长,投身于犹太复国运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但决议遭阿拉伯国家的拒绝,并于第二天对以色列宣战,后伊扎克·拉宾率部击败埃及,由于战功卓著,伊扎克·拉宾先后任“内格夫”旅旅长、第七装甲旅旅长、营指挥学校校长。1950-1963年,伊扎克·拉宾历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训练部长、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64年1月升任以色列军总参谋长。1967年6月,伊扎克·拉宾率领以色列对埃及、叙利亚约旦发动“6天战争”,共占领了阿拉伯国家67000平方公里领土。1968年初,伊扎克·拉宾决定退出军界,同年2月出任驻美国大使,1973年3月,伊扎克·拉宾回到以色列后投身于政治。12月,他作为工党成员当选以色列议会(Knesset)议员,1974年3月进入梅厄总理内阁担任劳工部长。1974年6月成为以色列第五任总理,1975年,伊扎克·拉宾牵头与埃及达成《临时协议》,该协议为以色列和埃及之间达成永久和平协议奠定了基础。1977年4月,伊扎克·拉宾辞去工党领袖和总理职务,1984年至1990年,伊扎克·拉宾在工党-利库德集团联合政府中担任国防部长。1992年6月,伊扎克·拉宾再次当选以色列总理,1993年9月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达成了《以色列-巴解组织协定》。1994年10月,伊扎克·拉宾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在一系列秘密会晤后,签署了两国间的全面和平条约。伊扎克·拉宾的领土让步政策让许多以色列人不满,1995年11月4日,伊扎克·拉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国王广场参加和平集会时被犹太极端分子伊加尔·阿米尔枪杀,并于当晚去世。
伊扎克·拉宾是以色列国防军缔造者之一,他改善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推动了巴以和谈的进程,1993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伊扎克·拉宾“博瓦尼和平奖”。1994年,伊扎克·拉宾因推动中东和平进程所作的努力而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他又获“米格尔·阿斯图里亚斯王子1994年度国际合作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2年3月1日,伊扎克·拉宾出生于巴勒斯坦圣城耶路撒冷王国。童年的伊扎克·拉宾经常听父亲讲起犹太人的不幸遭遇,思想深受父亲的影响。平时,父母都忙于犹太社团事务,很少在家,全家只有每星期五才能团聚一次。伊扎克·拉宾承担起全部家务。1937年,伊扎克·拉宾初中毕业后考上了下加利利地区的卡杜里高级农校,第一学年他获得了头等奖学金,1940年4月,伊扎克·拉宾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决定放弃去美国深造的机会,投入反法西斯主义的战斗。
崭露头角
1940年,伊扎克·拉宾参加了犹太地下组织“哈格纳”,负责将遭纳粹追害的犹太人送回巴勒斯坦,后又参加游击队的活动,专门在夜间潜入黎巴嫩边境地区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和通讯设施,逐渐显露出军事才能。这期间,拉宾结识了后来成为以色列政治上的第一代领导人本·古里安和摩西·达扬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伊扎克·拉宾因从事反英活动被逮捕,关押了6个月。出狱后,他被任命为“帕尔马赫”突击部队(以色列国防军的前身)第二营营长,投身于犹太复国运动。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的“分治”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布成立,但决议遭阿拉伯国家的拒绝,并于第二天对以宣战。战争初期,以色列连连失利,后利用联合国作出停火决议的间隙,在美国的援助下,迅速成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武装部队,并对阿拉伯国家发动突然袭击,各个击破,转败为胜。当时伊扎克·拉宾先在耶路撒冷王国负责运输安全,后又调往南部前线。伊扎克·拉宾率部攻打埃及,进军西奈半岛。埃及战败,首先提出停战。
屡获升迁
1948年,伊扎克·拉宾又代表南部战区参加了在希腊罗得岛玫瑰花饭店举行的和平谈判,与埃及签订了停战协定。这次战争使以色列实际控制面积由原来规定的14942平方公里扩大到20673平方公里。由于战功卓著,伊扎克·拉宾获得升迁,先后任“内格夫”旅旅长、第七装甲旅旅长、营指挥学校校长。1950-1963年,伊扎克·拉宾历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训练部长、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进而跨入以军决策层。鉴于伊扎克·拉宾对以国防军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1964年1月,他升任以色列军总参谋长,中将军衔,时年42岁。
两次中东战争虽然都在国际调停下停火、撤军,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阿以矛盾,1964年5月,拥有武装力量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成立,开始反以武装斗争。1966年2月,叙利亚新政权加强了同苏联的关系。不久,埃及、叙利亚和约旦缔结共同防御协定。此后,叙以、约以边境冲突不断,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伊扎克·拉宾通过对形势的分析,认为战争一触即发。他立即着手制定了严密的作战计划,分东、西、北三路出击,先发制人,对埃、叙、约发动闪电战。1967年6月5日,以色列选择埃及军队戒备最松懈的上午7点45分对埃空军和空军设施实行突然袭击,一举摧毁了其防空力量,赢得制空权。然后在南部战线出动装甲部队分三路向西奈半岛推进,只用了4天时间就到达苏伊士运河,同时在西部战线上用4个旅的兵力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旧城,在北部战线上突破叙军防线,占领了戈兰高地及其首府库奈特拉。埃、叙、约被迫停火。以色列发动的这场战争仅用6天便宣告结束,被称为“6天战争”,共占领了阿拉伯国家67000平方公里领土,相当于以色列本土面积的3倍。指挥这场战争的伊扎克·拉宾被认为是以色列的民族“英雄”,成为国民精神的象征,并被以舆论界评为1967年风云人物。1968年初,伊扎克·拉宾决定退出军界,正式宣布结束其长达28年的戎马生涯。
进入政界
伊扎克·拉宾很快转入外交界,1968年2月,他受命出任驻美国大使,以美关系是以外交政策中最重要的一环,每年美国给以色列的各种援助达几十亿美元。美国有600多万犹太人的院外集团,势力很大,在相当程度上左右了美在中东的政策,这也为伊扎克·拉宾开展外交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在美国,他经常参加犹太社团的各种活动,并通过犹太社团增强对美政府的影响。同时,他还积极奔走,为以色列国防和经济建设筹募资金,他本人对美国也怀有深厚的感情,因为他父亲时常对他讲起在美14年的生活,拉宾还赴美国各地旅游,并对美国权力制衡的政治制度颇为赞赏。他结识了不少美上层的犹太知名人士,包括成为其密友的美国前国务卿亭利·基辛格。
成为总理
1973年3月,伊扎克·拉宾回到以色列后投身于政治。12月,他作为工党成员当选以色列议会(Knesset)议员,1974年3月进入梅厄总理内阁担任劳工部长。1974年4月梅厄辞职后,伊扎克·拉宾担任工党领袖,并于6月成为以色列第五任(也是首位在以色列本土出生的)总理。
卸任总理
伊扎克·拉宾执政后,未能摆脱经济危机的阴战,政府内部的贪污、腐化更使危机加剧,他本人也因妻子莉雅在美非法存款被曝光,被迫于1977年4月辞去工党领袖和总理职务,但他仍积极活跃于政坛。1984年至1990年,伊扎克·拉宾在工党-利库德集团联合政府中担任国防部长,对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人的起义(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做出了强硬回应。然而,强硬政策未能平息起义,这让拉宾确信有必要与巴勒斯坦人进行政治接触
再任总理
1992年2月,为迎接6月议会选举,工党内部围绕领袖人选展开激烈争论。最后,伊扎克·拉宾击败工党前领导人西蒙·佩雷斯,再度当选工党领袖,并在6月大选中获胜,取代利库德集团领导人伊扎克·沙米尔,成为以色列新总理。伊扎克·拉宾冻结了以色列在被占领土上的新定居点建设,以色列政府与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进行了秘密谈判,1993年9月达成了《以色列-巴解组织协定》,根据该协定,以色列承认巴解组织,并同意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逐步对巴勒斯坦人实施有限的自治。1994年10月,拉宾和约旦国王侯赛因在一系列秘密会晤后,签署了两国间的全面和平条约。
遇刺身亡
伊扎克·拉宾的领土让步政策在许多以色列人,尤其是约旦河西岸的定居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对。1995年11月4日,伊扎克·拉宾在特拉维夫以色列国王广场参加了一场大规模和平集会,此次集会旨在为《以色列-巴解组织协定》争取支持,在该次聚会上,伊扎克·拉宾被犹太极端分子伊加尔·阿米尔杀害。阿米尔开了两枪击中拉宾,一颗子弹射中拉宾背部,导致他的脾脏破裂,左肺穿孔;另一颗子弹击中他的胸腔并穿过他的右肺,伊扎克·拉宾于当晚去世。
政治主张
关于以色列安全
伊扎克·拉宾认为“和平是以色列安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没有和平,以色列将无法安全地生存下去,但和平应该确保以色列的安全。”拉宾主张以“部分领士换取和平”,分阶段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关于国防建设
伊扎克·拉宾强调面临阿拉伯军队数量上的优势,以军必须拥有先进的武器,弥补人力不足。以色列从美园购买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加以改进,使之更适应以军自己的作战特点。拉宾还主张培养现代化的军人,认为军人必须是勇猛和智慧的结合体。
关于对美国关系
伊扎克·拉宾力主改善以美关系,认为以色列和美国的友谊是至关紧要的,表示要与美国“密切合作”。
关于战争
伊扎克·拉宾作为以色列领导人,他表示愿意与对手谈判,同时在他认为必要时也会采取强硬行动-在戈兰高地叙利亚达成停火协议。
主要政治作为
签署《临时协议》
1975年,伊扎克·拉宾牵头与与埃及达成的《临时协议》,该协议为1979年以色列和埃及之间达成永久和平协议奠定了基础。
建设以色列部队
伊扎克·拉宾多次赴英、美军校进修、考察,学习外国先进经验,他善于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创造性地发挥指挥艺术,是以色列国防军缔造者之一。
改善以色列国际形象
1992年,以色列面临严峻的形势。右派利库德集团上台后以色列经济不断恶化,经济增长率几乎为零,失业率达11%,而来自苏联的犹太移民失业率更是高达50%,财政预算赤字50亿谢克尔(约合25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为25%。由于在中东和谈中态度强硬,沙米尔政府在国际上也日趋孤立。美国政府也因此拒绝向以提供为安置犹太移民所需的100亿美元住房贷款担保。美以关系降到了历史最低点。针对这种形势,伊扎克·拉宾执政后采取积极、灵活、务实的外交方针,改善以色列的国际形象,努力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推动和平进程
除约旦河谷、耶路撒冷王国戈兰高地等战略要地外,伊扎克·拉宾下令停止在被占领土上修建新的犹太人定居点,同意与巴勒斯坦代表谈判,而不管他们是否与巴解商量,许诺在6-9个月内巴勒斯坦人实现自治,为期5年。自治的后两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人、约旦人讨论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最终地位,赞成建立约-巴联邦。在戈兰高地问题上,伊扎克·拉宾表示如叙利亚尚意签订和约,以可从戈兰高地部分撤军。为了给1992年8月24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第6轮阿以谈判创造和解气氛,8月22日他又宣布释放8000名巴勒斯坦犯人,并表示要放宽巴勒斯坦劳工进入以色列的条件。上任后不久,拉宾就出访埃及,他与埃及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商讨了和谈事宜,要求穆巴拉克做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工作。他还邀请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赴耶路撒冷王国和谈。
加强与美国关系
1992年8月6日,伊扎克·拉宾应布什之邀访美,得到美国原则上同意给予100亿美元的贷款担保,和美对以在中东保持军事优势的保证。此次访美使以美关系再次升温,确立了美苏冷战结束后的两国战略盟友关系,两国关系重新巩固。
改善以色列国内民生
以色列国内政策上,伊扎克·拉宾把解决失业问题放在首位,表示将把停建犹太人定居点省下的资金用于提供就业机会、改善教育等社会福利和发展经济。针对以色列议会中大党受小党制肘和政府不稳定的弊端,他表示修改选举法,由公民直接选举总理,他提出解决失业问题更是吸引了不少苏联的犹太移民。
签署《奥斯陆协定》
1993年,伊扎克·拉宾与长期的敌人-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达成了奥斯陆和平协议。根据该协议,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以色列承诺从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大部分地区撤军,并给予巴勒斯坦人有限的自治权。当年在白宫举行的一个仪式上,他与阿拉法特握手。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端。
后世纪念
影响评价
影响
伊扎克·拉宾遇刺后,截至2015年,巴以和谈与和平进程止步不前。
评价
伊扎克·拉宾是以色列的尼克松式人物。(《纽约客》2015年评)
伊扎克·拉宾的死是以色列国历史上,甚至是犹太民族历史上最严重的悲剧之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前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评)
我非常喜欢伊扎克·拉宾,对他从士兵转变为和平缔造者、从政界人士成长为政治家的能力由衷地钦佩。(美国前总统威廉·克林顿评)
伊扎克·拉宾的死既没有让巴解组织改弦更张,也没有让国际社会幡然醒悟,巴勒斯坦恐怖活动愈演愈烈。(学者张平评)
伊扎克·拉宾确有诚意继续推动中东和谈进程,试图实现中东和平,使以色列的安全得到有效保证。(学者钱立伟评)
所获荣誉
资料来源(截至2024年11月2日)
个人生活
伊扎克·拉宾曾是位职业军人、政治家,作为军人,他自信、勇敢、倔强;作为政治家,他务实、明智、懂得妥协,善于了解选民心理,制定相应的竞选纲领。拉宾的爱好十分广泛,爱好乒乓球、台球,他最擅长的还是足球。在中学时,曾担任校足球队队长,平时他喜欢喝高级威士忌,这是他在美国任大使时养成的习惯。
亲属关系
相关作品
资料来源
相关争议
2015年,波士顿大学在伊扎克·拉宾遇刺二十周年之际,举行了关于拉宾的研讨会,研讨会上,对于如何评价拉宾以及他著名的《奥斯陆协议》,与会嘉宾仍存在很大的分歧。波士顿大学的迈克尔·赞克(Michael Zank)教授认为拉宾不是一个完美的人,《奥斯陆协议》也不是一个完美的协议,虽然该协议是朝着两国解决方案和外交、共同商定、谈判解决两国之间的冲突迈出的一步,但对于以色列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怀疑。以色列安全专家埃弗莱姆·因巴尔(Efraim Inbar)则表示,拉宾没有将和平视为一种价值,但他愿意用领土换取以色列的安全,前提是巴勒斯坦结束对以色列的袭击。然而,在《奥斯陆协议》签署后,拉宾变得十分矛盾,因为不断有报道称巴勒斯坦人违反了协议,这使得和平协议无法执行,与巴勒斯坦人的和平进程最终失败。
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杰夫·雅各比(Jeff Jacoby)同意因巴尔的分析认为伊扎克·拉宾本可以在与亚西尔·阿拉法特签署协议后的几个月内取消对《奥斯陆协议》的干预,因此拉宾的政策是失败的,不切实际的。
美国前总统威廉·克林顿则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将伊扎克·拉宾描述为“具有非凡勇气和无限智慧的人”,他致力于“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建立持久的关系”,以创造“和平的条件”。
参考资料
Yitzhak-Rabin.britannica.2024-11-02
assassination-of-Yitzhak-Rabin.britannica.2024-11-02
伊扎克·拉宾.猫眼电影.2024-11-02
拉宾:“犹太人的叛徒”.网易新闻.2024-11-02
Remembering Yitzhak Rabin.Remembering Yitzhak Rabin.2024-11-0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崭露头角
屡获升迁
进入政界
成为总理
卸任总理
再任总理
遇刺身亡
政治主张
关于以色列安全
关于国防建设
关于对美国关系
关于战争
主要政治作为
签署《临时协议》
建设以色列部队
改善以色列国际形象
推动和平进程
加强与美国关系
改善以色列国内民生
签署《奥斯陆协定》
后世纪念
影响评价
影响
评价
所获荣誉
个人生活
亲属关系
相关作品
相关争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