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华阳山图
清代石涛创作的纸本设色画
《游华阳山图》是清代画家石涛创作的纸本设色画,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游华阳山图》以华阳山景为题材,描绘了山中景色。此图在布局上并未采取传统的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成两段的模式,而是在远山与近景之问留有若隐若现的空白,虚实相生,显得更加精妙。近景描绘的是层层巨石,中间绘有松,高处则是重山复岭,瀑布从山间飞流直下,涧水长廊迂回盘旋,楼舍人物皆藏于绿松石之间。整幅图的色彩浅,淡雅而又浑厚,用朱红色画叶,使画面更为艳丽丰富。
画作内容
图左上方隶书题款:“一峰剥尽一峰环,折往崎岖绕碧湍;咫尺诸天开树,网万壑起眉端;飞梁石引烟光度,负担人从鸟道看;拟欲寻源最深处,流云缥渺隐山坛。”
画中近景,一巨石耸立,后面虬松居中,右边一道石阶拾级而上,松石之下建有几处屋舍,在松竹掩映的屋里还有两个人,看不出在做什么。高处崇山峻岭,草木丰茂,山间飞瀑高悬,直入深涧,左边长廊迂回盘桓,屋岸人物,隐置绿松石丛林之中,似乎在对弈。稍远处的山谷之间云雾缥缈,恍如仙境,一阁楼依山势而立,只稍露一部分。丛林中还有一株树用朱红圈叶。
图中现有“石涛”“石涛”白文方印,“小乘客”朱文长方印,“冰雪悟前身”白文长方印。
创作背景
华阳山周围幅员300平方公里,加上冠之以名的山、峰、岭、岗有200余座,此山山体较大,岩石雄峻,重山复岭,曲水飞流,古松苍劲,植被茂密,云飘雾漫,与黄山、九华大不同,一派仙山气象。石涛一连十数日流连往返于宁、宣、旌、泾四县群山峻岭之中,饱览奇峰、飞瀑、雾海、虬松之美景,因此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游华阳山图》就描绘了华阳山景。
游览了华阳山,回到宁国市城边的西津河边奉圣寺下水门塔村,石涛绘出了山水画《游华阳山图》,并将诗题于画中,记于“津门道中”。
艺术鉴赏
构图
此画构图充实饱满,下不留地,上不留天,在上端左上角仅有的空白被作者自题所填补,不但对整幅画起到平衡作用,更重要的充实了此画的内容。此画摆脱了传统的景色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分明隔做两段的陈式,在远山与近景之间,留有一定空白,使整个画面呈现出疏密得宜,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给观者以遐想的余地。
技法
画法以墨立骨,浅绛设色,淡雅中见沉厚。丛林中用朱红圈叶,一片火红,使画面更为绚丽夺日,呈现出一片晚秋景色。图中的巨松,老干纵横,“其势似英雄起舞,俯仰蹲立,跹排右:”山石造型简炼而凝重,下面的巨石上施以少许墨,但不留染迹,空寂清淡:上端的山石长直落,行笔舒缓自然,延绵层叠,略近于细笔一类,但相比细笔,义显得圆润凝重。山石上的苔点以圆点为主,辅以山草的点撇。树枝上的叶点则花式较多,有松针、介字、横点、直点、勾圈或混点,疏密不一,颜色浓淡相济。自题隶书七言一首,诗好、书好、画好,可谓三绝,诗书画相配,情意真切,笔墨熟练,韵味无穷。
名家点评
天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陈玉圃:此图从下至上呈S形曲线,使整体构成贯通一气。
作者简介
石涛(约1642—1718),清代画家。俗姓朱,名若极,明靖江市朱守谦后裔。广西全州人:明亡后出家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清湘老人、清湘遗人,晚号瞎尊者、苦瓜和尚、零丁老人等。早年即漫游浙、皖一带名山;中年住在南京市,两次在扬州市接驾,并奉上作品;晚年居扬州,与上层士人交往甚密-他的山水、兰竹、人物、花果皆精彩,其中画山水最为有名。他作画笔墨多变化,技法运用灵活,对景物描绘淋漓尽致。在绘画理论上主张“借古以开今”、他的这些绘画风格及艺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既广又深。他作画富有创造性,构思布意,笔路墨法,乃至题诗书跋,都有自家的格局和风趣。传世画迹有《诗画册》、《黄山八胜图》、《梅竹双清图》,《蕉菊图》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艺术鉴赏
构图
技法
名家点评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