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棘豆
黄花棘豆
黄花棘豆(棘豆属 ochrocephala Bunge),是豆科棘豆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20-50厘米。根粗,圆柱状,淡褐色,深达50厘米,侧根少。茎粗壮,直立,基部分枝多而开展,有棱及沟状纹,密被卷曲白色短柔毛和黄色长柔毛,绿色。羽状复叶长10-19厘米。托叶草质,卵形,与叶柄离生,于基部彼此合生,分离部分三角形,长约15毫米,先端渐尖,密被开展黄色和白色长柔毛;叶柄与叶轴上面有沟,于小叶之间有淡褐色腺点,密被黄色长柔毛;小叶17-29,草质,卵状披针形,长10-25毫米,宽3-9毫米,先端急尖,基部圆形,幼时两面密被贴伏绢状毛,以后变绿,两面疏被贴伏黄色和白色短柔毛。
多花组成密总状花序,以后延伸;总花梗长10-25厘米,直立,较坚实,具沟纹,密被卷曲黄色和白色长柔毛,花序下部混生黑色短柔毛;苞片线状披针形,上部的长6毫米,下部的长12毫米,密被开展白色长柔毛和黄色短柔毛;花长11-17毫米;花梗长约1毫米;花萼膜质,几透明,筒状,长11-14毫米,宽3-5毫米,密被开展黄色和白色长柔毛并杂生黑色短柔毛,萼齿线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花冠黄色,旗瓣长11-17毫米,瓣片宽倒卵形,外展,中部宽10毫米,先端微凹或截形,瓣柄与瓣片近等长,冀瓣长约13毫米,瓣片长圆形,先端圆形,瓣柄长7毫米,龙骨瓣长11毫米,喙长约1毫米或稍长;子房密被贴伏黄色和白色柔毛,具短柄,胚珠12-13。
荚果革质,长圆形,膨胀,长12-15毫米,宽4-5毫米,先端具弯曲的喙,密被黑色短柔毛,1室;果梗长约2毫米。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宁夏南部、甘肃省南部和西部、青海省东部和南部、四川等处行中书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区东南部。
生长环境
适宜于各种环境,一般生于海拔1900-5200米的田埂、荒山、平原草地、林下、林间空地、山坡草地、阴坡草甸、高山草甸、沼泽地、河漫滩、干河谷阶地、山坡砾石草地及高山圆柏林下。
生长习性
黄花棘豆一般在4月中旬萌发,6月中旬-7月下旬开花,7月上旬-8月中旬结果,8月中旬-9月下旬荚果成熟,10月干枯。在中国青海省祁连山地东段及青海湖东部海拔较低处,黄花棘豆也可在3月下旬开始萌发;在青南高原等海拔较高处,萌发期常推迟到5月上旬。生活期130-140天左右。
其地下部分发达,根粗壮且多分枝。根上部直径9-20毫米,主根入土深可达24厘米,侧根生长密集,互相参差,在地下形成很大的根系网,紧实并富有韧性。种子产量大,种子繁殖力强。其种子在低凹处易于留存定植,并在某一地区植株集中分布,且向四周蔓延迅速。而且萌发迅速整齐,出芽较其它伴生种为早。种子发芽后,幼苗能迅速有效的定植,在生长的很早阶段就能开花、结籽,而且能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营养繁殖能力强,当地上部分被牲畜采食后,能从基部迅速再生出新的枝芽。
物种危害
有毒成分:全草生物碱。
有毒部位:全草;以盛花期及绿果期毒性最烈。
家畜中毒:据当地牧民反映,各种家畜误食后表现为慢性积累中毒。以马、牛最为严重,其次为羊。家畜误食黄花棘豆后,初期表现为很强的专嗜性,其症状为先增膘,后逐渐瘦弱,视力减退,失明;精神恍惚,步态失调,无力,口腔浮肿,肌肉中度强直嚼肌失灵,毒期4-5个月,孕畜中毒后多发生流产和死胎,中毒后期食欲消失,口吐白沫而死亡。
近种区分
长苞黄花棘豆(棘豆属 ochrolongibracteata X. Y. Zhu \u0026 H. Ohashi)与黄花棘豆的区别在于苞片比花萼长,小叶对生,稀3-4片轮生。花果期7-8月。
黄花棘豆与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不同之点在于,茎、枝较粗壮,小叶较大,萼齿较长,托叶较大。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无危(LC)。
主要价值
黄花棘豆为干旱草原沙漠的常见植物,对于固沙和防止沙化具有重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生长习性
物种危害
近种区分
保护现状
主要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