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援祠属于清代寺庙遗址,位于陕西省
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是供奉
中原地区东汉伏波大将军
马援等人的
聂氏宗祠。该遗址东西宽约80米,南北长约100米,呈南北状分布。
马援祠建在伏波古庄前涝池北岸,原有飞檐斗拱正殿三间,正殿前东西两侧—各有偏房三间,大门门楼金碧辉煌。一楼为带
耳房的明间通道。二楼又叫“正音楼”,是祭祀奏乐之处。此祠毁于“文革”,后又在原室上重建陋室三间,原有的宫灯及部分石碑幸免。1988年,马援祠在陕西省、市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原祠建筑数处,规模宏大,由于年代深久,仅留部分遗迹。2000年10月24日,马援祠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4月5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到
马援祠和
马援墓寻根问祖、交流参访,在马援将军像前行三鞠躬礼。
清同治八年,马援祠堂重建。1988年,马援祠在
陕西省、市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00年10月24日,被杨陵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马援祠建在伏波古庄前涝池北岸,
马援诞生之地。清同治八年重建的马援祠堂,占地两亩,有砖木结构的正殿三间,殿内堂供三位先祖尊像,堂额上悬挂镶边木匾一块,约长两米,宽一米三,上书金字“昔吾有先正”,先正是指前代的贤臣或者君长。正殿门外有一联:“铜柱宣威
东汉集勋屡出将相云才,忠经传世
西秦开化裁成帐冠童”。正殿前各有偏房三间。祠院前有砖木结构的两层门楼,下层是带有
耳房的明间通道,二层为“正音楼”,是每年祭祀先祖的音乐厅。楼外有对联:“武多名将,文擅通儒”。门楼大门两侧悬挂宫灯两盏。
马援祠有部分碑石,这些碑石分别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立的“汉伏波将军
马援故里碑记”;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的“重修始祖汉伏波将军家庙碑记”,民国期间所立的“马士望兴学功德碑记”。这三通碑文中均为
明德皇后后裔记述其先祖马援、
马融、
马超等人的功德和家乡故里的内容,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马援,字文渊,西秦扶风(今
杨陵区五泉镇毕公村)人,他学识渊博,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东汉光武帝时,被封为汉伏波大将军,新息侯,谥忠诚,册封忠显王。
马援祠祭祖属于宗族祭祀,仪式古朴,严肃庄重,教化俨然。每到祭祖之时,马氏族人公推族长、长老数人,道貌岸然,后人按序列队,排成数行。演奏古朴礼乐,燃放爆竹,主祭人宣读祭文(祭文必有伏波将军——
马援之族规祖训,训诫马氏后人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精忠报国,马革裹尸等内容),马氏后裔推选的各地代表依次敬献花篮、祭品;拈香行跪拜之礼;本村族人点燃蜡烛,进香、表等物品;观看地方戏曲、锣鼓歌舞,民俗表演,期间多有当地村民参与的农贸物资交流等活动,2016年3月,《马援祠祭祖》列入杨陵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8年4月15日,《马援祠祭祖》列入陕西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2024年4月5日,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率台湾青年到
马援祠和马援墓寻根问祖、交流参访,在马援将军像前行三鞠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