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
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CSIL),指宫颈部位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人乳头瘤病毒)后,在鳞状上皮内形成的具有相应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的上皮内病损,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CSIL常发生于25~35岁妇女。
CSIL分为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原位腺癌(AIS)。HPV感染是发生CSIL的必要条件,但绝大多数HPV感染者并没有发生CSIL或宫颈癌,单纯HPV感染不足以导致这些疾病。慢性感染、性传播疾病、吸烟等均为共同致病因素。CSIL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也可在性生活或妇科学检查后发生接触性出血。疑似CSIL或子宫颈癌患者,临床常采用三阶梯诊断流程,即子宫颈脱落细胞学和/或HPV检测、阴道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诊断。约60%的LSIL会自然消退,HSIL可发展为浸润癌,需要治疗。常用的治疗方法有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冷刀锥切术、消融治疗、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等。
1967年,Richart首先提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1974年,Zur Hausen首次提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肿瘤有密切关系。1991年,Bethesda分类系统提出的CSIL分级将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分为两级,1992年,中国召开的卵巢子宫肿瘤病理研讨会推荐应用这种两级分类法。
定义
鳞状上皮内病变(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SIL)指HPV感染后,在鳞状上皮内形成的具有相应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的上皮内病损。女性生殖道鳞状上皮内病变包括女性外生殖器阴道、宫颈处的鳞状上皮内病变,临床上常三者或二者同时存在。
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cervical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CSIL),是与子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子宫颈病变。CSIL又称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上皮内病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也称为子宫颈鳞状上皮结构不良-原位癌(dysplasia-carcinoma in situ)。
分型
该病曾根据细胞异型程度分为以下三个级别:CINⅠ,轻度不典型增生;CINⅡ,中度不典型增生;CINⅢ,重度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世界卫生组织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2014年),建议采用与细胞学分类相同的二级分类法(即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和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CINⅠ、扁平湿疣和挖空细胞等归于LSIL,CINⅡ和CINⅢ归于HSIL。原分类中CINⅡ诊断重复性差,可用p16免疫组化染色进行分流,p16染色阴性者按LSIL处理,阳性者按HSIL处理。这样的分类可以提高病理诊断的可重复性,同时与细胞学分级相互对应,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处理及判断预后。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指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后,鳞状上皮细胞具有成熟分化能力的上皮内病损,具有较低的复发或转化为浸润癌的风险。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指HPV感染后,主要由不能成熟分化的幼稚鳞状细胞过度增生为主构成的上皮内病损,如果不处理,具有较高的复发或转化为浸润癌的风险。
高级别子宫颈腺上皮内瘤变
高级别子宫颈腺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cervical glandular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CGIN),即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是宫颈腺癌的癌前病变,比较少见。
病因
致病因素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是发生CSIL的必要条件,但由于绝大多数HPV感染者并没有发生CSIL或宫颈癌,单纯HPV感染不足以导致这些疾病。慢性感染、性传播疾病、吸烟等为共同致病因素。遗传、家族性、饮食和内源性激素因素等可能与CSIL或宫颈癌的发生无关。
发病机制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已知的人类乳头瘤病毒亚型有120多种,其中40多种可以感染宫颈。大部分感染由13种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66,68)和4~6个低危型(6,11,42,43)引起,其中高危型亚型感染占80%~85%,其余为低危亚型感染。LSIL中HPV通常为非整合状态,宿主基因组相对稳定。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HPV16和HPV18可导致50%~60%的高级别病变。人类乳头瘤病毒整合入宿主基因组可破坏E1和E2开放读码框,也可导致E6和E7基因的转录调控丧失,导致过表达癌蛋白HPV E6蛋白、HPV E7蛋白。HPV E6蛋白可结合p53并诱导其在细胞内降解;而E7可与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蛋白相互作用,导致转录因子E2F分离并促进细胞周期的进展。p53和Rb这两个重要抑癌基因的失活被认为是HPV导致宿主细胞转化和被感染细胞系无限增殖的核心环节,通过一系列生物学效应导致:抑制局部免疫功能,使感染得以持续;使感染的鳞状细胞去分化、呈永生化状态,因而形成局部鳞状细胞的单克隆性过度增生,局部上皮内病变形成。
高级别子宫颈腺上皮内瘤变
绝大多数由高危型HPV感染所致,最常见亚型为HPV18和HPV16,其致病机制尚不清楚。
流行病学
CSIL常发生于25~35岁妇女。
病理生理学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鳞状上皮基底及副基底样细胞增生,细胞核极性轻度紊乱,有轻度异型性,核分裂象少,局限于上皮下1/3层,p16染色阴性或在上皮内散在点状阳性。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细胞核极性紊乱,核浆比例增加,核分裂象增多,异型细胞扩展到上皮下2/3层甚至全层,p16在上皮\u003e2/3层面内呈弥漫连续阳性。
临床表现
无特殊症状。偶有阴道排液增多,伴或不伴臭味。也可在性生活或妇科学检查后发生接触性出血。检查子宫颈可光滑,或仅见局部红斑、白色上皮,或子宫颈糜烂样表现,未见明显病灶。
检查诊断
诊断流程
对可疑CSIL或子宫颈癌患者,采用三阶梯诊断流程,包括:①子宫颈脱落细胞学和/或HPV检测;②阴道镜检查;③组织病理学诊断。
检查方法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是CSIL及早期宫颈癌筛查的基本方法,细胞学检查特异性高,但敏感性较低。可选用巴氏涂片法或液基细胞涂片法。筛查应在性生活开始3年后开始,或21岁以后开始,并定期复查。子宫颈细胞学检查的报告形式主要有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类系统,该系统较好地结合了细胞学、组织学与临床处理方案,推荐使用。
Bethesda2001宫颈细胞学报告:
HPV检测
HPV检测敏感性较高,特异性较低。可与细胞学检查联合应用于25岁以上女性的宫颈癌筛查;也可用于21~25岁女性细胞学初筛为轻度异常的分流,当细胞学为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时进行高危型HPV检测,阳性者行阴道镜检查,阴性者12个月后行细胞学检查;也可作为25岁以上女性的子宫颈癌初筛,阳性者用细胞学分流,阴性者常规随访。
阴道镜检查
筛查发现有异常,如细胞学ASCUS伴HPV检测阳性、或细胞学LSIL及以上、或HPV检测16/18型阳性者,建议行阴道镜检查。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是确诊CSIL的可靠方法。任何肉眼可疑病灶,或阴道镜诊断为高级别病变者均应行单点或多点活检。若需要了解子宫颈管的病变情况,应行子宫颈管搔刮术(endocervical curettage,ECC)。
鉴别诊断
子宫颈糜烂样改变只是一个临床征象,可为生理性改变,也可为病理性改变。子宫颈的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和早期宫颈癌均可表现为子宫颈糜烂样改变。故三者需要进行鉴别。
生理性柱状上皮异位多见于青春期、生育期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鳞柱交界部外移,子宫颈局部呈糜烂样改变外观。外移的柱状上皮由原始鳞-柱状交接部的内侧向子宫颈口方向逐渐被鳞状上皮替代,形成新的鳞-柱状交接部,即生理鳞-柱状交接部。原始鳞-柱状交接部和生理鳞-柱状交接部之间的区域,称为转化区。在转化区形成过程中,新生的鳞状上皮覆盖子宫颈腺管口或伸入腺管,将腺管口堵塞,腺管周围的结缔组织增生或形成瘢痕压迫腺管,使腺管变窄或堵塞,腺体分泌物留于腺管内形成囊肿,称为子宫颈腺囊肿。子宫颈腺囊肿可作为辨认转化区的一个标志。
对于子宫颈糜烂样改变者需进行子宫颈细胞学检查和(或)人类乳头瘤病毒检测,必要时行阴道镜及活组织检查加以区分。
治疗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约60%的LSIL会自然消退,细胞学检查为LSIL及以下者可仅观察随访。在随访过程中病变发展或持续存在2年者宜进行治疗。细胞学为HSIL,阴道镜检查充分者可采用冷冻和激光等消融治疗;若阴道镜检查不充分、或不能排除HSIL、或ECC阳性者采用子宫颈锥切术。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可发展为浸润癌,需要治疗。阴道镜检查充分者可用子宫颈锥切术或消融治疗;阴道镜检查不充分者宜采用子宫颈锥切术,包括子宫颈环形电切除术(loop electrosurgical excision procedure,LEEP)和冷刀锥切术。经子宫颈锥切确诊、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合并有其他妇科学良性疾病手术指征的HSIL也可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术。
随访
CSIL治疗后应随访。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LSIL治疗后,建议12个月重复细胞学和人类乳头瘤病毒联合检查,两次检查均阴性,转为常规筛查;任何一项检查异常行阴道镜检查,并按照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相应的管理。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HSIL治疗后,推荐在6个月,12个月和24个月进行细胞学和HPV联合筛查。若两者均阴性,推荐3年后再次筛查;任何一项异常,推荐行阴道镜检查和ECC。若所有筛查均阴性,推荐常规筛查至少20年,即使患者超过65岁,也应继续筛查。对于组织学诊断为复发或持续存在的HSIL,可行再次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
妊娠合并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处理
妊娠期间,增高的雌激素使柱状上皮外移至子宫颈阴道部,转化区的基底细胞瘤出现不典型增生改变;妊娠期免疫功能可能低下,易患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诊断时应注意妊娠时转化区的基底细胞可有核增大、深染等表现,细胞学检查易误诊,但产后6周可恢复正常。大部分妊娠期患者为LSIL,仅约14%为HSIL。妊娠期CSIL仅作观察,产后复查后再处理。
预防
人类乳头瘤病毒预防性疫苗主要通过体液免疫表达HPV L1蛋白。因HPV L1蛋白在细胞表面可组装成无毒性的病毒样颗粒(virus like particles,VLPs),VLPs具有高度的免疫原性,使机体产生高浓度血清中和抗体,从而建立免疫保护,防止机体感染HPV。
预后
大部分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可自然消退。HSIL进展为宫颈癌的风险高,5%的CINⅡ和12%~40%的CINⅢ病变会进展为宫颈癌。
历史
1967年,Richart首先提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包括子宫颈不典型增生和原位癌。1974年,Zur Hausen首次提出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宫颈肿瘤有密切关系。进入21世纪10年代,大量流行病及基础研究的资料证实HPV感染是CIN及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
1991年,Bethesda分类系统提出的CSIL分级将鳞状上皮异型增生分为两级,1992年,中国召开的卵巢及子宫肿瘤病理研讨会推荐应用这种两级分类法。
在2014版的WHO分类中已废弃了3级分类(CINⅠ~Ⅲ),采用与1991年细胞学诊断相一致的2级分类方法。
研究进展
2023年,韦莹婷等人介绍: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以光、光敏剂和氧的相互作用为基础,通过光动力学反应,选择性破坏病变组织,以达到治疗目的的微无创治疗方法。氨基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对有生育需求或不能手术的子宫颈LSIL和HSIL/CINⅡ患者来说,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选择,该方法选择性高、创伤性小、重复性好。
相关人物
Harald zur Hausen,德国科学家。1936年生于德国的盖尔森基兴,1960年获得杜塞尔多夫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国际癌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主编。现任德国埃尔朗根埃朗根-纽伦堡大学病毒学教授,德国海德堡德国癌症研究中心名誉退休教授,前主席及科学主管,德国癌症救助协会主席,欧洲癌症学会副主席。2011年,受聘中国浙江大学名誉教授。
Harald zur Hausen的研究明确了人类乳头瘤病毒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证实了HPV新构成,这使人们了解了HPV导致癌症的激励、影响病毒持续感染和细胞变化的因素。他因这项研究获得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参考资料
ICD-10 Version:2019.who.2024-04-17
ICD-11编 码工具.who.2024-04-04
..2024-04-18
诺奖得主Harald zur Hausen将来校交流.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4-05-14
目录
概述
定义
分型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子宫颈腺上皮内瘤变
病因
致病因素
发病机制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子宫颈腺上皮内瘤变
流行病学
病理生理学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临床表现
检查诊断
诊断流程
检查方法
子宫颈细胞学检查
HPV检测
阴道镜检查
子宫颈活组织检查
鉴别诊断
治疗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随访
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
妊娠合并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的处理
预防
预后
历史
研究进展
相关人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