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如意,古时称为“朝笏”“手板”“搔杖”“隐背”“麻姑爪”“爬背”,流传至现在也被叫做“老头乐”“痒痒挠”“不求人”等,古时是一种记事或搔痒的工具,后来演变为一种象征吉祥的传统器物。
玉如意始于
魏晋,盛于明清,起初的如意用竹、骨、铜、玉制作,柄端作手指之形,用于搔痒,讲僧常持此物,记文于上,以备遗忘。后来随着不断发展,它的材质扩展到各色
玉石、金、银、铜、铁、
犀牛角、象牙、竹、木、陶瓷等,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由首、身、尾三个部分组成,一般长四五十厘米,也有长二十厘米左右的,采取浅浮雕的技法,在如意头和如意柄上雕琢出动植物、山水人物和各种吉祥纹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作为
中原地区传统吉祥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如意这一器物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其造型和图案所反映出的顺遂如愿、幸福圆满等美好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历史沿革
名称来源
“如意” 一词出于印度
梵语“阿娜律”,是自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柄端作“心”形,用竹、骨、铜、玉制作,法师讲经时,常手持如意一柄,记经文于上,以备遗忘。如意的起源与我们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古时有记事于上的“笏”,也称“朝笏”或“手板”;人们背部有些方位痒了,自己的双手又抓不到,就制作一种叫“杖”的择背痒的工具,代替手指去择“手所不能至”处的痒。已知的最早的择杖出土于距今2500年前的山东鲁国墓葬,“如意”名称的来历就是如此。“如意”在早时不仅叫“搔杖”,还有“隐背”“麻姑爪”“爬背”等称谓,流传至现在也被叫做“老头乐”“痒痒挠”“不求人”等。
发展
玉如意始于
魏晋,盛于明清。
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不求人”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最初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贞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从
萧纲萧纲的诗句“腕动苕华(苕华喻指美人)玉,衫随如意风”。可以推测出当时的玉如意有随身佩带之大小。清雅悠闲之时,文人雅士吟诗咏赋,和着玉如意舞,利用它作为打节拍之物; 从唐代开始,如意制作更加讲究,造型丰富多彩。
到了明、清时期,从实用品逐渐转向陈设品和欣赏娱乐的艺术品,其长度变短,柄端由手指形变为少见的
灵芝形、云朵形等。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整体造型优美华丽。材质方面又多了金、玉、
水晶、象牙、
玛瑙等珍贵材料。
浮雕、镂空、镶嵌及
景泰蓝工艺也有使用,而且配有精细华丽的纹饰。精品中有汉玉檀柄如意、金镂空嵌珍珠如意、
甲山翡翠三镶如意、料石雕漆如意、木柄嵌玉如意、掐丝珐琅如意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清代宫廷对如意的推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如意被广泛应用于陈设、把玩、进献与赏赐。不但观赏性大幅提升,且成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每逢宫廷节庆、帝后寿诞、皇室婚庆等重要活动,大臣和皇亲国戚进呈宫中的礼品多以如意领先。帝后赏赐或赠与地方官员与外国使节的礼品,也常有如意出现。如
康熙,如意成为宫里皇上、后妃的玩物,宝座旁、
寝殿中均摆有如意,以示吉祥、顺心。如意的品类有珐琅如意、木镶嵌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
沉香如意等;
爱新觉罗·弘历甚爱如意,以致宫禁之内宝座、卧榻、案头等处,时常可见如意的形影;民国时如意成为贵重礼品,达官贵人相互馈赠,祝愿称心如意。
形制构造
材质
如意的材质极为多样,各色
玉石、金、银、铜、铁、
犀牛角、象牙、竹、木、陶瓷等等应有尽有。其中
黄杨是产自种国南方的一种珍贵的木料,其木质柔韧细密,色泽淡黄无,细腻润泽可与象牙媲美。黄杨木的香气很轻,很淡,清香雅致,可以用来驱蚊,还有杀菌和消炎止血的功效。
构造
如意形状像长柄钩,钩头扁如贝叶,由首、身、尾三个部分组成,首尾着地;身部似弓状隆起首部一般雕成
灵芝形,也有心形、云叶形、椭圆形的;尾部造型因整枝如意的构思设计不同而不尽相同;它一般长四五十厘米,也有长二十厘米左右的。
常见的玉如意主要包括首柄式玉如意、三镶式玉如意等。首柄式玉如意使用一整块玉作为原料,采取浅浮雕的技法,在如意头和如意柄上雕琢出动植物、山水人物和各种吉祥纹饰。通常来说,如意头是整个如意装饰最为重要的部分,一般有心形、灵芝形、云纹形和莲花形等纹饰,或者各种寓意吉祥的图案,包括年年()如意、万(
万年青)事(柿)如意、吉祥(
大象)如意、平安(花瓶)如意、四艺(琴棋书画)如意、必(笔)定(锭)如意,以及以桃子、石榴、佛手来表示多子、多福、多寿的图案,以
丹顶鹤、鹿来表示长寿的图案等。
价值
使用价值
如意是随佛教自
印度传人的佛具之一,为佛教
六观音之一的“如意轮观音”所持,和尚在宣讲佛经时手持之,在上记经文,以备遗忘;中国制作的如意具有两种功能,一是用作痒痒挠,二是文官上奏时写上备忘的笏,因使用方便而得名,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随着
道教的兴盛,把象征祥瑞的
灵芝和祥云元素纳入其中,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逐渐演变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玩物,并为贵族王公和富绅世家所珍重,用作馈赠、贺婚和祝寿之礼物;明清时期,如意从实用品演变为风水摆件。
艺术价值
到了明清时期,它从实用品逐渐转向了一种艺术陈设品,供人们欣赏娱乐。如意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基本不变,柄端由手指形变为小灵芝形、云朵形等多种形状,头尾两相呼应,主体呈流线形,柄微曲,造型美观华丽;如意有多种品类,均极为精美,有珐琅如意、木嵌镶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
沉香如意等。如意多雕有龙纹,有的还在玉制的如意上嵌上由
电气石、
绿松石、宝石所雕成的花卉,大多是桃果、
灵芝、蝙蝠之类,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文化内涵
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来临,人们将其摆放在家中以示顺心。最初如意的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被人赋予回头即如意的吉祥寓意。“君子比德如玉”,玉如意的出现,将玉的坚贞不渝美德与如意的吉祥寓意结合,成就了具有中国特色吉祥文化的如意器物。
作为中国传统吉祥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如意这一器物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其造型和图案所反映出的顺遂如愿、幸福圆满等美好寓意,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因为特有的美丽光泽和温润内质,玉被中国人赋予深厚的审美和人文价值。玉器在古代社会中既是精神财富,也是
物质财富,对中国的政治、商贸、文化、习俗、信仰等都产生了深刻影响。将玉作为制作如意的主体材料,进一步表达了中国人对追求幸福圆满的深切期望。
代表作品
黄杨木菊花如意
这枚如意制作年代应为清末民初时期。顶端菊花的头径约8厘米,全长38厘米,重约150克。如意以
黄杨雕成,首呈菊花状,柄雕饰成枝状带两枚叶片,以菊花枝干收尾,可坠饰物。整枚如意采用圆雕,镂空雕,浮雕技法精雕细琢,菊花花瓣蜷曲有致,菊叶抱枝脉络分明,菊枝枝干挺拔直立。雕刻工艺精美生动,造型精巧逼真,宛然一朵菊花傲然绽放。这枚如意包浆莹润,质感细腻柔和,周身纹理清晰。构思奇特,意趣横生,是意、形、材、工的完美统一。
灵芝形玉如意
清代灵芝形玉如意,是将一整块
白玉雕琢成灵芝状,灵芝的柄部也以浅浮雕的技法雕琢出数朵小灵芝,柄部下端的穗带上还系有镂雕“寿”字的玉佩牌。灵芝又被称为“
天然野生灵芝”,不仅是一种药材,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长寿、祥瑞的象征。
雕花青玉如意
清代雕花青玉如意,玉质呈青色,端首浮雕
南极仙翁与口衔灵芝的
丹顶鹤,同时伴有竹子、蝙蝠、灵芝。圭状柄部雕着传说中
八仙的各种法器,柄底部饰有水波纹,系一条红缨穗。八仙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各具法力的八位仙人,他们各自的特点和神奇法力,代表着各种美好寓意。还有一柄
清代白玉如意,玉质莹润,呈青白色,顶端
浮雕松树、人物及骑凤鸟的仙人。柄端雕刻着“佛教八宝”中的宝伞、盘长、宝瓶、白盖、
法螺五种法器,象征吉祥、幸福。
紫檀嵌螺钿三镶式玉如意
清代紫檀嵌螺钿三镶式玉如意,端首屈起,呈
灵芝状,长曲柄上为螺钿镶嵌的缠枝花草纹,长柄及柄中部、底部的两侧均饰有螺钿的乳钉纹。端首远景为楼阁,近景为一童子泛舟,柄中部浮雕山石、松树、
丹顶鹤,树下伫立一老者,有松鹤延年之意。尾部雕一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
紫檀三镶式玉如意
清代紫檀三镶式玉如意,端首曲起,呈椭圆状,端首、中部、底部均套镶一周吉金,端首雕山石、灵芝,中部雕灵芝、芝草,底部则雕灵芝及瓜,象征着长寿、多福。柄底端有一个玉环,玉环系一条丝,祈福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