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齿龈边擦音
清齿龈边擦音
清齿龈边擦音(voiceless alveolar lateral fricative)是辅音的一种,在音标中表示该音的符号是 [ɬ],X-SAMPA符号则是 [K]。
内容简介
清齿龈边擦音是辅音的一种,在国际音标中表示该音的符号是 [ɬ],X-SAMPA符号则是 [K]。IPA字母“ɬ”可被称作“束腰带的 'l' ”,而不可与“横嵌波浪的 'l' ”、代表软腭化齿龈边音的“ɫ”混淆。[ɬ]这个边擦音常被误认为是边近音[l̥](清化的[l]),因此,亦要注意此擦音与[l̥]的区别。
部分威尔士名族的名字在转进英语时,亦保持了原来威尔士语中对[ɬ]音的拼法:ll ,如Lloyd:劳埃德、Llywelyn:卢埃林,但把其中的 ll 转变为齿龈边音[l];或另有将 ll 变成 fl 的拼法:Floyd:弗洛伊德、Flywelyn:弗洛艾林,其中fl的音为[fl̥]。
特征
清齿龈边擦音有如下特征:
- 发音方法是摩擦,表示要让气流通过位于发音部位的狭窄通道,发生湍流。
- 发音部位是齿龈,即以舌尖或者舌尖后的扁平面(舌叶)抵住上齿龈脊发音。
- 发声类型是清音,意味着发音时声带不振动。
- 本辅音是口腔辅音(口音),表示发音时空气从只从口里流出。
- 边音,气流从舌两侧流过,不从中部流过。
- 肺部气流音,气流特点是从肺部直接流出,而不是从口腔或喉门流出。
种类
清齿龈边擦音在北高加索(如阿瓦尔语)以外的欧洲地区(拼为 ll 代表此音的威尔士地区除外)鲜见,但却极其常见于大西洋彼岸的美洲原住民语言,如纳瓦霍语。此音亦在非洲部分语言有立足,如祖鲁语;也在亚洲语言中有所体现,如楚科奇语,台山话,苗语壮语、临高语、黎语、粤语五邑方言和闽语莆仙语、海南话及许多高山族语言如邵语、布农语、沙阿鲁阿语和巴赛语。对于克林贡语,魔戒作者约翰·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辛达林与昆雅中也有出现,在两种语言中分别以\u003clh\u003e和\u003chl\u003e表示此音。
此音在高加索诸语言以外的欧洲语言中罕见(威尔士语是例外,它被记为⟨ll⟩),它在美洲原住民语言如纳瓦特尔语纳瓦霍语,和北高加索语系语言,如阿瓦尔语中常见。还有一些非洲语言如祖鲁语,一些亚洲语言如楚科奇语和苗语壮语彝语、临高语、黎语,粤语勾漏方言、四邑方言(特别是台山话及开平话)、钦廉方言和闽语莆仙语、海南话, 以及几种台湾原住民语言和台湾的几种方言。
魔戒作者约翰·托尔金发明的精灵语辛达林(参考威尔士语)和昆雅(参考芬兰语,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辛达林语中在词首写作⟨lh⟩,其他位置是⟨ll⟩;昆雅语中只出现在词首,写作⟨hl⟩。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特征
种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