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潮电影运动
新浪潮电影运动
“新浪潮”就是在 1958—1959电影年度期间问世的,其标志是:克洛德。克劳德·夏布洛尔的头两部影片在商业网公映(1959年2月2日,《漂亮的塞尔杰》公映,1959年3月11日,《表兄弟》公映)、特吕弗的《四百击》和阿仑。雷乃的《广岛之恋》(对这四部影片的介绍均参阅《世界电影》 1980年第 1、 2 期刊载的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一文)于1959年5月在戛纳电影节放映。从1961年起,便有人宣称“新浪潮”已趋低落。
产生
新浪潮电影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巴赞(Andre Bazin)主编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夏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与性关系,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世:特吕弗的《顽皮鬼》与克劳德·夏布洛尔的《漂亮的塞尔其》;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弗凭《四百击》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特点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节。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费德里科·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电影诞生的背景是基于历史传统的崩溃,主导基本认识的缺乏,对不确定的茫茫将来的彷徨苦闷。这个背景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们的彷徨苦闷相关联,所以在新浪潮的作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对二战的反思。同时也与后现代思潮紧密相关。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怀疑,是基于迷茫困惑后的发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解放。
导演
新浪潮运动的的导演们我们通常分为两个部分
1、“新浪潮”电影(“手册派”或“电影手册集团”,作者电影)
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新浪潮”的制作者大都是安德烈·巴赞创办的《电影手册》杂志的评论员,他们是些影迷,由到电影俱乐部中看影片、在杂志上写评论文章中逐步走上影坛的,如“新浪潮”的主要的干将们:特吕弗、戈达尔、夏布洛尔、里维特、卡斯特等人都是如此。
代表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2、“左岸派”电影(作家电影)
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左岸派”的制作者们则是聚集在塞纳河左岸“门阶出版社”这一左派作家团体的周围的一批文人。其中有作家杜拉、罗伯—格里叶等;有戏剧家雷乃、亨利·高尔比;有记者阿尔芒·卡蒂;有摄影师阿涅斯·瓦尔达等。而真正搞电影的只有克里斯,马克一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不同的文化水平。一般地讲,“左岸派”导演的文化修养要比“新浪潮”导演高。
代表作家有:阿伦 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 《长别离
从影片主题和手法上看:“新浪潮”作者电影有着强烈的个人传记色彩,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作者电影较多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手法,而作家电影则较多采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甚至混乱地采用人称来叙事;作者电影有一种真实诚恳的风格。而作家电影却有着强烈的文学、戏剧色彩,
(戈达尔、路易·马勒、夏布洛尔、特吕弗、贾克希·维特阿伦雷奈
意义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二十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从1958年一1962年的5年间,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处女作。真像是一股不可抗拒的汹涌潮流冲击面来,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它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也是世界电影史上的奇迹。同时,不仅改变了法国电影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电影的面貌。当年的许多年轻导演后来成为了世界级的电影大师,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电影文化遗产,影响波及如六十年代的德国新电影、美国新电影、巴西新电影等等,这场运动被公认为是传统电影与现代电影的分水岭。“新浪潮”最直接的影响之一是迫使人们接受了这样一种观念:电影的创造活动需要由年轻的电影人进行经常性的革新。
新浪潮这个词自从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与法国结缘后,常被拿来形容其他国家新兴的电影制作活动和电影复兴现象。
奠基人
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克劳德·夏布洛尔,于当地时间9月12日在法国巴黎去世,享年80岁。夏布洛曾和特吕弗、戈达尔、侯麦及里维特并称“新浪潮五虎将”,上世纪50年代起,他们在法国掀起“新浪潮”运动,改变了世界影坛的面貌,随着他的离世,五人中仅剩戈达尔和里维特健在。
夏布洛尔1930年出生在法国一个典型的中产家庭,钟情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他,尤其擅长拍摄悬念片,其创作以高产、大胆著称。从上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他拍摄了包括《漂亮的塞尔日》、《表兄弟》等30多部作品,进入90年代,他保持了平均每年一部的产量,期间又诞生了《包法利夫人》、《冷酷祭典》这样的经典。
在“新浪潮五虎将”中,夏布洛尔是最不畏主流的一个,他总共拍摄超过50部电影,尽管水准起伏不定,也曾被讥过度商业化,然而他却维持冷峻的作者风格,戳破中产阶级平静的表面,将其内里隐藏的疯狂、扭曲和罪恶展现得淋漓尽致。去年的柏林电影节特地为他颁发了柏林摄像机大奖,以此向其整个职业生涯致敬。
参考资料
时光网.www.mtime.com.2010-09-13
搜狐娱乐.yule.sohu.com.2010-09-13
目录
概述
产生
特点
导演
意义
奠基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