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稍营行政村位于小二台镇(2013年7月11日,小二台撤乡设镇)西南6公里处,辖化稍营、唐家营、白家营、罗全洼、什巴台、郝家营六个自然村。化稍营(huàshāo yíng),位于小二台镇(西南6公里处,东到武家洼,南到什八台,西到郝家营,北到白家营,地势平坦。全村98户,有人口410人,男220人,女190人,全是
汉族。村居面积0.26平方公里,有耕地2250亩,林地850亩,草地150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
莜麦、
阳芋、
亚麻、
甜菜、
豆类等作物。因该村是从
阳原县化稍营村搬迁来而得名。现隶属化稍营行政村。据该村90岁老人周维说,在1871年,阳原县发生旱灾,人们四处迁移,其中一个名叫王元的人从阳原县化稍营村迁到此地,建立村庄。因怀念故土,还将此村叫做化稍营村。
唐家营(táng jiā yíng),位于
小二台镇西南6公里处,东到化稍营,南到小西梁,西到深忽洞,北到郝家营,地势平坦,全村共45户,有人口188人,男98人,女90人,皆为
汉族,村居面积0.08平方公里,有耕地1299亩,林地800亩,草地1000亩,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
莜麦、
阳芋、
亚麻、
豆类等农作物。因曾有位叫唐毛驴的人最先来此谋生而得名。现隶属化稍营行政村。该村90岁老人周维说,在1918年,有一位叫唐毛驴的人精心饲养了一头
公驴,到该地谋生,在这里开了一个马站,发现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风水极好,便在此安居,日久便形成一个村庄,起名为“唐家营”。
白家营(bái jiā yíng),位于
小二台镇西南6公里处,东到武家洼,南到化稍营,西到郝家营,北到王家营,地势平坦,全村共28户,有人口113人,男63人,女50人,全是
汉族。村居面积0.05平方公里,有耕地504亩,林地280亩,草地80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
莜麦、
阳芋、
亚麻、
甜菜、
豆类等农作物。因是位叫白生祥的人在此建立的村庄而得名,现隶属化稍营行政村。该村90岁老人周维说,原来有一个名叫白生祥的人,从蒙古地来此地,成立了名叫白老九的村庄,后来人们又改为白家营。
罗全洼(luó quán wā),隶属化稍营行政村,位于小二台镇西南6公里处,东到郝家营,南到小东营,西到深忽洞,北到杨家营,地势平坦,全村19户,有人口67人,男37人,女30人,全是
汉族。村居面积0.04平方公里,有耕地421亩,林地105亩,草地50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
莜麦、
阳芋、
亚麻、
甜菜、
豆类等作物。据该村90岁老人周维说,在1920年,有一位名叫米真的人从深井迁到此处,给这里起名为米家营,后来人们又改为罗全洼。
什巴台(shí bā tái),位于
小二台镇西南6公里处,地势平坦,东至宋家营,南至哈路,西至大西梁,北至化稍营。全村32户,有人口149人,男79人,女70人,皆为
汉族。村居面积0.06平方公里,有耕地712亩,林地560亩,草地150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
莜麦、
甜菜等作物。因
蒙古族在此居住时称作十八台而得名。现隶属化稍营行政村。相传,此地原为蒙古人所居。蒙古人的住处称作“台”,从蒙古牧区排到这里正好是第十八台,当时此地十分兴旺曾建立县城,称作星火城。后来蒙人迁走,汉人逐渐来此居住,改名为“什巴台”。
郝家营(hǎo jiā yíng),位于
小二台镇西南6公里处,东到化稍营,南到唐家营,西到深忽洞,北到杨家营,地势平坦,全村共54户,有人口198人,男108人,女90人,全是
汉族。村居面积0.1平方公里,有耕地1320亩,林地142亩,草地800亩。以农牧业为主导产业,以种植
莜麦、
阳芋、
亚麻、
甜菜、
豆类等农作物为主。因郝家人先来此居住而得名,现隶属化稍营行政村。相传,1915年,深井地闹饥荒,人们四处寻找生存之地,一位名叫郝德林的人,来到此地,看见水草丰茂,风景秀美,便在此地安家定居。日久,人越聚越多就形成村庄取名“郝家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