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同杰
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
张同杰,1968年生于夏津县,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博士。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标准宇宙学的理论和观测效应。张同杰是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国际天文联合会宇宙学分会会员,国际宇航大会搜索地外文明计划常设委员会中国会员。他在宇宙学理论和观测以及地外文明理论和观测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并在国际顶级天体物理和物理杂志发表了多篇论文。张同杰的教育背景丰富,1988年毕业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至1999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获得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他的主要成就包括2006年率领团队利用爱德文·哈勃参量数据对宇宙学模型进行限制,为国际首创;2015年率领团队在“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系统上成功完成了3万亿粒子数的宇宙中微子和暗物质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约137亿年的漫长演化进程。此外,张同杰还是中国地外文明搜寻(SETI)首席科学家,自2016年以来利用中国自主建设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从事中国的地外文明探索工作。
人物经历
张同杰的教育和职业经历丰富,1988年毕业于德州师范专科学校,1993年至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攻读天体物理学博士学位。1999年7月至2006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讲师和副教授,2006年7月至今担任教授和博士生导师。2009年3月起,张同杰成为北京大学高能物理研究中心青年学者(PUCHEP Fellow)。他还曾在加拿大理论天体物理所(CITA)和亚利桑那大学物理系进行访问合作研究和博士后研究。
主讲课程
张同杰教授在北京师范大学主讲多门课程,包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和物理系本科生专业基础课《宇宙学(导论)》(双语),该课程已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线;全校公共基础课《宇宙之美》,该课程已超星视频上线,并在北京和珠海市同时开课。此外,他还讲授天文系和物理系-硕博研究生专业基础课《宇宙学》以及珠海校区-本科理科实验班《天文学概论》,与张帆副教授共同讲授。
研究方向
张同杰教授的研究方向涵盖标准宇宙学的理论和宇宙学的观测效应;引力理论与宇宙动力学;量子宇宙学;爆涨宇宙学;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和演化;背景辐射及其SZ效应;宇宙的中世纪;早期宇宙的再电离;宇宙中的引力透镜;宇宙学尺度上的高精度计算机数值模拟。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基于超级计算机“神威”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的宇宙暗物质和中微子高分辨率计算机数值模拟;哈勃空间望远镜参量[H(z)]理论和观测以及哈勃常数H_0危机深度研究;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理论和观测、宇宙膨胀加速度的21厘米吸收线理论和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望远镜射电观测;宇宙黑暗时代的嫦娥四号探测器中继站低频天线观测和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射电望远镜预研究;太阳系外行星和地外文明搜寻(SETI)的FAST射电观测。
研究成果
张同杰教授的研究成果丰富,包括主持多项研究课题,如弱引力透镜的非高斯性研究、利用弱引力透镜限制宇宙学模型、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他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如《Increasing the Fisher Information Content in the Matter Power Spectrum by Non-linear Wavelet Weiner Filtering》《X-ray Emission of Baryonic Gas in the Universe: Luminosity-温度 Relationship and Soft-Band Background》《Reconstruction of the One-Point Distribution of Convergence from Weak Lensing by Large-Scale Structure》等。
获奖情况
张同杰教授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多项荣誉,包括2020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表彰其在宇宙加速膨胀暗能量状态方程的直接测量爱德文·哈勃参量方法方面的贡献。此外,他还获得了第七届(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以表彰其在强化本科生科研训练,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方面的成就。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讲课程
研究方向
研究成果
获奖情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