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山又名方城山、
北武当山,俗称小顶山。位于
河南省方城县东北的独树镇北10公里,海拔716.8米。山势雄浑,峰险洞幽,怪石突兀,群山拱之。
黄石山命名关联楚长城;楚长城建于前7世纪,楚国为防秦、郑,在其北界(南阳方城县)沿
伏牛山余脉构建,依
山脊,设“楚方城”为防御点,促成了方城山名。黄石山又名北武当山,源自
道教传说,谓
黄石公于此授
张良兵法,且与湖北武当山对峙,共为道教圣地。此外,还有一处名为小顶山的地点,它与南大顶(即
武当山)相对,两者因相互呼应而齐名。
据传,明代初期,张三丰在得道成仙后曾到小顶山传播道教经典并教授武功,后因弟子数量增多,他便迁往了南大顶。随着武当山(南大顶)的声名远播,
朱棣将其册封为皇家圣山,并拨款修建
天柱峰。同时,小顶山也被正式封为北武当,享有“陪都”之称。在历史与传说中,黄石山、小顶山等地还与多位
道教仙人相关,如葛玄仙翁、真武帝君(俗称祖师爷)以及张三丰等,相传他们曾在此地飞升或修炼。
黄石山上庙观始建于西
刘恒年间,至明代最盛,形成七宫二观,二庵十七殿,二桥四堂庙,五洞一街,三道天门的庞大
道教建筑群。黄石山盛产
砚石,
黄石砚是天下
四大名砚之一。
黄石山,又名小顶山、方城山、北武当山,因道教文化闻名,与
大顶山(武当山)并称南大顶北小顶。传祖师寻山修行,遇裕州一山,虽不高却雄伟,遂上山修炼。数年后,祖师下山遇磨针老妪,受其“铁杵磨针”启示返回修炼,终得道。又遇挑逗女子,怒而跺足,山欲崩,祖师呼“顶着”,
南海老姆以他山相撑,后祖师迁大顶,此山遂称小顶。
黄石山自古以来为
道教圣地,
黄石公、
葛洪、真武帝君 (俗称祖师爷)、张三丰先后飞升或清修于此。加之这里峰奇谷 险、洞室幽,山清水秀,宫观栉比,每逢阴历
上巳节、九月九 日的古刹大会,招徕了豫鄂两省众多的文人墨客、善男信女、巨商 大贾,咸登于此,或咏诗赋辞,或朝山进香,或买卖货物,或旅游 观光。人流如海,摩肩擦踵,盛况空前。
黄山的主要景点是黄石台和小武当山。
黄石台是黄石老人在上授书时与
张良相约十三年后见面的地方,即“期处”。《
东阿县志》载:“今山巅大石方数丈如印,其色颇黄”。 《
水经注》载:“谷有黄石台,黄石与子房期处也。”明朝
正德年间进士兵部给事中周在《黄石赞》中说:“城东北有山,上列巨石,危若高屋,世祀
黄石公。”黄石台依然如故,四壁陡立如削,形若云柱,矗立山巅。上有古人磨石题咏多处。其中,有六朝大文学家信的《张良迂黄石公赞》镌刻:“张良取履,授无辞。兵书一卷,长者三期。昔称韩相,今为帝师。谷城黄石,还归旧祠”。《泰安府志》载;“在黄石台的西北方悬崖上凿一石窟,内有依石雕刻黄石公坐像一尊,同石壁联为一体。”传为黄石公隐居处。先人在洞外建盘路,供游人通行。
黄石台顶端建一座
魁星楼,内塑魁星像一尊。他左手挎斗,右手执笔,栩栩如生。传说魁星是封建社会管理文章的官员。此建筑解放后被毁。
在距黄石台不远的南端,有一座古老的
庙宇,由大殿和东西厢房组成。大门门楣上书“黄山寺”三个大字,这便是闻名遐迩的黄石公祠。祠内有黄石公石雕像,两边有
张良、亦
松子相陪。僧人普莲、李古代曾先后任该寺主持。李古代卒於
黄山。
独树镇黄石山万寿宫前有
千年银杏一株,树高29米,围粗6.39米,树冠幅737.6平方米,荫地1.11亩,现为国家一级保护物种。
此树植于
唐朝,历时千年不衰,至今依然枝繁叶茂,苍劲挺拔,不媚不俗。树身粗得连七八个大个人合抱也围不拢,枝杈像手一般向上延伸,远远看去,还以为是一把巨大的绿伞呢!树很高,站在树下得使劲地仰着头才能看到树稍。每年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赏,作为当地的一棵名树,黄石山又一直是
道教圣地,每逢佳节,都会有人前来祈福。
建筑宏伟,举世瞩目,但由于朝代的更迭,风雨的剥蚀,或毁于兵,或自然倾,很多地方已经失去了原貌。其红墙绿瓦,参差栉比,争相辉映。崎岖道 上,丛林掩映,山花杂缀,更觉环境宜人。至若游人登临绝顶,举 目南眺,平原无垠,绿野如毡,郑南公路像一条彩带横贯南北。向 北俯瞰,奇峰环峙,苍翠如屏,伏牛群山如条条巨蟒趋伏其间。再 者凌晨观日出,傍晚看云海,自然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真可谓观 光游览之胜地了。
黄石山历史悠久,风景秀丽,向为历代文人骚客所慕名。故而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诗文
碑刻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