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鳾(
学名:Sitta
云南龙蜥)是鳾科鳾属的一种小型
鸣禽,体长88-122毫米。上体蓝灰色,具有醒目的黑色贯眼纹和细窄的白色眉纹。下体灰
褐色,栖息于中山和高山沟谷林、山坡针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主要取食昆虫、种子等,冬季有储存食物习性。分布于中国西藏、
四川省和
云南省。由William Robert Ogilvie-Grant于1900年首次描述,是
中原地区特有鸟种,目前被IUCN列为近危物种。
滇鳾雄鸟整个上体包括两翅表面在内概为蓝灰色或灰沾蓝色,前额基部黑色,其后有一白色细缘,其两端分别向后延伸,经眼上面一直到后颈侧,形成一条长而细窄的白色眉纹,眉纹之下有一条长而宽阔的黑色贯眼纹,其前端与额基的黑色相连,后端止于肩部。两翅黑褐色,翼缘白色,初级飞羽外羽缘蓝灰色,内侧飞羽和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中央一对尾羽亦与背同色,其余尾羽黑色,外翈和先端蓝灰色,外侧3对尾羽内翈具白色次端斑。颊、耳羽、颈侧、颏、喉棕白色,胸、腹等其余下体灰
褐色或淡灰棕色,两胁较深或沾灰蓝色,肛周和尾下覆羽较暗,翼下覆羽灰白色,微缀皮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7-15克,♀9-13克;体长♂88-115毫米,♀104-122毫米;嘴峰♂13-15.5毫米,♀13-15毫米;翅♂66.5-73.5毫米,♀64-68毫米;尾♂36-40毫米,♀33-40.3毫米; 跗♂15-17.5毫米,♀15.4-17.5毫米。
滇鳾多单独或成小群活动,有时也与普通等其他
益鸟混群。习性和其他鳾相同,善于在
树干上攀爬觅食,啄食树皮缝隙中的昆虫。性活泼,晨昏之际多单个或结群,频繁活动于林间。主食
鳞翅目幼虫、
鞘翅目昆虫、蚂蚁、
辣鼻虫以及其他昆虫,另有少数
花蕊、
松子和果实。
繁殖期4-5月,巢多筑于
阔叶树上天然
树洞中,也利用其他鸟类废弃的树洞作巢,有时也将一些裂隙扩大成适合的巢洞。洞入口常用泥土涂抹的很圆很小,洞内垫有细草、
苔藓植物或羽毛。每窝产4-6枚卵,
早成雏晚成性。
由于伐木和
森林火灾,该物种可能会继续减少,尽管它似乎能够适应退化和次生林。提出的保护行动包括在该物种分布范围内进行重复调查,以确定当前的分布和
丰度,以及评估人口趋势和
栖息地丧失率。进行
生态学研究,以提高对其精确栖息地要求的理解,特别是对次生栖息地的耐受性和对破碎的反应。有效保护关键地点适宜森林的重要区域。
列入
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