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渡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
青白江区中部,面积为23.4平方千米。该镇原为
金堂县所辖乡镇,1981年划归
成都市新区青白江区。截至2020年,姚渡镇辖10个行政村,4个社区,总人口约7万人。姚渡镇政府驻姚渡上街288号,拥有23个工业企业和4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此外,姚渡镇也是著名
辛亥革命烈士
彭家珍的出生地。2000年4月,姚渡镇被批准为
四川省试点小城镇。
历史沿革
姚渡临毗河,
清代时
姚姓人在此摆渡而故名。距今近300年历史。姚渡场建清
乾隆,是小川北通往成都的水陆交通要道;也是辛亥革命先列
彭家珍故居。镇西两华里处客家庄园——曾家寨子,因抗战时
孔祥熙先生创办的
铭贤学堂迁在此而闻名海外(姚渡现居住有10000余客家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姚渡镇位于东经104度19分,北纬30度42分,居
成都市东北部,
龙泉山脉的浅丘地带,海拔480米。土地面积23.49平方公里,下设11个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18000余人。
气候
姚渡镇面平均温度16.5
摄氏度,年降水量900毫米,年日照时数1298.2小时,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属
亚热带气候,冬春干旱,夏季多雨,姚渡镇气候温和、湿润。姚渡镇水资源丰富,
毗河、西江河流经镇内,河岸植被良好。
行政区划
下设机构
姚渡镇下设6个机构,分别为:
党政办公室
经济发展办公室
事业管理服务中心
财政所和
便民服务中心
姚渡镇辖4个居委会10个村委会,姚渡镇人民政府驻姚渡上街288号。
(一)居民委员会(4)
姚家渡社区·红瓦店社区·龙王社区·东方社区
(二)村民委员会(10)
光明村·坪家村·凉水村·芦稿村·西江村·马坪村·梁湾村·清平村·牟池塔村·天平堰村
2019年12月,
成都市《关于龙泉驿区等15个区(市)县部分乡镇(街道)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批复,将原
祥福镇所辖毗河中心线以东南和原龙王镇行政区域划归姚渡镇管辖,姚渡镇人民政府驻姚渡上街288号。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2017年,常住人口15700人。
2021年6月30日,成都市
青白江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布,截至2020年,姚渡镇人口数为16532人。
经济
姚渡镇在支柱产业强有力的支撑下,2004年,姚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以粮油生产、多种经营、乡镇企业为支撑的经济结构进一步稳固。财政收入达172万元;完成农业增加值161.5万元,同比增长6.5%;完成工业增加值1009万元;完成利税19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去年基础上增加400元。通过一、二、三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产业发展更加协调。姚渡镇2004年,完成生产总值7千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453万元),增长15%,人均增收410元,实现财政收入202万元,农业发展后劲足,以城太路、姚福路、龙赵路为重点,正成片发展优质晚熟桃3500亩,优质黄金梨2000余亩,毗河、西江河两岸种植食用
麻竹500亩,毗河、西江河沿线3村发展大田蘑菇1000亩,袋装食用菌600万袋。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姚渡镇形成了以水果产业、食用菌产业和生态旅游业为主导的三大支柱产业结构。劳务输出等传统特色优势,着力实现统筹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发展
姚渡镇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有可耕地18600亩,水域2203.9亩,盛产水稻、小麦、玉米、红薯、食用菌、优质橙、柚、桃、李、梨以及肉、蛋、鱼;镇内龙门村千亩桃园,已成为生态旅游观光的一处景点;农业结构调整正以优质水果、食用菌为龙头,养殖业、农副产品家工业为两翼,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效益化方向发展。镇政府提供镇内重点交通干道沿线土地、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鼓励投资方租用土地从事生产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允许以独资、合资、入股等多种形式从事土地开发及场镇两河岸边房地产开发。
姚渡镇农业经济以水果产业、食用菌产业、农家生态旅游为三大主导产业。常年出产时令新鲜的桃、梨、李、西瓜等优质水果,全镇年产各类优质时令水果达130万公斤。全镇食用菌生产已成规模,2003年,姚渡镇被评为“
四川省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2004年发展露地蘑菇1200亩,总产量达到180万公斤。
位于姚渡镇南边的龙门村是人气汇聚的地方,仅2004年共接待观光旅客9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75万余元,成为了姚渡镇经济新的增长点。姚渡镇政府设有“招商引资办公室”,投资项目人立项报批开始,一切手续均由招商办协助办理;企业投产后,在经营、生产过程中所遇到需要政府协助的事项,保证热情服务。
文化
古镇历史
姚渡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汉代古群留下了先民的足迹,马场坝记载了诸葛亮驻屯兵马的史实。被孙中山先生誉为“收功弹丸”的
辛亥革命先烈
彭家珍籍居姚渡。解放前,这里是小川北通往
成都市的水旱交通要道,场镇舟如梭,商贾云集,行人往来繁华,省外客商在集镇先后建起江西馆、湖广馆、广东馆和福建馆,又陆续建起王爷庙、火神庙和玉皇楼三大
庙宇。
文化底蕴
姚渡镇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是辛亥革命先烈彭家珍烈士的故居。境内发现的
汉墓群,留下了先人的足迹。解放前,这里是小川北通往成都的水旱交通要道,场镇商贾云集,河夫往来繁华,省外客商在集镇先后建起江西馆、湖广馆、广东馆和福建馆,又陆续建起了王爷庙、火神庙和玉皇楼三大庙宇。
清道光10年开始,镇西两华里的地方(光明村),
曾姓人兴建了有“川西第一客家庄园”之称的三座规模宏大的曾家寨子(俗称老寨子、下新寨、上新寨),老寨子占地60余亩,共有房屋300多间,寨内有园林、池塘、亭阁、戏台等,布局精巧。四周有恒墙,绕墙是丈余宽的
护城河,
河内置莲养渔,并有东西城门,俨然一座城堡,整个寨子的建筑形如一个“曾”字。抗日战争期间,美国人委托留美归国的
孔祥熙先生将创建于山西太谷的
铭贤学堂内迁曾家寨子,创下了毕业学生近千人的辉煌,解放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外和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任副教授、副研究员和
高级工程师的铭贤校友就达200多人。
食用菌产业全镇食用菌产业以年2%的增长速度发展,2004年全镇共发展大田栽种蘑菇1200亩,总产量达到180万公斤,袋装食用菌600万袋,实现两级收入1560万元。
农家生态旅游利用以龙门村为中心的水果成片开发优势,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姚渡镇开始打造龙门村的农家生态观光休闲旅游项目。通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龙门村为中心的龙门花果山旅游景区。景区内风景优美,道路畅通。龙门村逐渐成为了人气汇聚的地方,前往休闲观光的游客络绎不绝,仅2004年共接待观光旅客9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75万余元,成为了全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加上在外打工人员的收入,200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7.39元。
社会
基础设施
姚渡镇村社道路畅通,镇内供水与青白江城区接网,日供水达5000吨;有设计日供气50000立方的天燃气管道;有光纤传输电视信号线路;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通讯基站和
中国联通通讯基站;有程控直拨电话1600门;有供电35千伏和10千伏电力线路;有学校3所;有敬老院、粮站、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邮政所。镇内水资源丰富,
毗河、西江河流经镇内,河岸植被良好。
姚渡镇交通便利,成(都)赵(镇)快速通道横跨东西,城(厢)太(平)高等级公路贯穿南北,是连接城南高速公路的快速通道,其间18公里,距
成都市城区35公里。姚渡镇村社道路通畅,镇内供水与青白江城区接网,日供水达5000吨;又涉及日供气50000立方的天然管道;有光纤传输电视信号线路;有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通讯基站和
中国联通通讯基站;有程控电话1600门;有供电35千伏和10千伏电力线路;有1所初级学校、三所小学;有敬老院、粮站、供销社、信用社、卫生院、邮电所。
社会治安
姚渡镇民风淳朴、社会稳定、治安良好。片区有公安派出所、刑警队为企业保驾护航,系
成都市“五五”普法先进集体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
经济特色
2003年,姚渡镇被评为“
四川省十大食用菌生产基地”。农家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位于姚渡镇南边的龙门村,村内的千亩果园,每到三月春暖花开时,漫山
桃花、
梨花姹紫嫣红,竞相争艳,散发出沁人心脾的淡淡花香,令置身于花海中的游客如痴如醉。成都市半小时经济圈和日益盛行的都市旅游,使得龙门村逐渐成为了人气汇聚的地方,仅2008年共接待观光旅客90余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00余万余元,成为了全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特色产业
水果产业以龙门地区水果生产为龙头,以城太路、姚日路优质水果产业带为重点,科学管理,栽种11400亩,结果6300亩的各种果树,再种植优质晚熟桃1000亩,水果产量达到189万公斤,人均增收110元。
代表人物
彭家珍,男,
汉族,1883年出生,籍居四川
青白江区姚渡镇。其父彭世勋为清末秀才,以塾师为业,醉心于维新,主张实业救国。8岁后,其父即授以西方近代科学,对他有重要启蒙作用。由于其父结识了
宋育仁、
吴之英、廖平等新派人物,1902年被推荐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其时他年14,随往读书。在省城,视野日益扩大,直接感受到国家的衰败、官府的贪枉、人民的痛苦。对改良道路渐渐产生了怀疑,思想日趋激进。同年其父娶妾,遭到他的激烈反对。从此父子分途,其父思想停止于维新,而他则步步走向革命。
参考资料
政府信息网.www.qbj.gov.cn.201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