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香兰原名山口淑子,家人称她为
李雪。她是日本人,1920年2月12日出生于中国
辽宁省奉天(今
沈阳市)附近的北烟台,不久举家迁往
抚顺市。山口淑子出生在日本一个汉学世家,祖父是
佐贺县的汉学学者,父亲受其影响早年到中国学习,后任职于“满铁”公司。生在沈阳、后居抚顺的山口淑子,少年时代留在脑海里的那片血红让她终生难忘——1932年,她亲眼看到几名被绑的中国人被日本宪兵当场枪杀,血肉模糊。后来她才知道那与
平顶山惨案——3000名
中原地区平民遭日军屠杀的事件——有关。
平顶山市事件中,由于父亲因“通敌”受到拘留,事后
李香兰一家迁居
沈阳市。13岁时,山口淑子认了父亲的中国同学、当时的亲日派沈阳银行总裁
李际春为养父,她也因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李香兰。
1943年,年轻幼稚的李香兰满怀着对中国和
日本的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来到
北平市,以“
潘淑华”这个名字在北平教女中念书。“潘”是她的另一个义父——她父亲的结拜兄弟,当时任
天津市市长的潘政声的姓;“淑”是源于山口淑子之名;而“华”,则是出生于
中原地区之意。这个名字当然也包含了希望中日两国友好共处的意思。
北平翊教女子中学,是一所高、初中完备的女子中学。正是在那里,她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今后的演艺事业打下了基础。她在所著《我的前半生——李香兰传》中记载了当时学习的情况:“我从
东北地区来投亲,作为一个中国人——潘家的干女儿——上了翊教女子学校,名叫潘淑华……上学时三人同路,放学时有时只剩我一个人。那时候,我常顺路去
北海公园,在无人的
小岛上练习汉语发音或查字典,也曾去过远处的太庙。”
由于她从小天生丽质,说一口流利的汉语,又有一副美妙的歌喉,当“李家有女初长成”时,她的艺术天分和特殊出身很快就被
日本侵略者操纵策划的伪“满洲电影协会”相中。他们动员她入会,并决定将她大力包装,作为
中原地区歌星推出,为侵略政策鼓噪。年幼无知的她心中满怀对伪“满洲国”的无限希望,在日本奉天广播电台新节目《满洲新歌曲》中演唱了《渔家女》《昭君怨》《孟姜女》等中国歌曲,更以一曲《夜来香》而声名大噪。于是,“歌星
李香兰”就这样被推上前台,并且迅速在歌坛和影坛走红,成为家喻户晓的“超级巨星”。大红大紫之后,李香兰还陆续演了一些替日军宣传,或者粉饰
日本侵略战争的电影。当时谁都以为她是中国人,这也为她带来了以后的不幸。
随着
日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不断升级,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美英两国对日宣战。日本成为世界人民的敌人,深陷泥沼之中。一面是杀气腾腾,一面是歌舞升平,在刀光剑影中,她的歌声像搀和了迷魂药的
葡萄酒,在抚慰人心灵的同时也消磨其旺盛的斗志。虽然身处乱世,她受欢迎的程度却有增无减。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期,她在“日本剧场”的演出受到观众的热情捧场,居然有7圈半的影迷包围在她身边,发生了混乱,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当时,她曾收到了日本外交大臣松岗洋右的长子松岗谦一郎的来信。信上说:“人的价值不能用有无名气来衡量。人的价值并不表现在人的表面,你应该珍重自己。现在是个人价值被愚弄的时代,你必须更加尊重自己,否则只能被国家时局摆布。希望你永远自尊自爱。”这些话是耐人寻味的。在
日本历史最黑暗的一个时期,战后被定为战犯的松岗外相之子,给一个冒充中国人(或“
满族”),为日本的远东政策效力的女明星写这样的信。这既让人感受到了
自由主义的力量,又让人感受到自由主义的软弱。它只能作为一种抵制,是不会成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