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羹赋》是
北宋诗人
苏轼创作的一篇赋。讲述的是
绍圣四年(1097)再贬
海南省别驾、昌化军(海南昌江)安置后的作品。其中洋溢着一种穷且益坚、乐天知命的精神。
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
蔓菁、芦、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乃为之赋,辞曰:
汤蒙蒙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滃嘈杂而麋溃,信净美而甘分。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于玉池,与吾鼎其齐珍。鄙
易牙之效技,超傅说而策勋。沮彭尸之爽惑,调灶鬼之嫌嗔。嗟丘嫂其自隘,陋
乐羊而匪人。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窃比予于谁?葛天氏之遗民。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家境贫寒,生活艰苦,有时出现饮食不给的情况。但他心胸旷达,超然物外,用老庄“齐生死”、“一物我”的思想,力图摆脱政治失意造成的精神苦闷和物质匮乏带来的内心困扰。本篇即描写了煮
蔓菁、食苦荠时的达观态度。文章引经据典,洒脱风趣,颇有幽默感。
东坡先生选择居住在南山脚下,服饰、饮食、器物、用具,与家里的程度相当。山珍海味,因家境贫穷而无法享用,就煮蔓菁、荠菜来吃。煮的方法是不用醋和
酱油,从而有其自然的美味。因为这些菜容易获得所以能经常享用。于是为他们作赋:
哀叹我这生活的窘迫,像逃走的兔子一样,惶惶不安,颠沛流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饥饿使我饥肠辘辘,只好食用陈年的谷子来抵御饥饿。没有喂养能够符合口味的牲畜,感谢邻居分给我蔬菜。
汲取山泉来洗濯,拾取新鲜菜叶和洁白块根。点火上灶放入膏油,口水也流出来了。锅内热气腾腾,加入米和豆搅匀。反扣上底部高拱的陶瓯,不要频繁地搅动。摒弃醋和
酱油只保留原味,也不要放
花椒肉桂之类的调料。水开始沸腾锅里发出声音,这时把火加大并保持均匀。菜蔬随开水而翻滚,就煮成了酥烂的
浓汤,实在是清醇甘美。
盛入盘碗奉上,准备好勺子筷子,消磨暮霭和晨光。菜羹鲜美的气味引得人嘴里唾液涌动,吃起来与牛、羊、猪、鱼、麋五鼎一样可珍。鄙视
易牙他用烹调的技术邀宠于
齐桓公,超越
傅说他用和羹的手段辅佐商王
武丁治国建勋。组织三彭三尸搬弄是非,戏弄
司命帝君任他嫌憎。叹息丘嫂说锅里粥没有了欺骗
刘邦不替他招待朋友她的胸襟是多么的狭窄。瞧不起魏将乐羊将自己的儿子烹成
肉羹没有人性。
我自己心平气和,所以即使老了仍然心态舒坦。算一算剩下的食物还有多少,本来也不用担心长期会贫困。忘却口腹之累(此处用典:
东汉闵叔仲客
安邑县,贫不能食肉,日买
猪肝一片,卖肉的有时不肯给他,安邑令下令保证供应。闵知道后说:“我怎么能够因为口腹拖累安邑呢?”便离开到了
沛县。)安于菜羹,以不残杀生命而成仁人。私下里将自己比作谁呢?葛天氏的子民吧。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
四川省)人。
苏洵长子。
嘉祐二年(1057年)
进士。累除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
端明殿学士、
礼部尚书。曾通判
杭州市,知密州、
徐州市、
湖州市、
颖州等。
元丰三年(1080年)以谤新法贬谪
黄州府。后又贬谪惠州、
儋州市。
宋徽宗立,赦还。卒于
常州市。追谥文忠。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
晚唐五代十国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有《
东坡七集》《东坡词》《
东坡易传》《
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