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见义
胡见义
胡见义,石油地质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完成的“松辽盆地陆相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中原地区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等研究成果,丰富完善了中国陆相油气藏形成理论。组织完成的“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集聚(区)带的行成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由其组织的首次“中国石油天然气资源评价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组织“陕参1井”等“科学探索奖井”的研究与钻探,发现了新的大油气区。
个人履历
胡见义(1934.3.25-)安徽人,生于北京。1959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获硕士学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总结和建立完善中原地区陆相油气藏理论与勘探。发现许多大型油气田;研究与总结了我国油气藏类型系列;探索与研究海相环境天然气田的形成,为发现我国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和国外气田作出了贡献;主持与研究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总报告》。所完成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个人突出贡献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重大科技成果奖多次。并获中国科技基金会“孙越崎能源科学技术奖”和“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现从事海外油气合作科研项目和研究生教学,为博士生导师,已有近30人毕业或出站。著作有“中原地区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地质学前缘”等10余部。论文有80多篇。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2年6月,获得第九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工程奖”   。
人物生平
胡见义,字星实,1934年3月25日出生于北京市一个普通职员家庭。父亲年轻时随祖父由安徽迁入北京,后来在北京电报局做普通职员。兄妹4人,全家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家境拮据。1952年,他考入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次年考取赴苏留学生,于1954年进入苏联乌拉尔矿冶学院石油地质系学习,后又转入莫斯科石油学院学习石油地质专业,1959年毕业回国。
1959年10月,正值松辽盆地石油大会战前夜,胡见义来到大庆市。次年,被任命为大庆石油勘探指挥部地质综合研究大队综合研究室主任、主任地质师。他跑遍了大庆石油勘探现场,不仅研究地质勘探,还研究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和生油等问题。在大庆会战中,他参与制定了大庆长垣、泰康隆起、三肇坳陷、安广隆起和黑帝庙凹陷等勘探项目的部署。他三次被评为“五好红旗手”,1963年被评为“五好技术干部标兵”、“科学技术能手”。
1964年起,全国油气勘探的重点放在松辽盆地的同时,又扩展到渤海湾盆地。胡见义调到胜利油田,任勘探综合研究室副主任。1965年2月,成立会战指挥部,他任副总地质师兼地质指挥部指挥。
1969年,石油部任命胡见义为援阿尔巴尼亚工矿部石油总局中国专家综合组组长。1972年回国,任胜利油田总地质师。1978年,调北京任石油部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地质师。从此,他把研究领域扩展到全国的油气地质理论和油气勘探战略研究及石油工业中、长期规划上来。
20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加强了天然气勘探。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院长翟光明和胡见义带领“科学探索井”课题组的科技人员与长庆油田技术人员合作,依据前人对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与勘探资料,着重研究了古生代海相地层的含气潜力,提出了寻找大的天然气聚集区的新观点和新思路,认为盆地西部天环向斜和东部隆起所发现的天然气均为零星分布的小型气藏,而中部由古隆起演化成的中部广大平缓斜坡,有存在非构造地层岩性圈闭型气藏的有利地质条件。在盆地中部古隆起地带部署“陕参1井”作为“科学探索奖井”。1987年,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我国最大的陕甘宁气田。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烃类能源的增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胡见义在进行了对世界主要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水能和重油沥青等)的结构变迁与预测研究后,认为我国在立足国内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国外油气资源作为补充是可行的。并依据对全球石油地质和资源的分析研究,认为引进周边国家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现实的。作为中方研究负责人,胡见义与俄罗斯中亚地质学家合作,进行了东北亚石油天然气形成地质基础和资源潜力研究,提出了我国利用俄罗斯远东地区和周边国家石油与天然气的可行性报告。这一研究结果方案已被采纳,中俄两国已签定了多项合作协议。
胡见义曾任中国石油学会第一届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资源研究第一、第二届理事,现任中国矿业协会常务理事。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成就及荣誉
60年代前,在地质理论上,虽然有人根据四五十年代陕北地区陆相地层中的含油气情况,发表过陆相生油可能性的分析文章,但是国外的海相生油理论仍占统治地位。在大庆会战中,胡见义随着从局部构造—区块—区带—整个盆地的各类地质信息和资料的不断积累、丰富与充实,在大量勘探实践、理论研究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确认了湖相暗色泥岩能够大量生烃和排烃的事实,并搞清楚了其生、排烃的特征与条件,于1962年完成和发表了《松辽盆地陆相生油地球化学若干问题》一文。随后,他又对松辽盆地内部湖相泥岩生成油气的运移,并在圈闭中聚集形成工业规模油气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总结出“松辽盆地石油地质和油气分布的九大规律”,这是关于一个大型盆地内陆相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系统完整的综合研究报告,为当时的会战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1959年至1963年,他在大庆油田经过大量实践与研究,完成了“松辽盆地陆相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综合研究成果,为陆相石油成藏理论的完善打下了初步基础,对发现一系列油气田起了理论指导作用。
1965年,胡见义任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副总地质师兼地质指挥部指挥。胜利油田渤海湾盆地,在地质上称济阳坳陷。渤海湾盆地自早第三纪以来,经历了多次块断活动,地下情况极其复杂,断层多。胜利油田是渤海湾盆地典型的复合油气区。针对这一情况,胡见义全身心地投入到东营市地区油气勘探研究与部署的工作中去。他组织、主持研究和制定了东营、沾化区临邑县和车镇等凹陷的不同地区多个勘探项目的实施方案。方案实施后,滨南等若干油田被陆续发现,其中渤南油田属于砂岩上倾尖灭型亿吨级大油田。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大量的对比和研究,他逐步构思了克拉通内裂谷盆地断块发育地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地质理论。
1964年至1982年,胡见义又在渤海湾地区系统研究了克拉通内裂谷盆地断块发育地区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在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年实践与研究,组织完成了“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理论与实践”科研成果,进一步完善了陆相油气成藏理论,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78年,胡见义调任石油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总地质师,主持并参与了全国首次油气资源研究与评价,历时5年,完成了我国第一份《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总报告》,系统研究了中国石油地质理论,分区分层系研究了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的形成与展布,进行了分区、分层系、分盆地、分坳陷的油气资源评价,提出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的油气资源勘探战略布局,为制定石油工业“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1987年,该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阿尔巴尼亚近亚德利亚海盆地的天然气勘探是德国意大利苏联等国专家工作过并被放弃的地区。1969年至1972年,胡见义带领中国专家组以求实的精神,从原始资料入手,对已有钻井资料复查,一口井一口井地对比砂体小层,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近亚德利亚海盆地的天然气藏形成与分布”成果报告,从地质理论上阐明了天然气藏的分布特点、勘探方向与目标。勘探实施后,发现和扩大了气田。中国驻阿尔巴尼亚大使对他们的工作精神和取得的成果非常满意。阿尔巴尼亚领导人接见并高度评价了中国专家组的出色工作。
从1985年起,胡见义主持与组织同行学者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前人勘探取得的资料,着重研究了古生代海相地层的含油气潜力,提出了寻找大的天然气聚集区的新观点、新思路,认为盆地两侧已发现的天然气藏均为局部分布的小型气藏,而现今古隆起演化而成的中部广大平缓斜坡,有存在地层岩性圈闭气藏的有利条件。根据这一技术思路,他与矿区专家反复做了大量研究,完成了我国大气田“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及规模预测”研究,并在盆地中部古隆起地带部署“陕参1井”作为“科学探索井”。1987年,“陕参1井”钻到3500多米处出气,储量为3000多亿立方米。
随着油气勘探实践的深入,胡见义十分重视对中国陆相石油地质条件的进一步分析和总结,先后完成了《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和《非构造油气藏》等专著,系统总结、分析和研究了陆相含油区盆地油气藏的类型系列,深入探讨了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理论。他立足于海相、陆相各种沉积环境分析、储集体分布、古地貌和地层超覆等特点,指出地层岩性圈闭重点油藏系列是重要的油气资源领域。这一类型油气藏由于形成条件复杂和形态不规则,国外地质专家称之为“隐蔽油气藏”。胡见义确认非构造圈闭油气藏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方向,这在他的《非构造油气藏》专著中有系统的理论阐述和勘探方法程序的确定。在这一理论和方法指导下,从80年代起,我国油气勘探中发现的这一类油气藏逐步增加,发现比例由过去的百分之几增加到30%。他领导完成的“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层岩性圈闭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与远景评价”,1983年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根据2020年4月中国工程院官网显示,胡见义指导了近50名研究生毕业或出站。
教育理念
对于自己所带的学生,胡见义院士的要求非常严格,他不仅要求学生要理解、领悟所学的全部课程,而且还要求他们有进步和创新,不能仅停留于对前人理论的回顾和总结上,学业上要有亮点。胡院士认为,石油地质行业很艰苦、辛劳,对于有志于从事这一行的年轻科研人员,首先应该有对石油工业的执著精神和献身精神,其次,要有平衡的心态和良好的学术素养,这对于抵制学术浮躁和学术腐败等不良风气尤为重要。
胡见义认为,对于科技工作者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人的一生是由一分一秒的时间组成的,人生几十年的光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间,因此要为科研事业投入每一分钟才会取得成果。
主要论著
1 胡见义。非构造油气藏。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2 胡见义。渤海湾盆地(中国盆地集)(英文).荷兰:爱勒塞维尔出版社,1989
3 胡见义。中原地区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4 胡见义。东北亚石油地质与油气远景(英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4
5 胡见义。非海相石油地质(英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6 胡见义(中方主编).东北亚油气潜力图集及其说明书(英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7 胡见义。中国石油地质理论与勘探新进展(英文).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
8 胡见义。中俄土天然气地质研究新进展。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9 胡见义。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中原地区东部中新生代块断区的油气富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10 胡见义。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的形成与分布。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1):1-9
11 胡见义。中国重质油藏的地质地化成因。石油学报,1989(1):1-12
12 胡见义。中国东部块断地区复式油气聚集区带类型及其分布特点(论文集).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13 胡见义。未来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趋势。石油学报,1992(3):3-9
14 胡见义。中原地区重质油沥青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石油与天然气地质,1994(2):105-113
15 胡见义。海相石油天然气地质综论。海相油气地质,1996(1):4-9
16 胡见义。第14届石油大会论文集·渤海湾盆地精细勘探(英文).伦敦:JOHN SONS公司出版,1994
17 胡见义。东北亚古老克拉通油气勘探远景和资源潜力。地质评论,1996,42(增刊):7-10
18 胡见义。中国天然气地质(英文).石油地质(伦敦),1999,22(2):191-213
19 胡见义。中原地区重油油砂的形成与分布(英文).海洋与石油地质,1999(16):85-95
20 胡见义。新世纪石油天然气能源科技展望。世界科技,1998(5):21-24
个人简历
1934年3月25日 出生于北京市。
1952-1954年 在北京地质学院学习。
1954-1956年 在苏联乌拉尔矿冶学院石油地质系学习。
1956-1959年 在苏联莫斯科石油学院石油地质系学习,获硕士学位。
1959-1963年 在石油工业部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任副主任地质师。
1963-1964年 在大港油田任主任地质师。
1964-1969年 在胜利油田任副总地质师,兼石油地质研究院院长。
1969-1972年 在阿尔巴尼亚石油总局任中国专家综合组组长。
1972-1978年 在胜利油田任总地质师。
1978-1999年 在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任副院长、总地质师、博士生导师、石油大学和西北大学兼职教授。
1997年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社会评价
用不懈的奋斗去追求真理,用真诚的心拥抱祖国和人民,这是胡见义一生的愿望,也是他的座右铭。
1959年,胡见义从莫斯科石油学院毕业回到北京,石油部干部司司长征求他的意见:“北京、新疆、青海省、松辽,愿意去哪?”他只问了一句话:“哪里工作量大?”司长回答说:“松辽盆地。”从此,胡见义在大庆油田与石油结缘,开始了永不停息的攀登。
胡见义置身于大庆市波澜壮阔的会战中。在研究大队综合组,他跑现场,及时跟踪每一口井,尤其是录井、测井和试油重点井的动态。他常常步行几十公里到井场去收集第一性资料,往往一天只能吃上一碗高粱米和几块煮萝卜。几十年后的今天,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当时年轻的共和国正处在困难时期,干好任何一件事都要吃苦。虽然苦,可苦中也有乐。”他在大庆会战4年,只探过一次家,在苏联留学时的女友和他分手。他说:“我只想为找到大油田多做点事情”。
胜利油田会战时,他坚持深入现场,及时掌握第一性资料。作为副总地质师,下现场从不提前打招呼。长途驱车到井场,与工人同吃同住,边吃边聊边布置工作。
胡见义能取得如此多的研究成果,重要的一点是惜时如金。他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每天都亮到很晚,节假日几乎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不管外出开会,出国考察,还是参加各种会议,他总要把被这些活动占去的时间补回来。一次,重庆市政府邀请各路专家咨询资源开发,会后请专家们游览长江三峡。胡见义婉言谢绝,立即返京投入工作。
如今,胡见义潜心研究中国石油的发展战略问题和如何利用国外资源在海外勘探开发石油的重大科技项目。同时他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和工作目标:要为我国石油工业培养出更多一些优秀人才。到目前为止,他指导过的20多名博士生和硕士生,或成为专家、教授,或担负了领导工作。胡见义高尚的品格,对事业执著的追求,激励和鼓舞着他的学生们。
出版论著
胡见义,非构造油气藏,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胡见义等,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基础,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胡见义 主编,石油天然气地质与资源论文集,石油工业出版社,2000
胡见义,等,中国含油气系统的应用与进展-第二辑,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胡见义等,石油地质学前缘,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个人履历
人物生平
成就及荣誉
人才培养
指导学生
教育理念
主要论著
个人简历
社会评价
出版论著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