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柱
童柱
童柱是一种用于古建筑的大木作构件,它是一种矮柱,柱下脚常常落在梁背上,上端用来支撑梁枋等构建。童柱的功能类似于重檐金柱,但在建筑中它的下端并不直接接触地面。童柱的名称来源于清代建筑术语,用于区分其他类型的长柱,如檐柱和金柱。此外,童柱也被称作“平台檐柱”,常见于楼阁式建筑的上层平台上。在大式建筑中,童柱的直径通常是6.6斗口。另一种称呼是“灯笼柱”,这种童柱位于顺扒梁与抹角梁之间,属于短柱的一种,其柱脚通常采用双榫的做法。童柱的高度由两步架加上举高的尺寸来决定。
形状特征
童柱的形状多样,包括脊童、金童、边金童(又称川童柱)等多种类型。在选择木材时,通常选用质地坚硬的树干顶端和原木的根部,长度会根据提栈高度增加三至五寸。童柱的大头直径通常与所承受的梁中段直径相等或者略大于一至二寸。在江南地区,工匠们习惯性地将童柱分为不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无尾目嘴式的童柱被认为是明代的典型造型,而雷公嘴式的则是清代的代表风格。无论是哪种形式的童柱,它们的小头直径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变化。蟾蜍嘴式的童柱小头直径与下梁直径相同,而雷公嘴式的则会更大,有时甚至达到一至二寸。同时,雷公岛式的童柱长度也会更长。
制作工艺
童柱的制作过程精细复杂。首先,将未加工的童柱原料固定在三脚马上,通过悬挂的方式绘制出柱子的中心线和十字线,以及柱身的轮廓线。接着,按照比例划分出八边形并去除多余的材料。对于小头的部分,先将其削成尖锐的形状,然后在柱身上标记出十字中线,并在两侧切割出斜角。这些斜角的长度取决于童柱的具体形态,无尾目嘴式的斜角通常与梁的背面齐平,而雷公嘴式的则会更长。完成斜角的切割后,继续沿着斜角的方向切割出榫头,并确保童柱的骑梁肩口能够紧密贴合。最后,调整榫头的宽度,使其与梁完美结合。
目录
概述
形状特征
制作工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