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朗波
居斯塔夫·福楼拜所著的书籍
《萨朗波》(法语:Salammbô)是法国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的作品,于1862年11月24日由米歇尔·勒维出版社出版。小说讲述的是公元前3世纪的佣兵战争,迦太基第一次布匿战争中雇佣的蛮族佣兵因未能得到约定的酬金而爆发起义,迦太基政府与雇佣兵之间遂发生战争。福楼拜力求尊重历史,同时利用极为有限的史料描述了一个声色犬马、暴力横行且充满异国情调的东方世界。和他的其他作品一样,福楼拜为了创作《萨朗波》也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索和整理的工作。1858年4月,福楼拜前往突尼斯的迦太基,去了解这座城市,这使他对故事发生地有了精准的看法。
作品简介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三世纪。该小说反映了迦太基处于盛极而衰的社会状况,在外政方面,它不断扩张,那个强大的迦太基,海上的霸王,像太阳一样辉煌,像神抵一样令人生畏。但它刚受到罗马的强有力打击,扩展势头受到阻遏。由于它对周围部落大肆搜括,使得那些部落民不聊生。它一味横征暴敛,谁稍有延误或口出怨言,则惩以铁镣、十字架等酷刑。老百姓必须种植共和国所需的庄稼,提供共和国所要的物资,任何人都无权拥有武器,如果有些村庄敢反抗,就把该村民卖为奴隶。这种掠夺、压榨政策的结果,使迦太基失去了周围部落的支持。
在内政方面,贫富悬殊日益加剧。富人锦衣美食,享有特权,两个执政官哈农和阿蜜尔卡的生活更是穷奢极欲,他们的住宅美轮美奂,家中奴仆成群。阿蜜尔卡的家里藏满麦子;密室中,金币、银币、铜币沿着四面的墙壁一直堆到搁天花板的横梁;一堆堆辅币像一座座小山,还有无数古币,庞大的金盾和硕大无朋的银瓶相互辉映,各种宝石像飞溅的牛奶、像蓝色的冰渣、像灿烂的银粉,发出成片的、辐射状的或星星点点的光芒;小地下室也藏满珍珠及无价之宝;各种建筑材料、造船器材、食品、布匹存放在仓库里,他还有各种工场。他的财富是取之不竭、无穷无尽的。
迦太基,随处可见衣衫槛褛的贫民。债户们几乎一丝不挂,被迫为债主耕地;农民被捐税弄得倾家荡产;作为贱民的仆役、水夫,被热病折磨得面黄肌瘦,长着一身售子,他们喜欢蛮族人,成为迦太基潜在的反对力量。
为阿蜜尔卡干活的奴隶,身上磨出带脓的痴盖,脚下铁索铛,套着嘴套(无法偷吃面粉);有各种刑具对付奴隶,鞭梢带着青铜尖爪。贫富的极端悬殊必然引起动荡不安,一旦条件成熟,便会爆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迦太基战败后拖欠雇佣军的军饷无法支付。雇佣军在利比亚人马托的带领下举行哗变,包围了迦太基城。马托爱上了迦太基统帅阿蜜尔卡的女儿萨朗波,在希腊奴隶斯庞迪斯的帮助下潜入迦太基城,盗走了保佑迦太基城的神衣。阿蜜尔卡回师解救迦太基城,初战失利,亏得萨朗波只身走进马托的营盘,取回神衣,才扭转了战争局势。阿蜜尔卡用计包围了起义军,又用分化瓦解、收买叛徒的办法对起义军逐个击破,彻底消灭。马托被俘且被残忍地处死,萨朗波的眼光同马托的眼光相遇后,如受雷击一般,也倒地而死。
小说结尾处在马托的场面更是惨绝人寰:人们一把把拔下俘虏的头发,一点点抠掉他的肉,有人用绑着海绵的棍子沾上秽物往俘虏的脸上拍打,用烧红的铁条按在俘虏的伤口上。俘虏昏倒在地后,每次总被一种新的酷刑逼迫着他们重新站起来。有人把沸油滴到俘虏的身上,还有人把碎玻璃撒在他们的脚下,最后,一刀剖开俘虏的胸脯,挖出心来。司祭把俘虏的心高举起,献给太阳
创作背景
人文背景
该历史小说,时代背景是公元前三世纪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战争。迦太基是古代腓尼基人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中间穿插了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身为哈密加统帅的女公子、月神女祭师的萨朗波,为了取回迦太基命运所系的圣衣,亲赴叛乱的雇佣军首领马多的营帐,不惜委身于他。最终以雇佣军流血失败,和萨朗波婚礼猝死为结局。
《萨朗波》取材于波利亚的《通史》,但福楼拜按照自己的理解,重构历史。波利亚在写迦太基与起义的雇佣兵斗争时,站在迦太基奴隶主一边,认为雇佣兵起事是因为这些野蛮人的生性闹事,无端引起战争。作者却做了完全相反的解释。他写出雇佣兵起义完全是迦太基统治者逼出来的,他们蓄意不给发欠饷,残忍地屠杀大批雇佣兵,雇佣兵才不得不揭竿而起。作者选择公元前三世纪迦太基发生的雇佣兵和民众起义事件做小说题材。
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工商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贫富的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异常激烈,正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隐伏着人民起义的火种。这种局面跟公元前三世纪中叶迦太基统治者逼出雇佣兵起义事件很相似。
创作过程
从1858年4月16日至6月6日,作者游览了君士坦丁一世突尼斯,并在迦太基废墟待了4天。他读过4世纪拜占庭历史家普罗柯普的《秘史》,其中记叙了努米第亚人的战争。他有一本400页的笔记,写满了东方学家菲利克斯·拉加尔对金字塔形柏树的崇拜及各种宗教的情况。他搜集《考古杂志》有关腓尼基人的神埃斯姆恩的材料。他研究布匿诗人西留斯·伊塔利库斯的17首歌。
他参考哈农的《航海记》。他阅读古代学者阿庇安、迪奥多尔、柯内留斯·奈波斯、普利纳、普鲁塔克、利维乌斯、奥古斯丁色诺芬的著作。他从柯里普斯的《约哈尼德》了解当时北非的家具、服装、首饰和游牧部落的风俗。他看过53部军事著作。关于饥渴间题,他阅读了萨维尼医生的著述;关于麻风病,他参考了《医学辞典》;关于雇佣军的毁灭,他参阅了科雷亚尔的《三桅战舰的沉没》,等等。
1857年8月他在给友人费陀的信中说,为了写出一部建立在真实之上的作品,必须埋在他的题材之中,材料没到他的耳朵之上。
为了历史的翔实,作者不满足于波利亚《通史》上简单、枯燥的记载,于1858年4月,又去迦太基遗址考察,还阅读了有关书目1500卷左右,于1862年写成长篇历史小说《萨朗波》。
1861年5月,该小说已基本完稿,福楼拜向其他人朗读小说,以期进一步完善作品。直至1862年4月24日,《萨朗波》才算最后定稿,前后花费近5年的写作时间。
非洲之旅(1858年4月12日—1858年6月5日)
得益于福楼拜与别人的通信以及他旅途中的笔记,我们了解到了福楼拜非洲之旅的各个阶段,福楼拜渴望充分融入这些地方,以便更好地描述它们并完成他的迦太基小说:“我就是为了做这件事才专程来到迦太基的。”比亚戈·马格达在他的《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旅行家福楼拜》(法语:Flaubert voyageur en Algérie et en Tunisie)一书中,回顾了他的各段旅行。
1858年4月12日星期一,第二天到达马赛足球俱乐部,停留了两日。他借此机会漫步于马赛旧城。 4月16日,他登上赫尔姆斯号大型客轮,两天后抵达阿尔及利亚的港口城市斯基克达(旧称菲利普维尔或菲利普城)。当天晚上,他前往君士坦丁一世,参观了清真寺并欣赏了这座城市的风景。4月22日星期四,他在安纳巴(旧称邦纳)逗留。他再次登上赫尔姆斯号,于4月24日到达突尼斯,并一直逗留至5月22日。在此期间,他进行了多次散步和远足,来充分领略东方风情,探索他要描绘的古代遗迹。奥菲利亚·克洛代尔在她的文章《揭开福楼拜现场观察法的面纱》(法语:Bas les masques ! Lever le voile sur la méthode in situ de Flaubert)中指出,福楼拜曾在克鲁瓦塞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现在则成为了旅行家,搜集旅行见闻;他力图通过现场观察来捕捉迦太基的生活,从而为他的小说赋予前所未有的的活力。因此,当他看到“露台上一只摇着水井的骆驼”,他总结道“这样的场景应该就是在迦太基了”。。
5月22日,他经由沙格前往卡夫。比亚戈·马格达列出了他返回马赛之前的行程:“他经过苏格艾赫拉斯、盖勒马、米勒西摩、君士坦丁一世,最后来到菲利普城,从这里他搭乘6月2日星期三的轮船前往马赛。”
在两个月的考察之后,1858年6月5日,福楼拜回到巴黎。这段旅行将对《萨朗波》的创作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返回克鲁瓦塞(1858年6月5日)、《萨朗波》的诞生(1862年4月)
福楼拜精疲力竭地回到巴黎,“思维进一步混乱了”,他在书信中写道,“现在,我脑海里就像一场蒙面舞会,什么也记不起来了。只有极致的风光在山谷深处颤动。”
根据让-皮埃尔·理查德的说法,在福楼拜回到克鲁瓦塞时,他的旅行笔记是“最动人的燃烧的词句启发自对艺术的虔诚}}”:“愿我吸入的所有自然能量都能渗透进我体内,再散发进我的书里!给我可塑的情感的力量!给我历史的再生!”这次旅行对小说的创作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极大地改造了小说的面目。回来后,福楼拜大幅修改了他最初的想法。他在寄给欧内斯特·费多的信中解释说,他必须从零开始创作;他说,他最初的计划是“荒唐且无法实现的”。
这次旅行在文学创作上是绝对必要的;作为事前的资料搜集工作,必须在感官上重新发现迦太基才能使迦太基栩栩如生。奥菲利亚·克洛代尔认为,这部小说的先期准备工作构成了福楼拜特有的写作方法的基石,就地取材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她把前往目的地考察之前的福楼拜称为“迦太基即兴创作者”。尽管他事先做过相关文献研究,但他到了现场才看清迦太基的全貌,以至于他回来写信给欧内斯特·费多说:“我要告诉你‘迦太基’需要全部重写。我把之前的都扔掉,因为之前的想法荒唐、无法实现、错漏百出。”
他专心写了一个解释性章节,不过后来因书写异常吃力又烧掉了这一章:“我把今年夏天花了两个月写的前言一把火烧掉了”。但接着他又开始“带着狂怒写《萨朗波》”。
对于身心俱疲的福楼拜而言,回来重新创作这部小说似乎成了一场大病(他把《萨朗波》称作“黑色疾病”),在这场大病里,他不得不消化所有他吃下去的东西(让-皮埃尔·理查德使用过的隐喻),然后才能将其转化为纸上的文字。福楼拜全神贯注地审视他的主题,从而引发了这场在肉体上折磨着他的创作之病:“我受不了了!这场迦太基围城战让我一蹶不振,战争机器让我的背像锯开了一样疼痛!我流的不是汗而是血,撒的不是尿而是沸腾的油,拉的不是屎而是投石器,打的不是嗝而是金属球。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每一行、每句话,我都觉得词穷,词汇量的贫乏,使得我不得不三番五次修改细节。我会死在这里的,老天啊,我会死在这里。不过没关系,我又开始找到乐趣了。”1862年4月,福楼拜完成全书的时候更是心力交,正如他给尚特皮小姐的信所述:“1862年4月24日,我终于在上周日(4月20日)上午7点写完了我的小说《萨朗波》。我还要一个月的时间去修改和誊抄。我会在9月中旬回来,以便我的书在10月底出版。 但我已经受不了了。我每晚都发烧,连笔都拿不起来。结尾来得太过沉重和艰难。”
角色介绍
萨朗波
女主人公萨朗波是个单纯的、思想固定的人物。她像个圣女,也是一个象征:她是迦太基的守护神,是迦太基亡魂的化身。她如同月神一样洁白无暇,光彩照人,美丽无比。她被圣洁的灵光罩住,同周围恶浊的环境格格不入。她一旦委身于马托,思想中就无法摆脱开他,看到他忍受酷刑而受到极大的刺激,以致倒地而死。在福楼拜笔下,这是一个神秘的东方女人。但她说不上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典型。
阿米尔卡
阿米尔卡一方面极其贪婪:他家中储藏了无数金银财宝,他甚至要把迦太基的麦子全部据为己有;而且他残酷至极,硬要战败的蛮族人相互格斗致死;为了不让自己的儿子被祭献,他不惜以奴隶的孩子去代替,表现出心狠手辣。
另一方面,他又是一个精明干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就设想靠女儿萨朗波缔结一门在政治上于他有利的婚姻;为了对抗蛮族人,他在必要时能动员全迦太基的力量,不惜用强暴的手段使全体迦太基人服从他的调遣;但在全城陷于饥冻时,他又能开仓赈济,把麦子分给老百姓,或者施舍衣服、鞋子和酒,以笼络百姓,稳定人心;在外交上,他懂得四处寻求支持;在军事上他也足智多谋,屡次击退蛮族人的进攻,最后诱使蛮族人进入斧头隘,重创蛮族人,为最后胜利打下基础。他是强大的迦太基的象征。
史本迪于斯
史本迪于斯是希腊雄辩术大师和一个妓女的儿子,早年靠贩卖神女发财,后因沉船而破产,在同罗马人打仗中当了俘虏,先在采石场做苦工,后在浴室伺候人,最后从战舰跳进海里,被俘获后带到迦太基。他虽是蛮族人首领马托的奴隶,但由于他诡计多端,实际上成为马托的军师。他协助马托潜入迦太基城内,窃得纱帔。他献计破坏引水渡槽,使迦太基人一时陷入恐慌之中。他在军事上其实没有多大能耐,他导致军队被困在斧头隘而全军覆没。
在斧头隘中,他让人放风说他已死去,免得矛盾集中在他身上;在干渴时他发现了一种植物充满汁液,却宣布这种植物有毒,把别人骗开去,独自享用。他是一个卑鄙奸滑之徒。他是古代战乱生活产生的一种能随机应变、处处逢源的人物。
执政官哈农,是一个贪婪好色之徒,他象征着迦太基的丑恶的一面。他在军事上极为无能,因患麻风病肉体丑陋不堪,一举一动显得滑稽可笑。
迦太基人
哈米尔卡尔·巴尔卡:迦太基的两名执政官之一,他从西西里回来,重新掌控了军队。这一人物形象可能是受到了历史上的汉尼拔的启发,两者都对宗教不屑一顾,且极具军事天赋。
萨朗波:哈米尔卡尔的女儿,迦太基女神塔尼特的女祭司,她的名字来自阿斯塔蒂的别名Salambo(来自腓尼基语Shalambaal,意为“巴力的圣像”)。
汉尼拔:哈米尔卡尔的私生子,藏在奴隶阿卜达隆宁家里。
吉斯孔:将军和外交官。
汉农:迦太基的另一名执政官,患有麻风病,体态丑陋,但生活奢靡。
沙哈巴兰:塔尼特的大祭司,萨朗波的教师。
雇佣兵
马托:利比亚雇佣兵的首领。
纳尔·哈瓦斯:努米底亚王国雇佣兵的首领。哈米尔卡尔曾许诺将萨朗波嫁给他。
斯本迪于斯:希腊奴隶,对迦太基深怀刻骨的仇恨,于是效忠于马托。
奥塔里特:一部分高卢雇佣兵的首领。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萨朗波》主题思想:死亡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
在死亡意识下的爱情死亡、事业失败以及信仰破灭,就是对时代的否定、对社会的否定。福楼拜的死亡意识与虚无主义其实都是对于死亡升华了的理解与阐释,死亡意识的最终就是一场虚无、一场空无。
死亡意识的艺术表现
在福楼拜的眼里,死亡已经超越了普通的肉体死亡,而上升为一种精神的空虚、精神的死亡。在他的长篇小说中,他通过描写主人公情感世界的失落而得出爱情死亡,也就是爱情最后是虚无一场的结论;通过描写主人公理想世界的瓦解而得出事业的失败,也就是所有的追求终究都是一场空无与虚无的游戏;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彷徨无依的精神状态进而得出信仰破灭的结论,这也就意味着人精神世界的崩溃,没有了精神的人等同于死亡。
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福楼拜在《萨朗波》中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实,于是他塑造了一个古代式的英雄,具有非凡的体力。马托的理想很简单,那就是希望死在自己的家乡,他为了政府欠他的4匹马、23买定(计量单位)的小麦、一冬的粮饷而战。马托不是一个天生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他内心淳朴,为人简单。他是一个身体伟岸、孔武有力的巨人,怀着一颗简单而淳朴的心。他一出场,就是“嘴大张着,他微笑起来。”
然而,萨朗波的款款出现“一条五彩条纹的裙子紧紧裹住她的臀部,直垂到脚跟,脚上套着互相碰得叮当作响的锡环。脸略有点平,黄黄的,和她的上衣一样颜色。许多极长的银针插在脑后,呈放射状,好像太阳一样。”使这个年轻人失去了理智,混淆了视听。马托虽有超常的体力,但是他无法克服他内心中的爱慕之情。他更无法消灭迦太基的军队。于是,他带领众人去搏杀,一心一意要克服自己的厄运,他需要胜利。然而,他的头脑太简单,简单到所做的一切都只有一个目的:占有萨朗波。也正是这样一个并不伟大的理想支撑着他,他发挥出他所有的力量,视死如归,而且都化险为夷。当萨朗波离去,马托的全部仁慈就都变成了憎恨,对萨朗波的全部感情则变成了他必胜的意志。他用心操练军队,驱赶军营中的妇女,因为“我,我就没有女人!”
他憎恨萨朗波,因为她不属于他。他恨迦太基,因为迦太基不失败,萨朗波就不会成为他的女人。萨朗波的母亲早逝,父亲东征西讨,把她交给了月神的大祭司。她在洁净的环境中虔诚长大,宗教的禁欲主义扼杀了她所有的欲望,她单纯的灵魂充满了祈祷。她不知道男女的情欲,不懂得爱。她的生活是纯净无暇的。然而,在那一天,见过了马托之后,她觉得自己拥有了一种朦胧的幻想,她无法确定这是什么感觉,于是她问道:“有时从我的丹田,好像涌出一股热气,比火山的氤还要沉重。好些声音叫着我,一个火球在我的胸里往上旋转着;这窒住我的呼吸,好像我就要死;然后一种柔柔的东西,从我的前额一直流下我的脚面,从我的肉里穿过,一种温情围拢住我,我觉得自己被什么压抑住,好像有神躺在我的身上。”她分不清自己的感觉,更无法抑制心中的好奇。这种感觉就是爱情,她见过马托之后就注定她与这个男子之间会发生一段传奇的故事。马托盗走圣衣,萨朗波委身马托取回圣衣。在马托的狂吻之下,萨朗波发现了另外一种人生,另一个真实的人生,她一直回避的、不敢接触的世界。她被“一种迷蒙的恐怖制住,她怕日神,她怕马托。”
萨朗波希望马托死,这样她就不会痛苦,她以为马托死了,她的思想就自由了。然而,婚礼完毕,大家在神庙的石阶上,看着马托被押解来,萨朗波不由的站起来,走向台口。她的眼中只有他,此时的马托既不是英雄、也不是迦太基的敌人,他只是那个曾经热烈的拥有过萨朗波的普通男子。所有的无法面对、所有的无知都在马托被处死的刹那烟消云散。萨朗波倚着栏杆,仿佛重新回到了那天,在马托的帐篷里,他跪在地上,乞求着她的爱,围住她的身子,呢喃这柔情密语,最后在这强烈的爱中,萨朗波面容灰白、身子渐渐僵硬、嘴唇张开,她散开的头发一直垂到地面——她死了。
萨朗波与马托的死不仅是肉体上的消亡,同时也是爱情的死亡。伴随着二人的死去,他们的爱情也就不存在了。这场为了爱情的作战,不管是多么的壮烈,多么的悲惨,结局却是一场虚无。
福楼拜笔下的这些人物将爱情视为生命,他们的生存也都是在追逐爱情中度过,可是最后他们的爱情都没有任何的意义,这种濒于死亡绝境的爱情对他们来说只是一场毫无实际意义的悲剧。
理想世界的瓦解——事业的失败:福楼拜笔下的人物,在追求理想的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最后都是事业失败。《萨朗波》中的马托可以说是一个具有双重追求的人物。他既追求他的爱情,同时也要得到战争的胜利。马托为了爱情而战,没有战争的胜利也就不会有爱情的甜蜜。于是他奋勇杀敌,欲与队伍共存亡。可是最后,马托没能获得战争的胜利,这就意味着他在事业上的追求失败,也意味着他事业的无价值,这就等同于事业的死亡。
死亡意识的现实考量
死亡意识的现代性:死亡意识在福楼拜的小说中体现出的就是生命的无价值,也就是虚无。在对于死亡意识的书写中,不论是爱情的死亡、事业的失败还是信仰的破灭,福楼拜都客观的去描写这其中的人物与事件。他避免对他笔下的人物做出个人的任何反映与评价。现代性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的描写,所以死亡意识体现出了福楼拜小说的现代性。
在《萨朗波》中,这样客观性的语言屡见不鲜。当描写处置俘虏的时候,“大家慢条斯理地瞄准他们,故意延长他们的痛苦,一会儿放下弓来,一会又重新塞风搭箭,然后人们让这些受尽折磨的尸首直立着,好像竖在坟墓上的红通通的雕像。”
在描写战争的时候,利比亚人以迦太基人的躯体作为屏蔽投掷标枪。“那些人满脸都是蛆虫和污垢,几乎难以辨认。他们头上有些地方的头发已经被人拔掉,露出头上的溃疡”。
战争中的残酷,是连牲口也被赋予了残忍的行为,“一些黄色毛皮的狗,它们先是舔残臂断腿上的血块,随即就从肚子开始大啃大嚼起尸首来。”
在情节的安排上,福楼拜描写的客观性表现在对于人物的命运安排上。如果作者对主人公有一丝的同情与怜悯,就不会让他们爱情、事业遭遇失败,最后就连精神的支柱信仰都破灭了。福楼拜笔下的马托与萨朗波最后拼死去完成的自我实现到头来却是一场虚无。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死亡意识的展现是通过爱情的死亡、事业的失败与信仰的破灭来实现的。而在这三方面中,福楼拜都是客观的叙述、冷静的描写,所以说死亡意识具有现代性。
死亡意识的社会性:福楼拜创作的现代性通过死亡意识与虚无表现在作品之中,无论是爱情,事业还是信仰这都是个体在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之下所进行的。那么死亡意识下爱情的死亡、事业的失败以及信仰的破灭这都是对于时代的否定、对于社会的否定。
福楼拜经历了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社会的动荡,在这期间,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之间的较量持续不断,政治事件层出不穷,法国的政局动荡不安。这些就是福楼拜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死亡的意义就在于它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否定。福楼拜对于现实社会的憎恶就决定了在他的笔下的人物对于所处时代的厌弃。死亡意识对于福楼拜,更是对于他笔下的人物在经历了生存意义的迷失与存在价值的毁灭之后的一种状态。
死亡书写的美学意义
死亡,不仅是哲学研究的最高命题,同时也是艺术与美学研究的最高命题。传统观念中的死亡就是自然现象中的生老病死,而福楼拜长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不同于其他作家小说中的死亡,不再是自然现象这么简单。他长篇小说中的死亡意识是爱情的死亡、事业的失败、信仰的破灭,这些都是是福楼拜虚无观念的外化并且蕴含了深刻的美学意义。
对传统死亡观念的否定:在传统的思想观念里,小说中人物的死亡大多是因国家大义而杀身以成仁的英雄人物。人的本质就是具有必然性的死亡,死亡是人主体最高的限定对象和最终的存在方式,人的最本质的存在就是死,而死构成人最有决定意义的本质和存在。现代艺术对于死亡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存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把死亡和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将死亡与审美态度、价值尊严、情感取舍以及宗教信仰相关联,它是整个生存状态的重要显示。同时它也是崇高不可侵犯的。这也就将死亡提升到了生存意义的层面,不局限于悲剧的单一领域了。
艺术特色
史诗小说特征
《萨朗波》对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有全景式的鸟瞰图,也有局部战斗的特写;写到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也写到各种兵器的交锋,特别写到象群这一特殊兵种的参战。这些描写生动多姿地再现了古代北非的战争场面。
福楼拜表示,他力图将现代小说的方法用于古代,确定一个幻景。所谓现代小说的方法,就是以一个个历史画面来再现古代。体现在《萨朗波》中,首先就是一个个战争场面。福楼拜善于以雄浑而崇高的笔法与细密而精确的绘写相结合,前者体现了古代史诗的风格,后者体现了现代小说的方法,两者有机的结合便形成了史诗小说的特征。
福楼拜对史诗描绘手法最引人注目的发展,就是对残酷的战争手段的渲染。古代迦太基人在战争中手段残酷是有史籍记载的,并不完全是福楼拜的杜撰。福楼拜不厌其烦地加以描写,只是表现了他对古代人的一种看法。
在古代社会中,作者看到的是残忍的虐杀手段:“在亚历山大的后继者们的血腥世界中,在兵戎相见的时代,雇佣军的战争使一切希腊人和蛮族人都恐惧。”福楼拜继而深入研究古代人,他要从中发现一幅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图景。福楼拜描写残忍的战争手段,同暴露古代社会的贫富悬殊一样,目的还是为了抨击德意志帝国的社会现实。
不少批评家都认为福楼拜热衷于残忍场面的描绘是一种萨德的想象力或萨德主义(指虐待狂)的表现。实际上,福楼拜只是力求说明,在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居然缺乏人性和同情心,可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多么险恶。
人物描写
福楼拜描绘人物的手法带上了现代小说的特点,最主要的是运用不断照射、逐渐显露的方法。以萨朗波为例。她是在雇佣军的注视下出现的,他们看到她的长发、珍珠钻石,被她艳如石榴红的嘴巴、赤裸的手臂、联结双脚的金链所吸引。她在周围散发出神秘的气息。继而她唱起了歌,迷住了马托和纳哈伐斯。
但在马托的心目中,她始终是个梦幻。当马托潜入她的内室时,他注意到她的白色长袍和大眼睛,她的神圣外表由马托的眼睛反映出来。随后,汉米加尔发现女儿成了马托的情人。
萨朗波在马托的营帐里将这种预感变为事实。最后,她走出宫殿,显露在全体迦太基人面前。她的倒地而死泄露了她心中的秘密。萨朗波的形象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绘写出来的。这种逐层显现的手法不仅是对史诗塑造人物的发展,同时也是对现代小说描绘人物的一种新创造。
作者不是从一个角度一次完成人物描写的,而是从多角度,像油画一样逐层描绘,或像电影一样多镜头拍摄而成。就群众性场面在小说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以及象征性的人物形象而言,《萨朗波》是朝19世纪末和20世纪的小说迈进了一步。
作品评价
《萨朗波》复活一个已亡的世界、一出痛心的戏剧。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
《萨朗波》是福楼拜照他的幻景幻想写出来的作品。该作品具有一种史诗的格局,读者可看到具有神思恍惚之感的荒蛮描写与粗豪的打斗。
亨利·特罗亚(俄裔法国作家)
《萨朗波》结构紧密,具有无限的艺术性和惊人的准确性。
——爱弥尔·左拉(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作者简介
居斯达夫·福楼拜(GustaveFlaubert),19世纪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1年12月17日出生在鲁昂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家庭。其作品反映了1848—1871年间法国的时代风貌,揭露了丑恶鄙俗的资产阶级社会。从小生活在医院环境培养了福楼拜实验主义倾向,使他注意对事物的缜密观察,而与宗教格格不入。福楼拜的作品对19世纪末及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他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主要作品有:《狂人回忆》《情感教育》《包法利夫人》《萨朗波》《圣安东尼的诱惑》《布瓦尔和佩库歇》《三故事》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作品简介
创作背景
角色介绍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艺术特色
作品评价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