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晖
陈元晖
陈元晖(1913年9月18日—1995年10月3日),男,出生于福建省福清县,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哲学家及教育家。他在多个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卓越的贡献,尤其在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影响深远。曾任《中国青年》杂志编辑、中央研究院教育研究室研究员、哈尔滨大学副教务长、教育系主任、教授,以及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教育系主任等职。此外,他还担任过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首任会长、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心理学报》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副主编兼教育心理学分卷主编。陈元晖的主要著作包括《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论冯特》、《中国现代教育史》等。
早年经历
陈元晖自幼受到抗日爱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京市学生救国会,从事地下革命活动。1938年5月,他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坚定的人生道路。1939年,他担任党支部书记,并在中央大学的进步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一些进步学生的被捕,为了安全起见,陈元晖被党组织安排前往延安市
延安时期
1940年,陈元晖抵达延安,起初在青年工作委员会宣传部工作,随后专门负责《中国青年运动史》的编辑工作。随着中央研究院的成立,他成为教育研究室的一员,并在中央党校第三部第五支部继续学习和研究。
抗战胜利后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元晖随中共党校校部队伍转赴东北地区。1946年11月,他抵达哈尔滨市,被分配至东北行政委员会教育委员会任职。1947年,哈尔滨大学成立,陈元晖被任命为副教务长、教育系主任,并兼任实验小学校长。在此期间,他亲自授课,传授教育学知识。
学术生涯
陈元晖在其学术生涯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是在心理学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提倡建立心理人类学分支学科,推动了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在人类学方面的应用。他的主要著作涵盖了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如《实用主义教育学批判》、《论冯特》、《中国现代教育史》等。1949年,陈元晖调入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担任教育问题研究室副主任,兼图书馆馆长。1951年,东北师大教育系成立,陈元晖出任系主任。在他的领导下,教育系得以建立和发展,他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强调教育理论的重要性,并注重实践与创新的结合。1954年,他调至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担任教育编辑室主任。此后,他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1981年,他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教育)评议组成员。1982年,他主持建立了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退休后,他仍然致力于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马赫主义批判
陈元晖在上世纪60年代转向对马赫主义及其相关学说的研究与批判,发表了多篇相关的学术文章和书籍,如《马赫主义》、《马赫主义批判》等。
纪念
陈元晖于1995年10月3日在北京市因病去世,享年82岁。为了纪念他的贡献,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自由校区设立了他的雕像,以此表彰他对该校乃至整个教育界的重要影响。
目录
概述
早年经历
延安时期
抗战胜利后
学术生涯
马赫主义批判
纪念
参考资料